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如何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泛滥?

发布日期:2015-07-15    浏览次数:5001

   

近年来,数据造假、论文抄袭、搭车署名等学术不端行为有增无减,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前不久,英国一家大型医学学术机构宣布撤销43篇论文,其中有41篇来自中国。此事在国内外学术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严重损害了我国科学家的社会公信力和国际形象。科学本是追求真理、揭示真相的神圣事业,然而,屡禁不止、五花八门的学术不端行为,还衍生出购买者、中介、枪手、出版机构等一条龙的“产业链”,不仅造成了科研经费的巨大浪费,还败坏了学术空气、混淆了是非曲直、侵蚀了科技大厦的根基,严重阻碍了科技队伍的健康成长。“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如何有效遏制学术不端泛滥,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相关热词搜索:遏制 学术 造假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106)  |  中立(1)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BJFRZD2022-11-27

就算宪法法律是好的,但不落实又或执法不公则学术自由又怎能得到保护呢?

(0)

清风谷雨2022-08-15

陈春花危机事件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悲哀,更是中国管理学界的一场灾难。一个标杆性管理学者从神坛倒下,彻底改变了中国企业界和中国管理学术界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从以前的貌合神离,变成了现在的蔑视和无视。以后,中国管理学界谁再想去华为参访,并且与任正非先生座谈,我估计再也没有可能了——华为这扇门算彻底关上了。 中国管理学界缺乏自律精神和真正的学术态度,要么蝇营狗苟,埋头课题论文和职称,要么靠一知半解的过度诠释,行走江湖忽悠听众,陈春花教授危机事件是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的被动反击,是一记重拳,一记响亮的耳光。 如果中国管理学界对此有深刻反思和惊醒,出台一个《中国管理学者行为准则和社会责任规范》,并且认真践行,这个危机事件或许会改善中国管理学界的大环境。但是,我担心的是,过不了多久,当这个危机事件烟消云散之后,大家只是在微信私信里窃窃私语,或者酒席之间哄堂大笑一番,然后,“马照跑,舞照跳”,如果那样的话,中国管理学界就彻底没救了。(赵向阳博士)

(0)

诚缘2022-02-21

在2月15日召开的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211家中国科协全国学会联名发布《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学术出版道德公约》。 《公约》倡议科研人员、期刊编辑和审稿人破除“圈子”文化和利益纽带,加强行为自律,抵制各种人情稿、关系稿,确保出版过程客观公正,确保论文发表真实可靠,保障我国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 《公约》呼吁广大科研人员遵守科研活动规范,认真保存实验数据,保证实验可复制可查证,确保研究成果真实可信。坚守学术诚信,抵制各类型学术不端。 《公约》强调,要恪守出版伦理道德,确保论文撰写诚信规范,不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或者伪造、篡改研究数据、研究结论,不通过第三方购买、代写、代投论文,以及虚构同行评议专家及评议意见,不在无实质学术贡献的论文中“挂名”,不在成果署名、知识产权归属等方面侵占学生、团队成员的合法权益,引用他人论著时,应遵从合理引用、规范引用的原则,反对友情互引用、合作互引用、审稿拉引用等情形,坚决抵制一稿多投、重复发表、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等行为。中国科协有关负责人表示,《公约》旨在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自律功能,对于学术论文发表中的一些新问题强化共识规范,引导科技工作者和期刊从业人员共同抵制学术不当行为,维护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

(0)

khjy2021-02-15

在中国,到底什么是学术道德?什么是学术不端?饶毅一方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是:按国际学术行业的通行规则来:学术论文立论的核心实验数据,应该是可重复的;其他同行如果都重复不出来有权进行质疑,而原作者则有责任亲自或委托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进行重复实验来自证清白。几百年以来,世界各国科学家之间的论争都是这么解决的:不要辩经,拿实验数据说话。能重复的才叫科学,不能重复的那叫玄学。而这次这场论争的另外一方,显然对于“学术道德”这个词有着另外一种理解。在他们的眼里,在中国应该有另外一套“学术道德”的标准,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下面几点:1 、公开发表论文里的实验数据,世界上其他人都重复不出来也没关系,因为“可验证性并不一定可靠”;2、在论文中使用PS过的图片,只是“图片误用”,而不能算是学术不端;3 、举报别人学术不端时,举报人有责任提供“学术造假的实质性证据”,而不能仅靠几张图片被PS过,某个实验数据完全无法重复就发出质疑,否则就是污蔑诽谤。(至少对于一定级别以上的学界大佬是如此)。4 、“真要举报,也要分清楚向谁举报”,既然某部某院某委认定了不是学术不端,别人再怎么说就都没用了,洗洗睡吧。5、 饶毅说:“谬误不会因为一人在中国有权势就能变成真理”,这种狂言就是目无尊长的表现;,必须严惩以儆效尤;持这种观点一方的核心人物,就在某院负责全国学术界的道德建设工作,因此他们的立场就显得尤为关键。韩国的黄禹锡,日本的小保方晴子,中国的韩春雨,看到这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道德标准,都激动的热泪盈眶,不禁疯狂点赞。在这样的标准下,他们都是不可多得的学术才俊,完全没有被认定为学术不端的可能。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上一位坚持世界学术通行规则不适用于本国,自己另外提出一套标准的,是苏联科学院院士李森科。李森科权势最盛的50年代,不只是苏联,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包括当时的中国,如果有人胆敢提出和他不同的学术见解,都会遭到严厉地批判。托他老人家的福,苏联的生物学、遗传学发展被耽误了整整二十年,直到最终解体都没改变该领域远远落后于世界的局面。而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和实践的停滞,也严重影响了苏联农业的发展,苏联出口石油换来的外汇,不得不大部分都花在了进口粮食,喂饱2亿苏联人的肚子上。侯兴宇处长提出:“重复实验在生命科学中并不一定可靠”; 而他本人几个月前发表的文章当中则写到:“科研诚信建设的重点是“筑基”,其核心是负责任的研究。诚信是科技活动的基础,没有诚信,科学的结果就会偏离客观事实,变成镜花水月、最终贻害社会。诚信也就是国际同行讲的负责任研究,做不到负责任、客观、真实、可重复再现的研究,就会变成瞎猜、冥想、不可验证的玄学。”(作者:陈大夫)

(0)

邓涛2020-02-17

陆大道,中国科学院院士,经济地理学家:专注的科学研究精神正在丧失,学术带头人整年疲于奔命。 建国几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逐渐培养起来的以为国家服务为荣的价值观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精神,受到了严重的腐蚀。很多优秀的民族都有这种沉稳、专注的特性。然而今天,我国科技界人心浮躁,急于求成极为普遍。专注与沉稳的研究精神差不多全丧失了。能踏踏实实做事的人越来越少了。 论文与权力的挂钩,使多少人紧张不安。一些人热衷于论文指标,一些人恐惧。科研人员不断申请课题,一年中大量时间跑这个部、那个委。而项目被上面一批准,任务一分,接着很快就要应付中期汇报评审了。诸多的课题没有完成,又要抢着写新的申请。 不断奔波于找领导、写本子、争课题、应付评审、总结交账之中,真正用于坐下来科学设计和开展研究还有多少时间和耐心呢? 科研骨干总是处于高压状态,特别是第一负责人,压力巨大,少数人身体状况下降严重。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去写本子,争取项目。

(0)

书写2020-02-09

张维迎:比如说,在过去十来年,中国的大学发假文凭成风,硕士博士满街都是。为什么大学不说实话?因为有权决定用人的人对使用什么样的人并不承担责任,从而大学不会因为发假文凭而破产,大学教师不会因发假文凭而失业;相反,把假文凭发给有权的人,还可以得到更多的财政资助,提高个人收入。如果用人单位是私人机构,而不是国家,发文凭损害了学校的声誉,就不会有单位再招聘这样的学生,就不会有学生再来这样的学校求学,这样的学校就得关闭,教员就会失业,就没有人再敢说假话了。

(0)

小玉圆圆2019-10-15

实实在在考察,“真”的有导师。“真”的有教怎么写论文。。。

(0)

米菲2019-08-15

净化学风建设环境,严惩学术不端行为。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在谈到学风中的顽疾时可谓痛心疾首,他说,“对高校、科研机构的学者教授们进行学术道德约束十分迫切和必要。只有对学术腐败行为刮骨疗伤、正本清源,才能彻底铲除学术造假、抄袭剽窃的土壤。”正是由于有这样的认识,清华大学才能自曝校内学术不端事件。

(1)

林间清风2019-08-06

学术造假是指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等的学术腐败行为。学术造假首先是一种违背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的表现,是学术领域中学风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产物。2018年8月10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职称评审管理规定》,在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上向社会征求意见。《规定》提出职称评审应以德为先,对学术造假“一票否决”,且纳入信用“黑名单”。

(1)

南风过境2018-11-26

两院院士为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家,理应受到国家和人民的爱戴,这在世界各国是不可置疑,也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当袁隆平落选科学院院士,当李爱珍落选两院院士,却又从侧面证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已经不再是或者不完全是学术泰斗的集中地,那些当选的院士也并不能说明他们有多大成就。说不定他们的当选和袁隆平没有当选一样,都是历史的误会。 院士评选的这种负面影响、恶劣的社会评价,已经构成了对现有院士的伤害,构成了他们集体的耻辱。当伟大的袁隆平不能和他们相提并论,这不是袁隆平的伤感,而是两院的落魄。 中国古代曾有“二桃杀三士”的典故。一介草莽,尚且知道不能贪天之功,位居贤者之上,袁隆平的落选,让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如何自处?而当选不当选,对于真正的学者来说,却并不影响他们的学术声誉。 无数的网友众口一辞,我不认什么鸟院士,我只认袁隆平!在强国论坛上,路甬祥详细地介绍了袁隆平落选的原因。 袁隆平之所以没有当选,是因为科技界,包括院士群体当中,对于一个人成就的评价,有一定的局限和偏颇,主要强调生命科学。 当时比较强调的是在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是否创造了新方法、新手段或者新思想,那就要求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来考察,因为袁隆平先生还是用比较传统的杂交办法进行科学实验,所以没有能够选上。 这种评价理念,直接说明了当选院士的成色,也从另外一个侧面暴露出了我们对科学的狭隘认识。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我们对农业、农业科学和民生问题极端轻视,以为只有卫星导弹宇宙飞船,才是科学。 根本没有料想到农业良种研发,是关乎基因与遗传的生命科学,是中国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因素,是富民强国、和平崛起的基础工程,甚至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

(0)
1 2 20条信息

龙超云2016-07-14

科学本来看重民主、平等,打破权威。而‘帽子工程’把科研人员分成了三六九等,不仅容易造成关系隔阂和交流障碍,而且会扼杀不少年轻人的创造积极性。”陈进说,一些人一戴上“大帽子”,就会觉得自己神得不得了,成了高高在上的权威;不明就里的年轻学生和局外人,也往往把他们奉若神明。“这无异于拔苗助长,把本来有希望成为科学大家的好苗子捧杀了。”抢帽子’更严重的后果,是可能会把科研的方向引导偏了,贻误了科研的黄金时间。”邵峰说,由于评审时往往是数论文数,而在科学上越难的问题越不好发论文,“一些年轻人为了凑够论文数、拿到‘帽子’,就挑选那些容易做的题目做,先发够论文再说,至于所做的题目是不是国际领域重要的科学问题

(0)

刘运梅2016-01-18

回顾过去一年的科技成就无疑让人欣喜:国产大飞机总装下线,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升空,万米级无人潜水器海试归来……更有屠呦呦捧获诺奖,研究赢得世界尊重。成就值得肯定,但我们不能忽视一些戳中“痛点”的批评:成果数量多但总体质量不高;基础研究突破少,鲜有引领性研究,更提不出原创性科学思想。正视追问,我们不得不将目光投向源头。科学作为一种创造性的人类活动,其核心在于思维方式、理念方法,即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源于古希腊,其特点是:超越实用性和功利性,只对知识本身感兴趣,着迷知识的确定性问题。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对经验、技艺和科学做了区分。他认为,经验是关于个别事物的知识,技艺是关于普遍事物的知识。技艺

(0)

王茜2015-12-02

作为全球性的普遍现象,学术论文造假问题一直存在,但在当下中国,学术不端行为却已成灾。据新华网消息,今年3月,英国现代生物出版社撤销43篇论文,其中41篇来自中国。8月,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撤回旗下10本学术期刊上发表的64篇论文,绝大部分来自中国。10月,拥有《柳叶刀》《细胞》等知名学术期刊的出版巨头爱思唯尔撤销旗下5种杂志中的9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中国学术界的造假风波当然不是从今年3月开始的,论文造假的恶性事件也不仅仅发生在中国。以近邻日韩为例,韩国干细胞科学家黄禹锡不但涉及学术成果伪造,还因为侵吞研究经费和非法买卖卵子获罪;2014年,日本科学家小保方晴子也因为干细胞论文造假被撤稿,最终

(0)

宋余庆2015-11-23

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因此,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看作社会的机械。一味迎合社会需要而不顾自己兴趣的人,就没有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一、最怕谈专门的书呆子。我把生活看做人生第一桩要事,所以不赞成早谈专门;早谈专门便是早走狭路,而早走狭路的人对于生活常不能见得面面俱到。前天G君对我谈过一个故事,颇有趣很可说明我的道理。他说,有一天,一个中国人一个印度人和一位美国人游历,走到一个大瀑布前面,三人都看得发呆;中国人说:“自然真是美丽!”

(0)

潘晓2015-09-21

大学与资本,不是不可以合作,现代大学的社会化发展,也尤其需要资本的投入。不仅在于大学经费的来源多元化,更重要的是社会发展与学术研究之间,同样需要更密切的交流,互相推动,比如科研学术成果如何进入生产实践,再比如学术观点与独立研究如何推动社会进步? 也要看到,学术与资本的合作,应当有必要的边界,学术独立不仅是独立于权力与庸众,还应当有底气、有尊严地给捐资者划出一条界限:哪些是捐资者可以获得的荣誉,哪些又是不能退让的领域。 捐钱可以换来学术头衔,还有不捐钱但有职有权的官员,同样在大学畅通无阻,要学位给学位,要头衔送头衔,这一定不是一所大学该有的荣光。捐助者很慷慨,这是大学

(0)

高淑珍2015-08-27

何谓专家?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从理想角度,专家当是具有一定学术水准,在某一领域有所精专,有独立见识,取得了相当成就的人。但从现实角度,“专家”称号就如同一顶魔术帽子、一件道袍,只是台前表演的道具,不具备任何实质意义。使用它的人,希望借“专家”的魔法化腐朽为神奇,而所谓的“专家”大多是吹出来、捧出来的,没有标准、百无禁忌就是“专家”的标准,勇者无畏就是“专家”的风采。 正如书中所述,很多以专家之口讲述的知识,其本身并不具备科学含量,而是服务于特定的商业目的。比如,刻意夸大某品类商品的保健功效、宣传不使用该产品的可怕后果等,在专家的三寸不烂之舌下,再平凡的物件都有了神奇的魔力,再奢侈的消费品

(0)

赵忠新2015-08-13

陕西查处一起科研经费违纪案,西安理工大学校长刘丁领导的课题组利用合作企业设立小金库,报销正常程序无法报销的费用,其中包括购买一辆价值70万元的小轿车。 “吃喝拉撒睡,全都靠经费”,这是科研经费使用的潜规则。有调查表明,中国的科研经费真正用于科研的不到四成。另有数据称,中国的全社会科研投入已经超过每年1.2万亿元的水平,其中,国家投入在5000亿元以上。按照“打四折”来看,则每年非科研投入的科研经费达到了6000多亿元,每年有3000亿国家科研经费没有用到科研上。 近些年,人们常用三峡工程来换算各种费用,公款吃喝、公款出国、公款用车都被估计为相当于每年毁掉一个三峡工程。现在,且看科研经费的使

(0)

谢虹2015-08-12

日前,认证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的新浪微博博主“刘钢”在多位网友、学者的批判声中,承认了其8日发表在科学网上一篇介绍“天堂手术”的文章盗用了吕洛衿于7月2日发表的文章,针对网友的质疑,刘钢的傲慢回复和言论再次引发舆论对“学术不端”的热议。 一、神回复:我剽窃了又当何如? 10日,微博名为“勿怪幸”的《换头术,最大的难点在哪里》一文作者吕洛衿在新浪微博上贴出刘钢文章“盗用”截图,称“太不像一个科学人该做的”。随后,刘钢在微博中回复,如“没见过我这样不要脸的吧”“敢开除我”等言论引起上万名网友的声讨。 记者梳理网民观点发现,部分人认为学术造假、文章剽窃严重污染学术生态,重创学术界的

(0)

詹夏来2015-07-22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做学问,进则恪守“经世致用”,退则秉奉修身养性,其人生轨迹都围绕“用”在运转。 对于学问的价值,中国和西方自古以来看法迥异。古希腊的先哲为了学问而学问,为了求真而求知,遂使得自古希腊以降西方社会就逐步蓄积起求真的传统,真知本身葆有独立的价值:知识即美德,真理即价值。正是这种求真的传统孕育了批判精神和超越思维,并由此引发了西方近代理性主义的勃兴;也正是这种求真的传统孕育了实证主义和逻辑分析,从而促动了近现代自然科学的萌生。换言之,在西方社会,知识本身的价值既外化为一定形态,也彰显为某种物质维度。而中国古代先哲们则是为立业而求学,为求成而求知,久之形成了一种完全有别于西方的学

(0)
1 9条信息

赵勇2016-06-30

 没有海外留学背景,也不在名牌大学执教,十年没有发表论文,“一夜之间”却成为“诺贝尔奖级别的科学家”。最近,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因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发表其关于基因编辑新技术的前沿研究成果,迅速从“无名之辈”成为名声大振的“学术高人”。这看似一个“草根逆袭”的励志故事,其实更是一碗有着纯正学风内核的“心灵鸡汤”。   十年不鸣、一鸣惊人的背后,跃动着太多优良学风的“因子”: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不追名逐利,乐享“泡在实验室的安静生活”,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发现、猜想、实验、矫正……周而复始,乐此不疲。这样的优良学风,正是学人安身立命的根基。   早在先秦时代,孔子就提出“

(0)

九尾鱼2015-09-15

一, 学术造假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不劳而获,因此在学术论文这块要给予明确的奖罚制度,旗帜鲜明,惩戒造假行为,一些造假行为给予道德上的舆论,净化学术风气,鼓励创新的热情。 二,由于某些论文有规定的话题及论点,而这些论点又不在考生的兴趣范围之类,为了能顺利毕业,不得已而为之。 这点需要扩大论文的论点,让毕业生以自己的兴趣展以 自由发挥。修正论文评选标准,以创新独到的观点取胜,而不是最符合世俗标准的。

(0)
1 2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