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核战危机教训不应被遗忘?

发布日期:2015-01-19    浏览次数:3685

  

 核武器的危害,估计无人不知。在绵绵历史长河中,核武器虽然只在二战中被使用,但也出现过好几次擦边的危机事件,如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1983年的“神箭手”演习事件,人们至今“谈核色变”。近日,一篇名为“俄罗斯为北约准备核惊喜”的文章又搞得大家人心惶惶,不知有心还是无意。不少专家表示:失误和错判让世界接近意外核战的频率比一般认识到的更高核武器一旦再次投入战争中,其后果是无可挽回的。冷战结束后,全球核武器没有被完全销毁,现已扩散到巴基斯坦和朝鲜等不稳定国家,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全球曾在各种不同时期非常接近核冲突,核战威胁不应该再被漠视了。关于核战危机的教训,您有什么看法?

相关热词搜索:核武器 教训 和平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113)  |  中立(3)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竹心2023-08-13

编者按:谢尔盖 · 卡拉加诺夫是俄罗斯资深国际政治和国际战略学者,外交与国防政策协会主席团名誉主席。苏联解体后,他作为重要智囊,为俄历届政府提供战略咨询,曾对俄罗斯内外政策的制定产生过重要影响。 2023年6月13日,他发表题为《一次艰难但必要的抉择》的文章,分析了俄罗斯当下所面对的战略环境、战略困境和战略选择。该文不仅在国外,即便在俄国内也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和激烈争论。 文中提到,俄罗斯作为一个超级核大国遭到围攻,有必要通过对某些支持乌克兰国家的先发制人的核打击,重新唤醒美西方对核战争的恐惧,迫使其进行战略后撤,进而挽救俄罗斯,同时也避免全球遭受核毁灭。此番“以核止核”观点一经推出,便随即引发了境内外媒体的争相转载和各国的高度关注,尤其是鉴于作者的身份及其影响力,该文不仅在国外,即便在俄国内也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和激烈争论。作者:【俄罗斯】谢尔盖 · 卡拉加诺夫 。中文翻译:王南森。来源:环太国际战略

(0)

彬彬有礼2021-04-14

美帝国主义历来亡我贼心不死,我们必须放弃幻想,准备战斗。一直斗争到胜利为止。

(0)

谢静2020-06-13

咕森:在美国精英阶层一再无事挑事的情形下,美国公众正被美国政要掌控的舆论带向敌视中国的方向,导致美国人对中国产生出毫无来由的憎恨。通过新闻事件做对比可以发现,美国现在打压、限制、诋毁中国的强度已经超过当年对付苏联的冷战时期。在美国已经出台种种不利于中国的政策针对中国,把中国当作第二个苏联时,我们还不对此保持警惕,提高自己的军事实力,就无法避免将来在突然降临的军事打击面前失去抵抗力。 此外,时任总统特朗普是一个情绪极不稳定、行事极缺逻辑的人。但他是美国人民靠选票砸出来的,他的言行和观点理所当然地代表了大多数美国人,他对待中国的态度也理所当然地代表了大多数美国人,这一点我们不用有丝毫的怀疑。如果美国人继续选投这等人物把持白宫,而美国在跟中国的经济竞争中又讨不到便宜,谁敢保证美国不会听由特朗普这样的极端国家利益主义者向中国发动核武攻击,用武力实现美国讹诈、收割中国的目的? 诚如胡锡进所言,一旦中美双方“在台海、南海发生严重军事对峙,双方在开第一枪的时候,脑子里就会以闪电的速度想到核力量对比。”到那时“支持双方不后退意志的,最终都是核盾牌。”而这种冲突我们又绝对不能输,因为台海和南海事关我国核心利益,一旦输掉会影响两岸统一,国家复兴也就无从谈起,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 从这个角度来看,胡锡进的话非常有现实基础,我们必须以所能达到的最快的速度增加核武,毫无问题。

(0)

泰山一青松2020-05-25

原子弹是干嘛的!大不了一起完蛋!这时候千万别怂!

(0)

潮起潮落2020-05-25

善用错了,就造恶

(0)

XCDFBGH2020-05-24

除了胜利,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0)

ihnvcdr2020-02-04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郑永年:在武汉肺炎疫情演变成为大规模公共卫生危机之后,中国各级政府终于转变了此前消极被动甚至瞒报疫情的做法,从中央到地方、从民间到军队、从官员到民众,人们积极投入抗疫战争,整个国家进入最大的动员状态。 不过,中国社会对政府的作为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如此分化,令人目瞪口呆。一端是冷嘲热讽者,骂爹骂娘者,人们终于找到一个机会来抨击一下体制,把各种怨言都发泄在体制上,好像如果换一个体制就不会有病毒了,不会有疫情扩散了。另一端则是歌颂者,歌颂体制的伟大,好像只有这样一个举国体制才有能力遏止如此规模的疫情。人们从各自的角度来理解疫情,不同观点表达全然不同的感觉,或恐惧,或绝望,或愤怒,或同情,或祈祷。 尽管在灾难面前所有这些感觉既不可避免,也都有其合理性,但无论是质疑体制者还是歌颂体制者,人们所缺少的就是科学。病毒的发源和扩散有其自身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体制只是第二位的,即体制是否有能力有效预防或遏止病毒的扩散。如果要从源头上消除病毒,人们还必须有科学的知识和科学的生活方式。 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过于强调体制的作用,才会造成今天的公共卫生危机。与其他体制相比,中国体制的动员能力的确无可比拟。沙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简称SARS)危机之后,中国公共卫生体制有了实质性的进步,这也是今天人们对体制抱有信心的根源。不过,尽管沙斯传染病疫改变了中国的公共卫生体制,但丝毫没有改变人的行为。 相信政治而不相信科学强大体制所释放出来的强大能量,促使人们走向另一个极端,人们只相信政府,相信领导人,相信官方媒体,而不相信科学。很多人觉得政治和领导人无所不能,只要有权力,什么灾难都可以应付。实际上并非如此。没有一个体制是无懈可击的,最强大的体制也有其弱点。沙斯期间,体制呈现的一些弱点依然存在。地方政府等待上级,地方领导人等待中央领导,似乎在中央表态之前,地方不可以有所作为,不可以承认疫情危机。因此,隐瞒消息,松懈懒政,好像一切正常,什么都没发生。等到疫情扩散,上级政府和领导重视之后,地方才有了动力。 一旦动员,地方又开始竞争,看谁把疫情升级得高、快,比赛地方政府的反应能力。如果这样做还不足以控制疫情,人们便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愤怒。一般人恨不得对那些被视为应当负责的地方官员和那些超级病毒传染者“千刀万剐”,似乎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但除了发泄情绪,并没有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0)

loppghfgh2020-02-01

中国发展到现在,需要改变和平发展思维而增强重大危机和战争思维。武汉疫情将会让我们变得清醒起来,警觉起来,坚韧起来,危机是我们迟早要面对的,现在我们就经历着一场十分凶险的重大危机,经过这件事,调整我们的思维,调整我们的战略,调整我们的认知,都是十分必要的。

(0)

nffr7hr5662018-11-19

地球人类的生发走向与进程:《共绘网》“用危机唤醒人类,用共存修养万物,用道德合和宇宙。”这简单的三句话,却高度概括了今后地球人类的生发走向过程,其内涵深刻广大深远!我觉得有必要予以解读之,以供参考。

(0)

saver2018-09-04

核武器的存在危害到了某超级大国凭借其超规格的常规军力欺压讹诈中小国家的可能性,危害到了其称霸全世界的野心,也危害到其霸占全球资源的野望。

(0)
1 2 16条信息

Angela2018-08-16

核武器爆炸,不仅释放的能量巨大,而且核反应过程非常迅速,微秒级的时间内即可完成。因此,在核武器爆炸周围不大的范围内形成极高的温度,加热并压缩周围空气使之急速膨胀,产生高压冲击波。地面和空中核爆炸,还会在周围空气中形成火球,发出很强的光辐射。核反应还产生各种射线和放射性物质碎片;向外辐射的强脉冲射线与周围物质相互作用,造成电流的增长和消失过程,其结果又产生电磁脉冲。这些不同于化学炸药爆炸的特征,使核武器具备特有的强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核电磁脉冲等杀伤破坏作用。

(0)

李晓华2016-08-02

核恐怖主义和放射性恐怖主义仍是国际安全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而且这种威胁正不断演变。我们,各位领导人,于2016年4月1日齐聚华盛顿,召开第四届核安全峰会。我们自豪地看到,自2010年以来历届核安全峰会提升了国际社会对上述威胁的认识,并为增进核安全采取了许多切实、深远、持久的措施。历届核安全峰会还通过进一步批准和实施核安全国际法律文书等措施,在国家、区域及全球层面强化了核安全体系。我们强调《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及其2005年修订案和《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的重要性,并将继续努力促进其普遍性和全面实施。我们欢迎《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2005年修订案即将生效,鼓励更多国家批准该修订案。  

(0)

王乃坤2016-01-05

丘吉尔说,“一战”史最有意思的部分是“一战”的开始,因为谁都不知道“一战”是怎么开始的。著名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说:“自1914年8月迄今,大家从未停止讨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所用掉的墨水、所制造的纸张、所牺牲的树木以及为此忙碌的打字机,比回答历史上任何其它问题所用的都多。”传统观点是,德国蓄意发动了“一战”。这一观点在“二战”之后非常流行,主要代表作是弗里茨•费希尔(Fritz Fisher)在1968年出版的《“一战”中的德国目标》(German s Aims in the First World War)。但后来的历史学家大多倾向于认为德国确实最轻率鲁莽,但谈不上有

(0)

张国兴2015-09-02

亲爱的朋友们, 我很高兴能和你们分享一些我个人很珍爱的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书籍——尤其是在了解到《二战》杂志在此方面所作出的杰出研究工作后。 …… 几乎每一个俄罗斯家庭都在那场战争中失去过亲人。取得胜利的骄傲和失去至亲的痛苦在他们中一代代传承。所以我想,你们一定能够理解,为什么任何篡改、曲解那段历史的行为,任何对于我们战胜杂粹主义取得胜利记忆的背叛,在我们看来都是一种羞辱和亵渎。 …… 关于二战的记忆,那些交织着恐怖与悲伤的时间和画面将通过战争亲历者的信件、故事和回忆录永远的流传下去。阅读他们的回忆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思考。当然,也不能忘记那些亲历前线的作者所创作的作品——打个比方,没有

(0)

张继禹2015-08-25

七十年前投掷原子弹后,美国好歹要给世界“一个说法”,所以总统杜鲁门公开演讲,提出的关键解释当然是若不投弹,没法迫使日本投降,若不投弹,只会让盟军伤亡更为惨重。与其我惨重,不如你惨重,乃有一投再投,并已准备了三投四投,投到日本皇帝投降为止。 这样的说法其实没法验证,只是一种“信念”,如同美国至今每回轰炸中东或任何不服从她的国家,用的说词仍是“所有外交谈判途径已经失败”,你只能选择信或不信,很难跟她辩论什么叫做“所有”,因为你永远只能研究已经发生的失败,无法争论尚未出现的成功,而许多时候,成功之所以没有出现,只因根本是你走到半路便先放弃了它,你不去想象、不去尽力、不去坚持,而这,如人饮水,冷

(0)
1 5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