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用军事化培养技术人才?

发布日期:2016-03-12    浏览次数:5114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这就迫使每个公司必须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壮大参与市场的实力,而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队伍建设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但从科技到生产力,需要经过劳动转化,在劳动的转化过程中,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是一个关键环节。科学技术是财富,操作技能亦是财富,甚至对企业来说是更重要的财富有专家在有关会议上曾疾呼:图纸设计的再好,技术工人的素质低,制作不好也是白费

        因此,《共绘网》提议可以上升到国家层面,用军事化来培养一批能担当重任能明白是非的技术人才,培育他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样国家和企业才能更具有竞争力。您怎么看呢?


相关热词搜索:军事 人才 一体化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49)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海龙2021-09-03

吴德贵认为,只会做一种工作,换一个岗位就不“灵光”的人,入世后日子会不好过。随着入世,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就业?下岗?再就业?再下岗,将成为司空见惯的事。要想避免在职场中成为“积压物资”,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学几手,一专多能。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一棵树上吊死”,一旦下岗,心中不慌,“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如果说,入世后,复合型人才大受欢迎的话,技能单一的人遭到冷遇,就是非常自然的事了。

(0)

HFDRD2020-10-23

首先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加快体系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内涵建设,下决心解决自身质量不高、吸引力不强等长期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其次必须抓好改革落地,进一步释放“职教20条”政策红利,从“怎么看”转向“怎么干”,把已有的政策突破用好用足,把正在推进的改革任务落实落地,向改革“最后一公里”要效益。再其次必须强化管理创新,通过构建国家宏观管理、省级统筹保障、学校自主实施的推进机制,让国家有关部门、地方、学校各司其职,通过自主承接、任务驱动、契约管理,激发地方和学校改革活力,协同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0)

高雷2020-07-14

罗斯:如果不是因为低工资,那是因为什么? 库克:技术 罗斯:技术? 库克:没错,技术。中国...... 罗斯:中国工人比美国工人技术更优秀?他们比......他们比德国工人技术更优秀? 库克:是的,让我说清楚。中国非常重视制造业,也就是我们说的职业技术。美国很久之前就已经停止培育那么多的工种了。把所有美国机器工人、模具工人召集到一起,我们在的这个房间就能坐满。中国呢?恐怕要好几个足球场。 罗斯:因为他们在学校里传授技能? 库克:因为他们重视。这是他们教育体系的重点。这是现实。 中国可以没有苹果手机,但苹果手机离开中国即是崩溃之日。 美国要自己打造苹果手机,需要建立500家以上的新供应链体系,但是依然搞不定,因为美国已经把所有不挣钱的基础建设全部抛弃了。 中国,是抢了美国饭碗,还是给了美国饭碗?

(0)

宁静致远2020-05-27

抓紧扩招科技前沿领域的研究生,储备发展人才战略。

(0)

曾发誓2019-12-26

用工荒的真相是缺少:熟练工和苦工种。 一是中国毁掉了“技校”,德国75%的中学生是去了技校,中国90%的中学生是去了大学(文科占比不小)。 以前技校毕业去工厂,现在进高校却学不到实用技能。年轻人越来越不会干活,还眼高手低,一般工作不想干,真要技术的工作干不了,企业根本不敢要。 做坏一批产品,损失远远大于节约的工资,熟练工培养周期太慢,所以出现抢工人。说白了,工人很多,但是有点儿技术的不多,企业没法用。 我曾观察了一个企业,普通制造业,企业员工除了老板一家全部是大学生,其他都是中学毕业,日常电脑管理做得也很好。 该企业前几年也招聘了几个大学生做行政管理、人事管理,但是他们上班就是拿着“考公务员”或者“英语六级”书复习,和农民工无法交流,工作马马虎虎,抱怨一大堆,确实没办法使用。 二是苦工种,如搬运,年轻人不想干,中老年干不动。我认识一个搞装修的小包工,在某一线城市苦干十五年,为儿子买了房买了车。 儿子现在某小公司混,月薪不到4000元。装修工月入8000元很正常,但吃住太艰苦了,儿子果断拒绝。

(0)

问他问题2019-10-25

丹麦广播公司 Philip Khokhar:在丹麦,很多人对中国的崛起感到害怕,可能是因为政治体制不同。对于目前丹麦以及很多其他国家的人存在的这种恐惧,中国是不是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任正非:丹麦这个国家非常伟大,我非常赞赏这个国家。由于思想比较自由,学术比较自由,历史上很多伟大发明都来自丹麦,包括量子力学的奠基人尼尔斯·玻尔、电流的磁效应发现者奥斯特……。 我多次去过丹麦,也调查过丹麦的社会状况结构。因为丹麦实行灵活的劳动法,企业可以用正当理由把员工裁掉,由国家建立培训机构去管失业员工的技能提升。丹麦这样做,使企业用人更加灵活、效率很高、交税很多,反而变成了员工待遇很高、福利很好的国家。国家对劳动者过度保护以后,企业不敢多雇工,就很难形成大企业,将来国家会有很多困难的。所以,没有进行过度劳动者保护,反而是对劳动者最大的保护,丹麦在这个问题上有非常了不起的历史贡献,这才是真正的出路。 我们要向丹麦学习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中国为什么不可以大规模建技术培训中心,国家出钱让失业工人去培训,企业轻装后多赚钱,然后多缴税,国家再拿去培训工人。这样中国劳动力不断升级换代,可能进步更快一些。

(0)

唷鹅蛋332019-10-16

军事化管理技术人才,在科技进步后无需人力工作后,这庞大的人群又该如何呢,本身他就没有更多选择的余地来增进其他的技能。

(0)

变得简单2019-06-16

华为有很多高级专家和干部,按华为全员持股政策和优厚的薪酬体系,他们都应该是百万、千万乃至亿万富翁了,早已财富相对自由的他们,公司一声令下竟然就义无反顾的奔赴非洲、中东等艰苦的一线,不得不佩服华为的干部管理体系! 在中国企业家里,最懂“用人之道”和“管人之方”的,就是任正非,他对管理的认知极其深刻,甚至早已超越了企业的范畴,值得我们认真品味。 要知道,华为的18万名员工都是有文化的聪明人,如何把这一群聪明能干的人拧成一股绳,形成一个完善的协作机制,围绕既定目标,相互包信任和协作,而不是相互猜忌和拉扯,这是一件极富挑战的事。任正非卓越的领导能力在这件事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其中有什么秘诀? 任正非的管理方法包括这四句话,可谓一语中的: 1:砍掉高层的“手脚” 2:砍掉中层的“屁股” 3:砍掉基层的“脑袋” 4:砍掉全身的“赘肉” 先看第一砍:砍掉高层的手脚 为什么要砍掉高层干部的手和脚呢? 我们知道,传统社会讲究裙带关系,很多高层管理者喜欢有自己的亲信,安插在企业的各个部门,所谓高层的手脚就是他们的爪牙。 如果高层管理者的爪牙太多,就会给自己谋私利,而且容易假公济私,形成内部派别,因此要砍掉他们的手脚,只留下脑袋用来运筹帷幄,洞察大局。 另外一层意思就是:高层可以总揽全局甚至仰望星空,但不能深扎到具体性的事务工中去,高层的满清热忱不能体现在自己卷着袖子和裤脚去下地干活上,要把一切精力和智慧都放在指挥和掌舵上。 高层管理者就是确保公司的战略和目标是对的,要保证企业的发展节奏是合理的,确保资源配置是最优的。 所以高层有两大忌讳: 第一:滥用手里的权利,布局大量爪牙和亲信; 第二:不能用手脚的勤快掩盖思想上懒惰。 再看第二砍:2:砍掉中层的“屁股” 为什么要砍掉中层干部的屁股呢? 中层干部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就要跑上跑下,因此中层干部最忌讳慵懒,上下逃避责任,滋生官僚主义。 因此中层干部不能有屁股,人一有屁股就想坐着。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坐久了是会坐地生疮的,更何况有个词叫坐以待毙。 中层干部要跑起来,首先要积极的跑到基层部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然后要主动向高层干部汇报真实客观的情况,务必保持上下的通畅,杜绝形式主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公司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如果中层干部天天坐在办公室里喝茶,然后一边揣摩高层的旨意,一边偷偷压制基层的需求,粉饰太平,明哲保身,那就出问题了。 中层干部的屁股不能闲着,不仅要承上启下,还得左右打通,即:不谋全局者不足以某一域,要做好和平行部门的衔接工作,坚决杜绝各人自扫门前雪的中级干部。 中层干部的承上启下还体现在敢于直面各种责任和指标上,对高层要敢于“扛指标”,对基层敢于“下指标”。 再看第三砍:3:砍掉基层的“脑袋” 所谓基层的脑袋,就是指基层的各种想法。 对于那些初入公司的人来说都是基层,基层人最需要做的是执行,一定要放弃各种胡思乱想,抛弃一切幻想,埋头往前冲。 曾经有个新员工是北大的高材生,刚到公司就给任正非写个万言书,即便对公司发展激昂陈词,但任正非却这样批复:此人假若有神经病,建议送医院治疗;若是没病,建议辞退。 马云也曾说过,刚来公司不到一年的人,万万别给我写战略陈述,万万别瞎提阿里发展大计,你成了三年阿里人后,你讲的话我必然洗耳恭听。 也就是说当你还是一名基层员工的时候,你只需要用你执行的能力来证明的价值。基层员工最忌想法太多,对公司战略指手画脚,结果在公司制造各种负面情绪,如洪水般蔓延。 华为的基层员工也是社会上的佼佼者,但不管你是硕士,博士还是留学海归,都必须遵守公司的各项制度。不能自作主张,随性发挥。 要砍掉基层的脑,就是要让团队上下一心,心往一处使,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随时都能应对各种变化,并一步步往上走。 再看第四砍:砍掉全身的“赘肉” 砍掉了一个公司多余的”手脚“、”屁股“、“脑袋”,公司才能更加协调。但要想使公司走向强大,还需要这最后一步,那即使砍掉全体人员的“赘肉”。 我们都知道华为员工的收入都是很高的,人收入到一定层次就容易产生安逸的情绪,容易变的越来越懒,丧失斗志。因此必须有一个无形的鞭子催促大家不停的奋斗,要扬鞭策马共同迈向宏伟蓝图。 中国人的最大特点就是:奋斗。如果用一个词总结中国人上下5000年的核心精神,没有哪个词比“奋斗”更合适,奋斗精神是中国民族的最重要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复兴的最核心驱动力。 中华民族确实是一个“勤劳”“又”智慧“的民族,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机制把大家拧成一股劲,又往往产生各种内斗和内耗。 公司的经营也是如此,必须让大家放弃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幻想,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的去劳动,去创造。这就是华为提出的“以奋斗者为本”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各种机制避免人员小富即安的心理。 任正非决不允许出现组织“黑洞”,这个黑洞就是惰怠,不能让它吞噬了我们的光和热,吞噬了活力”。 总之一句话:高层要有决策力,中层要有责任力,基层要有执行力,所有人都要有奋斗精神。 不在其位就不谋其职,无论是那个层级都要做好份内的事情,不能互相越位。而现在很多企业,都是经理在做埋头做具体的事,主管在上下逃避责任,员工反而在闲谈公司战略的事,这就乱套了。 当然,企业也要保证团队的流动性,要有一个机制确保有能力的人得到提拔,有能力有抱负的基层员工能一步步往上走,只有同时做到了这一步,才能保证团队的循环和流动性,企业才能生生不息。 华为正在通过这种机制,才使近20万名员工紧紧团结在一起,凝聚成了一个“会跳舞的”灵活巨人,然后围绕一个核心目标不停的奋斗。 任何一个企业,一个团队,一个群体都离不开管理,管理的本质在于治人,治人的关键在于抑制人性的阴暗面,发挥人性的光辉面,制度是关键。 华为的这套体系是最符合中国社会的治理体系,值得所有的管理者借鉴!

(0)

TGDSGDRT2019-05-29

教育资源永远是不够的。今天整体的中国教育水平进步非常快,比30年前从资源、经费各方面都有十倍的提升。但是清华还是招那么多人,所以永远有人上最好的学校,有人上最差的学校。所以不用纠结自己是否进入了最好的学校,重点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中国高等教育的同质性太强,每所大学都要建设成研究型大学。其实有些学校不适合,有些大学可能应该好好地搞教学、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让这些学校大学毕业以后能够去发挥自己才干的地方。 另外一方面,教育问题不是单方面的问题,不是学校问题,也不完全是社会问题,也不完全是个人问题,也不完全是家长问题,但是每一方面都有一些问题。 从你自身来讲,家长、个人,你也要意识到这一点,哪怕你进入到了一个学校以后,有些人确实需要是有一技之长的。 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你的想法决定了你的行动。

(0)

林音瑜2018-08-28

持续的技术创新不仅能降低产品能耗、提高利润率、丰富客户体验、创造消费新需求,还能显著提升企业的社会美誉度和品牌知名度。

(0)
1 2 20条信息

张大卫2016-07-28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体现在企业的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却始于职业教育。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已成为实现“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相同的原料,相同的生产线和管理制度,中国工人却无法生产出发达国家同等质量的产品,问题其实就出在缺乏“工匠精神”上。怎样培养未来的大国工匠,让中国的产品和服务成为世界的质量标杆?这是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具体到工匠个体,往往具有专注、坚守、耐心、淡然、创新,以及不断突

(0)

赵丽莎2016-06-27

近些年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加大、社会竞争加剧,人们无暇也不屑于再在商品与服务的质量、品质、式样、文化附加值、科技含量等细节方面深究,凡事“但求过得去,何必过得硬”“只要差不多,何谈差不了”的心理渐渐趋于主导地位。随着人们收入日益丰厚、生活水平普遍提升,尤其当模仿型、排浪式消费模式为个性化、多元化、多样式、定制型消费模式与诉求所取代时,人们才发现工匠精神的缺失与可贵。“坚守初心、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品质至上、信誉第一”,是工匠精神的内核。“十年磨一剑”,是匠人的日常工作状态;于平淡之处见神奇,是匠人之匠心独运、别出心裁的写照;“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则是匠人的

(0)
1 2条信息

蒲俐2016-07-14

去年底,笔者定制了一套家具,没想到3个月了还没完工:壁橱装斜了,衣柜内格尺寸搞错了,柜壁上还有两个小洞——大概是安装工人错打了两个钉子孔。更离谱的是,监理给出的整改建议是用贴纸遮住小洞了事,“反正是靠墙的一面,平时也看不见,差不多就行了”。客服倒不推卸责任,答应逐一整改。可设计师、监理、安装工人一波波地来,一次次地改,又一遍遍地再次搞错细节,像极了胡适笔下的“差不多先生”。虽然衣柜板材质量并不差,售后服务也称得上负责,但这些原本可以带给用户的好体验全被“差不多先生”们破坏了。   糟糕的是,当下在中国制造领域中,“差不多先生”不在少数。如今,我国有约220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是响当当的制

(0)
1 1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