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中国文化为何没走出去?

发布日期:2015-05-14    浏览次数:3075

  

  

        孔孟之道、中国功夫是外国人熟知的中国文化代表,但随着中国出境的风靡,中国文化却并未顺利搭上顺风车,国内书籍、电影、音响制品的出口比例十分低,远远比不上周边日韩文化对中国人的渗透。

        文化产业是一个产业,更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中国在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上不可忽略这一方面的发展没有文化内容,旅游、娱乐、餐饮等行业都会逊色很多;没有文化内容,工业产品的需求和附加值也明显减少在中国加大强调知识产权,自主创新和自我品牌的今天,加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减少文化贸易逆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利用时下风靡的出境热和已有的契机,让文化出口你有什么好办法?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文化 出口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103)  |  中立(5)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温伯陵2020-11-06

共绘网人的精神实质总是得到辉煌的证实。

(0)

UJDHTBSVA2019-09-13

研究文化自信问题,一定要从理论上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自于”“熔铸于”和“植根于”的问题。这样才能弄清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以及由实践赋予的精神特质和民族特色。这是从源与流、文化与实践关系中考察中国文化自信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0)

uytjtunfh2019-06-16

当前中国散乱冲突的主流文化,就表现为互相对立的文化体系间的“三足鼎立”。但它们又共同提供了今天中国主流文化的形态与结构,它们就是: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逻辑,以儒家文化的社会伦理与政治伦理为土壤根基,所构成了执政党的价值观与政治伦理体系。 这个文化是现代中国的国家文化与政治文化的核心结构,是政治制度的依据,也是一般社会秩序的最终依据。但这个文化今天还不够完善,还在发展中。 中国的政治秩序、政治道路、政治自信都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这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一个基本根基。 2.西方自由主义文化: 当今中国的自由主义文化主要来自西方的现代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它以现代西方经济学、现代金融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为核心,以现代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与人本主义价值观为根基,并向现代西方政治理论与行政理论延伸。 它来自中国的改革开放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包容与接纳,来自这种秩序接纳中的文化输入,它受到现代市场经济为制度的核心支撑。 中国当代成功的改革开放运动,实现了中国经济与国际化的工业贸易秩序的接轨以及市场化改造,这就是接纳这种文化的重要成果。 这种文化中蕴含的人本主义价值观与科学主义世界观,以及其中挟持的逻辑实证主义哲学,都深深地嵌入了当代中国的文化环境中。 其追求人类精神与个性解放和社会自由的公共观念,曾经唤醒与激励了一大批有志改造国家的年轻人。 这些人今天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精英的主体,这些人今天占据了中国文化活动的各个层次的舞台。 但这种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是对立的,在基础逻辑中与基本哲学中它们是无法通约与互相包容的。 在今天的中国,西方自由主义文化几乎占据了中国主流的学术领地。国家领导人治理经济、管理国家经济活动,也常常在这种文化中寻求工具和逻辑方法,也无法回避。 3.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发端于春秋时期的孔子思想,它倡导现世事功业与道德理性,其核心观念是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其核心是“仁”。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价值观体系。儒家文化又是中华文明的精神依据与历史渊源,它贯穿了历史,蕴含着当代。 它的基本伦理形态决定了可以与社会主义文化获得基础上的价值共识,但却不能与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相通,它还没有包容西方现代文化与自然科学。 儒家文化是中华文明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它对中华文明的延续与中国社会秩序的维护与稳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它仍然是今天中国文化的基底。 在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深层结构中,无不打着儒家文化的烙印。 这三种文化都是今天中国的主流文化,但它们之间的互不包容甚至互相冲突,就为中国人带来了深层次的文化困扰与精神焦虑。 在今天中国的网络舆情中激烈对立的争论中,大都可以看到这种文化冲突的影子。 今天的中国人一旦进入对中国社会秩序发展范式与前景的深刻思考,必然会陷入这种文化冲突中而不得解脱。缺乏哲学智慧但又追求深刻思考的中国人,就常常会在冲突的焦虑中放弃对严肃理性的追求,或者遁入传统宗教中以求精神自保,或者在现实的物质消费中看破红尘而玩世不恭。 只有不具备深层次文化追求与理性修养的中国人,才会无视这种精神困境。 那么,我们如何摆脱这种困境? 今天的中国人如何重建自己的文化自信?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文化重构。文化重构的途径就是重新回到哲学。

(0)

调解纠纷2019-02-16

全世界不管我们走到哪儿,只要你是中国人,当发现自己浪费粮食的时候,你肯定会想起那句长辈的责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只要你是漂泊远方的游子,想念家乡的妈妈了,你肯定能理解那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只要你背井离乡到他乡求学和打拼,在累了想家了的时候,望着天上的明月,你肯定会想起那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当你垂垂老矣,三十年后万里归来,已不是那翩翩少年,有的只是垂垂老矣仪容的时候,站在家的门口,迎接你的肯定是…是什么?“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而你心里想的肯定是那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所以面对今天这个时代我想说,传统文化需要回归。

(0)

周歆芋2018-09-20

恩格斯曾说过,文化植根于"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只能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精、气、神。

(0)

靖童童2018-09-11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掌握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核心要素,立足本国、本民族的文化,保持本国民族特色,才可能借助独特的民族文化使世界认识自己,从而走向世界。

(0)

李倩桦2017-09-18

无论是大好河山、丰美物产,还是传统文化、现代风貌,中国从不缺少可以让世界瞩目的文化资源。但在文化走出去、电影国际化的道路上,我们却常常深陷迷途。近年来上映的国产商业大片,在海外市场的票房几乎全部惨不忍睹。这不仅与国内火热的电影市场极不相称,更不利于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而且,自己的“宝贝”不善利用,难免就会被外人拿去“为我所用”。

(0)

郭湘2017-08-25

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它因历史悠久而底蕴深厚,因推陈出新而不断发展,同时也因兼收并蓄而博大精深。当代中华文化是当代中国现实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更是帮助国际社会认识和了解当代中国的最佳载体。这就要求中华文化必须走出去,不断提升世界影响力,在世界文化之林大放异彩。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开放的胸襟和积极的姿态不断加大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力度,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向世界人民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最大限度地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0)

蒋晓松2016-08-03

目前,我国的文化走出去在形式上还比较单一,主要是政府行为、政府买单,把一些文化产品送出国门,然后组织一批留学生和华人来观看。这样的活动对西方主流媒体、主流社会的影响力不足,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缺少话语权。要想变被动为主动,必须要敢于创新、乐于创新。首先,在表现形式上,要在保留中华传统文化内核的基础上,选择西方人易于接受的方式,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国的自觉和自信。为此,需要培养一批既理解中华文化,又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人才。其次,在创作内容上,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历史上的中国,不能一味“啃老”,要“昨天”和“今天”有机结合,大胆展现中国的变化,进行文化再创造、再升华。只有从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才真正具有走出去的动力和韧劲。

(0)

肖凤合2016-06-30

从北京奥运会到APEC会议,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今天的中国人正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但只有一个经济大国的形象是远远不够的,这与中华五千年辉煌文明的厚重、与中华文化曾对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是远远不相匹配的。中国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一定同时是一个文化大国的形象,而且,这个形象要得到举世公认。而要真正树立一个鲜明的文化大国的形象,也一定离不开一个又一个包括艺术家在内的鲜明的中国人。在世界舞台上人格化的成功形象树立得越多,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效也会越大。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0)
1 2 15条信息

奚美娟2015-08-11

中国文化的现代追求   一、什么是文化观?简单地说,就是人对历史、现实、未来的看法和主张中那些最高级、最具抽象性和普遍性的、核心的结论和观点。这些结论和观点代表着人的追求和评判是非高下的标准,又被称为"文化价值观"或"价值观"。中国自从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来,产生过多种文化观,错综复杂,各有长短。今天,到了一个总结与决断的时候了。在这样的形势下,来讨论周有光老先生的文化观,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   二、周有光的文化观是中国文化现代化追求的重大成果,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真理追求在目前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周有光原是一位经济学家,20世纪50年代转入语言文字研究,亲自参加了中国文字改革实践、政

(0)

黄锦朝2015-07-22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因应着这个时代要求,回答着这个共同关切。 随着近代中国曾经的一度衰落,中国似乎也一度丢失了文化自信,而且充满了文化焦虑。别人问我们:“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拓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我们问自己:郑和下西洋乃“有史来,最光焰之时代”。但尽管当时参与者达12万之众,“而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0)

陈斯喜2015-05-16

我认识王德禄有20年了,他原在《自然辩证法通讯》工作。1992年人大通过三峡上马的决定后,由我的朋友范岱年介绍他来采访我。不久,这篇采访记就发表在刊物上。没想到,第二年他便下海创办了民间咨询机构“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这是他经过慎重考虑后的决定。因为他想以“经济独立”改变中国知识分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从属于人的生存方式。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缺乏独立的人格和应有的地位,我在许多文章中论述过,以下作一些引述:“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士人习惯依附权门,揣摩皇帝脾胃做文章,有的变成‘奴才学’大师,代有传人。北宋以后,称夷为父,变为奴才的奴才,如秦桧(状元)、贾似道、洪承畴等。当然也不乏人格独立的学

(0)
1 3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