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科研项目、学术研究需要奖惩并重?

发布日期:2015-05-26    浏览次数:2866

  

近年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指引下,国家财政对科研的投入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促进科技的跨越式发展但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引发热议。

       关于科研经费滥用的事件一次次触动着人们的神经——一边是科研人员为合理使用经费身心俱疲,一边又有科研人员滥用经费肆无忌惮“科研泡沫”必须挤干,方能使科研经费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不仅使激励科研的因素充分发挥作用、使科研人员合法取得收益,而且要将科研经费管理重点从过程转向结果,注重项目成果质量和实际贡献,加强对科研成果达标性和资金实际效益的评价,做到奖惩并重,既激发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又规范其行为。您说呢?

相关热词搜索:科研 学术 奖惩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122)  |  中立(1)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郭宣林2023-04-26

领导干部确实要拿起“笔杆子”了

(0)

老方2022-10-26

科研有机体(科研院所)普遍“超重”,内部组织涣散,缺乏创新活力。 论文数量和发表杂志的“档次”等指标,已经成为研究院所、大学及其院系争取资源的权利和工具,领导的政绩观也调整到人才、论文、资源、机构扩大的方向,导致项目、投资、机构饥饿症,许多单位不断扩大原有机构的规模,持续增加职工人数。科研有机体“超重”已相当普遍。 论文造就了大批具有光环头衔的人才,他们由此获得相应的荣誉及地位。自然就可获得对多种资源的支配力即权力。这些人才间只有竞争,难以合作,大都寻求自立门户。 一些大学及院所内小机构林立,各自为政。三人一“中心”,五人一“学院”。院长、主任“满天飞”。这样组织起来的团队,经常处于变动改组中,形不成人才结构合理的梯队。 科研中大多只有“一言堂”,难有学术民主。只有工作布置,没有大家密切合作,很难有学术思想的碰撞。而没有学术思想的碰撞,何能产生新的科学思想呢? 媒体上还有人评价,在大学和科研单位,“官大学问大,权大经费多”,很多经费被“老板”层层包工。搞不到项目和钱,科研水平再高也是白搭。这种“金权势力”大约已经产生了。 一些团队没有了辅助工作人员,全是“精英”或教授,诸多的次要工作或辅助性工作没人干。在曾经的年代里,经常讲那些无名工匠们的贡献,现在再没有人讲了。这些不是在实际科研活动与合作中磨合、凝练而形成的研究集体,何来很强的创新能力?(作者:陆大道,中国科学院院士,经济地理学家)

(1)

周张帆2022-09-11

《共绘网》横竖都不错,这个浅浅放的好!

(0)

高虎ft2020-10-12

跟班式科研损害的,还有科学家的鉴赏力。就拿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来说吧。自然科学基金分几类,青年基金这一块,看的还是申请者的基本素质,我觉得它不会有恶性引导;但是当你申请面上基金和重点基金时,就不一样了。你要申请面上基金,就要证明你在这个圈子里小有影响,就得有拿得出手的东西来证明;当你要想去申请重点的时候,你就要拿出更多文章,证明你是这个圈子里能够数得出来的几个人了。总而言之,你要有文章,要有比别人更多、更好的文章。 另外,无论是青年还是面上、重点基金,申请者都要说热点的话题、流行的话题,因为评委们会觉得:哦,这个人对前沿现状比较了解。你要是说一个冷门问题,很容易引起意见分歧。虽然基金委也有异议的项目,但实际操作中几乎没有可能,因为异议项目需要几个评委一起联名提出,认为它真的好。但是,说句实话,我在那里开了七天会,那么多项目,看那些“差不多”的项目可能都来不及,根本没精力去看看被别人枪毙的项目里有没有金子。 而且,只要是原创性的项目,就一定会和某些评委产生冲突。比方说异议项目拿到我手里审,我过去的工作证明这个杯子是圆的,你却说这个杯子其实不能够用“圆”来形容,而要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那我这个评委本能地就会反感,本能的就会给你挑刺。但是你假如说:徐老师说杯子是圆的,这个理论真的很伟大,但我想在这个基础上看看它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圆、或者百分之九十九圆——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评委一看心情就很顺,就容易给你打勾。 因此,凡是原创的东西就会冲击大家现有的观念,甚至会冲击到某一派人——他们过去已经靠这个获取过利益。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被PASS 掉的申请书,理由就两句话:“研究队伍不合理,建议不予资助”——其实评委们并没有去深入地了解,就是很武断地给你弄掉。 这样久而久之,最后会让我们的科学家丧失对科学的鉴赏力。现在去开会评审的人,应该都是有帽子、有职位的人,但是你和他们来交流时会发现:不管是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审美或是对学科本身的整体把握,你会发现他们的能力越来越弱。 我经常拿基础研究和艺术创作来做比较:现在我国不光没有创造艺术的,而且缺乏有艺术审美力的鉴赏家——科学也是这样。结果就是:你画出来的画那我一定觉得不如印刷品,后者多么规范、多么与国际接轨啊,你那个曲里拐弯的啥玩意儿?如果一个国家的科学鉴赏力丧失,怎么还能创新?

(0)

FFCSD2020-07-09

清华教授吴国盛:我举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学术共同体内部的荣誉头衔,其实就是人为制造的一种科学界功利系统。 一些发达国家科学的发展中也有荣誉系统的存在,但它是科学共同体自发组织起来的。 打个比方,西方评奖走的不是申报制度,没听说需要哪个诺奖得主先填写一张申请表。 而中国的奖项基本都要事先申报,是求出来的,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人格侮辱,因为申报本身就把一个科学家变成了功名利禄之徒。 而且申报往往还会造成浮夸的风气,就是自己吹自己,科技界和学术界也有很多例子,一些造假的事件不就是这么来的吗? 明知是假的也要吹,吹着吹着自己就当真了,最后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 另外,我们在评奖的时候还要讲究地区平衡、行业平衡以及人际关系平衡,长此以往,你获了奖大家也不会认为你真的达到某个水平,而是归为平衡的结果。 这里面往往还存在一些诀窍,以至于有些人就专门玩起了这种奖,比如相互串通,这次你评我,下次我评你,完全起不到什么激励的作用了。 显然,对于科学界的奖励机制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这个奖不是超功利之心颁发出来的,而是平衡出来的,不是你凭真才实学得来的,而是单位帮你跑来的,那这个奖还有什么意思,它只能代表功利意义,而非荣誉意义。 所以一有机会我就讲,我说评奖这个过程能不能不要让人申报,这一申报就变了味,我们可以让专家来提名,然后内部讨论,慢慢地让这个奖形成口碑。 像民间办的“未来科学大奖”就没有申报这一说,由同行专家提名,然后专家委员会进行评选,这样的奖才是一个巨大的荣誉。 而现实却是,明知很多国家奖是平衡出来的结果,我们在学科评估和高校排名时往往还只认国家奖,这不是进一步强化了功利的目的了吗? 你做科学不是为了追求真理,你获得荣誉也不是因为人们认识到了你的真理而向你由衷的致谢,当科学研究变成一个赚钱的生意时,民族还能有什么希望。 所以,要想真正营造出创新的氛围,就必须要在奖励机制与惩罚机制上下功夫,让吹牛造假的代价远高于他的潜在收益,把奖金和荣誉给到真正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人手中。 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培育起人们对真理的热爱,对宇宙奥秘的好奇,这才是驱动科技创新的源头所在。 否则,即便某些东西暂时做的还不错,但从长远和整体来看,最终还是会落后的,甚至连翻盘的机会都没有。

(0)

UBFDHHRT2019-05-31

所谓“项目化生存”,是对那种没完没了争做各种项目的描述,特别是那些很可能只是泡沫、没有多少学术价值的项目,不断对付着做,实在浪费人生,浪费资源。为什么要这样?年轻的老师不申请项目是不可能的,因为现有学术生产管理体制有这种量化要求,特别是理科与工科的研究,往往就是通过项目来实行的。还有,就是追逐利益,项目都有钱,有些老师其实就是奔着钱去申请项目的。这其实也是市场化的弊病。 现在学术腐败严重,假成果、假学问遍地都是,学术会议、成果鉴定、资格审查、项目审批过程普遍玩手段走过场,吃喝、游玩、送礼、拉关系、作交易反倒成了实质内容。现在很多人当上教授就整天过“项目化”生活了,很少给本科上课,是不正常的。 现在社会以实用技能为标准收罗人才,舆论更被市场的泡沫所左右。人们为谋生而学习,没有内在的事业冲动,上大学无非是毕业后好在人才市场上找到买主,卖个好价钱。这种短视的观念严重挖空大学文化的基石,腐蚀现代精英的人格品质。

(0)

偶可丰富2019-04-24

中国很多中小型企业研发资源有限,往往依赖外部的创新资源,包括当地大学、研究机构及海外机构。在中国,早于1950年代,大学与产业就开始建立合作关系。中国清华大学受政府委托,于1956年成立了全国首家研究所,为学术及科学研究项目创建平台。此外,全国还有许多应用型科研机构,如中国科学院,以及所属过百家研究所和实验室,为产业开发创新技术,培育科研人才。 目前,从大学到产业技术转移过程中,技术转移办公室、大学科技园和科技培育中心发挥重要作用。由于政策激励措施有力,如允许研究人员在商业化技术中保留一定比例的收入,因此大学的技术转移及专利申请不断上升。2012年,中国的大学达成58,000项合同,技术转移金额为29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6%,占全国总量的21%。同年,大学的专利申请达78,000项,增长20%,占全国总数的57%。 现时,中国的大学往往从事牟利的科学或工程业务。例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资讯科技、环境技术及生物技术等多个领域分拆成立了60多家企业,其中一些现已成为上市公司。2008至2012年,私营企业对大学研发支出的资助额增加近一倍,2012年达260亿元人民币,占总额三分之一以上,显示企业对大学与产业合作的取态十分积极。 随着中国大学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私营及公共部门在涉及应用技术时日益争取与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其中包括不少国际合作计划。中国的专利能力及知识产权生态系统急剧变化,为专业人士带来越来越多的商机。

(0)

mnfhsggssff5552018-12-26

前些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核算风波”,一些院士推波助澜,无耻至极。更有甚者,打着各种旗号,骗取国家科研经费,有的甚至高达几十亿元。最后出现了“五同”现象。“论证之初,同心同德;制订计划,同舟共济;经费到手,同床异梦;遇到分歧,同室操戈;瓜分殆尽,同归于尽。”一些院士的剽窃、造假、学术腐败,让人触目惊心。

(0)

陆大道2018-11-19

我们为何遗忘了“敬业与忠诚”:科学家精神的精髓?在SCI“决定论”的强烈氛围里,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也不提倡了,科研队伍的团结合作也不说了。有些领导与学者似乎觉得讲爱国、讲团结已不合时宜了,产生了不应该有的“心理障碍”。今天,我们特别需要大力提倡敬业与忠诚的精神。忠诚与敬业,这是全人类的人性最美好最光辉的一面,更是科学家精神的精髓。要强调忠于科学、追求真理,忠于国家与人民,激发学者们的国家情怀。要强调科学家全心全意,为实现理想而奉献一切。不怕吃苦,全心全意,成为国家与社会可信赖的学者。要宣传中华民族及中国科技界科学工作者之间的“信”字的光荣传统,将其作为学者们安身立命之高尚道德。要提倡诚信于信任自己的领导者,倡导学者们之间的互信,以加强研究团队的合作。

(0)

时夜华2018-10-05

看完明星的工资,再来看看咱们院士的,那简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连明星的零头都比不上!院士们的平均工资只有5688,是的,你没看错,5688。根据国家规定,院士每月国家津贴为200元,自2009年起,调高至1000元,而院士的年薪基本只有20万元。那么在如此巨大的收入差距下,院士和明星们,又为我们祖国贡献了什么呢?明星们“不负众望”,“勤勤恳恳”地,为我们带来了无数烂片,数都数不过来。而院士们呢,在许多明星忙着搔首弄姿时,却正在争分夺秒,献身一切,为祖国创造惊天动地的伟绩!所以,我觉得应该多点给国家科研人员多一点补贴,鼓励创新和科技发展。

(0)
1 2 20条信息

天真洒脱2023-05-03

文史哲不分家,先看喜欢的书吧,管它划成哪个狗屁专业[呲牙]

(0)

邢新会2016-02-17

又是一则涉嫌论文抄袭的新闻。日前有媒体报道,山东大学一份硕士论文涉嫌大篇幅抄袭,连摘要、关键词与致谢词都高度相仿。对此,山东大学表示,涉嫌学位论文作假的,不论何时发现,一经查实,将对相关人员及导师进行严肃处理,对已获学位者撤销其所获学位,绝不姑息。消息令人痛心。论文造假、论文抄袭,近些年来,类似的新闻屡见不鲜。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一再三令五申,要求高校强化责任意识,落实论文指导、阅评、答辩等各个环节的监督把关责任,确保学位授予质量,同时强化学风建设与学术规范教育,要求高校树立良好的教风与学风,强调学术诚信的必要性,但论文造假仍时有发生。论文造假频发的深层次原因究竟是什么?如何寻找到一条杜绝类似现象

(0)

高之国2015-12-10

如果将1902年梁启超的《新史学》算作中国学术史的转型时期,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在这百余年中,梁启超的学术贡献在于开启了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方法向近代学术研究方法的转型,这种转型以梁氏为代表的一代学人并未完成。20世纪初期到20至30年代留学欧美的数代学人,他们的贡献在于成功地实现了这种转型,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风格,代表人物有傅斯年、陈寅恪、胡适。所谓中国自己的特色,就是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乾嘉考据学中缜密考证的方法,又吸纳了西方以理论见长的研究方法。笔者在阅读民国文献时,经常感叹于论述与考证之精当,我们现在所强调的所谓“学术规范”在当时根本不成问题。 但在经历了“陈寅恪的最

(0)

项宗西2015-11-23

近日,中国科学家王贻芳荣获享有科学界“第一巨奖”美誉的“基础物理学突破奖”,该奖项奖金也远超诺贝尔奖。这一讯息,是否能进一步消解国人的诺贝尔症候群?在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除了由诺奖带来的振奋和欣喜外,许多人在言语间总还带着一丝隐忧:若是在实用科学领域获得个诺奖,那才有价值呢。言下之意,文学并不能丈量一国科研文化的综合水平。今年,当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时候,除了由诺奖带来的振奋和欣喜外,许多人又带上了另一丝隐忧:若是在纯粹理论科学领域获得个诺奖,那才有价值呢。言下之意,医学还不能充分丈量一国科研文化的综合水平。我们承认不同学科有不同的价值,并且不同学科在推动理论和技术革命的过程

(0)

翟卫2015-11-23

2015年,中国学术界接连经受了三次撤稿风波。一次是3月份,英国BMC出版社撤回43篇论文,其中有41篇出自中国学者之手。第二次是8月份,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宣布撤回旗下10本学术期刊已经发表的来自中国作者的64篇论文。最近的一次是10月份,全球学术期刊出版巨头爱思唯尔撤销旗下5种杂志中来自中国高校或研究机构的9篇论文。针对接二连三的撤稿事件,中国科协近日发布了《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五不”行为守则》,重申和强调科技工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行为规范。“五不”行为守则是:不由“第三方”代写论文,不由“第三方”代投论文,不由“第三方”对论文内容进行修改,不提供虚假同行评审人信息,不违反论

(0)

王宁2015-10-23

一、美国:监管机制未能完全堵死漏洞、弄虚作假,将面临巨额罚款。   去年1月,美国联邦调查局以造假申请研究经费的罪名起诉西北大学前癌症研究教授查尔斯·贝内特,指控其曾在2003年至2010年间,用从联邦政府申请到的癌症研究经费来支付自己、家人和朋友的旅行费用,还聘请“不合格”的朋友和亲戚担任研究顾问。最近,贝内特同意向联邦地区法院缴纳47.5万美元的个人罚款来达成和解,而西北大学则向联邦政府赔偿了293万美元。   美国是世界公认的科技强国,其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屈一指,充裕的科研经费成为美国科技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官方数据显示,美国联邦政府2015财年的支出总预算约为3.9万亿美元,其中科

(0)

张云川2015-08-27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智库的国家之一。按照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2014年全球智库报告》的统计数据,德国目前拥有194家智库,从智库数量上看位列全球第四。   根据德国智库研究学者马丁•图内尔特(martinthunert)的分类,德国智库主要分为学术型智库、合同型智库、宣传型智库以及政党智库等,其中接受公共财政资金资助的学术型智库占德国智库的绝大多数。美国智库文化中存在的智库与政府之间的“旋转门”现象在德国并不多见,更常见的是智库与大学之间的双向交流。德国外交政策协会(dgap)研究员约瑟夫•布拉姆尔(josefbraml)的研究数据表明,60%的德国智库没有特定的意识形态烙印,而是坚持

(0)

魏凤和2015-08-12

一、四方参与 “机器始终没有成功运转” 深圳市荷力泰包装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臧建鸣反映,2010年12月,他们公司与深圳大学合作执行广东省科技厅产学研项目(项目编号:2010B090400553),项目名称为“环保包装材料(蜂窝纸芯)智能、高速装备及其关键技术研发”。 该项目为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2010年由广东省科技厅立项,共有深圳大学、深圳市荷力泰包装技术有限公司、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创造机电有限公司4个单位参与,其中深圳大学系承担单位。 合同书显示,项目完成后达到的指标包括:实现超高速(裁切800次/分)、实现蜂窝纸芯连续性生产。为“环保包

(0)
1 8条信息

段树民2016-08-17

被业内广为看重的科研水平参考指标SCI,因汤森路透宣布将旗下业务出售而将被易手给和科研毫无关系的“门外汉”。于是“SCI大讨论”再次出现:SCI体系换了“东家”还靠谱吗?我们对它过分依赖了吗?科研水平的进步到底要靠什么来衡量?……一时间,吐槽、质疑、忧虑,科研界的各种声音不断。   大讨论本身,凸显了这套评价体系在全球科研工作者心中的分量。而有关它的非议,看似是SCI“躺枪”,实则表达了人们对科研评价体系的再认识。   一、被“高看”的指数。被科研界统称为SCI的科技文献检索系统又叫科学引文索引,已有50多年历史。实际上它是一个庞大的引文数据库,通过科研论文被引用的频次来体现科研成果和学

(0)

赵丰2016-04-20

近两年来,“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词,关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批评之声也不绝于耳。   本来,科学(science)和技术(technology)并非一回事,两者有联系也有区别。科学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原理、规律,科学研究的首要目的是揭示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奥秘,改变、拓展人类对自然界及人类自身的认识;技术则主要是指建立在科学发现基础上的新方法、新发明,技术开发的主要目的是研制出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品种、新产品等,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难题。由此可见,不应把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更不宜把两者的价值都简单地定义为“应用”;强调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是指“技术成果”

(0)
1 2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