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素质?

发布日期:2015-07-01    浏览次数:4016
  
         时下,电视剧《虎妈猫爸》热播,引发了家长对自身教育方式的反思,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对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全面素质。

        相信那些制造出毒大米、假鸡蛋、人工合成豆腐的人并不缺乏智商,但他们缺乏的恰恰是情商、责任感和自律的意识。只谋私利、投机取巧,缺乏社会责任感,想方设法逃避监管。在教育中,德育应该位居首位,贯穿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在《解放父母 解放孩子》一书中,作者的女儿对她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想,如果希特勒有你这样的妈妈,他就不会成为希特勒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首要的,父母的作用是任何人也无法替代的,要培养孩子的全面素养,家长的价值观主导,学校的认知教育补充,社会体验的完善作为终生自我教育,都是缺一不可。关于孩子的社交素质教育,您有什么经验和见解?请分享!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 孩子 社交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106)  |  中立(3)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随风2022-09-06

其实孩子们的梦想也需要慢慢去点燃,中国女足精神让人敬佩

(0)

凌云乄志2020-10-31

复旦附中校长大声疾呼:什么是教育? 教育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 我把这句话送给各位父母,子女就要这样养,要慢,不要着急。 上天让他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就一定会给予他存在的价值体现。 你记得这句话,“存在即价值”。

(0)

慧君2020-08-22

“一个孩子的天性应该是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但是,如今许多孩子对这个世界没有好奇,只有恐惧。 中国人追求把孩子跟社会隔离,因为大家认为这个社会是危险的,他们要把孩子保留在温室里。等到孩子忽然进入社会,就会产生巨大的不知所措感。 因为他们习惯了用学校里的思维来思考社会:在学校里面,只要努力、只要学习好,不需要跟任何人打交道,你就可以得到尊重、被老师喜欢。 ”卢悦说。 由于从小缺乏社交性,越来越多的孩子长大后,变成了孤独的内向者。 曾有患者跟他聊到,他们甚至不愿去超市,不愿意出门旅游,不愿意与人社交。因为他们出门看到情侣,看到其他人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就会感到刺痛。 “这说明一件事:我们总会认同我们所恐惧的,最终成为它的一部分。” “心理学,让我学会和内在的自己相处”

(0)

德法尔2020-03-16

我觉得中国人的不自信是产生于家庭和教育,说得再实在一点,都是家庭造成的,因为父母老是告诉孩子要去做什么,什么事情都安排好了。而且父母们总是采用说教的形式,不停地对孩子唠叨:“你该洗漱了!”“你该睡觉了!”“学习去!”一切行为都是在大人的约束下形成的,小孩自己就不知道做一件事情是对还是错,就造成他的不自信,这是所有中国人都存在的问题,除非父母敢采取放养式教育。

(0)

jvfrfvdf2020-03-01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的人。 当孩子们长大进入职场,一定会面临一个复杂的人际圈。里面不仅有自己的同乡和校友,还会有不同地域、语言或种族的人。价值观更是千差万别。 如何让你的工作伙伴信任你? 对他人在行为和言辞上表现出接纳和尊重,一定是良好合作的第一步。 这听上去很容易,做到却不容易。在国际公司,中国的员工,往往更喜欢跟中国人打交道。而小圈子文化,往往影响了我们升职。 很多人是出国后慢慢悟到:Be nice,学会在礼节上尊重别人,自己的世界才会变得宽广。

(0)

赶快买2019-10-09

泛滥的关爱,也让孩子习惯了,更不会珍惜爱与关爱。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系列过度呵护中,孩子很容易导致两个严重的问题。第一,缺失了最基本的承受压力与受委屈的能力;第二,极端的自我、自私而浑然不知。一旦进入社会,或者父母难以“长臂管辖”的领域,孩子陡然面临很多复杂问题与挑战,往往难以承受,摔个大跟头是小事,做出极端的事情也属常见。 日前,一位中学生竟然因为父母没收手机而跳楼自杀。北京一个23岁的“孩子”,竟然因为找父亲要钱没给,就跳河自尽了。 遇到一点委屈,不顺心,受到家长老师的批评,或是与同学发生冲突矛盾,动辄就离家出走、跳楼自杀的中小学生不是一个两个了,这值得众多家长反省,反思。 我想提醒的是,伴随物质水平的提高,“非常6+1”的家庭结构,加上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越来越神经质,却浑然不觉。

(0)

廖栩2019-09-12

培养孩子的全面素质,家长的价值观主导,学校的认知教育补充,社会体验的完善作为终生自我教育。

(0)

米菲2019-08-15

创造平等和谐的交往氛围 家长不能摆出"长道尊严"的面孔训斥孩子。家庭中的大事,孩子可以知道的应该让孩子知道,适当地让孩子"参政议政"。家庭中涉及到孩子的问题,更应想到孩子,听听他们的意见。其次,要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应适当地带孩子进入自己的社交圈,外出作客时,尽可能带孩子参加;家中有客来,让孩子参与接待,让座、倒茶、谈话……不要一味地将孩子赶走。

(1)

纪年法2019-01-16

著名犹太教育家齐克罗把孩子的交友过程分为四个相互重叠的阶段,三至四岁时是“自我中心阶段”;四至六岁时,是“自我满足阶段”;六至九岁时,是“互惠阶段”;九至十二岁时,是“亲密阶段”。每个阶段应该设置相应的社交教育课。 犹太人认为,人际关系会奇迹般发挥杠杆效应。社交关乎生活质量,不仅因为社交能力关乎一个人理想的实现,更在于它关乎孩子个性的发展和幸福程度。儿童心理学家马·劳迪斯·卡兰丹认为:一个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比没有进过大学的孩子具有更大的缺陷。 犹太人告诉孩子,社交培养有两个原则:一是要两倍于自己说话的时间倾听对方的话。二是要多提问,求得知识是人际关系的开始。从第二点也可以看出,犹太人的家教是系统的,各个部分相互连接、相互影响。学习、求知也是一种社交。 人际关系是生产力,它和知识一样,都可以转化成实际的效益,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人际关系的高手都懂得换位思考,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家庭环境。犹太父母会请一名善于交际的孩子充当模特给自己的孩子示范,并进行经常性的训练,表扬那些符合社会期望的好行为。

(0)

nytuiturjejeu19582018-12-11

为什么很多被定义为 “不可救药”的孩子,短时间内会变成完全不同的自信开朗的人? 因为大部分能力上的缺陷,来源于人格上的空洞。 所谓的叛逆并不是 “非理性”的,是他的防御面具,保护自己不被伤害。 一个人的内心本就有自信的种子,只不过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和支持。 这也是很多有天赋的人,最终因心理障碍陨落的原因。 罗杰斯认为,“只要有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性味的心理环境,所有人固有的优异潜都能自动得以实现。” 当教育者透过“世俗”的眼镜,用疏远,责罚,奖励,苦口婆心,把一个孩子拉回大多数人颔首赞许的条条框框里。他们忘却了,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原本纯净、鲜活、有无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灵魂,而不是一个该被功利化、工具化只会ABCD打勾的流水线机器。

(0)
1 2 20条信息

Angelina2015-10-29

刚讲到开始,我就开始点击确认了,不过我想重来解说一下我的见解。我生活在一个小家庭,我的爸爸妈妈并不会像是电视剧里面的“虎爸”与“猫妈”一个那么溺爱,一个那么极端的严爱,我是很赞同我父母的做法,都要把握个“度”。我可以举例子来说明一下:从做作业这方面来说,小学时候我相信很多人对待写字都普遍比较马虎,我甚至从其他小朋友那边听来写字不工整会被撕掉作业本,但这个依旧改变不了什么。而我的爸爸妈妈是从文具店买来比较好,比较靓丽的作业本,并且教导我们说靓丽的作业本是写上好看的字才会有价值的。当初的我似懂非懂,但是这也让我养成了写上好看的整洁的字。我们都是从孩子过来的,慢慢的变成了一位父母,我们以前所期待的,

(0)

陈意新2015-10-12

教育孩子,还真不是一定都要发脾气那么吓人。不用爸爸妈妈有多生气,只需温柔而坚定地帮助孩子们在行为上做到需要的表现就好。反复这样多做几次,孩子们的身体就会自动记住   女儿小安两岁半了,为了让她明年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我在这个夏天开始带她接触亲子课。很快,我就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找到一所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老师都挺满意的机构。开开心心缴费上课之后,却遇到了一个小麻烦:她们班上有个孩子很爱打人。   第一次上课那天,我领着小安还没走进教室,就听到里面有孩子大声哭闹的声音。当时还以为有小朋友争抢玩具,就没太注意这件事,等到正式上课之后,我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简单——

(0)

邓中翰2015-08-21

家长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所以作为孩子的榜样,家长首先应该保持积极思维。 教育在线:积极思维在心理学上如何定义?具体到对个体人生的支持层面,又起到什么作用?这种思维如何去培养? 李亦菲:心理学上,思维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是对事物内在的本质规律进行加工,是一种比感知和记忆更高级的认知活动。积极思维就是积极心态下的思维过程,与消极思维相对立。具体来说,积极思维是指对过去、现在、未来的事情都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并努力想办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从个体成长的角度看,积极思维对于支持个体的人生发展十分重要。培养积极思维,首先要从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做起。如果一个孩子从所做的事情常常收到的是鼓

(0)

吴胜利2015-08-13

众所周知,科学家对于基因与环境对人类影响的研究已经推翻了“基因决定了你是谁”的论断,更多的声音提出“环境影响你所使用的基因,从而造就了你”。 人一生中所处的环境多样,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大环境以及细分的小环境,但相对来说,家庭是人们生活最长久的环境。发展心理学已有成熟的研究证实,人生的前五年是人性格的关键塑造期,而在这五年中,孩子更依赖于父母或者其抚养人,特别容易受到父母或其抚养人的影响。有研究甚至提出了“5+2=0”理论,即如果家庭教育不合格,孩子在学校的五天教育也收效甚微。 因此,心理学家和家庭教育学家一直致力于对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的研究。最普遍被接受的学说之一是将父母教养

(0)
1 4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