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知识改变命运,缩小贫富差距?

发布日期:2015-03-31    浏览次数:4730

  

  近日,《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在社交媒体爆红,博士发出“知识无力感”的嗟叹,引发社会热议。知识分子们怀着衣锦还乡的念想前进着,可现实的骨感却将美好的理想击得粉碎。有人质疑,“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是否已经过去?

 企业家潘石屹从农村出来后通过上大学改变了命运,创办了企业并实现人生的“逆袭”,而某女研究生却因“贫穷”的心病走上自杀的不归路。这些“壮志难酬”的人们,只能发出“生不逢时”的感叹。有数据显示,我国大学毕业生起薪与农民工工资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虽然大学毕业生加薪的机会远高于农民工,但这仍可能会造成对上大学的“负激励”。也有人说,所谓知识改变命运,其实改变的是人生向上的机会和能力,而不是立竿见影的知识货币化,能马上换取等量的财富,但会在人生长跑中成为走向成功最重的砝码。

 面对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维方式已被“被富裕”、“被就业”等嘲弄充斥报刊、网络,“共同富裕”能否在10年后实现?

相关热词搜索:知识 命运 贫穷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111)  |  中立(4)  |  反对(1)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心诚则灵2023-12-14

人生有“三识”:知识、见识、胆识。我经常说人生有“三识”:知识、见识、胆识。 1.知识。人的一生是知识的发展和智慧的发展组成的。知识就是我们从小学的1加1等于2开始,一直学到了大学最难的课程。知识的叠加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好的思维能力,以及接受更深刻的教育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管是阅读还是听课,我们都在不断地增强自己的思考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 聪明不是考试考高分,考试考高分是一种功利性的聪明,真正的聪明是对于世界上的事物的理解,对于如何在世界上取得更好的成功和成就的领悟。 总体来说,知识的提升是成长的一个维度,这也是我们读书学习的一个目的。 2.见识 。一个人的见识和他的知识量没有必然联系。但是如果一个人又有知识,又有见识,那么他的见识一定是比普通的人要更高。 比如,不少中国企业家只有初、高中学历,但是能把企业做得非常大。很多博士毕业的人反而把企业做垮了,这些就和见识而不仅是知识有关。 当然了,越有知识,原则上应该越有见识,如果到最后越有知识变得越没见识,那就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比如书呆子。 3.胆识。胆识就是你敢不敢于突破自己,勇敢地做些你原来从未做过的事情,投身进去,纵身一跃。 但世界没有万全之策,没有100%的保障体系让你纵身一跃后不受任何损失,所以它是一种选择。 我们从高中上大学不能算纵身一跃,因为我们知道在大学一定能学到比高中更多的知识,本科毕业,读硕士、博士也不能算纵身一跃。真正的纵身一跃是你跳进去以后,可能会失去安全感,甚至一败涂地。但一旦选择正确,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成功这种东西它叫做纵身一跃。俞敏洪

(0)

彩虹会2023-01-27

格局决定一个人的前程!做为普通的工人!做好自己范围之内的事。不去制作是非恩怨。让自己问心无愧!活的安心。过的安稳。心安理得。

(1)

北地黄2019-12-05

北宋名臣吕蒙正有一篇奇文叫做《命运赋》,作者居丞相的高位审视人生,这样反思了自己的命运: 以前我在洛阳,白天到寺庙里吃斋饭,晚上住在寒冷的窑洞里,大家都说我卑贱,是我没有机遇啊。 现在我入朝为官,官职做到最高层,地位达到三公,地位只在皇帝一人之下。别人都说我能力强,其实只不过是我的时运到了而已! 作者最后发出这样的感慨: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

(0)

安达芬2019-10-18

穷人没法思辨地去理解学习的意义。 在他们看来,学习的投资周期太长,回报过程太慢,总感觉不能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而学习的过程又加重了乏味和枯燥,所以,他们缺乏耐心去学习和理解很多新事物。 比如,他们没发意识到接种疫苗能省下很多的医疗费用,正确使用化肥可以事半功倍……“稀缺”的思维方式,没有意识和动力改变思维方式,才是症结所在。 所以,不能理解“唯有读(xue)书(xi)高”,穷人群体只能更多地“遗传”“固化”这样的意识,极少能实现阶层跃迁。 最终,就像跟踪14个孩子成长56年的系列纪录片《人生七年》那样,只有一个重视教育的孩子从贫民翻身进入到中产,其他穷苦人家的孩子,还是像父辈一样,没能提升生活的质量。

(0)

东南西北2019-10-18

扩大业扩大业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根本途径,解决好业问题,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变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大国,保持经济高速成长推动力重要环,要坚持发展解决业问题,逐步确立有利于扩大业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千方百计增加业岗位加快发展业容量大第三产业、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更多业增长点。要断开阔思路,把断完善和创新失业保险制度与解决业问题有机联系起来发展和动态解决业问题,要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业认真解决业困难人群业问题,进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努力创造更加公平公正业环境 。

(0)

hjyfudhrt2019-08-27

有一些人,天生就有吸引别人的能力,也有人自己培育出了这种能力。另外一些人呢,他们追着哭着请你吃饭,也未必能让你提得起精神。 那么一个有吸引力的人,他的吸引力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来自能量的储备。中学物理告诉我们,一个物体的吸引力来自于它的质量,质量越大的物体,吸引力越大。质量来自什么?物体的长度、宽度、高度和密度。生命也是如此。 生命的长度——一个活150岁的人,如果他还神智清醒的话,不需要说出多么深刻的道理,自然也能够吸引全世界各地的人。如果这个人能活到200岁,他还需要说什么呢?什么人他吸引不过来呢? 生命的高度——“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如果你能像《逍遥游》里的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精神上的你就能够看得高、看得远。那么你生命的高度,自然会达到一个非常人能及的地步。这样的人,就会产生气场。 生命的宽度——“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年。”你的知识的宽度,你看世界的宽度,就是你生命的宽度。生命有宽度的人,他的格局也宽阔。 生命的密度——就如品酒,当一口好的茅台流入嘴里唾液会唰地一下充满口腔,然后徐徐咽下喉咙会产生灼热和温暖,然后呼气的时候会隐隐地体会到高粱发酵、经过时间陈放而舒展出来的粮食的昏黄……这种细腻真实的感受就是生命的密度。这样的人,他的生命磁场会更强。 生命的长度,就是看你活得有多长;生命的高度,就是你看问题的维度;生命的宽度,就是你是否能够看到事物的另一面;生命的密度,就是你对事物的感受的细腻和丰富程度。 在任何一个维度上提升50%,你整个吸引力会提升多少呢?计算后答案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中学数学告诉我们,四个变量,每一个增加50%,就是乘以1.5的四次方,就等于5.0625,也就是你的吸引力是以前的5.0625倍,很可怕吧。 所以为什么有些人有吸引力?就是因为他积蓄了不同维度的能量,让每一个维度都加了分。

(0)

TGDSGDRT2019-05-29

一个励志故事。英国有一个从小没有上过学的穷苦工人,他到十几岁都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但是他一直很渴望学习。每到下班的时候,别人都去喝酒,而他则利用下班时间去自费接受了英国的公立教育(给穷苦人的教育)。 两年后,他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21岁那年,他学会了写信。后来,他和一个大自己很多岁的女仆结了婚,生了孩子。然而不幸的是,他的太太去世了,他只能自己把孩子养大。 因为他在矿上工作,经常发生矿难,他就研究发明出了安全灯。但是,当时英国一个叫戴维爵士的科学家,也发明了类似的东西,为了争夺发明专利,他们打了很多年官司。由于戴维博士的名气太大,结果也就不了了之了。 这样看来,我们的这位主人公运气真的很差。但是,他本人却不在意这些得失,一直安心做自己的事,还和儿子一起上学念书。他的名字叫史蒂芬森,在历史上被称为火车之父,我们今天火车的系统从铁路到机头等都是他发明的。 这是教育改变命运的一个很好的事例。我想大家小时候一定都听过很多类似的故事,所以,我们选择相信教育可以改变命运。

(0)

ggrgdse2019-04-12

200多年前,俄罗斯的罗蒙诺索夫闯进了人类知识一切领域,他是文学家、诗人、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地质学家、冶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美术家,在人文和理性世界反复穿梭,为什么200年后的我们探索的世界变得如此狭仄?对于现代人而言,很多人在一生之中只找到1/2个感性“自我”,缺失另外1/2个理性“自我”,而且任由感性泛滥,不加节制,所以那么多人沉溺在情绪化社会里不能自拔,感性和理性两者合一,才是一个真正完整的人。

(0)

joi b jgsa2019-02-14

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芝诺是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是埃利亚派的代表人物,巴门尼德的学生和继承人。芝诺素有“悖论之父”之称,他有四个数学悖论一直传到今天。他曾经讲过一个“知识圆圈说”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一次,一位学生问芝诺:“老师,您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您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芝诺顺手在桌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多。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的无知的范围也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在这个哲学故事中,芝诺把知识比做圆圈,生动地揭示了有知与无知的辩证关系。 这个故事表明:一个人有了一定的知识,接触和思考的问题越多,就越觉得有许多问题不明白,因而就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相反,一个人缺乏知识,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低,就越觉得自己知识充足。 其实,发现自己无知正是有知的表现,而骄傲自满则多半出自自己的无知。庄子不就说过吗,“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的海洋是浩瀚无际的,而人们已知的部分总是极为有限的。这正像圆圈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一样,知识越渊博,所接触的未知面就越广泛,疑问也就越多。反之,知识越贫乏,接触的未知面就越狭窄,疑问自然也越少。只有什么也不懂、不学无术的人,才不会感到自己的无知,这岂不是最大的无知?

(0)

jhggmghyfg2018-12-19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会》意外地触动了中国人的敏感神经。他在书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0)
1 2 19条信息

廖昌永2015-12-09

作家穆涛在一篇文章《坐船和吃饭》里对读书谈了一些看法,颇堪玩味。他说“读书是坐船。船有两种,一种是游船,一种是渡船”,并进一步解释,坐游船是休闲消遣的,没有什么目的;而坐渡船,是要达到非常清晰的彼岸,所以非常实际,是有目的性的。我很赞同。在我看来,如果读书如同坐游船,就是“随便翻翻”,抓到什么看什么,或者人家说什么好看,就找来看什么。看完最多说个好字,或者什么也不说,反正是路过,打酱油的。坐渡船就不一样了。那是有目的的,看谁的书,要看出什么来,最后是要对自己有帮助的。 比如我先前看小说,总是找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来看,多少还带有一点研究的味道。还比如说我写诗歌,写着写着,觉得没什么灵感了,就

(0)

霍金花2015-11-11

高考已经结束,马上迎来报考大学的关键时期,每年这个时候,我们总会关注到一个陈旧而又不断被翻新的话题:知识还能改变命运吗?在这个时代,高考弃考、高考报名人数递减,这些往往都被解读为“读书无用论”的证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阶层上升流动性减弱,贫穷的代际传递等现象引起广泛关注。今年初,《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在中国已经发生了贫困的代际传递,产生了“贫二代”———“贫富差距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形成了阶层和代际转移,一些贫者正从暂时贫困走向长期贫困和跨代贫穷。如果不想办法改变这一情况,贫富差距便会趋向稳定化和制度化,成为一种很难改变的社会结构,社会阶层流动通道也

(0)

Angelina2015-10-29

看到这个“知识改变命运”题目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以前写作文的时候也遇到过很多类似的题材,但是总体都是好的方面。但是今天不同的事,大家开始对这个话题有了歧义。 理想很美满,现实很骨感。这是我从很多过来人口中听来的,我现在是一名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四学生,抱着满满的信心,打了鸡血一样的开始开始了我的工作旅程,我知道这并不容易,但是我仍然相信,你不努力你就不会成功,但是你不努力,你就一定不会成功。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对于不努力不付出不准备就想有所作为的人,我是不屑的。愿大家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目标并且为之奋斗。

(0)

陈意新2015-10-12

王元化先生曾说:“一个人太热闹,这个人就完了。”王元化先生潜心学问,恬淡了几十年,却在恬淡中成就了自己。   饶宗颐先生曾说:“一个人不能光是生活。要不然,就失去了‘灵’。‘灵’就是高级的思维。要静得下,才悟得到。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顿自己,这是十分要紧的。所谓安顿,就是要知道如何于宇宙人生中去寻找自我。”   历史学家袁伟时告诫年轻人,要力求少说蠢话,少做蠢事。他说:“一不要盲信、盲从。自己的脑袋和良知才是上帝。二要多读书。避免说违反常识的蠢话。三要避免与自己的健康作对。”   杜维明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些事情你不做有的是人做。有些事情你不做没有人

(0)

zhngchao2015-09-28

其实题目可以改成“思想改变命运”更为合理。在现在的中国,思想被捆绑得太厉害,特别是小学生与初高中生,一直受到中考高考压力的压迫而禁锢了个人本有的思想。知识重要无疑,改变青少年思想更为重要。与外国相比,现在的中国很少出现哲学家这类的支柱,最主要的是思想不够自由,独立意识远远不够,特别是现在“学习成绩更为重要”成为学校的主要目的。教师方面也已经偏离本来的轨道,现在的中国教师更看重成绩从而导致学生思想受到的压制。致使出现知识高的人因为找不到工作,或者成绩好的人因为一次成绩下滑而选择自杀的极端方式去结束生命。中国最缺乏的是思想独树一帜的人,也最缺乏思想独立的人。所以,多开点有益于个人思想自由的课程,而

(0)

梁宏贤2015-08-21

位于日本四国的隐秘山林里,有一个名为N agoro的小村子,正慢慢死去。 只有35人还生活在这里。年轻人纷纷离开,去大城市寻找机会。街道整日冷清,一间店铺也没有,对外地人没有任何吸引力,游客也没有落脚之处。剩下村民兀自老去,只有葬礼,没有其它令人快乐的事情。人们离世之后,曾经的生活空间永远空下。 在日本,估计有1万个类似N agoro村子未来数十年内会消亡。城市化让日本的偏远乡村窒息,这个过程伴随着人口减少和严重老龄化,几乎无法逆转。 但现在,N agoro有一位村民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对抗它。这位艺术家制作真人大小的娃娃,把它们放置在曾经的工厂、学校、店铺、

(0)

李强2015-08-13

有句很有名的话:知识就是力量。中国人耳熟能详,而且对它很是认同。无论从历史经验还是现实压力,我们都知道知识太重要了。但是我今天要对大家讲的是,尽管知识确实重要,但知识也有局限性。   首先,知识是无限的。知识是对这个世界所有事实的认知。既然世界是无限的,那么知识也是无限的,但人生是有限的。庄子就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世界是无限的,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世界所包含的无限知识,那我们的人生就会废掉。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警惕知识》。主要观点就是,我们的生命本来就不可能占有无限的知识。更可悲的是,无聊的知识会让人生

(0)

兰小杰2015-07-20

对于知识改变命运,缩小贫富差距这个话题我持中立的态度。因为我习惯于对我所面对的问题持谨慎的态度,必须要有充分的理论或事实证据。对于上面这个问题,从现在我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暂时无法认为能得出一个明显的结论,虽然我是更倾向于赞同观点的。据我所了解,有很多的农村山区的孩子通过考取好的大学,学习各种知识,最终走上富裕的人生道路。当然也有很多的例子表明,即使读了很好的大学,学习了很多的知识,但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贫穷的生活。因此我们必须客观的认识这个问题,既不能对其抱有太大的希望,也不能太悲观的对待它。作为现在处于贫穷阶层的人民,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乐观的心,积极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我们要知道,不管我们

(0)

2015-06-09

我对知识改变命运,缩小贫富差距这个话题持中立的态度。在10年前,对于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说法是绝对赞同的,因为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就是走向富裕的标志,大学生毕业出来就可以有一份薪资不错的工作,而且可以让家里人感到自豪,还成为小孩努力学习的榜样。但是在如今本科毕业生一抓一大把的时代,大学生是显得如此普通,就业率低是反映大学生找工作难的一个标志,但是大学生难找工作的一个最大的原因还是个人心态问题。针对知识真的改变命运,缩小贫富差距也不是针对所有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大学就是一个走向社会的平台,每个人在这个平台里得到的东西和失去的东西决定他出社会以后所要面对的问题贫富差距,这个问题的产生会让很多人的心里不

(0)

li2015-05-08

对于知识改变命运,是缩小贫富差距的良策,我个人持中立观点。 知识改变命运是我们从小就知道的,但也有不少人走上了犯罪道路,其实除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一个良好的品行,走在那里都会受人尊敬,俗话说“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吗.”,就是这样。

(0)
1 2 11条信息

陈柔2015-05-19

我对“知识无力感”这种观念不赞同,现代社会,虽然会出现知识分子天才无用武之地的现状,但我相信这不是永远不变的,在就业竞争压力山大的社会,更需要的是自信与坚持!

(0)

向超2015-05-14

知识可以用来做学术研究和在经济社会中实践。绝大多数情况下,学习和获得更多知识意味着更高的学历与文凭。然而如今的社会学历早已不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企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更多的是有各方面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人才。知识改变命运,只有当你成功的运用自己的知识在某个岗位立足,取得较好的成绩并带来财富时才成立。可是,更多的人好像是空有一身知识无处施展:每年有数以万计的高学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且我们会发现,技工比大学生工资高,比自己学历低的很多都发达了。知识不再是那么重要了,我认为,当今社会不再需要更多的高学历高文凭的读书人了,九年义务教育就可以确保你的文化修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找

(0)
1 2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