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中国是“垃圾书”出版大国?

发布日期:2015-06-10    浏览次数:2741

  

据官方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出版图书超过45万种,超越美国一倍多,成为世界第一出版大国,但与此同时,到处充斥着各种所谓畅销的“垃圾书”,数量超过85%,“垃圾书”出版大国可谓名副其实。

与海外相比,我国的出版行业并非真正市场化,大陆85%以上的都是“三无图书”,消费者愿意买单,就会有市场。出版机构图书选材缺乏新意,他们在重复出版的泥潭里拼命挣扎,为了博取一些快钱,哪怕是东拼西凑、印刷粗糙,甚至是错误百出,也只管先面市,这也反映了作者本身的水准问题。而图书出版的监管机构没有尽好自己应有的责任,这也是垃圾书横行的重要原因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书籍的出版要守住文化传承者的行业底线,以出版优秀图书为己任。唯有好书才能给我们通过阅读获得幸福和快乐,成为高尚、温柔而纯洁的精神食粮。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相关热词搜索:出版 垃圾书 文化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102)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云峰风格的2019-08-08

图书出版是采用书号办法管理的,为的是防止没有出版权的单位或个人乱出书。这办法已经沿用了几十年。每年有关部门都要核定各出版社书号的数量。有一个号,可以出一本书。书号管理,有关部门也曾三令五申:不要见利忘义,不准买卖书号,不准一号多书,不准以书代刊……为此,各种指令的、收费的学习、培训也搞了不少。虚导的力度不可谓不大。   但是,为什么买卖书号依然屡禁不绝呢?那就是因为在虚导之外,还有一个力度更大的导向存在。这是实打实可以量化的导向。出版图书有利可图——有的为了赚钱,有的为了出名(个人的或单位的),有的为了评职称,有的为了课题交差,当然,还有的为了某种纪念。为了种种利益要出书的人,因为没有书号,利益就不能兑现,只好同有书号的出版社打商量。于是原本不具价值的书号,因为需求的旺盛就成了可居的奇货。一家出版社,假若有三百个书号,拿出一半来卖,每个收取一两万(名目可以叫合作出版或管理费或其他什么),赚他一二百万不费吹灰之力。试想,那是怎样的诱惑,怎样的导向!于是,为了这掂得出斤两的实导,许多出版社竞相把费尽千辛万苦培训过的那些道理丢到了九霄云外,循着利益的导向前进了。   

(0)

IM,HJKIO2019-02-08

喜欢逛书市、书店的读者大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朝那些事儿》出版后,往往会看到一堆类似的《老北京那些事儿》《水浒那些事儿》《幼儿园那些事儿》;《水煮三国》成为畅销书后,一眨眼又是一堆《煮酒品三国》《水淘三国》《烧烤三国》;《后宫·甄嬛传》成为宫斗剧典范之后,出现了一堆名为《后宫淑妃传》《后宫懿妃传》《后宫琼灵传》的后宫系列;如果只是想买一本《新华字典》,却发现《新华字典》的版本也是如此之多,让人搞不清楚到底哪本是正版,关键是它们的封面装帧还是如此相似,让人乏味而气恼。 类似的“搭便车”“蹭热点”现象层出不穷,甚至以“多胞胎”方式连体推出。以《谁动了我的奶酪》为例,当年此书引进国内短短几个月,便达到上百万册的发行量,随之便是《我的奶酪谁动了》《我动了谁的奶酪》《谁敢动我的奶酪》《我动了你的奶酪》等书籍的争相涌现。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曾出版过一本《奶酪金字塔的魔咒》(2011),东方出版社曾出版过一本《赢在新媒体:谁动了传统媒体的奶酪》(2007),这些书的内容和《谁动了我的奶酪》基本都没有太大关系,但都借“奶酪风”造势,销量良好。到后来,市面上甚至出现《谁动了我的稀饭》《谁动了我的肉包子》等“衍生品”。这些书,我们称之为“跟风”,甚至是“山寨”、“盗版”。“山寨书”多以畅销书为拷贝、复制目标,或假借书名,或假借作者,尤以成功学、鸡汤学、养生类、家教类书籍为重灾区。.....只是,即使在当前的图书市场中,畅销为王,流行至上,出版者还是要把好自己这一关,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秩序。目前的著作权保护制度也依然存在许多模糊地带,相关法律仍需完善。而正如一向敢于直言批评的少儿文学评论家刘绪源所说的:“对跟风出版,书评、文艺批评应该负起责任。现在的批评界力量不强,该说话该批评的时候常常一派沉寂,而出版企业需要宣传产品时,又会一哄而上,叫好声不断。批评家应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对于无新意的、明显跟风的书,应及时作出批评。”如此,碰瓷出版等现象才会得到遏制,我们的图书市场才会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

(0)

unngbfd2019-02-05

按道理,衣食足,就该知礼义了,对书的需求应该大一点了。可是,情况很不妙,在我们这个礼仪之邦,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地,欧洲人还满足于少数教士传阅可怜的几本羊皮纸书的时候,我们的书商就已经把书铺开到了穷乡僻壤。可是,现在我们出版的图书,居然60%以上是教材,如果再加上无孔不入的教辅(辅助教材),那么一般性阅读图书的比例小得可怜(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是倒过来的)。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我们现在的国民所看的书,绝大多数属于强迫性阅读,因为上学要考试,或者学校硬性规定必须买,不得不购买或者阅读。全国90%以上的出版社都是靠出教材养活的,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凡是具有传统教材资源的出版社,比如教育社,一律财大气粗,日子过的滋润。像美国那样鼓励学生用二手教材的建议,对出版界等于是灾难。

(0)

OOKKY2019-02-01

通过阅读获得的思想与自己心中萌发的思想相比,正如史前植物的化石遗迹与春天里蓬勃茂盛的植物相比一样。 阅读只是独自思考的代替物。阅读时,一个人本身的思想是在被别人的思想牵引管束。 此外,很多书籍都无甚益处,除了向我们表明错误的路径如此之多,如果一个人听从这类书的引导,就会误入岐途。但是,受天赋指引的人,亦即独立、自发、正确思考的人,却拥有能够找到正确方向的罗盘。因此,一个人应当只有在自己的思想源泉干涸的时候才去读书——即使是最优秀的头脑也会经常发生思维停滞不前的情况。

(0)

JJGFDS2019-01-30

要想真正认识中国,一定要跳出那些浩如烟海的古籍,只需要读最初几个圣人哲人的东西,这里多少还有一点点干货,后面的人,其实只是在微言大义的指导下,不断稀释这点干货,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就是滥发了知识的伪钞,水货实在是太多了,不值得去浪费时间。那些在科举制度之下,皓首穷经弄出来的文字垃圾,其实遗忘与搁置起来,就是最好的方法。然后直接用自己的生命去感受,把自己所过的生活放置到世界不同文明中去比较,去辨别。比较鉴别只需要遵守逻辑规则与人性化标准就可以了。逻辑规则让我们追求真相与真理,人性化标准让我们围绕着做一个人的尊严去重新梳理。所谓整理国故,其实就是做这两件事。什么时候中国人认识到真正的国力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大脑,最大的资源财富就是我们的思想,中国才算是真正崛起了。

(0)

李滢雪2017-09-19

这些年,国家对学术著作的出版有着宽松的支持,因而学术著作的出版数量有了大的提升,但质量并未因此而同比增长。有的学者或者缺乏学术责任感,大胆假设却无心求证;或者缺乏创新精神,“新瓶装旧酒”,将研究完的问题再说一通;或者枉顾学术道德,篡改文献,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大行其道的学术糟粕不仅败坏国内学风,还使中国学术在国际上长期得不到重视,殃及许多优秀学术著作。

(0)

孙华璞2016-06-30

反观当下,一些文化现象仍值得我们反思。比如,有的书籍,毫无创见不说,内容还东拼西凑,被人戏谑为“垃圾书”;有的综艺节目,千篇一律地从国外引入相似模式,结果水土不服,观众不买账;还有的电影,奉行“拿来主义”,剧情场景总是“借鉴”他人作品,屡陷抄袭漩涡,等等。正如美学家朱光潜的一个批评:“老是那样四平八稳,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

(0)

李亚萍2016-06-29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已达1500亿元人民币;仅网络原创文学作品一项,数量就超过当代文学纸质媒体发表作品50年的总和。但其中很多作品属于“三低”:低质生产,粗制滥造降成本、求速成;低端模仿,“复制”“粘贴”抓用户、追流量;低俗出位,博眼球、抢头条。当利益至上成为价值取向,互联网文化产品势必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互联网上,让人眼前一亮、回味深长的精品为何这么少?

(0)

刘春香2015-09-02

每年出版作品更多是正常的,是符合社会发展和阅读写作环境发展的。现在有能力阅读的人比以前多得多,因此更多人有机会读书、有平台写作和出版,是正常的。以前很多人没有接受文化的机会,他们为生存奔波,谈何读书写作出版?那只能是少数人的特权。不过出版物多了,并不代表文学水平一定很高。文学本身就是在大浪淘沙中发展的,留下来的经典总是不多的。明清以来通俗小说有多少?可是我们坚持下来家喻户晓的主要就是那几本古典名著;唐诗宋词有多少,除了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的学生外,真正被大家接受广为流传的又有多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今天,真正被读者认可的好作家,还是继续被市场和读者认可,所以创作和阅读环境的变化并不会太大地影响到真正好作品的传播。

(0)

成晶智2015-08-10

某天到书店闲逛,转了一圈看到堆积如山的书籍无从下手,总体感觉跟《共绘网》这个话题说的一样,大部分都是没有营养,不能益智,很普通的所谓“垃圾书”。回家后我为回应此话题,我特写就《救世的苦行者——共绘网》这首诗词,表示共鸣: 时代变化非常大/制度、社会、包括个人的思想情感/知识与信息的更新/还有各种习俗的更改/这些都是非常隐秘而难以捉摸的/而作为一个民间智库/《共绘网》很严谨/在知识方面很博学/思想见识非常高/而且在理论上特别有创见/哲学修为也很高/它重铸了人类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拓展了更为广阔的思想空间/令人心生敬佩/流连忘返!/我们应该去了解它、关注它/或从他们那里学到什么/从了解他们的角度出发/因为了解也是一种求知/知道一些前所未知的事情/有的事你不知道/有的事很多同时代的人也知道/然后你把这些《共绘网》的东西/传达出来告诉大家/这才是对社会担当的基本态度/至于你能不能学到什么/所谓开卷有益/一个聪明的/有理解能力的人/他可以从《共绘网》学到东西/如果想从中有所借鉴/应该是靠自己/从中去阅读、理解与思考。

(0)
1 2 11条信息

郭乃硕2016-03-25

近日,读到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写于1988年的随笔《书太多了》,他对当时出书太多太滥表示忧虑。20多年过去,如今书更多了,质量还是参差不齐,到了“书多为患”的地步。   一是藏书太多,占空间太多,书摞书,书叠书,翻阅起来很不方便,那些真正需要的书,该用时反而找不到,不知放哪里去了。二是书店里的书太多,看着汗牛充栋的各种图书,却找不到几本值得买的。想想那些纯属招摇撞骗又多到天文数字的坏书、劣书、烂书、平庸之书,对于读书人来说,真是没法活了。   书多了怎么办?其实办法很简单,把不需要的书处理掉。英国作家约翰在《毁书》中就详细叙述了自己“扔书”的过程。在社区垃圾站不回收的无奈下,他将书塞入麻袋,

(0)

王光远2016-02-03

在传统出版物、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出版业态下,公众阅读的选择更多也更难。作为两种重要的引导形式,书榜、书评对大众阅读的作用不言而喻。一些书榜经过时间的淘洗和读者的检验已经形成品牌,有高度,有品质,有影响力。一些书评媒体、书评人始终葆有初心,用独到、专业的眼光,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作书籍推荐和评论,有风骨,有格调,有内涵。不过从整体而言,书榜和书评并不尽如人意,这其间的普遍性问题尤应引起关注。其一,书榜泛滥,良莠不齐。从每月的“畅销榜”“好书榜”“影响力榜”,到每逢岁末年初,出版机构和媒体扎堆推出的“年度好书榜”,数量和品类可谓极大丰富。然而,在众多书榜中,具有公信力者少,追风

(0)

肖利平2016-01-05

当代诗歌的美学面貌模糊,有强烈个人风格和美学风范的诗人非常少,这就使得当代诗歌在表面很热的虚火中,暗藏着泡沫化空洞化的危机,虚无缥缈,下不接地气,上没有高度。一个个盛况空前的诗歌朗诵会,最终变成了徒有消费形式的奢靡梦幻盛宴。任何一个时代,诗歌最终要以美学的独特性和典范性才能脱颖而出。正如盛唐诗歌中,因为有了李白的自由浪漫,杜甫的深情忧患,王维的超脱超越,这样才能给人们提供精神的方向和文化的价值意义。其实,在当代诗歌中,朦胧诗最初走上历史舞台,也是从强调“一种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开始的。朦胧诗以摆脱僵化观念为号召,确立人性人心的法则,从而奠定了新的美学追求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摘自:李少君《活动多

(0)

李红2015-12-17

 有一次跟一位女作家聊天,谈起她的新作,她不无感慨地说:写作者要把读者当成侦探才行啊。彼时她新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第一版刚印出来,便有读者给出版社写信,指出了其中常识性、见识性的错漏与疏忽,令她感佩不已。当然,在后来的再版中,这些错漏都在书中进行了修订。得把读者当侦探,这的确是不少小说作者的姿态。小说是虚构的,但虚构的情节是在一个琐碎而真实的生活场域里发生的,因而小说的写作要消耗掉大量生活经验的积累,甚至还要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补充远远不够的生活素材。而众多的读者恰是生活在各自熟悉的场域当中,他们见多识广、常识丰富,不但深谙生活之道,而且对生活的体察细致敏锐,写作者任何一个疏忽,都逃不过读

(0)

吴云天2015-11-23

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的融合发展,既是“大孩子”的游戏,也是“小孩子”的游戏。新技术大企业可以用、小企业也可以用,不存在要不要融合的问题,而是怎样融合的问题   推动融合发展要做到三个转变:   转变观念思维。简言之,就是要强化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不是传统编书、印书、发书的思维,更不是要书号、分书号、卖书号的思维,而是在互联网新技术发展条件下,对出版业的市场、用户、销售、产品、生产、企业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义的全新思维。综合各方面的观点,互联网思维主要包括用户思维、极致思维、简约思维、换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等。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就必须要打破思维定势,打破行

(0)

何雪卿2015-08-21

在古代,人们为了避免文人学士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以及永久保存,就把经书刻在石碑上作为范本,立于京城国子监内,以供校对,这是《开成石经》的缘来。《开成石经》是目前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经书,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内。 由国家文物出版社、西安碑林博物馆、陕文投集团陕西文物复仿制品开发有限公司合力出版的传世经典《开成石经》,荣膺2013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2013年度古籍整理出版方面的国家级最高荣誉。这套《开成石经》分为典藏版和珍藏版,分别用的是精选桐木护板和特制天然蚕丝耿娟,精致到每一个细节,典雅完美。 这对于出版界抑或文艺界而言都是一大盛事。快餐文化以及电子阅读盛行的当下,保护

(0)

张余亭2015-08-20

据说今年销售最好的非虚构类书籍是《秘密花园》。据说广州一家书店停止销售这本超级畅销书。 书店方面的理由是:尽管这是一本畅销书,尽管它可能具有某种治愈作用,但是,它缺少人文价值。 可以说,这家书店,以停止销售的方式,写出了它对一本书的“另类书评”,亮出它的主张:人文价值。 首先应该肯定这家书店的态度。一般而言,在商言商,有钱不赚是傻瓜蛋。相对那些唯利是图的商家,这家书店堪称有风骨。 商家其实一直有并且应该将他们的价值观公之于众。尤其是从事精神产品销售的商家,价值观会成为他们的重要标识。 不过,话说回来,什么是人文价值?话题很大,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得清的。如果尝试一言以蔽之,则可以说,

(0)

郑晖2015-08-13

近日在媒体的报道中出现“垃圾书大国”一词。报道中说,在官方的数据中,中国每年出版图书超过45万种,超越美国一倍多,成为世界第一出版大国。但与此同时,不少读者反映,目之所及到处充斥着各种所谓畅销的“垃圾书”。“垃圾书就是‘三无图书’”,即“无益、无害、无聊”。一方面垃圾书出版大国几乎已成定论,这甚至无需具体而理性的数据就能得出结论,比如你在电商的首页推荐上,在传统书店最招摇的位置上,都可以看到那些花里胡哨但实际上没有营养也必将寿命短暂的所谓畅销书,它们是那么堂而皇之地存在,理直气壮的程度已经可以将其他严谨严肃书籍视为不存在;另一方面,我们传统知识分子容易对轻松趣味的文字产生排斥,以为一切都要从“

(0)
1 8条信息

郑翔玲2016-08-19

文艺创作离不开评论,这大概是谁都明白的事情。文艺评论写得多写得好,自然就会出名,成为评论家。即便是网络作者,起个怪怪的网名,但读者、网民大多也知道这是何许人也,开讨论会时主持人一介绍,大家一片掌声,显然,他们早已名声在外。可是,近年来,网上又产生了一种“隐形评论人”,所谓隐形,就是化名或匿名,没人知道他们是何方神圣,他们每一发声,读者和业内人士就会费一番猜测功夫,“这是谁啊?”   文艺评论为什么要“隐形”?我想,这与文艺评论的现状有关。评论一旦真名实姓,就要多方顾忌,最起码也要顾及人情,这么多年的老关系,低头不见抬头见,无论怎么写,话都不能说得太直率,更不能太尖锐,于是,先是称赞,末了再加

(0)
1 1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