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让人人对法律敬畏?

发布日期:2015-05-06    浏览次数:1925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依法治国”无疑是此次两会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强烈关注。

        对很多人来说,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这一句子已背得滚瓜烂熟。公民是法律的主体,需要知法、懂法,方能守法。然而,在浮躁心态普遍蔓延、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当代社会,公民整体的法律意识似乎已不能适应社会变革,亟需提高和加强。近年来,我国公民法律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有关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方面的负面信息也呈现出增长的态势,此现象不得不引发人们对未来社会法律发展的担忧和思考。如何提升公民的法治思维能力,推动社会依法治理?对此您有何高招?

相关热词搜索:法律 敬畏 治国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111)  |  中立(2)  |  反对(1)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散步的蜗牛2020-09-15

教育是每个人的教育,人人都是学习者,人人都是教育者

(0)

荆鹭2019-08-22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公民是法律的主体,需要知法、懂法,方能守法。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0)

樱桃花2018-08-09

人们的法律意识,是受其物质生活条件和其他社会意识制约和影响的。社会生活的变化,必然引起法律意识的变化。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依法治国的法制社会时代,人们的法律意识尤其显得复杂。因此,从实践需要出发,深入到社会生活中,调查、了解、把握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和个体法律意识的状况,分析、总结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提出各种有益的看法、主张,对培养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都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0)

徐芷晴2018-08-08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是党的十八大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的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和各项依法治理工作,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和全面发展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0)

范晟晟2018-08-07

相关政府部门应该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社会主义法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识的体现。其创制和实施都有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参与。但是,广大人民群众法律知识的掌握、法制观念的增强、正确法律观点的确立,都需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来完成。

(0)

段祺华2016-08-16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统筹不仅要为了人民,还要依靠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充满底气和力量。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统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才有真正的勇气和智慧,才能出手有力,“统”得高明、“筹”得有效。

(0)

柯杨2016-01-29

信仰决定着人的行为准则。守法作为宪法的一条基本义务,列入了国家的根本大法,源于它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法治国家建设离不开公民的自觉守法。守法不仅是公民的义务,也是国家法治建设的社会基础和基本前提。只有公民的自觉守法达到必要的普及程度,整个国家的法律体系才能有效运作,社会秩序才能稳定。但是,如何才能够实现人们的自觉守法?什么样的行为动机才能够敦促人们去自觉守法?已有的法社会学研究成果表明,法律如果依赖人们的惧怕、威慑而得到遵守,实施的社会成本将是巨大的。而且对于我们正在全面推进的法治中国建设来说,“受强迫”而非自觉的“被动”式守法,绝不是可持续的、经济的法治化模式。

(0)

卢卢2015-06-30

依法治国,中国的法制健全吗?答案肯定是不健全的,我国暂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是一个人情大于法治的国家,很多时候并不是没法可依,只是不能够做到执法必严。所以,就造成很多人钻法律的空子,目无王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希望中国的法制能够越来越健全。这样才能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推动社会的发展。每天都有新闻报道高官凭借着自己的权势进行贪污受贿。所以,加强法制建设无疑成了重中之重。

(0)

汪峰2015-05-18

如何提升法治思维能力,推动社会依法治理?如何鼓励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强化市民公约等社会规范,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升民众文明法治素养,是我们各级政府应有的职责以及人民群众应有的担当,我希望未来中国能成为依法宪政,人人享有平等、自由和民主的共和国家。

(0)

古悦清筝2015-05-11

当今社会是法治的国家,对于国家的依法治理,首先在国家层面应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其次,政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法律知识素养,增强应对纠纷的解决能力;再者,社会各法制职能部门应发挥优势,构建良好的法律解决通道,保证各项法律纠纷能高效应对,及时处理,维持社会稳定;最后,规划整合法律界人才的培养,鼓励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法律行业,为国家的法制进程做贡献。

(0)
1 10条信息

豪豪2018-08-07

国民的法治意识决定了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未来。当前我国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阻碍,无不与国民法治意识的薄弱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决定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未来,实现国家法治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是国民法治意识的提升。因此,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国民法治意识的培育。

(0)

杨克勤2015-05-20

天下大治,是每一个人心中的社会理想,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价值目标。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法治中国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会议将对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梦想与现实之交,建设法治社会的目标和承诺,承载着亿万人民的殷殷期待,也镌刻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共和国迈向长治久安的深深足印。 一、培育法治信仰 全社会形成宪法至上、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 2014年8月,重庆巴南区。 因为一起林权纠纷,农民李世荣一纸诉状将区政府告上了法院。出乎他意料的是,开庭当天,坐在被告席上应诉的正是区长陈刚本人。 “我对群众用法

(0)

胡瑞峰2015-05-14

近一段时间以来,报刊上登载了数篇批评宪政的文章。这在过去百年历史上并不多见。自清末变法立宪以来,除了极权年代之外,走向宪政基本是国人的底线共识。 批评宪政的声音一出,不仅遇到了连绵不断的反驳,而且引起了知识界对宪政诸问题的论争,尤其是“社宪派”(“社会主义宪政派”)与“普宪派”(“泛宪派”)之间的论战。这种争论,一方面凸显了理论界宪政知识储备的不足,另一方面展现了人们对实现宪政的不同设想。鉴于此,澄清宪政之真义,在当下之中国显得尤为迫切。 “宪政”究竟意味着什么?概而言之,宪政是一种限制政府权力、保护个人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制度安排和思想观念。宪政也意味着一种特定的治理状态,一种限权宪法得到有

(0)

金东寒2015-05-14

1954年9月20日,我国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宪法”——“1954宪法”,今年正逢它诞生的60周年。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9月29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就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之作为中国共产党由一个革命党转化为执政党的合法性依据。“1954宪法”进一步正式确认和初步规范了治国的根本准则。可见,宪法和依宪执政、依宪治国对中国共产党取得和保持执政的合法地位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毋庸讳言,党执政60多年来,党并未完全自觉到这一点。前30年还发生诸多脱宪、违宪甚至毁宪的事件。党的十八大迎来改革开放新时期。十八大报告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0)

吴晓蓓2015-05-11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建设与发展国家智库的工作应当破除按“机构身份”区分三六九等的传统做法,不再是基于现行体制与机制进行的一种身份认定,而应是基于既有实力与实绩进行的一种功能认可。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国家智库的发展,才能涌现出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智库。 决策问题是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尤其是对于任务面广量大、利益牵扯繁多、关系错综复杂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来说,科学决策更是其首要前提。形成一批可为教育改革决策持续提供有效咨询服务的国家智库,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无法回避的一项基本建设任务。 这种“可为教育改革决策持续提供有效咨询服务的国家智库”并非政府一纸公文挂牌成立便具相应功能,也非民间

(0)
1 5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