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教师学生敢提问成世界一流大学?

发布日期:2015-12-04    浏览次数:5319

德国柏林大学

美国哈佛大学

中国北京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比如,柏林大学,它把学术自由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由大学自行决定学术研究领域的事务,鼓励师生自由地探索真理;强调大学的知识传授与知识创新双重功能。大学不仅是教学的机构而且还是科学研究的机构,是产生知识、发现知识的机构,大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新知识的创造者。真正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和学生是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若一所大学的教师和学生都敢于提问题,是不是代表着这所大学离世界一流大学不远了呢?


相关热词搜索:教师 学生 一流大学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51)  |  中立(1)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穆士车2024-02-18

浙大上任校长杨卫对于大学发展曾谈过一些精辟的看法。他说:“以美国大学为例,它们是三流学校数论文篇数,二流学校数论文的影响因子,一流学校不对论文发表提要求,而顶尖的大学非常强调教学。” 然后,他做了精辟的分析: 『一所学校的教师还没有形成很好的研究习惯时,学校从管理上要求教师发表论文,并且是在国际同行认同的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这样可以形成一个整体的驱动力,从统计学的角度上看,论文发表得多就意味着教师花在做研究上的时间更多。因此三流大学要提升,就得要求师生多发表论文。 二流大学要求教师发表的论文,是在该领域里最好的、影响因子最高的杂志上。如果某人一年能在这样杂志上发一二篇论文,他会被认为是国际知名的学者。再发展,这位教师能几年磨一剑,做一些引导、引领这个学科发展,更带有原创性的工作,带领学科往前走,那他就是国际一流学者了。所以,一流大学不要求教师发表很多文章,也不要求他们在顶尖杂志上发表,只是给更宽松的环境做研究,由教师在好奇心驱动下自由发展。在国际上前几名的顶尖大学,所有的教授都是该学科同年龄段里最优秀的。因此,这些学校要求其教师除了保持自己作为这行顶尖的学者外,还要花时间在学生身上,让这些最好的学生受到教育和启迪。因此,每所学校发展阶段不一样、水平不一样,对发表论文所强调的内容也就不一样了。』 我很认同杨卫的话。杨卫到底是开国以来第一个当了大学校长的常春藤毕业生。 按照杨卫的标准,现在的清华、北大、浙大刚刚进入世界的三流水准。十年前,中国大学是没有资格谈SCI的。现在,前五名的学校,清华、北大、浙大、复旦、南大在SCI的数量上,现在已经能在亚洲占一席之地,拿到美国比比,也不见得丢人。中国有人海优势,再往后,这个成绩会更好。但这种比法再往后已经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人家二流学校,不跟咱比这个。要用人家二流学校的比法,我们的清华、北大、浙大,又回到起点上:重新洗牌,咱们的成果几乎是零。 作者丨李志文先生是美国杜兰大学商学院蔻翰讲座教授

(0)

鹏啸九霄2022-01-10

斯坦福师生吃饭时谈论的都是什么话题? 观察人们吃饭时谈论什么,是了解他们内心里在想什么、对什么最感兴趣的最佳窗口。连吃饭的时间都不愿意浪费的人,就是一种执着,这是干好一件事情的前提。现在让我来谈谈斯坦福大学的生物系、化学系、医学院的师生吃饭时都谈论些什么。 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系新落成了一栋综合大楼,那里有一个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大型自助餐厅,食物很丰盛,价钱也合理,大约10美元就吃得很好。访学那一年,我经常到这个餐厅吃饭。与生物系紧邻的是医学院和化学系,所以这里也是这三个院系师生最方便用餐的地方。 我对这些人吃饭时谈论什么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他们谈论的几乎都是与自己的研究、学习、工作有关的事,没有听到一次是有人在议论别人是非的,也没有人传播社会上的八卦新闻,甚至像体育、政治这些大众话题也几乎听不到。 他们是把吃饭作为工作时间的延伸,相约的往往不是私人朋友,而是与研究、学业有关的人士。他们在吃饭中间交流信息,激发灵感,寻找合作契机。整个饭厅几百号人同时吃饭,但是一点不觉吵闹,大家都是在平静交谈。 为了比较中外大学的差别,我就借2012年去北大、清华、华中科大讲学的机会,特意到这些大学的食堂吃饭,观察了他们在谈什么。那里都热闹非凡,十分嘈杂,谈论什么的都有,就是没有听到有人在谈学习或者研究的。我也参加过国内的很多学术会议,几乎听不到饭桌上有交流研究心得的。要取得世界最好的科学成果,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在学术最前沿思考问题;二是专一执着,只想科研一件事。如果能做到这两点,即使平庸的人也能做出些成果出来,而那些天资好的就有可能成为科学大师。(文/石毓智)

(0)

游记2020-08-17

提问(Questionning) 好问题比完美的答案更重要。今天要找到答案很容易,你可以问百度,可以问谷歌,还有各种AI,他们都特别棒,回答变得越来越便宜。 但是同时,提问变得越来越贵了,我们必须要培训人们去提问,让他们创造问题,一个好的问题,会比一个完美的回答更有价值。 你必须要有非常好的驾驭问题的思维方式,因为问题本身可以开发一个新领域,是一个能动最好的推送者,像引擎一样,推动人的思维不断去创造。问题比回答更有意义,好的问题是新的领域,问一个好的问题,必须要有一个驾驭问题的能力。 必须要有意识去挖掘问题,不管设想是怎样的,问题要提出来。

(0)

FFCSD2020-07-09

清华教授吴国盛:当下的教育,与创新、创造的思维模式要求相悖。目前这种死记硬背、单纯记忆和服从型的教育方式需要加快改革,郑也夫老师有一句话我觉得讲得特别好,他说:“拉磨一年,终生无缘千里马。” 千里马必须在自由辽阔的境地中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而拉磨的那些驴、骡子从事的是比较单纯的简单劳动,现在我们的教育就有这样一种可怕的趋势,力图把孩子们都变成骡子、驴,不让他们成为千里马。 郑老师还有一个预言,他说:“凡是在中国接受过初等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学生,将来都不可能成为原创性的科学家。” 尽管这个说法可能有写惊悚,但背后折射的问题,我认为是非常严重的。 我们的教育思想中如果不能极大程度地发挥少年儿童的个性,那么中国的科技创新就是没有根基的。 就像我们开玩笑说,从小到大都是让他听话,循规蹈矩,读到博士了突然让他创新,他能创新什么,又怎么去创新?

(0)

认同2019-07-10

我相信,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关于自然、关于社会。大学要造就的,正是达尔文的天真,爱因斯坦的天真,黑格尔的天真,顾准的天真。也就是那些“成熟的人”不屑一顾的“呆子气”。“成熟的人”永远是在告诉你: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合理的就是不必追究的,不必改变的。 真正的人文教育,是引领一群孩童,突破由事务主义引起的短视,来到星空之下,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数学、物理、生物、心理,象星星一样在深蓝的天空中闪耀,大人们手把手地告诉儿童,那个星叫什么星,它离我们有多远,它又为什么在那里。 日前读王璐小友的文章,其中有句话说的挺好玩,说到国内某现象,他说:两个连大学都算不上的什么机构,竟然为自己还算不算一流大学而辩得脸红脖子粗。 这事我没怎么跟踪,所以也不太清楚。好像是香港几个大学挖了几个高考状元走,清华北大就开始捶胸顿足,觉得自己不再“一流”。这种捶胸顿足有点滑稽,仿佛宋祖德为自己不再是一线男星而痛心疾首。其实,清华北大的确应该捶胸顿足,但不该是为了几个高考状元,而应当是为自己与天真的距离。

(0)

vfggeret2018-12-30

前几天,我在去办公室的路上遇到了小杨,她是今年哥大教育学院刚刚录取的百位来自中国的硕士研究生之一。跟几个月前她给我的感觉不同,这次她看起来很紧张,表情里甚至带有几分痛苦。 我关切地问她这三个多月的学习和生活进展如何。她说:“嗯,怎么说呢,我很喜欢统计、编程、教育经济学之类的课,因为课上老师讲得很多,我也感觉很适应。 但是,那些以课堂讨论、口头报告、小组辩论为主的课程简直要把我逼疯了。我一到星期二晚上就失眠,饭也吃不下,因为周三有两门讨论课。”我接着问她为什么讨论课让她这么痛苦。 她说,“唉,我的那些美国同学都很擅长表达自己的想法,整堂课都听他们不停地提问题、讨论。而我呢,根本插不上嘴,光忙着听他们在说什么,好不容易我自己想出一些答案,下课铃却响了。唉,我感觉自己特别笨,连别人的话都不知道怎么回答。” 她接着说,“林教授,愁死我了。您说我该怎么办?其实不光我,我的好多中国同学都有类似的“讨论课程恐惧症”,您快帮帮我们吧。”......

(0)

时梵2018-11-12

当今学生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

(0)

金凯利2018-11-02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已经进入到大学的各位,肯能深有体会,身边很多人是这样的吧!他们真的很聪明,有手腕,为了自己的保研、留学、奖学金、竞选真的可以不择手段。我在美国的体会是怎样的呢?我的国际研究课上有不少同学,他们在朝鲜进行过食品援助,他们积极地为无家可归者筹集物资善款,他们去非洲帮助难民解决用水问题... 这些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真的让我倍受感动,尽管很多人是出于自己的信仰去实现他们的善举,但不管信仰如何,这样的力量指引着人们做真、善、美的事情,我们的社会就还有希望。

(0)

方智昌2018-10-08

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现实中,也有一些老师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有老师把师生关系变成“交钱上学、拿钱教书”的关系,甚至有一些大学老师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如此种种,莫不是失了仁爱之心,失了为人师者应有的品德。

(0)

古驰2018-09-30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从坚守教师岗位三十多年、照亮大山深处孩子梦想的支月英,到危急时刻以身挡车救学生、自己却再也没能醒来的李芳;从76岁依然不愿赋闲在家、要发挥光与热给孩子们一些有益指引的王润田,到从“不想留”变成“不想走”的“90后”特岗女教师闫子轩,正是这些老师们,用仁爱之心共同绘就了人民教师的精神底色。

(0)
1 2 3 22条信息

刘绍臣2023-05-02

这次事件能够被严肃对待,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有一位勇敢又正义的学生敢于当面怒怼,又有一群是非分明的学生报以掌声并录下视频,最终引爆了网络!作为老师确实不能在公众场合宣扬这种大家心知肚明的现实,而作为学生,假如他不是真的被洗脑过度,应该也就是想表现一下自己。这学生放在当年妥妥的红卫兵,希望接下来更多人有对社会不公和贪赃犯法也有这种勇气[抠鼻][抠鼻]

(0)

乐在东方2021-06-21

美国总统里根政绩不错,声望很高,于是想弄个荣誉博士学位。1986年,恰逢哈佛大学建校350年校庆。哈佛大学向里根发出邀请,请他出席庆典并发表讲话。里根答应了,并顺便要求哈佛大学授予自己荣誉博士学位。哈佛大学回答:「总统先生,本校学术称号只授予那些在学术上作出成就的人士,个人身份既不是障碍也不是台阶,作为哈佛大学董事会的成员,我们只能维护本校学术声誉尊严的权利。」拒绝了里根的要求。里根大失所望,拒绝了哈佛请其出席庆典的邀请。你可以不参加我们的校庆,但我们决不授予你荣誉博士学位,因为这事关学校的声誉与尊严。这就是大学。

(0)

JFDECS2020-09-30

以目前的本科教育模式,国内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正在下降。哈佛毕业生的论文水平比国内有些院士的文章都好,如果不重视学风建设,中国科技至少后退20年。

(0)

李月华2016-08-19

安徒生笔下的“皇帝的新装”,体现于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大学建设中也能见到。   日前,教育部宣布失效包括《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中的意见》《关于补充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的通知》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将“985工程”“211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决定,正与此有关。   由于长期以来实行高下有别的投入和支持机制,使得一部分高校迎来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形成了相对固化的“差序格局”,使得不同区域的高等教育、不同大学之间的“马太效应”明显,最终导致那些位于高等教育系统顶端的部分大学少了一些被后者赶超的后顾之忧。   但不能否

(0)

杨伟程2016-07-05

创新是推动一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历史上,很多突破性的创新都是由年轻人来完成的,创新经济也主要依靠年轻人来推动。   中国有许多优秀的年轻人,但我们需要有创造、创新和创业精神的年轻人。他们要想成为创新经济的生力军,还需要具备以下这些能力:富有创意,善于把创意变成发明,能够把发明转化为商业活动。   那么,如何培养这样的创新人才呢?几十年来,心理学家、神经学家、企业管理学者等的大量研究,把创新和创造力解释为发散思维、大脑可塑性和高度专注等。有趣的是,这些研究结果和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如勤奋、融和、谦虚以及忠诚互惠等十分吻合。   学会提问是创新不可或

(0)

张桂芳2016-06-28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综合性大学之外,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学科相近且集中,与行业紧密联系,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具有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实力。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加快推进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不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欧洲古典大学、英式大学、德国模式大学如此,美国模式大学更是如此。世界一流大学是尖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不仅是科学、技术和教育的摇篮,而且是现代人类文化、思想的重要源泉。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与国家重大战略和需求同呼吸共命运,始终站在行业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前沿。   协调好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的关系对

(0)

莫文秀2016-06-25

创新是有意识地制造变化,它往往伴随着对束缚的突破,又每每回归到常理之中。在创新成为社会共同追求的时期,检视创新精神的内在逻辑,很有意义。   创新的根本,是解决问题而非制造问题。鼓励创新,本是为了解决困难,但一些人将创新本身当作了目标,在本来要解决的问题之外,又制造了一个问题——以新为是、以新为美。这就好比头上安头,反而容易失去最初的目标。创新的价值,最终还是取决于它解决的问题大小,所以还不如始终瞄准问题本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创新自然生长。   创新其实是对自我心智的突破,是激发和克制感知系统的艺术。人类感知世界的系统,既包括理性的逻辑体系,又包括本能的感受体系。人的每一次创新与突破,

(0)

nellie2016-02-23

提问也有两方面,一种是更加深入的提问,这是通过思考或疑虑衍生的需求,所以进行提问,往往提出问题后就会更加深入了解挖掘,从而进行创新等等;但是也有另一方面,敢于提问有时候不是秉着学术探讨或思考的结果,有些提问有时候也会带来消极的一面,例如,现在的一些不爱学习的学生也是敢于提问,但很多时候问完之后就没下文了,虽然思想自由,但这些提问是处于一种随意性。有时候,敢于提问到创新往往会取决于环境的影响,氛围不同和团体理念不同,提问产生的效用也是不同的。

(0)

youzixian2016-01-27

对于此主题我持中立意见。师生都敢于提问题,更利于成立一个更具有创新性、优越的民主自由的大学。但前提是这种问题是有意义的,是具有创造性的问题。另外,大学的成立,本就是为师生服务,提高人才素质,注重体和智的发展,学校环境、设施等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认为师生敢于提问题,再加上教学机构的发展才是构建理想大学的桥梁,毕竟大学是绝大部分人都憧憬的梦,却并不是每间学校都受人热捧。

(0)

王赋2015-12-09

中国人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有23页。“捧着它,就像捧着一本书。”该校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录取的厦门考生郭悦萍说。近日,媒体报道中国人民大学的具有特点的录取通知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据报道,录取通知书与新生入学须知、附录装订在一起,共23页,右侧有传统花纹装饰的磁铁暗扣,如同一册书集。说到中国人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就不能不提近日的“录取通知书雷同”事件。上周,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展示了该校2015级本科录取通知书,随后有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网友质疑,武大录取通知书与人大去年的录取通知书“字体雷同,构图雷同,云水纹路雷同,字框布局雷同,水墨风格雷同”。针对网友的质疑,武汉大学在官方微博回应称,不存在抄

(0)
1 2 15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