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整个人类是否应停顿下来思考未来?

发布日期:2016-06-24    浏览次数:5096

  

       从钻木取火的远古时代到互联网畅通的现代,人类文明有了质的进步。生活在当代,我们固然是幸福的,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出行交通四通八达、互联网如火如荼,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早已远去,精神食粮才是当代人的追求。

       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在人类社会发展光鲜亮丽的背后,更多的问题不为人类所重视。耸立的高楼造成了今日的房价高企和植被破坏。因为不完善的规划,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也存在不少问题。互联网就更是一把双刃剑,快速传播消息的同时也激发了四处横行的谣言、假货。在环境方面,全人类面临的问题将更加严峻,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大气污染等,每一样都足以毁灭地球我们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而欢呼雀跃但也要停下脚步思考如何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整个人类是否应停顿下来思考未来?您说是吗?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网民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中国和世界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相关热词搜索:人类 社会 思考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58)  |  中立(1)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王勇融2022-11-01

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去提升自己的思维。盲目的忙碌只是瞎忙,深度思考过后再做事,将事半功倍。

(1)

圣华2022-10-26

没有深入的思考 ,勤奋就没有意义,打破自己的过程 ,让你重新升级,进阶高段位的人生。

(0)

大眼有神2022-09-14

目下的《共绘网》哲学刚好处在向死而生的境地。

(0)

暖阳2021-03-03

这个世间最大的一个能力就是:通过别人看清自己。 人都自以为是的,没有一个人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有一个人不相信自己的感觉和判断,但是我们眼睛所见的往往只是某一刻或某个时段的现象,人就将这样的现象当成是事实,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才会不断起争执、生是非、造诸罪业的根本,也是遭受各种痛苦的根本。 《金刚经》里说: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若见诸相非象,则见如来。意思是我们所有直接看到的,都是假象,如果能穿透这些表象直接看到其本质,就见如来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总是对别人的事洞察入微,对自己的行为却视而不见,可以做到明察秋毫,却唯独难以看清自己,所以须“以铜为镜,以正衣冠,以人为镜,以照见自己的的内心,这面镜子就是“反观自照的能力”。 古诗云: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过梅花下,春在枝头已十分。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生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回首,一个顿悟。(作者:水木然)

(0)

岳琳2021-01-18

阅读可以引导人们的精神进步,但书市上琳琅满目的书籍,就如同七纵八横的羊肠小道,它告诉我们——错误的路径竟是如此之多。面对这些毫无头绪的读物,我们也会像杨朱哭歧路那样感到迷茫。要想分辨道路,我们常常沿用前人的判断,也就是阅读经典。此外,我们也可以根据独立思考,挑选适合自己的道路进发。 读书是必要的,当一个人的思想停滞不动、难以进展时,才去阅读书籍,避免“思而不学则殆”的苦恼。当我们的思维劳累,想要休息时,可以读书,这时阅读可以为我们提供替代思考的方式,为精神获得思考的材料。即使是才思敏捷的人,也做不到每天强迫自己思考6小时,而且这种做法是愚蠢的。叔本华说:“思想也同人一样,它们不可能随心所欲地产生,我们必须等待它们的出现。”

(0)

蓉蓉Ron2020-06-26

锻炼深度思考能力的9条必备方法! 深度思考力是一种稀缺的能力,一个人的进步和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会不会思考,有没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当然,这种能力并非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那么该如何培养呢?1、设置离线模式。 设定每天专属的“离线思考”时间段。找出一天中大脑表现最好的时间段,然后在这段时间里进行离线思考和工作。(作家村上春树就要求自己每天创作10页,每页写400字。不管外界发生什么事情,他都会雷打不动地把这4000字写完。这个思考写作的时间段就是他的每日“离线时间段”。) 设定每周的“离线思考日/半日”。在每周的某一天/半天固定做同一件事——深度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节奏与周期,在那个固定的日子里,做到不受干扰,完全投入的深度思考。 进入彻底离线状态。当年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的时候采用的就是更为极端的彻底“离线”模式,那个时代没有手机、也没有微信,但依然会有固定电话、以及人来人往的打扰,于是他就躲进了山里,在山里进行非常艰苦的思考和写作。这就是彻底离线模式。比尔盖茨每年都会有固定的思考周,在那个思考周里,他会放弃所有的工作,带上一堆白纸和书,隐居到一间小屋里,进行深度思考。 2、保持专注。 保持专注力并不是说必须在整个思考过程中都不出现任何分散,而是当我们思维开始游离的时候,我们能够将注意力重新转向我们的思考目的与问题本身。在刚开始,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比如“番茄钟时间工作法”、比如冥想练习。3、向自己发问。 深度思考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向自己发问,而且常常不是只问一个问题就结束,而是持续的问下去。 比如:我们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读了很多书,可一段时间后,连读了什么都记不得了,更谈不上运用,所以老觉得读书没用。 可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我读书没有收获?一步一步问下去,这样你就能找到你的问题所在,也知道你该怎么做了。在向自己发问的这个过程中,如果你没有很好的思维力,最好是实际的把它们写下来。 4、不断输入知识。 不能深度思考的根本原因是见识少、知识积累量不够、视野太窄。 知识的来源,包括读书、阅历、以及与人的交流等等。而读书是增长知识最简单、最广泛、最系统的方法。 5、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就是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是实现深度思考的一项比较重要的路径和方式。 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在平时生活学习中要学会整理、学会分析问题、以及做事注重条理。比如读书之后做好读书笔记(长远来看,最好是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碰到问题不要看表面,仔细多想想;做事分轻重缓解,列出一二三等等。6、多维度思考。 还记得盲人摸象的故事吗?思考过程就像是盲人摸象的过程,我们往往容易片面化。 要想多层次、多角度的思考,需要我们跟自己较劲,不能想到一两层就饶了自己,而要发散思维,想到一两层以后再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把所有的问题都想全了。 7、追求细节。 有时候我们对问题认识不深,一定程度上是对细节不掌握,仅仅了解个笼统的概念不往深里追求,追的越深认识越深刻。事物的本质都是被一层一层表象包裹着,不追问到底还以为表象呈现的东西就是事物的本质呢。8、写作是整理思路最好的方法。 这点其实我多次提到了。写作其实就是一种深度思考的过程,它会把存储在大脑中的不同区域零散的知识点调取出来组合成有深度的思想体系。 生活中往往会出现我们学了一些知识,感觉脑中满满都是,可当你想向别人讲述,或者写出来的时候,总会搞的一塌糊涂,不知所云。其问题就出在知识在你大脑中的保存状态,它们不是有序的,而是杂乱的原因。当我们写东西的时候,就会思考:文章一开始要怎么起头、怎么论述、怎么解释、怎么让论点周详、怎么补足论点的破绽、怎么从读者的角度回头看哪里还有不足?经过这一系列的思考和整理,我们多一个观点的认识就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质的提升。9、启动慢思考系统。 心理学家将人类的思考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快思考,一种是慢思考。快思考依赖直觉,是无意识的思考系统;慢思考需要主动控制,是有意识进行的思考系统。 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总是会无意识的优先思考那些“更小阻力”的事情(快思考系统)。比如下班后更倾向于思考晚上吃什么,而不是思考晚上要怎么安排学习提升、未来的一年要怎么规划等阻力较大的事情。要启动慢思考系统,需要我们有意识(刻意)的进行思考,刻意的去分析利弊、优先级等,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0)

江宗国2020-04-08

就其波及的人口数和人类消耗的总时长来看,新冠病毒疫情已是21世纪最重大的全球事件,超过9.11,超过次贷危机,更远超SARS那样的“东亚茶杯里的风暴”。 每个人都被迫回应和思考。 你可以从自然灾害的角度,反思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也可以从治理的角度,比较国家的能力与社会的秩序。 你可以从国与国的互助与龃龉,预测国际供应链的变化;也可以从全球公共品的供给,判断未来是更加全球化还是更加部落化,以及全球领导力如何重新分布。 你可以反思人性与“后真相”,也可以看到同舟共济,看到勇气、拯救、自觉和曙光。 百年未遇之变局在每个人眼前展开,谁也不知道病毒明年会不会来。我们早已习惯了乐观的线性增长,顶多只是速度快慢的问题,而这一次,谁都不得不停下来——如果新冠常态化,怎么办? 这就是新冠病毒的“威力”所在。它触发的不是短期、片段、可有可无的思考,而是长期、整体、迫在眉睫的思考。人类要降服它,不仅靠科学,更靠思想。否则,即使它隐匿了,但它造成的思想病毒让国与国、人与人疏离对抗,分割撕裂,它也赢了。 我们习惯了经济优先,而新冠动摇了整个经济增长的基础,人和物的流动。 托马斯·弗里德曼说:“这将会是两个世界——新冠之前(Before Corona)的世界与新冠之后(After Corona)的世界。” “我们下半辈子,大概会一直生活在这次疫情危机的延长线上了。”中国一家媒体的评论员这样感叹。 能不能真正穿越危机,取决于有没有新的、更健康的认知。

(0)

HJHGR2020-03-31

今天摸不着头脑的中国人则会在各种现象问题中纠缠,吹哨发哨的冤情也罢,方方文字的对错也罢,大抵如此。极端化就是网络争论的基本武器,武器的功效又必然将意见进一步极端化,理性的真诚被挤跑,于是就只剩下了文革余孽与带路汉奸。网络文化让人简单而极端,真理未必越辩越明。真实世界则要复杂得多。 人类依据自己的精神世界理解生存环境与构建生存方式。人类理性的目标无非是让这种理解的结果更为合理。有理性能力的人们在世界突变中找到新秩序的方法,就是离开具体的功能化知识,回到理解人类生存方式的基本哲学思维中去。理性并非科学。 看不懂的东西,拉开距离定定神,就会逐渐清晰。在理解世界的混沌中,拉开距离的方式常常就是皈依《共绘网》:苍凉僻壤的庙宇,常常是繁华闹市中的疑惑精英们修行的去处。但这并不是最有效的方法。 阻碍精英们不能拉开距离自解疑惑的东西,常常正是我们头脑中被灌输的某些知识。这些知识作为谋生的技能是非常有用的,当人类在平稳的社会中仅仅关注有效谋生时,知识就变成了文化天空中的王子: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人生。科学就是知识的王冠。 一旦人们陷入了如何看待世界与理解人类的疑惑中,一旦王子身边常常冒出黑天鹅,我们今天的大部分知识都会变得无效。政治学与经济学从来就不是应对危机的有效工具。一些不被人们重视的《共绘网》经典常识,才会逐渐漏出光泽。当繁盛的知识不能释疑,当古老的宗教无法解惑,沉寂的《共绘网》哲学会渐露芳华。因为人类必须从肤浅的知识技能中解脱出来,关注自己的生存方式与生存环境。这种深刻的理性关注只能在《共绘网》哲学中。

(0)

瓦茨拉夫·哈维尔2020-03-03

李不太白:这场病毒正以它无情的方式告诉现实,当灾难深重的近代中国步履维艰地跋涉到今天,她还远远没到不需要反思的地步。 因为我们终究要自己回答:这么广泛的社会动员,这么大幅度的资源投入,这么多道路封锁,这么多学校不能开学,这么多企业停摆,这么多内外贸易中止,这么多财物损失,这么多劳动力困在家中,这么多底层家庭艰难度日,这么多生命凭空消逝,这么多人无端感染,这么普遍的人群连绵焦虑……付出这么巨量的昂贵代价,我们究竟能从中学到什么、学到多少? 在这个重新高兴起来的春天,我无法假装欢乐,无法用段子手的喜感回避现实,无法嬉皮笑脸面对历史创伤下的现实。 这个春天需要少些自豪感,多些危机感;少些悦耳的歌唱,多些冷静的反思。 毕竟成就放在那不会跑掉,危机放在那却会造成浩劫。 我们既不必从与非洲、美洲、印度、东南亚等国的比较中寻找自豪感,也完全不必在与日韩、西欧、美国的比较中得出特色的或喜或忧。 我们唯一需要的,是有没有认识自己。 《红楼梦》里说,外面人是打杀不倒大观园的。小平也说过,如果中国出事,只会出在自己内部。 这么大的一个现代国家,外人是很难打败你的。所以真正热爱这片土地的人们需要担心的是什么呢? 一是由于对历史无知无畏而诞生出的盲目与愚昧,一是自己给自己包裹出来的糖衣炮弹。愿这万里大地永不再会有劫难。

(0)

西京赋2020-03-01

陈先义: 这次巨大的疫情灾难,给我们这个民族坐下来思考的机会,思考医改的有、思考干部作风的有、思考饮食习惯的有、思考保护野生动物的有,等等,一个民族在反思,无论怎么讲,这是一个国家向前和进步的标志,如果这样,我们算没有白白承受这场巨大灾难的苦痛。 然而,我认为,所有思考,必须放在第一位思考的是,让我们十四亿人民终于有机会看清了:谁是我们的敌人。 看了这个标题,有人或许猛地一愣,怎么?这老同志又回到阶级斗争思维了?怎么又提敌人了?是的,我们这个时代,正为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我们确实需要广交八方朋友,需要建立全世界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大战略,中央的态度非常明确。 但是如果对我们的敌人和对手不清晰,甚至敌我不分,认敌为友,那么我们的计划可能遇到阻力,甚至很难完成。这些年我们就有这样一些教训。目前,恰恰遇到了类似这样的问题,趁我们遇到大灾大难,我们的敌人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灾害面前粉墨登场,一个个出来表演了。所以,这次给中国人民一个认识敌人的天然良机。

(0)
1 2 3 4 32条信息

周曼2016-12-26

每天打开电视或上网看新闻,常看到: “航班延误,游客围攻机场工作人员”“机场爆炸”“商场砍人”“孩子被摔”“城管打死人”…… 社会时常显出浓重的戾气。我们不能只简单谴责这一戾气横生的现象,也不能指望肇事者被惩罚就万事太平,此刻,更需要思考的是这些戾气的根源在哪里。 我觉得以下三个因素可以涵盖中国目前的很多问题。 第一个,来自不信任。 现在中国巨大的信任危机是焦虑产生的重要因素。飞机飞不了,如果说是空管原因或是天气原因,可能没有乘客会相信。他拿起电话一打,一听说北京天气好着呢,就急了,说北京天气好着呢,你怎么撒谎? 我无意替中国的航空公司解释,的确,它们的服务有时会让我非常难

(0)

程津培2016-08-05

有个“温水煮青蛙”的故事,说是将青蛙投入煮沸的开水中时,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来的高温刺激奋力从开水中跳出来逃生,而当把青蛙放入冷水再逐渐加热,青蛙反倒因为水温的舒适而在水中悠然自得,从而失去逃生机会。这个实验验证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古训,也让人联想到了“忧”与“有”的辩证关系。   “有”,是拥有、具备、占有,是一种天赐或是后天努力而获得的已有状态;而“忧”,则是忧虑、忧患,是一种不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清醒,是一种不测的防备与应对,是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表面看来,“忧”与“有”似乎并没有什么联系,但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规律看,“忧”却是“有”的保障,“有”则是“忧

(0)

李扬民2016-07-22

心若淡定﹐幸福自来。心若淡然﹐便能幸福。在纷繁的世界里﹐做最好的自己。在迷茫的拼搏中找到奋斗的人生航标﹐过出精彩的人生。 如何在浮华之中澄澈出一颗恬淡而素雅的心﹐活出美丽﹑活出智慧﹑活出幸福﹑活出全新的自我﹐不辜负生命的大好时光?“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不要去刻意巴结一个人﹐用暂时没有朋友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待到时机成熟时﹐就会有一批朋友与你同行。”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人格吸引来的朋友才是长久的。所以﹐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 太多时候﹐我们的忙碌其实是盲目的。我们盲目追逐﹐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最终却无功而返。与其追

(0)

李建明2016-07-07

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逸,那就是浮躁的风气。这话虽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 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其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只要结果。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社会被浮躁之风

(0)

肖莺子2016-06-28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一场来势凶猛的“远方饥渴症”正在年轻人中蔓延开来。当现实的不满与心中的情怀交织在一起,“出走”便成为逃避当下堂而皇之的理由。   与鲁迅先生提出的“娜拉走后怎样”相似,我们今天仍然可问:“年轻人追逐远方之后又能怎样?”   有一个朋友,曾在金融行业工作,社会地位、工作环境、收入水平都很不错,就是工作强度比较大,常需要加班。受到风靡网络的花样辞职信“鼓动”,他也一封信递到主管那儿,声称要去环游世界。带着工作两年的积蓄和倚马仗剑走天涯的豪情,他出发了。   3个月后,我又见到了他。“怎么样,你那一

(0)
1 5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