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新闻报道:公共新闻事件与广告宣传性质应分明?

发布日期:2016-03-07    浏览次数:5209

        新闻报道的特点是:真实、新鲜、重要、趣味可读,时效性极强。本源是讲究用事实说话,新闻是对客观事实进行报道和传播而形成的信息,反映在新闻信息中的内容必须对事实具有真实传达。

        广告新闻是以新闻形式宣传广告的内容它与广告的差异仅仅在于文体形式的不同而已,从其内容、目的来看,和广告没有什么区别,仍属于广告,是不能纳入新闻之列的可现如今很多电视台、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为了自身利益,经常在公共新闻事件中,穿插软性广告或硬性广告这对于新闻本身来说,是不是有些许的不尊重呢?新闻报道必须迅速及时的同时,还要在真实、确凿和不泄密的基础上求快。因此,公共新闻事件与广告宣传性质应分开。你是否赞同这一看法?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新闻 公共广告
赞同(34)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会心一笑2022-12-09

事实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人们爱看就专门做耸动的标题 ,然后恶性循环,说实话挺无奈的

(0)

嘻哈怒客2022-08-02

回想最近两年发生的事吧: 2020年,院线崩盘、瑞幸财务造假、TikTok被美帝封杀、蛋壳暴雷、央行推出数字货币、美股四次熔断、蚂蚁上市叫停。 2021年,大象北徙、吴亦凡吃瓜、滴滴事件、反垄断大棒、阿里女员工等等,各种意想不到的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 我们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到一个事实:这个世界似乎越来越无法按照传统的规则运转下去,出乎意料的事情在接二连三的发生,越是这样的时刻,我们越需要对社会发展规律有深刻的认知! 紧握旧地图找不到明天的新大陆,固守旧思维看不到明天的太阳,我们一定要以一种洗心革面的方式面对未来!

(0)

枫扬2021-09-01

是该重点治理这些广告了,没有红线,谁都觉得无所谓!

(0)

uifww2021-02-10

该文章祥实可信,为社会为人民讨回公道,这才是真正的把习主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落到实处!比哪些长期占有国家宣传阵地的个别人,长期讲大话空话的人 ,要强一万倍!

(0)

雪花格2020-07-19

人民群众不喜欢整词(广告),要实实在在的为人民服务,整词(广告)不一定有能力有水平,没文化没能力没水平的人肯整词(广告)。

(0)

uiujfht2019-03-27

如果说通过物质得到满足感,是“伪精致”盛行的内在原因。 那商家、媒体传达的“物质至上”概念,就是那个推波助澜的“帮凶”。 文化学研究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认为,大众传媒和消费主义文化,正在当下相互利用。 电视上铺天盖地的广告、影视剧,都在告诉大众,“女人就该对自己好一点”,“做男人要舍得花钱”。 一个精致的女人,该用什么护肤品,背什么包,佩戴什么首饰……早就被广告做成了模板。 奢侈品因此不断被吹捧和追逐,且逐渐低龄化。 千禧一代购买奢侈品的平均次数,达到了8次。 93%的人,都有购买更多奢侈品的打算。 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对“仪式感”的追求,更是煞费苦心。 各种节日礼盒,被赋予重要意义的纪念版套装,包装精美的限量版商品…… 这一切,都被打上“仪式感”的标签。 人们沉浸其中,以为这一切都是自愿购买,实际却受到外界的深刻影响。 有学者指出,商品和商品之间,其实存在一条“暗示意义链”。 当你买了一部新款手机时,就会被暗示需要一副高级的耳机搭配,紧接着又会被暗示一个配套的音响…… 消费就这样,永无止境。 盲目地以此指导生活,很可能掉进物质的深渊。

(0)

玫瑰花2019-01-17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媒体和企业在广告中宣称所谓“国家品牌”,既误导消费者,又破坏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对此,群众反映强烈。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源于消费者信赖和市场选择。利用“国家”名义为企业品牌背书,涉嫌违反《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广告法》明确禁止在广告中使用国家机关名义和“国家级”用语,规定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不得在广告活动中进行任何形式的不正当竞争。广告用语使用“国家品牌”,实质就是在使用国家机关名义以及“国家级”禁用语,易使消费者以为“国家”为企业背书,对其产品质量、性能、功能产生误导性认识,造成不公平竞争。 媒体利用“国家品牌”售卖广告资源,开展商业营销,人为地将企业分为三六九等,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消费者出于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对入选“国家品牌”的企业会更加信赖,往往将所谓的“国家品牌”作为选择企业产品的重要依据,给消费带来极大误导,严重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特别是个别问题产品缴费入选所谓“国家品牌”,更是引发社会广泛质疑。媒体用国家名义为企业担保背书,发布违法广告,最终也会损害自身公信力。

(0)

Hailey2018-08-28

尊重客观事实、依法实施的新闻监督不仅必要,而且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0)

吴小倩2018-07-23

赞同,分类有利与民众对社会认识形成正确判断。

(0)

喜善2018-07-23

赞同。新闻追求的便是真实重要。将广告与新闻穿插在一起是对新闻的不尊重,也是对群众的不尊重

(0)
1 2 3 22条信息

葛红林2016-08-03

山寨“李鬼”频频包围原创“李逵”,为求“10万+”人为制造“尖叫效应”,滥发虚假信息诱导用户分享……打开手机微信公众号,林林总总的“吸粉歪招”令人瞠目。有网友调侃,如今对于网上的许多报道,“只能微微地信”。   微信公号上的“求关注大战”日渐白热化,可谓媒介集体躁动的现实注脚。时代为新媒体打开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窗口,也将传统媒体推送到“互联网+”的变革风口,让它们直面着“用户数”“点击量”“转发数”这些市场指标带来的喜怒哀乐。日前,就在不少平面媒体慨叹广告份额持续走低之时,网络红人“papi酱”获得上千万元融资,又一次验证了“粉丝经济”的强大。对接用户需求、深谙营销之道,或许恰是其成功的秘钥。

(0)

杨艳2016-07-07

Brave浏览器随即作出回应,辩称美国报业协会以及各大报纸“从根本上误解了我们。Brave浏览器是解决方案,而非敌人”。   按照Brave方面的说法,报刊文章嵌入广告存在不少缺陷,例如可能侵犯读者隐私、占用数据流量较大、影响网页加载速度等,因此有必要屏蔽它们,代之以“更好、更少、更能保护读者隐私”的新广告。   美国康姆斯科分析公司本月一份报告显示,美国十分之一的台式电脑用户使用专门软件屏蔽报刊文章中的嵌入广告。据全球网络指数调查,37%的美国手机用户上个月在手机阅读过程中曾使用类似屏蔽软件。   不过,相比于美国读者,欧洲读者的广告屏蔽意识更强。PageFair、Adobe等软件公司

(0)

柯云峰2016-06-28

美国《纽约时报》近日发表关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本•罗兹的一篇文章,披露白宫在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上故意散布不实消息操控媒体报道的事实,引发了美国公众对政府与媒体的不满和批评。   这篇名为《满怀大志的小说家成为奥巴马的外交政策大师》的长文,描述了罗兹从一名只具有创意写作硕士学位、外交零经验的年轻人,成为奥巴马外交政策叙事“笔杆子”的种种内幕。文章引发的争议主要有二:一是在敏感外交政策上故意误导、操纵媒体报道,二是在采访中流露出对美国媒体的蔑视。文章披露罗兹包装兜售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的手段,并表示其手段可以作为政府向国会和公众“解释外交政策的参考”。   根据这篇文章,在启动伊朗核问题

(0)

苗毅2016-04-07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网络、新媒体平台方兴未艾,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平台用户已达数亿。网络新媒体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嬗变,一直以来以群体为中心的生活大有转向以网络为中心的生活之势。网络新媒体在为人们交往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诱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伦理问题,需要在发展中进行伦理考量、伦理调适。   网络新媒体的多元表达带来诸多价值。网络空间并非单纯的信息容器,其用户也不是单一的信息接收者。网络新媒体用户总是从自己的意愿出发理解信息的意义并加以接受、利用。从这一角度讲,网络新媒体与其说受信息驱动,不如说是由交流所引导的;不是人在网络空间冲浪,而是人的意向引导网络空间的拓展。在网络新媒体中

(0)
1 4条信息

卡拉奇2017-02-10

今天的媒体,该如何定义?曾经,媒体的样式很清晰:报纸、电视、广播,最多加上门户网站。如今,自媒体大行其道,“两微一端”成为主力信源,移动互联技术催生着各种新传播介质,甚至连“大众点评”“百度地图”等基于地理信息的应用软件,都可以被看做人们获取信息的某种媒介平台。一切都可以是媒体。它的样式,开始变得多元。为了在新媒体时代求发展,传统媒体开始了融合之旅,路径各有不同:将传统内容生产与新技术对接,打通微博微信、手机APP、地铁移动电视等立体传播渠道;通过“中央厨房”等重构、再造内容生产流程;当然,还有引入资本合作、多元化布局等。而所有的尝试,无论是分众化、精准化,还是社交化传播,其目的都是抓住用户,

(0)

王秉清2016-07-15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这是新形势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有人认为,党报党刊姓党就够了,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不应成为党的喉舌,不需要强调导向。当下,这样的认识误区有一定市场,很有必要予以澄清。   讲导向无例外。很多都市类报刊、新媒体,其实都是由党和政府主办的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衍生出来的,是以子报、子刊、子台、子频道的方式出现的。在媒体逐步集团化之后,这些“子”字号的媒体在集团整体发展战略中往往被定位为“市场化”媒体,担负着与母报、母刊、母台有所不同的角色,也就是以追求市场效益为主。基于这样的定位,

(0)

邓前堆2016-07-11

西方国家一直标榜它们的新闻媒体报道客观、言论中立,是媒体独立的典范。那么,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完全独立的新闻媒体?这是个老问题,又是个依然存在疑惑的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回答。这里不妨以西方国家媒体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西方国家媒体总会对政党和政府有所依附。西方国家媒体同政党的关系,往往给人以“雾里看花”的感觉。表面上,许多媒体是私人传媒企业或独立新闻机构,不受政党控制。实际上,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西方国家媒体在其意识形态和利益集团的规制下,总是或明或暗、或隐或显地表现出其政治倾向和立场,总会对政党和政府有所依附。   从历史上看,西方国家的媒体大都经历过“政党报刊”时期。这一时期的媒体在经

(0)

洪长有2016-03-25

日前,一篇有关武钢一个普通钢铁家庭命运的报道,“刷爆”互联网。然而,刊登该文的自媒体却备感失落,究其因,“众多全国知名新闻平台和媒体网站,都是直接抄袭式转载,绝大部分没有联系过我们获取授权,甚至转载也不屑于注明出处和作者来源。” “抄无可抄,新闻已死”,报道作者的8字感喟,交织着伤心与失望。历时三月、五易其稿,“整个过程耗费的时间与心力,自不待言”,这篇报道被无数网站转载,确是对稿件、对作者的最好褒奖。然而,不署作者名、不注明出处、也不支付稿酬,这种未经授权的“三不”转载,与窃贼何异?作者痛晒手记,直陈心曲,未必是博同情,索要稿酬,或向转载者宣战,却提出了一个令人沉重而不安的议题:像饕餮一

(0)
1 4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