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中国学术存在大量重复研究,导致资源浪费?

发布日期:2016-05-15    浏览次数:3084

        学术是从累代所积之经验、知识中,求出通向未来的途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术研究更趋向于科学、规范、系统和学科的组合交叉研究,其技术更为先进,其手段更为多样,其成果更是丰盛浩繁,显示出人类社会及其科学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学术研究注重的是学术质量与学术创新。对于学术研究其得出的结果越具有创新性,其学术价值越大。然而现在中国的学术界却存在着大量重复的研究,最显而易见的便是对于同一个课题,便有很多篇论文,可每个人研究所得到的结果也大相径庭,《共绘网》不禁发出质疑,这样大量重复的研究,是不是即浪费了人力又浪费了物力呢?对此现象,您有何看法呢?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学术 资源
赞同(64)  |  中立(1)  |  反对(1)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fjuyrfes2023-08-20

把学术深奥化,主要表现为抬高大人物工作的意义、贬损乃至否定小人物工作的价值,强调学术远非一般凡夫俗子所能从事。 我的一位同学,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并在美国的一家大学教书。他每次回国,都要大讲特讲美国的社会学研究如何了得,同时对国内同行的工作嗤之以鼻,声称若以美国的社会学研究水准衡量,国内的研究成果不过是一堆垃圾。 张五常也持有类似观点,发表宏论说:“学术文章有大小之分。大的不一定长,小的不一定短。大的重于泰山,不可或缺;小的轻于鸿毛,有等于无。大的风毛麟角,小的多如海上沙。其他的学术我不大了了,但就我所知的经济学来说,如果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文章从来没有出现过,人类的知识什么损失也没有。” 类似的说法,尽管十分冠冕堂皇,但我都不敢苟同。《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无论美国学术,还是中国学术,其存在都有合理性。大文章有大的价值,小文章有小的用场。学术研究应时、因地制宜。各国因国情不同,遂有不同的学术传承。(作者李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0)

花香满径2023-04-28

方法步骤。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分为6个步骤。 (一)提高认识。各级党委(党组)要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读书班等,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本地区本部门本领域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增强做好调查研究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二)制定方案。各级党委(党组)要围绕调研内容,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研究制定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案,明确调研的项目课题、方式方法和工作要求等,统筹安排、合理确定调研的时间、地点、人员。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主持制定方案。 (三)开展调研。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成员每人牵头1个课题开展调研,同时,针对相关领域或工作中最突出的难点问题进行专项调研。要坚持因地制宜,综合运用座谈访谈、随机走访、问卷调查、专家调查、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调查研究,提高科学性和实效性。要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医院、学校、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基层单位,掌握实情、把脉问诊,问计于群众、问计于实践。要转换角色、走进群众,了解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发现和查找工作中的差距不足。要结合典型案例,分析问题、剖析原因,举一反三采取改进措施。要加强督查调研,检查工作是否真正落实、问题是否真正解决。 (四)深化研究。全面梳理汇总调研情况,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充分论证和科学决策。特别是对那些具有普遍性和制度性的问题、涉及改革发展稳定的深层次关键性问题,以及难题积案和顽瘴痼疾等,要研究透彻、找准根源和症结。在此基础上,领导班子交流调研情况,研究对策措施,形成解决问题、促进工作的思路办法和政策举措,确保每个问题都有务实管用的破解之策。 (五)解决问题。对调研中反映和发现的问题,逐一梳理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逐一列出解决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对短期能够解决的,立行立改、马上就办。对一时难以解决、需要持续推进的,明确目标,紧盯不放,一抓到底,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 (六)督查回访。各级党委(党组)要建立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清单,加强对调研课题完成情况、问题解决情况的督查督办和跟踪问效;领导干部要定期对调研对象和解决问题等事项进行回访,注意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 来源:新华社

(0)

郭宣林2023-04-26

领导干部亲自做调查、写报告是一项优良传统。

(1)

BJFRZD2022-11-27

既然自由有边界,学术自由也应该有边界。难题在于不如物质性产权边界清晰。

(0)

李叔2022-08-15

陈春花教授最近所遭遇的双重危机(华为门和博士学历问题)已经发酵将近一个月了,网络上各种舆论沸沸扬扬,冷嘲热讽,但是,很少有说到点子上的。 远的不说,单就学术界而言,著名生物学家、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教授在一篇文章里把陈春花和尹烨相提并论(2022年7月25日公众号文章)),质疑他们两个人哪个博士更“水”?而我最近回陕西老家探亲时,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甚至都问到了这个问题,令我非常震惊。我猜想,在中国至少有三四亿人都知道这个事情。真可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不同于网络上的文革式网暴,反观中国管理学界则是一片沉默,一片死寂。而在个人私信里,大家则在转发和评论各种相关文章,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这种情况,既很正常,也很不正常。 说它“很正常”,是因为凡是与陈春花教授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陈春花老师与人为善,对人毕恭毕敬,如沐春风,很少有敌人。所以,但凡是熟人,谁也不愿意撕破脸来公开谈论这个问题,更怕自己落下一个“落井下石、墙倒众人推”的恶名。 说它“也很不正常”,是因为这个事情是中国管理学界的一个历史性的事件,绝非仅仅是个人私事,我们需要从中吸取教训,深刻反思,引以为戒。如果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中国管理学界一直做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管理学者的颜面何在?我们到底还要不要师道尊严?难道真的要被别人批评成“沉默的大学”、“沉默的管理学界”吗? 特别是,北大至今就这个问题没有做出任何表态。作为一个北大毕业的人,我对北大非常有意见,很失望。甚至可以说,我对北大的意见和失望超过对陈春花教授本人的不满。 7月6日早上,当有人第一时间把《上万篇文章夸大炒作,华为称与陈春花无任何关系》一文转发给我的时候,我条件反射式地评论到,“陈春花老师大概率不会自己炒作,但是,架不住网络写手层出不穷。华为这个声明写得有点损,没有必要写最后一句”(好几个朋友都可以微信截图证明此事)。但是,随着事态的不断发酵,当越来越多的人在私信里问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时,我被问得很烦,所以,经过深思熟虑之后,2022年7月9日,我写下了这篇深度分析性的第一个版本。今天公之于众,主要供中国管理学界参考。(赵向阳博士)

(0)

陈殿春2020-12-01

一篇能够称得上学术论文的文章需要符合以下五点:一是立体的而不不是平面的围绕问题展开;二是迂回的而不是直白的对问题做分析阐释;三是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要围绕主题进行深度阐释而不是偏离主题;四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五是柔和的而不是武断的行文应付。总之,一篇好的学术论文能够把自己研究的问题作为一个主问题向相关的问题做辐射,使问题扩展深化,同时辐射出去也要能够收回来。【田卫平 :《学术月刊》总编辑】

(0)

高虎ft2020-10-12

中国科研表面上看起来一片繁荣,实际深藏危机,如果继续跟班式搞科研,中国科研就没戏了。究竟是一家之言,危言耸听,还是切中时弊,忧患实多?我们在科技服务多年的经验中,深感担忧和压力。科研经费高,基础研究薄弱,长期可持续研究少,没有基础共享机制,大量重复科研,更重要的是,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好技术离市场太远,科研团队转化能力弱,市场需要挖掘不充分。如此种种,虽乱象多,但也是我们团队前进的动力,聚沙能成塔。共勉

(0)

FDFD2020-09-27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科学家共同体要呼吁科学文化,现在有一个很不好的迹象,就是我们的科学家共同体内部也慢慢养成了准官僚化的配置。比如院士成了学术资源的主要提供和接受方,成了一个巨大的利益焦点。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院士手上的钱用不完,天天想着怎么花钱,而年轻的科学家找不到钱,没有钱可用,共同体内部需要一些机制来变革。当然,国家这几年也在做出改变,像中国自然科学基金这个机构做得就不错,它有一整套匿名评审机制和同行评价制度。国家应鼓励这样的自我调整,而不应该不闻不问,甚至是打压,总之,科学家共同体内部要形成一个合理的资源分配机制。

(0)

邓涛2020-02-17

陆大道,中国科学院院士,经济地理学家:“论文挂帅”已形成了庞大的价值网络。 这个网络覆盖着广大学者、评审(咨询等)专家、科研单位领导、政府科研管理机构、社会、媒体等各个阶层,主导着科研项目的立项、评审、批准、实施、中期评估、验收等所有环节。 一切以SCI为核心的评价指标所引领,成了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动力”,成为人才发现与人才任用的“温床”。支配这个庞大价值链当然是高层科教管理机构。 尽管以SCI为主导的论文挂帅带来以上种种负面的后果,许多学者也痛感问题的严重性。但由于各种现实原因,论文挂帅在我国大致已经获得广泛的“认可”。人们觉得已经无法改变这种状况。有的领导还提出“不用SCI,那用什么指标来评价呢”的伪命题。

(0)

蘑菇2019-02-12

中国传统学术历来只是道德(及道德情感)的附庸,而由于道德的政治化,也不能不是政治的附庸;也正由于这一点,这种学术哪怕表面上“独立”了,实质上也不过是对其依附对象的暂时的悬置,而不可能有自己真正的安身立命的根基。人们在学术上所关心的,还是传统儒家经典的训诂正义。 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学人眼里,一谈“学术凸现”就是“国学凸现”的缘故。研究老古董既可避开现实敏感问题,又可曲折地标榜自己对待现实的道德态度,凸现自己不与现实“同流合污”的“独立人格”,这对于传统型的中国文人的确不失为在现实理想受挫的情况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至于作为纯粹思想探索的学术研究,以及动用纯学术来进行思想上的开拓和突破,则是中国传统学人连想都没有想过的。所以“思想和学术分裂”一说只不过表明了中国学人的一种主观心态,而事实上,道德政治化的思想和依附于其上的学术从来都没有什么“分裂”,而只有“隐显”之别。这真是中国学术界和思想界的悲哀。

(0)
1 2 19条信息

赵汝蘅2016-08-05

发表论文本是科研人员的基本功和分内之事,把论文作为判断科研人员研究进展和学术水平的指标之一,本无可厚非。但在当前的评价体系中,论文、项目等容易定量化为“一刀切”的主要评价指标,并与奖学金申请、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挂钩。这就逼得一些科研人员为了论文而论文,无法沉下心来做研究。 一位老科学家就曾举例说,自己身边曾经有一位很优秀的年轻数学家,被大家公认为是最能埋头做科研的人。然而当杰出青年基金三年期结束开始验收的时候,这位年轻的数学家却没有发表一篇论文。因为,他在三年里做了一项非常重要和杰出的研究。可是,没有论文,杰出青年基金就很难被通过。最后,迫于验收的压力,这位科研人员把原本可以一次发表的长达

(0)

熊锦梅2016-06-30

记者调查发现,科技资金在推动科技创新上有着积极作用,但也确实存在规划不够明确,谋事不实,导致立项过程中“找关系争项目”“先有钱后找事”“事没着落钱继续花”等问题出现。西南政法大学教授陈步雷建议,提高科技资金使用的系统性、针对性。不能验收结题的项目应及时收回资金,并依规依法处理;科技项目应建立公开公示制度,引入社会监督,从立项开始就公开项目名称、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金额、时限、完成情况等信息。不完成项目,应承担违约或违法责任。(摘自:李斌《科技项目应建立公开公示制度》)

(0)

刘绍英2016-06-28

学者之为学者,在于其拥有相当扎实的专业知识。但一流学者不可局限于此,应借知识而提升,渐次达至知、智、德融于一体的综合素养。这种综合素养的获得似无定则,但就学术之内在理路而言,又有其大致路径,这里姑且将之归结为“三化”。   化知识为思想。学者理应拥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即便做不到学富五车,也须对某一个领域相当熟稔。但一名真正的学者又不能仅仅停留于具体知识层面,因为从人类宏观的认知角度而言,即便是所谓成熟的知识,也总是片段的、零散的。有见识的学者并不满足于这种片段、零散的知识,而是将知识进一步提升转化,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事实上,历史上的大学者,莫不有其独特的思想。思想(这里指成熟的思想)不同于知

(0)

肖安江2016-06-27

我国现行的科技体制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导致很多科研人员心浮气躁,不能踏踏实实工作,难以发扬工匠精神。虽然近年来这些问题已经得到广泛关注,各级政府部门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做了很多尝试,但是总体而言效果还是差强人意。 评价体系重数量、轻质量。在评价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时,过于强调数量,包括科研项目的数量以及经费体量、论文发表的数量、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等,这种不合理的导向成为科研人员心态浮躁的要因。由于论文、专利、项目等的数量跟科研单位的考评和科研人员的收入、职称以及带研究生资格等直接挂钩,很多科研单位为了应付考评,不惜重奖鼓励本单位的科研人员多写论文、多申请专利、多申请项目。对

(0)

胡苇2016-06-25

在政治学研究中,问题总是扮演着关键角色。深入推进政治学研究,必须直面现实,突出问题导向。   研究始于对问题的发现。政治学研究由于所选取角度和方法的不同而具有多样性,但就其本质而言,是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按照政治学的规范,对问题进行描述、讨论和分析,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此而论,只有发现问题,研究才能得以展开,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作为起点的问题,有的来自于现实,有的来自于学术争鸣或理论探讨,有的来自于历史。不过,社会政治现实在问题的形成中具有基础性意义。一方面,政治学研究的大多数问题来自于现实;另一方面,来自其他领域的问题也往往是被现实激发或引发的,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才有研

(0)

甘良淼2016-06-20

近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秘书乌尔班·伦达尔和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执行院长安德斯·哈姆斯腾相继辞职。这也意味着,一桩学术不端引起的医疗丑闻正使瑞典的学术研究乃至诺贝尔奖蒙羞。   医疗丑闻的主角是意大利人保罗·马基亚里尼,他在2008年完成了世界上首例组织工程气管移植手术。2010年,在乌尔班·伦达尔和其他一些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教授的大力举荐下,马基亚里尼到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担任客座教授,期限五年。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成立于1810年,由该院教授组成的专门委员会负责评审颁布每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1年,马基亚里尼再度“出手”,进行了全球第一例人造气管移植手术。   两个

(0)
1 6条信息

张兆民2016-07-13

“过多的人才计划可能会耽误科研”“不要再人为创造不平等了,让学者们静下心来做学术吧”!日前,本报刊发的《人才“帽子”那么多究竟效果怎样》,在科技教育界引发热烈反响。   据粗略统计,各部门和各省市的“人才计划”,加起来有近百项之多。今年全国两会上,就有政协委员直言:这种人才“帽子”满天飞的现象,在世界上都不多。应该说,相关部门和地方出台人才计划对我国的人才引进、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其贡献应予充分肯定。但令人眼花缭乱的“帽子”产生的负面效应,也同样值得警觉。   现实中,我们的科研评价体系本来就存在“以论文数量论英雄”的弊端,一些科研人员为了应付考评,想方设法快发、多发论文,专做那些短平快

(0)
1 1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