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思想也是生产力!

发布日期:2015-02-10    浏览次数:1559

  

  

思想是一项“灵魂工程”,它是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工作的生命线和助推器。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思想工作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而强有力的思想同样也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中国大跃进期间,尽管人民众志成城,干劲儿十足地大搞经济,却因为没有正确的思想认识,闹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无煤也炼焦,无焦也炼铁的笑话。改革开放后,中国之所以能真正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迅速发展起来,离不开正确的思想指导思想提高劳动者的自身潜在素质,发挥最佳效能,也是增加集体的凝聚力的重要手段而思想市场的匮乏,就意味新理念产生与传播土壤的贫瘠。如此,整个社会就会失去嬗变的源泉,国家会失去朝向理智、科学发展的方向。爱思想,才有未来。所以说,思想也是生产力,你同意吗?

相关热词搜索:思想 生产力 推动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103)  |  中立(1)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石兰溪2022-09-11

赞,谢谢!谢谢

(0)

晋鸠2019-08-20

思想是捉摸不透的东西,而按照信息论假说来讲,思想其实就是一种信息。大脑中的某些特定分子摩擦碰撞,引起了某些信息子的规则排布,在三维空间中的表现就是产生电流,引起脑细胞的活动,这便是思想的本质。当然,不同信息表现出不同思想。思想是早已限定好了的吗?其实就是这样。只不过大脑中分子数量是庞大的,其能引起信息子的排布形式的种类是极其多的,人类的思想不过也只开发了很少一部分。现实中所谓的思想还要有另一个因素,那就是需要通过一个完整复杂的调节机制将其表达出来,这个调节机制对于人类来说便是神经系统,因此只有人才能将复杂的思想表达出来。

(0)

王岐山2015-08-27

我认同共绘网的观点,“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却能激发无限创意。在所有生物中,除物质之外,还需要精神滋养的,就只有人类,给心灵以养分。

(1)

王敏刚2015-08-24

我同意《共绘网》的观点,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资源,是思想力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智库在传播国家价值理念、凝聚社会共识、引导国际舆论等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迫切需要建设一批能在国际舞台提出“中国主张”、阐释“中国理念”、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型智库,为进一步增强国际话语权发挥关键作用。

(0)

jimsam2015-04-13

什么是生产力?我认为能过推动社会发展,人类前进步伐的就是生产力。 任何技术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指导思想,没有思想的指导,相对于是去航标的游船,不知道究竟走了多远,不知道是前进了还是后退了亦或者原地踏步。所以思想为何不能称作生产力。 远至国际上的文艺复兴,近有国内的改革开放。思想上的激烈碰撞与进化,都引领着社会的前进狂潮。

(1)

商鞅2015-03-07

思想引擎,观念为核。有什么样的社会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思想氛围。观念的更新、碰撞与融合,造就充满智慧基因的思想环境。我个人赞同思想也是生产力,观念创新是《共绘网》思想文化的鲜明特征,靠思想产品起家的《共绘网》是时代观念的“孵化器”,创新思想的“放大器”。

(1)

张大千2015-02-27

我赞同共绘网的观点,思考是一种有生命力的行为,作为公民应积极地思考与评论公共事务。不同的观点越多,我们的世界就越丰富。即作为公民来讲,我们如何形成自己的观点。一方面我们要行动,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从公共生活里撤回来,思考和评判现在发生的事,考虑它接下来会怎么样。我们公民要有行动的兴趣,你要意识到行动是非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你思索的前提,只有行动才能赋予你的思索新的意义。

(0)

乔布斯2015-02-12

我同意《共绘网》“思想也是生产力”的观点,知识经济时代将是知识管理型企业的时代,只有懂得运用知识管理开展战略管理的企业才是最有发展前途与增长前景的企业。希望《共绘网》的这些观念和思想能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达到一种共识,构成社会的一个共有的价值。

(1)
1 8条信息

麦尔丹•木盖提2015-10-23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对人的尊重。中国早在《周易》中就有“人文”这个词,而且是和“天文”相提并论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观测天文以考察四时的变化,观察人文以教化天下。从中可以看出对人文的重视。《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左传》里还有“夫民,神之主也”这样的说法。中华文明重要的思想内涵之一,就是以人为中心。呼唤人文精神,就是希望继承先哲的理想,真正把人放到主体的地位。 一、国家的强盛与否,将来不仅要看经济实力、国防实力,也要看国民的精神世界丰富与和谐的程度 英国产业革命对人

(0)

陈振彬2015-08-24

一、醒世恒言 做企业既要有“异想天开”的狂热,又要有“班门弄斧”的勇气,更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严氏释义 读书不如意,真的等于啃树皮。读书从知识变成智慧,再从智慧变成能力,再由能力转化成物质财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怎么才能做到?除了用心学习、勇于实践、勤进思索、善求指教,还要有“异想天开”的狂热,“班门弄斧”的勇气,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三、警世通鉴 一件抽象的艺术作品,无论优雅还是丑陋,怪诞离奇还是原汁原味,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哲思;艺术家最不能缺少的天赋是丰富的想象力。举重若轻的拳击手,面对疯狂尖叫的观众,或许心中是悲凉的苦

(0)

胡晓明2015-08-24

诺贝尔奖得主席勒在世界报业辛迪加撰文称,尽管整个20世纪,经济学家基本上没能预测到任何一次重大危机,但布鲁金斯学会利坦在新书《万亿美元经济学家》中指出,经济学家们为“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创造了数万亿美元的收入和财富”。 席勒称,美国经济学会只有两万名会员,如果他们创造了两万亿美元收入和财富,那么每名经济学家创造的财富约为1亿美元。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经济学家都这么聪明,为什么他们不是最富的人呢?”答案很简单:大多数经济思想是公共产品,思想的创造者不能申请专利或以其他方式独占思想。大多数经济学家虽不算富有,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使许多其他人变得富有。 利坦列举了如

(0)

刘锦兰2015-05-11

中国最大的创新:“中国之路”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大规模创新、集体创新、加速创新、不断创新的时代。人们不禁要问:中国为什么会迅速崛起?这正是源于中国的创新。那么,人们还会再进一步问道:中国最大的创新是什么呢?这就是开拓了“中国之路”。 所谓“中国之路”,就是邓小平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会议上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不照搬前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模式,反对教条主义,也不盲目照搬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模式。尽管当时要求学习西方现代化,借鉴西方的经验与教训,但更要超越西方现代化,独辟蹊径,探索和开拓中国道路。邓小平提出的是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

(0)

刘蓉华2015-04-3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为我们学习好、运用好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和主动性,提供了思想指南,指明了实践方向。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时代的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对利益关系的触及也将越来越深。“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只有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才能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在统筹协

(0)

常俊民2015-04-22

一个中国人,他对马克思的第一印象通常是标准像上那部雄狮般的胡子。中国传统中,长须是年高德劭的标志,所以,在我的少年印象里,马克思是老的,他生于近两百年前,似乎他的胡须在这两百年间一直茂盛生长。   到后来,读了马克思的书、对马克思有所了解后,我忽然意识到,这里有严重的错觉,马克思的确有一部大胡子,但是马克思不老,他永远不会老,因为他是人类青春激情的恒久象征,他的生命和他的著作体现着青春焕发的理想:人应该而且能够去改造世界,以不屈的意志为公正美好的社会、为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斗争。   所以,过去一百多年来,无数青年成为马克思的追随者,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获得钙、获得坚强的

(0)

吴正宪2015-03-21

我曾经也弄过一阵子理论批评,于这方面的人与事多少有点关注。对从事这个行当的人,我个人特别敬重、特别赞赏的是两种品格,一是在理论上有识有胆,敢于发表自己不流凡俗的独特创见、更敢于坚持自己被人侧目而视、甚至被人敲打的学术观点。二是在学养上有所持与有所长,而不齿在学养上无所持、无所长、两手空空。在我看来,何西来正兼有这两方面难能可贵的特质。何西来专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理论批评,他这个行当里,“空头理论家”不乏其人,但他脚踏专业学识的坚实之地,树立了自己与“空头理论家”完全不同的真正有学养的批评家的形象。   何西来不仅是著名理论批评家,也是写散文的高手,他的散文作品是比较典型的学者散文。他的《秦

(0)

郑祎2015-02-12

随着历史越出地域限制而走向世界历史,历史空间等方面的限制也在某种意义上得到突破,这就为真正超越特定界限(包括文化背景的界限)而走向对整个世界的理解提供了历史前提。同时,近代以来,随着知识不断分化,学科意义上的不同知识形态逐渐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并愈来愈趋于专业化、专门化。知识的这种逐渐分化既为重新回到智慧的本原形态提供了可能,又使超越界限、从统一的层面理解世界显得愈益必要。   就思维而言,知识分化往往使人容易以知性方式来把握世界。事实上,以知性方式理解存在,与近代以来知识的不断分化过程常常呈现同步趋向。那么,在经历知识分化之后,如何回到对世界的整体性把握?这是当代哲学研究无法回避的问题。而

(0)
1 8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