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各国各民族瑰宝不应失传?

发布日期:2015-10-20    浏览次数:5710

  

       各国各民族瑰宝是记录和传承着文化的“活化石”,现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许多民间文艺后继乏人,处于濒危状况。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联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的空间和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然而,在这物欲横流的功利化社会中,这些瑰宝在面临消失的危险或悄然消失。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消亡也意味着民族个性和文化多样性的消亡,抢救与保护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迫在眉睫。对此,您有何感想?
相关热词搜索:民族 文艺 传承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43)  |  中立(2)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温馨小熊2019-10-15

同意,文化的传承与继承十分重要。

(0)

徐以叙2019-08-13

各国各民族瑰宝是记录和传承文化的“活化石”,每一个民族文化的瑰宝都是各民族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形成的,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如果民族瑰宝不断消亡,也是意味着民族个性和文化多样化消亡。我们应该保护好民族瑰宝。

(0)

土豆马铃薯2019-08-06

各国各民族的瑰宝不应失传。这是民族国家的代表象征,可以起到传播文化的作用,而且这种民族瑰宝可以有效团结民族,实现民族文化多元化,文化多样性。

(0)

雪梨2018-08-13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

王以太2018-08-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0)

樱桃花2018-08-09

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0)

幻拉拉2018-08-08

历经数千年而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它长期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历史条件、经济形态、生产、生活方式及群众思想观念的局限,必然要打上某一时代与阶级的烙印,其中既有金砾玉石,亦有残渣败絮;既是精神动力,亦是沉重的包袱。我们在对其研究时,首要的是要分清这两种界限。对其金砾玉石及精神力量,要使之发扬光大,给予继承并创新;对其残渣败絮、沉重包袱,必须弃之不惜,坚决甩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要采取多学科交叉综合性的研究方法。

(0)

王翡翡2018-08-0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0)

tuan2017-12-20

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历史的传承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但是这种文化却正在消失。当今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一些文化与物质都在悄然更新,但是在这浮华的世界下是历史的积淀才有了当今的辉煌,我们不能停下脚步,但也不能忘了过去,这是民族乃至人类的无形财富,而我们现在能做的应该让这些非遗文化融入我们的生活,让每一代人都了解他背后的故事。

(0)

关娜2017-02-10

非遗是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形式,可以说,它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是传统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

(0)
1 2 3 21条信息

念念2018-08-0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较之有形遗产而言,如指间之沙,稍有不慎,就会流失于指缝。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历史,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0)

柳赫柱2018-08-0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是国家在21世纪初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文化普查,是掌握全国及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状况和了解民情民心的重要手段。普查所得的资料和数据,作为全面分析国情的重要资料之一,是国家或地区主管机构制定文化政策乃至制定国策的重要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又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保护,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的基础。因此,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对全国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进行的普查,无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还是对国情的调查,都具有重要意义。

(0)

何炅炅2018-08-07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构成了有别于其它城市的特色与风格。近年来,伴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行动的启动,全球性的保护、珍视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逐渐掀起热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能像文物一样被保护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死的,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0)

王勇明2016-07-19

乐舞添欢,四海迎春。世界各地众多大城小市,都呈现着中国农历新年特有的吉祥温馨氛围: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精彩纷呈的焰火晚会、热闹喜庆的舞狮表演、人潮涌动的新春庙会……走出国门的中国新春文化元素,日益在世界五大洲落地生根。 翻阅世界各大媒体的报道,猴年春节俨然就是备受关注的国际新闻。《中国春节黄金周商品零售额飙升11.2%》《中国春晚是地球上收视最多的歌舞盛典》《英国希望在猴年吸引更多中国游客》《中国人现在用红袜子保护自己》《中国数字巨头参与“红包大战”》……各式各样的新闻标题,各式各样的观察角度。春节在世界眼中,亦如中国在世界眼中,越来越具有影响力。外国国家领导人、国际组织领导人向全球华人祝贺

(0)

李景田2016-02-26

作为二元结构的阴阳对立转换学说,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式。古代中国人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礼论篇》,阴阳和合万物才能生长和变化,自然界也如此,人类社会也一样。万事万物均可分属阴阳,如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男属阳,女属阴;上属阳,下属阴;火为阳,水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刚为阳,柔为阴;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奇数属阳,偶数属阴;雄(牡)性动物属阳,雌(牝)者动物属阴;单蹄(爪)动物为阳,偶蹄(爪)动物为阴。无论何种事物或现象,都存在阴阳对应的关系。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阴阳学

(0)

李玉玲2015-12-02

戏曲传承发展离不开人才。谈及当代的戏曲人才培养,我以为有三“衡”值得思考,即行当之衡、角色之衡、类别之衡。从“平衡”计,人才的分层次培养和多元化培养是当务之急。何谓“行当之衡”?生旦净丑是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从“千生百旦一净难求”的俗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各行当人才之间本就存在的比例差异,从戏曲剧目和角色的数量来看,净、丑行的代表戏码也确实无法跟生、旦行比拟。但现实却是,行当之间的失衡已然超过了合理的比例而令不少戏曲院校、剧团到了无人可教、无戏可演的地步。有些戏校因行当师资不齐或是教学能力太弱,承担不了完整的剧目教学计划,甚至干脆取消了相关专业。在一些戏校相继改为综合艺术院校的大背景下,这一趋势更

(0)

李和平2015-12-02

“舞狮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对舞狮也越来越不感兴趣,舞狮又缺乏商演,后继乏力,也许再过几十年,舞狮会被人们渐渐淡忘掉吧。”采访中一位舞狮传承人对舞狮前景不无惆怅。舞狮从三国时代传承至今,不断演化、创新,流派也越来越多,然而最近二三十年间却逐渐式微。随着后续梯队人才稀缺,传承人的担忧不无道理。实际上,舞狮作为一种世代传承的文化,物质基础固然重要,但精神属性无疑是其得以延续的核心,年节时期烘托气氛,红白喜事渲染情绪,重大仪式上预祝吉祥,早年的舞狮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既热闹又喜庆的表达方式,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会轻而易举获得大量的“粉丝”,更是会成为小朋友们喜爱、模仿的对象,可见在之前的民间

(0)

赵季平2015-11-23

浮躁,是近些年文艺界的通病。 浮躁的病源在于利益的诱惑。一位舞台导演可以同时在几部舞剧中出现,一个作曲家可以为几部影视剧和舞台剧穿梭配乐,一名舞美师可以在同一时间承担几台晚会的设计,多部作品居然可以由同一个编剧同时执笔。他们不辞辛劳地兼着几份差事,无非就是想多赚钱。而被多家同时聘请的往往是名流,因为有名、有号召力,所以人人争抢,还会竞相提高酬劳,利益诱惑因此更大,想抵御也难。一天换一个城市,不断赶场,曾经是一些文艺家的常态。 浮躁病的后果就是平庸、模仿、抄袭、拼接,既自我复制,又复制别人。尽管这些导演、作曲家、舞美设计和编剧可能是高手,但也经不住如此快节奏的付出,再怎么有才,也会被迅速挤

(0)

乔彬2015-10-27

刚柔并济的中国功夫、轻柔优美的中国传统舞蹈、幽默风趣的小品表演……精彩纷呈的晚会让台下观众不断发出惊叹和阵阵掌声。这是在北京举行的文化部2015“奖学之旅”——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优秀学员团访华汇报演出的一幕幕。虽然表演者都是外国人,但他们却将中华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观看演出的观众为之叹服。 “‘奖学之旅’——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优秀学员访华计划是文化部的品牌项目,自2004年开始实施,目的是配合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教学培训工作,提高海外学员们学习中国文化、语言的热情,近距离接触和体验中国文化。”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谢金英对记者表示。 “我从小就喜欢看中国的功夫电影,尤其喜欢成龙、李连杰等功夫电

(0)

金硕仁2015-10-26

也许跟经济水平有关,也许跟公众文化素养有关,或许还有更复杂的因素,中国当前的剧场艺术市场整体上好像都不太景气。比如中国传统的剧场艺术———以各地方言为基础的各种地方戏曲,很多都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借此得到保护和传承。但令人难以乐观的是,听戏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了。 就拿我所在的县城为例来说吧。 虽然名义上县文化局属下还有豫剧团、曲剧团,但在县城很多年都没公演过什么剧目了,我甚至怀疑剧团现在只不过是个空壳子。前几年曾经看到剧团的乐队出现在大街上,却是在替什么商家搞广告宣传。再就是偶尔有某个商家门前临时搭个台子,请一个自称是县剧团的演员唱上几腔,往往随便篡改某个传统剧目的

(0)
1 2 11条信息

孙贵宝2016-01-28

杂技,是我国最早面向世界舞台的民族艺术,也是最先闯入市场的传统文化。近年来,杂技艺术不但在国际比赛中屡获大奖,一次次走出国门,在各国巡演,成为最具知名度的中国文化品牌;而且还在国内各地开创出一个个驻场演出的票房奇迹,赢得了千百万观众。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广大杂技艺术工作者更是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造了一批植根民族沃土、与时代相结合、面向世界大舞台的力作,再次提升了中国杂技的品质和声誉。一、“志愿服务,我们的责任”。1月11日,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团“送欢乐下基层”小分队深入“西陲第一哨”——位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

(0)
1 1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