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思考、质疑和创新是一流大学标配?

发布日期:2016-01-26    浏览次数:5257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立国之本”,然而中国式教育存在的问题一直为人们所热议

  

       中国式教育常被称为应试教育,国人重视左脑教育,忽视了右脑教育,考试成了唯一选拔人才的方法。教育要求随考试难度增长,考试难度随教育要求增长。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下降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家庭相对富裕的学生都一窝蜂地远渡重洋去求学,除了镀了金的学历更被看重,这教育理念才是关键。在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十二年寒霜苦读,通过高考鲤鱼跃龙门迈入各大高等学府,然而,长期的灌输性学习方法成为软肋,和小学生相比,大学生更不懂得思考、更不懂得创新。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中国式教育势必要更看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思考、质疑和创新的能力,而这三样必须是一流大学的标配,不要再让中国大学生浑浑噩噩度过四年,这是求学道路上宝贵的时光,应该要利用好。您赞同吗?

相关热词搜索:大学 创新 标配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13)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穆士车2024-02-18

办二流大学只是清华、浙大进入世界名校的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要成为世界顶级大学。真正的教育家是办教育,而不是争排名,就如同真正的学者应该是好奇与探索,而不是算文章数量。争排名、做文章的毛手毛脚,我知道些,我也做过些。我一生的志向与绝大部分的精力还是做个真学者好老师。做为一个芝加哥学派的学者,我是不相信绝对道德观的,我认为道德是成本效益盘算下的产物,是社会制度的衍生品。做为一个理性的社会科学家,我要贡献的是如何透过理性的分析,设计一套制度机能,让人们自然地依自利的动机,做到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因此,我对清华及浙大的建议,不是怎么玩些手法,把排名弄上去,而是以社会精英的心态,怎么为中国打造一个优良的学术与教育环境。 中国以致亚洲都没有一个开放型的学术市场,在清华讲的是『三清』,东京大学谈的是『三东』。三清也者,本科、研究生、教授职位都出身清华也。看清华出身的清华教授谈起三清的那副得意像,真恨不得指着他们的鼻子说:『你这三流古井里的青蛙』。我自己也有『三台』病。四十岁以前,我的梦就是回母校台湾大学教书。 整个亚洲的学术精英都染了严重的科举病毒。如果一个大师是在十八岁那场考试决定的,这个大师百分之百是假的。没有真大师,就没有二流大学,就别提顶级大学了。没有开放的市场,就不可能有真大师。货真价实的学术大师是在残酷公平的市场上,百炼成钢的结果。清华、浙大、东大、台大只是个三流大学,真正的症结就在这里。因此要想成为一个二流大学的第一步,就是教师队伍不能有近亲繁殖。所有博士毕业生都要进入公开市场,不能留校。有效的市场机能一定要有优生劣败的竞争淘汰机制。 美国二流大学以上,都有严格的淘汰机制,就是长聘(tenure)制度。顶级大学的长聘制度可以说是冷酷无情、惨不忍睹。连挂一流车尾的杜兰大学都是九死一生。长聘制度原来是保障教授的言论自由的,经过两百年的演变,成为美国学术最重要的『净化剂』。长聘制度是让最有前途的年轻学者,列入长聘教授的候选人,称为长聘岗(tenure track),成为严格考核与培养的对象。这个考核期,在顶级大学是九年,通过了就是正教授,而且很快的就是讲座教授。在一流与二流大学,通常是六年,通过后就是长聘副教授。顶级大学与一流大学的重要不同点之一,就是长聘制度的严格程度。 顶级大学的斯坦福的考核期是九年,而它隔壁一流的伯克莱是六年。顶级大学经过九年的严酷考核,不被打死,就成了大师。在顶级大学里,副教授这个职位是短暂的过渡。在较好的一流(表一里的一流A)大学中,大部分的长聘教授,都能升等,可是在一流大学里资源比较不足的学校(一流B),就越来越多的终生副教授。因为在一流大学里,升等的标准是看对手想不想挖你。没有人来挖角,你就好好的等着,一辈子都别想升成正教授。好的一流大学挖角的能力强,被挖的或然率高,流通机制好,就没有存货。次一点的一流大学,挖角能力弱,被挖的或然率低,存货就多。到了二流大学,实在没有资源玩这个游戏,但是还想成为一个学术净土,在给长聘时是按照一流的标准打了点折扣,到教授升等的时刻,有些就只看苦劳不看功劳了。 北大、清华、台大都没有采用这长聘制,所以就该列入三流大学之林。香港三大,尤其是科大,对长聘制,已经很认真执行十年以上了。这个长聘制为“二级市场(secondary market)”提供了丰富的供给与需求。有人称这个市场为“旧货市场(used market)”。旧货市场的买家,不都是穷人(较次的学校),豪门大户也热衷得很。因为真正的学术大师就像好酒,越陈越香。学术大师是二级市场的常客。在一流大学最常说的话题,在顶尖大学几乎唯一的话题,就是某某人有了什么成果,是怎么来的,又有那家学校挖他了。这个丰富的二级市场,也为长聘制添加了新的功能:淘汰、筛选、信息、激励。 对于一个极难客观评价的学术来说,长聘制的这些功能太重要了。没有长聘制、没有丰富的二级市场,就不可能有鲜活热闹、蓬勃兴旺的学术。由于中国没有长聘制,没有开放型的学者二级市场,中国就没有二流大学,更不必谈顶级大学了。清华就是请十个杨振宁来也没有用,请来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只是花钱买了个符号,培养了一个诺贝尔奖研究成果,才是顶级的大学。 西南联大的吴大猷可以用杨振宁为例说他自己的学术成果,清华大学的王大中是没有资格这样说的。你知道吗?像杜兰这样的学校,是很少给诺贝尔奖得主荣誉博士的。我现在就是杜兰的荣誉博士遴选委员,我们要授予荣誉博士的,是有可能得到诺贝尔奖的人。锦上添花是三流人做的事。在二流以上的大学里,重要行政职位,尤其是校长,都是全世界公开遴选的。权与钱是腐化的根源。一流大学有权有钱的学术单位,像商学院院长,基本上是从外引进的。一流大学的学术科系,每隔十来年就会从外面挖进一个系主任。外来的新主管有独立性,他不欠人情,没有瓜葛。他也有客观性,他可以冷静的分析这个单位的历史留存问题,他的做为与决策不会马上引发关联性的猜忌。他有开创性,把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引入。 我有个亲身的好例子。EMBA 教学是芝加哥大学首先推出的,并不太成功。后来给西北大学摸出了门窍,杜兰大学就挖了西北大学主管EMBA的副院长来当院长,做了两年,就出了成果,哥伦比亚大学又从杜兰手上把他抢了过去。EMBA 就是这么样在美国遍地开了花,也影响了世界。 从我以上的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出,浙大、清华如果关着门自己搞,是搞不成二流大学的。二流大学的建设要靠市场机制,因此想要摆脱三流大学的困局,就得拉了一群背景相同、资源相似、有志向前冲的学校一起干,组建一个即竞争又合作的学术市场。 我们应该结合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里的顶尖大学成立像美国常春藤的学术联盟。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导师邓小平,有个真知灼见:『摸着石子过河』。市场不是一天造成的。『摸着石子过河』的真髓是从一小步做起。张维迎这个小红卫兵,在北大搞的学术文化大革命,立意是好的,大方向也对,可是他可能患了他出国前上班的赵老板同样的错误:打击面广了些,步子快了些,调子高了些,手法硬了些。能让人家小老美,日以继夜、不眠不休、老老实实的干真学问的动力,不是校长室的一纸公文,也不是某某大师的大声吆喝,而是那些小老美俗不可耐的经济动机与市场压力。要在世界顶尖杂志发表文章,也不是随便说说就有的。学术这东西,是会者不难、难者不会。 北大有这么多学者没有受过应有的研究方法、语言表达、思维方式的训练,硬是打鸭子上架,只有官逼民反。说到官逼民反,我在香港科大就患过同样的错误。三流大学的问题就在官本位的学术政策,做学术改革的也是用一纸官书,是很难成功的。作者丨李志文先生是美国杜兰大学商学院蔻翰讲座教授

(0)

王勇融2022-11-01

聪明人都懂得下笨功夫,注重细节,深度思考!

(0)

李信儒2021-10-22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呢?就像Wallace在演讲中说到的: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思维方式——在繁琐无聊的生活中,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不是“我”被杂乱、无意识的生活拖着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真正的教育,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学会思考、选择,拥有信念、自由,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获得幸福的终极能力!

(0)

闲云鹤2021-01-18

独立思考就像书籍的索引号一样,能够将吸收进来的书籍消化掉,把它们进行分类,以供需要的时候随时提取。可是很少有人达到这种境界,大部分人的水平只是停留在单纯地阅读之上。他们读书就像浏览报纸一样,并不想废脑筋去思索,也不愿追问,只求知道即可。所以他们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掉,一到需要使用的时候,就会手忙脚乱,又得重新翻阅查找。跟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比起来,总是显得迟钝、不靠谱。

(0)

水调歌头2020-05-31

鼎鼎大名的清华和北大,不仅仅是名声响亮而已。这两所大学,除了是全国最顶尖人才的聚集地之外,里面更有一群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专家学者教授。他们中的一些人,平时除了钻研学术外,还一直心系中国教育,敢于对某些大家都习以为常的不良教育现象、不正学术之风发出不同声音的人。这些人的存在,体现了这两所中国百年名校所具有的高风亮节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比如首次提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概念的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他只用了简短的8字,就把现今令人堪忧的中国大学教育问题剖析得如此精辟入里,把某些高知分子、社会精英实际上充满了利己主义的真面目刻画得入木三分,对我们重新认识教育的真正目的有着指明灯式作用。

(0)

就能感化2020-04-16

我们从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正在演变为不敢去独立思考。

(0)

laoiecv2019-10-17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种创新。创新在经济、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举足轻重。 从本质上说,创新是创新思维蓝图的外化、物化、形式化。

(0)

HIJGNF2019-02-03

在当代中国社会,官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靠权力支撑,形成对学生和公众的单方面灌输,其内容与现代文明的普世价值是背离的,所以,传播现代文明的价值有着特殊的重要性。要了解我们所面对的学生,需要了解我们的中学教育。当今的中学教育之恶劣,怎么说都不过分。它不但通过极端的应试教育,摧残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仅存功利之心,失去了对真理的热爱,同时,还出于政治需要,向他们灌输了大量的偏见,简单僵化的思维方式,特别是违背现代文明基本价值的思想观念。这是当代中国大学通识教育面对的特殊问题。这是西方国家和其他民主国家不存在的问题,却是在中国特定环境下谈通识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如果不能面对这个问题,还在大谈基于国家主义思路的通才教育,或照搬国外的博雅教育,西方新共和主义的德行培养,甚至希望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来培养“君子”,都有文不对题之嫌。在前几年一次全国性的通识教育的研讨会上,有一个名牌大学介绍经验,说他们的通识教育讲中华文明的十大精神,其中包括延安整风精神、雷锋精神,这其实是把他们教的马列共同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误认为通识教育。 现代文明价值的传播不是强制灌输,更不靠愚民教育。我们相信,现代文明基本价值的传播依靠自由的方式。它依靠其自身的优越性就能够在自由竞争中获胜,就能够传播。通识教育通过打开信息自由流通的渠道,使学生获得多元的和平衡的信息,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学会合乎逻辑地思考,在自由讨论和交流中,在各种意识形态和价值的比较中,具备对价值的选择能力。学生可以研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但是,要把这些经典当做“典”来读,而不是当做“经”来读。各种信仰群体都有自己的“经”,没有人有权利将自己所信奉的“经”强加给别人。教师不是布道者,他的任务是创造批判性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批判精神,引导学生学会鉴别和了解事实,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和自由思考中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教师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给学生,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要把学生当做成年人,而不是没有断乳的孩童。

(0)

UMGMGM2019-01-26

清华大学饭桌上有这样的话:“只要方法正确,总会有突破瓶颈,柳暗花明的那一天。”那为什么有些同学看起来付出了很多,却成绩平平?是不够聪明吗?是缺少天赋吗?不,那都是借口。部分人之所以这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思考和回顾的重要性。他们要么一天到晚忙着做题,要么一天到晚忙着问题,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了大量的表面功夫,自己确实很累,但没有丝毫效果。因为他们永远在接受别人的思想,没有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的人只是“纸老虎”,题目一旦发生变化,就现出了原形。随着年级的升高,题目的增多,他们会不堪重负,越学越吃力,最终往往会归结于自己太笨了而放弃。

(0)

vfggeret2018-12-30

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已经深刻的体会到一点:美国的课堂充满讨论、辩论和自由提问。教授们鼓励学生根据提前布置的阅读材料自由提问、深入分析、批判性地思考和吸收前人的观点。 这种教育方式背后蕴含的丰富理念至少可以归纳为两点: 一、学生不仅向老师学习,而且也应该尽可能多地与同学交流并互相学习,教授绝不是学生们汲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二、同学拥有和老师同等的提问与质疑的权利。 然而,很多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并不习惯这样的理念和做法。在他们看来,学习就获取正确答案或者标准答案,而课堂讨论和互相提问始终没有直接给出一个他们想要的答案,这怎么能行? 曾经有一个中国学生在开学几周后来向我抱怨。她说:“林老师,我没有从您的课里面学到任何的东西,您的课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 当我问其缘由的时候,她说:“您从不告诉我们任何答案,却一直让我们这些学生利用大好的课堂时间去讨论。您也看到了,学生们对您指定的阅读文章理解很不一样,大家的看法似乎都有有道理的地方,讨论来讨论去,我不知道该听谁的,更不清楚什么才是正确的答案。 您觉得这种讨论有意义吗?难道不是浪费时间吗?我父母花了这么多钱让我来读书,是让我从顶尖教授那里学习知识的,不是听一帮同学谈他们的个人看法的。” 面对这位同学的问题和困惑,我首先表扬了她。因为她敢于和我交流、并直接提出她所遇到的问题。如果她不告诉我她的困境,我可能永远无法帮助她解决眼前的问题和挑战。 我告诉她,勇于交流绝对比默默放弃要好得多,跟某些从不跟老师交流就直接退课的学生来说,她的做法已经说明她具备了起码的沟通能力。 接下来,如果她能再往前走一步,调整自己的定式思维和心态、尽力去适应美国课堂的授课方式,她的求学之路很可能会平坦许多。 但是,这位中国学生后来的几句话却让我非常惊讶:“林老师,我之所以来找您,说出我的困难,因为您也是中国人,我猜想您一定会理解我的苦衷和困难。如果您是一位美国教授,我会直接把课退掉,再去选一门我更习惯的课。”她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 像这位同学以及小杨这样的中国留学生并非少数,他们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也往往具有共性,不善于参与课堂讨论就是典型的问题之一。 而且,他们会错误地默认美国教授不会理解或帮助国际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面临困难的时候,中国学生往往只知道寻找来自同一文化背景的、熟悉的对象倾诉,寻求帮助。 他们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点:不论是同文化背景还是跨文化背景,只要通过充分有效的沟通,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决。

(0)
1 2 3 28条信息

潘淑芬2021-08-03

这方面辜鸿铭还是有值得尊敬的地方啊

(0)

文静2021-07-30

好文章。清华就是清华,不代表“中国的大学”,中国大学的代表是哈工大、西北工大。

(0)

乐在东方2021-06-21

[ 独立不可或缺就叫大学 ] 苏格兰有一个女生的中学毕业成绩很好,符合申请牛津大学的要求。由于这个女生是处于边远不发达地区,能有问鼎牛津的成绩,当地政府非常高兴。然而,经过面试,牛津大学的教授认为该女生缺少创造潜质,不是牛津要培养的学生,因此予以拒绝。当地政府为了成全女生,找了教育大臣出面,又找了副首相出面,牛津大学就是不答应。无奈,副首相只好找了首相布莱尔出面。布莱尔对此事高度重视,亲自出马,要牛津大学录取这个女生。但是,牛津不为所动,最终没有录取这个女生。布莱尔大为光火,却又毫无办法,对牛津说了几句不满的话。牛津大怒,立刻宣布取消授予布莱尔荣誉博士学位的计划。纵使首相,其奈我何?这就是大

(0)

UJGY2021-01-21

说的太好了。太清醒的反思了。我真的希望我那些大学老师们好好的,静下心来咀嚼一下本文,反思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能不能有所悔改?

(0)

岳琳2021-01-18

大部分学者都是在书本里做学问的人,他们发表的文章主题基本都是对前人的观点或书籍进行研究,他们的作品就像寄生虫一样,寄生在别人的思想之上。这些学者所写的书只是提供了一些观点,这些观点或者符合前人或者反驳前人,但是观点还足以叫作思想,因此大部分的学者还不够格叫“思想家”,他们只是表达观点的“批评家”。

(0)

戴德丰2016-08-19

河北省涿鹿县一场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在质疑声中行进了两年多,最终以县教育和科技局局长郝金伦辞职的方式结束。7月19日晚,涿鹿县有关部门证实,涿鹿县已于7月5日发布消息称,县委县政府重视教育工作,充分尊重民意,经县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全面停止全县中小学“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的“三疑三探”,最初发轫于河南西峡县。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四个环节,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简单说,就是区别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只要稍微有一点现代教育常识的人都不难明白,这种模式应该更接近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应然的教育规律。可以说,涿鹿教改的失败,首先并非教改观念的失败,而更多是改革路径

(0)

黄丽华2016-04-12

60年前,“双百”方针昙花一现,断然腰斩。要害在于,原本恩赐的“鸣与放”,一开始,要的、盼的就是“歌德式”的。压根就没想让你有“理性的质疑”,让你能“平权的争论”。从科学的逻辑看,但凡没有或不准有真质疑、真争论的所谓“争鸣”、“鸣放”,不是假戏,就是骗局。历史实践进程的定论,早已明镜似地了然。我是学理工出身,一生也在理工圈内干事。故想从科学鉴别真伪出发,说说我心目中的“科学式”的争鸣,说说促使人类近代文明大发展的“科学精神”、“科学理性”的实质内涵、价值、意义。 一、往事往例的启示。    20多年前,我当面听到朱厚泽说:“科学、技术是民主、自由的阳光雨露浇灌出来的花朵、果实”。

(0)

佟毅2016-03-25

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是人类探求知识的动力。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论述中,对自然万物的惊异,是知识产生的两个重要前提之一(另一个是“闲暇”)。他认为,“(人类)开始是对身边所不懂的东西感到好奇,继而逐步前进,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 对知识的惊异感,外在表现则是自由的探索的精神。而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自身的兴趣,正是近代科学精神的核心内涵。可见,永葆对知识的好奇心多么可贵。   然而,现实中,还有些人或因为迷信权威,不敢怀疑直至丧失怀疑的勇气;或满足于具体的、实用性知识而压抑自身对知识本身问题的好奇心。当然,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每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人类是否仍能坦白承认内心的疑问并

(0)
1 8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