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微信是“一次性读物”?

发布日期:2016-03-09    浏览次数:5594

        现在,每个人的生活都和一个叫“微信”的软件息息相关。不管是日常聊天,还是阅读文章,还是网上购物,微信似乎满足了我们简单生活的全部。

        微信朋友圈更是深得大众喜爱,它具备了一定的私密性和娱乐性,符合时下年轻人交际的需要。打开朋友圈,不仅可以了解周围朋友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还可以轻松阅读到很多难得的美文,这看起来似乎毫无缺点。其实,仔细一想,微信只不过是“一次性读物”。它顺应了娱乐化的时代,让人阅读时津津有味,饶有兴趣,但阅读之后脑子一片空白,毫无裨益。可以说,它就是一个简单的生活调剂品,过度的将时间花在微信等聊天工具上,根本是消极懈怠的。微信:读时津津有味,读后一片空白的“一次性读物”?您怎么看?你爱玩微信吗?

相关热词搜索:科技 阅读 微信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67)  |  中立(2)  |  反对(3)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闲云鹤2021-01-18

读书从来就不是讲究多多益善,因为书市上流传着太多骗子们所写的哗众取宠读物,这些东西只供消磨时光用,而无益于知识。同样,博览经典也未必能塑造个人的品质、增长自己的学问。图书馆的规模很大,可是如果没有按书架号分类书籍,而是全部堆放在一起,那么它的功效可能还不如一个井然有序的小书店。

(0)

曾小贤2019-10-21

微信的一次性读物也是一种快餐阅读。快餐式阅读有个特点,就是快而泛,不求甚解。要问阅读者看了什么,他们可能会讲出个梗概来。如果深入问他们都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能不能把读书的感受写下来?对方一定会“沉默是金”。这就是快餐式阅读,长此以往必将加速阅读者精神世界的沙化。

(0)

OOKKY2019-02-01

一个人可以随意地阅读和学习,却不能随意地思考。思考与阅读会对人的精神产生不同的影响,其差别之大令人难以置信。因此,这就愈发加大了人们之间本来就存在的思想差异——因为天性的不同,导致有的人热爱思考,有的人喜欢阅读。阅读是把某些外来、异质的思想强加于我们的头脑,这些思想与我们的精神是不相吻合的,就像印章强行在石蜡上留下印记一样。因此,我们的头脑就承受了完全来自外在的压力,一会儿思考这个,一会儿考虑那个,既非出于本能,亦非因为喜欢。

(0)

吴小倩2018-07-23

微信作为一款流行的社交软件,有其便利性和直接性。合理利用其功能,对自己就是有帮助的。比如现在很流行各种各样的公众号,关注之后就可以收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这样的读物获取是很好的。

(0)

喜善2018-07-23

微信虽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朋友最近的生活动态,但许多动态也不一样是真实的,有时跟现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误导。且微信信息过于庞大,人们很难记得住,读后往往是一片空白

(0)

Charles2018-02-26

养生、健康是虚假广告的密集领域,而微信的普及则为这类广告的分发提供了史无前例的便利。那些原本只有在新闻里看到的荒诞案例,也慢慢出现在各自的身边。想来也确实,中国网民的数量超过了7亿,而微信月活规模已经达到了8亿,刨掉一人多号的情况,这意味只要是个网民就有一个微信号。在过去5年里,每一年过年回家,都是子女给父母买智能机、装微信A P P的高潮。如今,有能力用微信的父母基本上都用上了。大多数的405060后长辈,他们都不是PC端上的网民,因为智能手机,因为微信,他们才成为了网民。这些父辈用上了微信,基本就是被抛入一个信息海洋。由于缺乏对信息的辨别能力,父母在使用微信上,面对的是一种垃圾信息扑面而来,但自己却可能浑然不觉的情形。在我的观察结论里,很多父母在对待微信上发布的信息时,缺乏基本的判断力。他们就像信任国字号的电视台一样,对某些营销号发布的信息深信不疑。

(0)

冉咚鸣2017-08-31

一代有一代的活法,过去要生存,得会钻木取火,现在要生存,得善于利用新技术、懂得时间管理、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孙子》的虚实篇说:“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面对时代大潮,怎么主动怎么舒服,被动一方,虽可苟安一时,但终非长久之计。也就是说,关闭朋友圈,生活、工作确实可能没啥影响,但不是说在信息过载的时代,非此无以自安。如若掌握了探骊得珠的本事,能够在眼花缭乱的信息万花筒中悠游自在,不为所动,自求我道,岂不更好?

(0)

谦谦2017-08-25

越来越多的人下意识地认为,没有手机的日子,非但无法保证生活的质量,还会陷入让人恐惧的黑暗。所有忍受这种不安的人,都在担心被人际网络所抛弃。他们频繁地确认手机,是否接受新的信息,似乎停不下来。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被海量的无用信息所淹没,既没有时间去关照一下自然,也没有能力创造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每个现代人都宣称拥有自我,可每个让他们痴笑癫狂的离奇剧情,却常常是一样的!

(0)

嘉杏2017-08-23

积淀还需要思辨,没有思辨的阅读和欣赏是无法升华为素养的。可网络最泛滥的就是轻言妄语,最缺的就是深入阅读、经过思考后的发声。过去面对一篇文章、一部著作、一台节目,发声无不慎重,唯恐说错了会引来别人的耻笑,如果说的有瑕疵,还会被人反驳,读者自会在往来辩驳中取舍。今天,没看原文、不读内容,或者只扫描了一小部分就急于发声,是弥漫于新媒体的风气,结果,跟帖多半都是信口雌黄,褒贬成了情绪化的出气口。因为这种发声过于便捷,既不必负责,也无需承受荣辱,如此这般的发声早已让思辨远离了阅读。

(0)

吴焰2016-08-19

当今社会,谁能离得开手机?亿万国人盯着手机看微信、看电影、看笑话、看文章,最新最潮的知识,几乎都是从手机上看来的。只是这种阅读,属于更浅的浅阅读,在脑海里几乎留不下什么印象,是“一过性”的。看的时候知道在说什么,放下手机后却无法若有所思。

(1)
1 2 3 21条信息

xiaokui1232016-12-05

对于这个问题真的要看每个人怎样去使用微信,任何事情都具有双面性,不能单方面说到底是不是一次性读物,可能有些信息是,但是那些影响到我们生活的信息,就不是一次性读物,我们平均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间多达两个多小时,这么长的时间里不可能全部都是垃圾时间。每个人年轻人微信里都有很多好友,也关注太多的微信号,我们基本每天通过这些来获取大量的信息,可能真的有太多的信息会让我们一笔带过,不以为然,读后没有任何想法和思考,但是还是会有信息会影响到我们的内心,会成为二次读物。所以真的在于每个人到底怎样来利用微信,有的人有了微信变得孤僻,有的人也会通过微信广泛社交,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

(0)

周勇2016-11-17

《新周刊》杂志曾在2007年9月推出一期封面文章《信息过剩时代的“不知情权”》,详尽阐述了信息泛滥对人类生活的诸多不利影响,并引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在1978年的预言: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智能手机成为最重要的生活伴侣之一,而由此引发的无处不在、日新月异的微信等社交新媒体,正在全方位席卷与改变人类生活和思考方式。   一、从依赖到焦虑   公务员李俊的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微信的虚拟世界里。   每天他醒来第一件事就是躺在床上看微信。开车上班,堵车时刷朋友圈,等红绿灯时也盯着手机看

(0)

周勇2016-11-17

朋友圈里的“病人”们 互联网让世界天涯若比邻,但你选择将信息源锁定在封闭的微信朋友圈。每天大家探讨的话题都出奇一致,朋友圈和“10万+”一起,决定着整个城市的话题。   你越来越无法忍受严肃的长篇阅读,渐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你在鸡汤、八卦、吐槽、搞笑与养生的海洋中,得到指点江山的良好感觉。   红包党、点赞党、晒幸福党、国外度假党、鸡汤党、谣言党、养生党、营销党、健身党、隐身党……你总有志愿要加入某个“党”。   于是圈子越来越多,朋友却越来越少;营销越来越多,真相却越来越少。   从“刎颈之交”到“点赞之交”,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假装在国外,中国式社交到了今天,朋友圈从饭局转移到

(0)

张晓强2016-08-19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都数一数二。“有WiFi吗?”“送流量吗?”这已经成了当代常用语。   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可以说是任何地方的风景。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题中应有之义,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

(0)

梅葆玖2016-08-16

现在的大多数人,说得最多的话,用得最多的词,就是忙,忙到什么程度呢?忙到没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家人,没有时间睡觉休息。忙出什么结果呢?离婚率增高、空巢现象增多,甚至是过劳死。 可是,我们真有那么忙吗?如果真的那么忙,为何还有那么多时间去看手机,上班时间无法看,就在上班的途中坐在公交地铁上挤时间看、在吃饭等待上饭上菜的间隙看,甚至是上洗手间的时间也不放过。 打开朋友圈,晒美食、晒美景,各种晒,再忙也不会忘记随手拍,让本来繁杂或简单的环节硬生生地多出了这些步骤。看似生硬,实则自然,已然融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不知不觉中花了大量时间,流失了大量精力。有这样一则段子:伤口流血,首先做的不是止血,而是

(0)

王明雯2016-07-12

这是一个读网时代。生在网络,活在线上,手不离机,眼不离屏,已经成了很多人戒不掉的习惯。网络固然给生活带来种种方便与趣味,然而,如果将大量的时间倾注在虚拟空间之中,内心反而容易浮躁不安、难以沉静。 读网不如读书。在纷纷扰扰的现实中,读书可以让人沉下心来,感受世界,体悟人生。与社交媒体上动辄成千上万的点击、转载相比,读书是孤独的、内向的,但也正因如此,读书才能转化为思考、内化为心境。 一谈起读书,我们总是抱怨太忙没时间,但又偏偏能挤出时间刷微博、看视频。读网是轻松的,可以一目十行、脑子里过一遍甚至不会留下痕迹;读书是深沉的,要用心用脑去感悟、理解、体会。所以,不是时间不够用,而是我们不愿意把时

(0)

梁铁山2016-06-29

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要提高媒介素养,这一点大家早有共识。但要净化网络环境,更重要的是政府职能部门提高治理能力,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发动各种社会力量,及时、迅捷、有力地辟谣,让真相跑赢谣言,也减少谣言滋生和传播的土壤。

(0)

陈立国2016-06-25

智能手机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切实的便利,将其冠之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发明之一,绝不过分,可是,作为手机发明者的人类,却渐渐地反受其支配,切切实实地沦为手机的奴隶。手机依赖症成为典型的现代病。2014年11月,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公布了当年交通事故数据:在开车时接听电话、玩微信等“其他妨碍安全行车的违法行为”引发的死亡事故高达204起,占事故总数的29.6%,而一直遭人诟病的“酒后驾车”导致的交通事故仅占2.8%。鉴于此,曾有人大代表建议将“开车玩手机入刑”,而美国新泽西州早已推出新法规,规定行人在街上边走边发短信将被罚85美元。手机最初只是简单的通话工具,使用手机是极微不足道的

(0)

陈凤翔2016-06-24

每个人都在过日子,每天也都在过日子。有的人,日子过得清汤寡水;有的人,日子过得剑拔弩张;有的人,日子则过得云淡风轻,有滋有味。同样是过日子,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差别?   关键在于过的日子有没有营养。其实,日子也像食物一样,过有营养的日子,就像吃绿色食物,人生自然滋润;过没有营养甚至有毒的日子,就像吃垃圾食品甚至有毒食物,人生自然枯槁。   怎样让自己的日子有营养呢?有营养,首先意味着你的人生不盲目。自己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或者随大流,别人追求什么我也追求什么,那你的人生就是盲目的。譬如今天大家都争着追求功名利禄,你也去追。过日子如果只想到自己升官发财,这日子即使如《红楼梦》里所形容的“烈

(0)

L嘉慧2016-04-18

微信已经成为了男女老少手机里一个必不可少的聊天工具,当然除了聊天之外,它还很多其他功能。对于微信是“一次性读物”我持中立的看法,朋友圈是大家玩微信的一大乐趣,可以随时关注朋友的动态,我认为朋友圈可以算是一次性读物,大家看后并不会反复的去阅读。像是微信公众号,作为一个官方真实的平台,大家关注后可以随时阅读公众号所发表的内容,只要感兴趣,大家对于关注的公众号就会反复的去阅读。

(0)
1 10条信息

咖啡2016-04-02

我不太同意这个观点,其实现在玩微信是一种大众娱乐,不仅仅是年轻人在玩,很多中老年人也在玩,但是这种玩并不意味着就是错的,它只是一种群众现象。我们换一种形式,如果全民都在看书,但是有人看的是漫画书,有人看的是八卦杂志,你能说这种全民看书是错的吗?也不能,同理,微信亦然。其实对我而言,微信反而激发了我阅读的兴趣和了解朋友的想法,因为我想了解什么信息,在微信搜索栏里面一搜,就可以找到,同时我还可以用收藏功能,把它保存起来,用分享功能直接推荐给我的家人朋友。那么如果没有微信,我需要去图书馆查找资料,会比较费时,而且不能随身携带书本,不能够利用碎片时间看书。如果没有微信,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朋友之间

(0)

cjmsul2016-03-22

微信作为新时代潮流的媒介,广泛的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例如日常交流,阅读信息,购物,创业等等。我身边的人,大部分都对微信非常熟悉,他们会从微信这个媒介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对于我来说,我喜欢从微信上订阅一些公众号,看一些新闻或自己喜欢的文章。那有些人会问,微信是不是只有利没有弊端呢?任何的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它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日常用微信交流的人来说,微信可能会缩短人和人面对面的距离。当然,我们在网上阅读信息的时候产生的影响,这个因人而异。对于我来说,我喜欢在微信上面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当我看到一些好的文章时,它会引人深思,我会有所感触,这是它给我的价值。所以我觉得它不是“一次性读物”。

(0)

yumiko2016-03-21

我反对这个观点是因为有些微信文章确实是会给人教育的东西,让人有所感悟,凡事都有两面性,并不是所有都是随便写的一篇文章,写的好的微信文章是会使人看很多次。去学习感悟,还会转发分享,自己也会收藏下来。

(0)

应聘者吴雪彤2016-03-14

当我看到评论显示有六人赞同微信是“一次性读物”这个观点的时候,而我的想法却是相反的,我不认为微信并不是“一次性读物”。 何为“一次性读物”是指那些我们看了一遍后就只会产生一瞬间的共鸣,不会引起人们的深思,更不会让人们去刻意记忆的东西,这些是我理解的“一次性读物”。而我认为微信不是“一次性读物”读物的原因是微信就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会引起人们的深思和共鸣,激发人们与之互动的激情。 真正用过微信的人会知道微信里面具有公众号的功能,人们可以用公众号这个功能来订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丰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而我经常用公众号这个功能来订阅我喜欢的一个作者“咪蒙”的文章,她每天更新的原创文章,

(0)
1 4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