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书信离我们渐行渐远是时代选择?

发布日期:2013-08-14    浏览次数:2680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随着通讯的发达,手机、电话、QQ、电子邮件、微信等交流工具的迅速普及,这些通讯方式正以其独特的魅力疯狂地抓住青年人的眼球,以至于迅速颠覆了人们书信往来的传统通信方式。可是,如今,当电话普及,互联网将地球变成一个平面,真正实现“天涯若比邻”的时候有多少人还能静静地坐在桌前,提笔和远方的家人倾诉、交流?鸿雁殷勤两地书。这种渐行渐远的现象是时代的选择还是?请回忆并分享一下你当年写过的信,家书,情书等……

相关热词搜索:书信 通信方式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103)  |  中立(8)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段舒淇2018-08-07

书信这么一种为人类默默服务了几千年的信息载体,面对着键盘书写的便捷和网络传递的迅速,竟不得不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历史上,缘于科技进步,人类在获得新的美好的同时,也不得不与旧的美好疏远、甚或告别的事,这不是第一桩,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桩。

(0)

谢一一2018-08-06

信息化普及的今天,书信,这千百年来人们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离我们渐行渐远,一些熟悉的句子:如“时间过得真快,转眼……”,“见字如面”,“此致敬礼”,更多的已成为一种怀念。多想再次摊开信纸,用笔墨播洒幸福和快乐,多想再次重温那捧信长读的美好时光。

(0)

郭飞南2017-09-15

在抒情散文领域,围绕书信这种方式衰落的主题,最多的就是沿着“云中曾寄锦书”的路子,表达对美好逝去的叹息。对这种变化的怅惘,其实和怀念乡土、怀念童年差不多是同一种情感线索。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微博微信拉近了时空距离,也让纸笔鸿雁不再成为人们沟通的第一选择。但在变化之中,人们总对那些有更久历史、更浓厚“田园风”的东西,有更多的情感偏好,甚至不自觉地去美化它。单纯从通讯方式的变迁去理解,只想象出时代巨轮碾轧一切的情节,讲到书信的换季这回事,难免会陷入那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调子里。

(0)

张大力2017-08-21

从“鸿雁传书”“雁去鱼来”等成语,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等诗句,都说明着书信在当时的重要意义。如今,人们可以很方便地打电话、发短信、发微信,或者视频聊天,很少有人再提笔写信。于是,以往千百年付诸书信的情感表达,在今天化作了一条条的短信、微信,或者一问一答的电话对话。信息传递快捷了,但亲情表达的厚重感却减损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提笔写信就像朋友小聚时的饮酒微醺状态,头脑依旧清醒,话匣子却打开了,能够或委婉含蓄或汪洋恣肆地表达内心的情感,不知不觉间写了一页又一页……这样的家书,自然抵得上万金!而今忙碌的人们,不妨挤时间静一静心,给远方的亲人写一封书信,送一份惊喜。

(0)

卢琴2014-10-30

自从电脑普及之后,时间由步行变成了飞逝。自从手机普及之后,时间由飞逝变成一闪即过。网络这个词名副其实至极,自它朝着这个世界撒开之后,几乎没有漏网之鱼。 我对新事物永远怀着旺盛的好奇心。在网络刚成江湖时,我已经混得熟门熟路了。博客、QQ、微博,这些东西我已玩得有些倦了。后来微信冒出来,又一个大同小异的社交工具罢了,可我最要好的朋友邀请我加微信,我可以拒绝工具,但无法拒绝友情。从此通知栏那里又多一对绿色胖气泡。加上企鹅、空间五角星、短信方脸、来电未接,此起彼伏,你来他往,玩的都是我一个人。我被手机“控”了。真正有用的信息没几个,却得实打实花出时间去应付。还有那些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回避这个世界的真相和责任,却肆意推销自己的微信群,不过是一次自我吹嘘的意淫,避之唯恐不及成为一种必然。 我说自己很忙,本是实情,却越来越心虚。分明觉得浪费每分钟都是犯罪,却身不由己挂在网上东游西逛挥霍时间。浮躁的心脏受不了通知栏里那些跳动不已的诱惑:谁来的信息?什么内容?也许是某人?又有多少个赞啦?……一个贴身的机器里面装着许多与你有关无关的信息,不看煎熬,看则沦陷。对于自控力差的人,变身“机奴”顺理成章。 秋天怎么来的,怎么眨眼就要冬天了?低头族的世界在手机屏幕之间,浑然忘却了身外光阴流转。仿佛一低头一抬头的功夫,一年已经完了,而要做的事都还没有做。关闭微信已有半年多,关闭QQ提示音也已很久。除了闹钟和来电,其他一律调静音。世界清静了,时间也没快得那么令人恐慌了。 一个不怎么熟的Q友,无比执著地在我“说说”后面留评论,诉说他想加我为微信好友的愿望。我如实相告,我不上微信很久了,信息太杂,没时间。不过感之热情,特地又专门为此事上了一次微信加了他。纯粹形式而矣,因我到现在还是不上微信。才看到一个新闻讲,女孩在微信里炫富,结果被微信好友劫杀。其实一个QQ足以满足正常网络社交所需,微信不过是电商的又一吸金工具,一个改头换面多功能的QQ罢了。而它定位功能其实极易被居心叵测的人钻空子。时间用来给熟人和真正的朋友都没有多的,还要加上陌生人?加陌生人为好友的人本身的心理动机就很可疑。 同样有看破玄机不想浪费精力的朋友关闭了微信,然后被她一个客户质疑:“年纪轻轻怎么不玩微信?” 而我要说:年纪轻轻何必玩微信!有人说过:“碎片化的微信呈现的只是支离破碎的内容,碎片化的世界给不了你完整深沉明亮的世界。”我想所有敏感于时间的人,总是要比一般人早些醒觉,一些事物以表面微名义实际上却巨大消耗着人生。它是否必需?你不玩自然便知道。 (转载:云翦愁《年纪轻轻何必玩微信?》)

(0)

浅意如斯2014-07-01

那天去邮局寄信,邮储大门前站着一对母女,母亲问:“那人(指我)在干什么?”女儿回答:“妈,他是在寄信呢。”然后女儿咕哝了一句:“都什么年代了,咋还有人跑到邮局寄信?”这女孩的话让我联想到我在讲“怎样写书信”作文课时,问班上学生书信的格式,居然有一半学生茫然无知,再问本地的邮政编码,全班无人知晓。 记得我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写信了。那时我家有几位亲戚在外地工作,经常给我父母来信,我父母大字不识几个,回信的重任就落在了我这个全家唯一的“文人”的身上。在通信极其落后的古代,书信成了联系亲人与在外游子的最主要的纽带。 键盘固然能敲出整齐划一的字体,却敲不出那浓浓的墨香和笔尖游走于信笺上的沙沙作响的韵律。“见字如晤”简简洁洁的4个字省略了诸多繁文缛节,却又增添多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字魅力,书信给人带来的是一种凝固在纸上的浓厚持久的温情。 日本邮政省为了让青少年重新拾起书信,发行“空白邮票”,人们可在空白图案上随心所欲地涂抹。于是不少日本青少年纷纷在空白邮票上设计精美图案,将自己的心梦随着信笺飞向远方。(转载:吴建《留住书信的美好》)

(0)

moraynia2014-03-31

写信成为“速食时代”的稀有风景,折射出社会以及文化的嬗变。写信所蕴含的传统实用功能日 益被电话沟通、手机联络等现代“速食方式”所传承;写信更是“速食时代”的慢板,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人们被高效率快节奏裹挟与绑架,一切 “慢生活”方式都不再受到广泛青睐;更为关键是,信息时代使人们社会化、“机器化”程度空前提高,而原生态有情有义的“自然人”属性却在一点点被蚕食。但凡识字者,几乎人人提笔写信的时代或许真的一去不复返了,正是因为书信、写信正在日渐稀缺乃至走向消逝,它越发显得无比美好,一切过去了的都将成为美好的 回忆。在“速食时代”,我们虽不能苛求大家都来写信,但传统书信所彰显的文化精神,比如心平气和耐心沟通,比如直抒胸臆真诚待人等,很有必要传承下去。

(0)
1 7条信息

王翡翡2018-08-07

书信也是在寂寞日子里极为珍贵的一件宝物,它常常带给人们快乐和光明。哪怕是信中的一个字,甚至是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都能给人们带来无穷的遐想和温暖。现在想来,见字如面。写信就是播种希望和快乐的过程。每寄出一封信,你便为自己播种了一份希望,给世间献出了一份快乐,你的生命中也便多了一份企盼。每寄出一封信,你可以尽情想象亲朋好友收信时喜出望外般的兴奋;你可以尽情回味亲朋好友读信时的幸福笑容。品味来信,可以领略亲朋好友真知灼见带给心灵的震撼和启迪,感受亲朋好友信中优美辞藻和朴实无华的语言带给的美感。

(0)

周锋2015-12-01

书信是美丽的延迟。初中刚毕业那会儿,几个玩伴分别考取了不同的高中。大家约定,每月互通一封书信。那段时间,自己常盼着能收到信,也兴致勃勃地在信中和大家分享见闻。新的学习和生活,在写信与收信的过程中斑斓了许多。直至今日,那种收信的激动和写信的感动,仍时常萦绕心间。诚然,在社会高速运转的今天,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关系都适合用书信来维护,但在与至亲密友的情感传递上,我还是坚持每隔一段时间寄一封书信,因为书信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时间上的延迟。写信时,常会思忖半晌,如何措辞,才能表达自己最真挚的情感、最深刻的体悟。寄出书信,也就寄出了一份期待,期待回信中有满满的思念,有直抵内心的人生感悟。等终于盼到了回信,细细

(0)

户思社2015-11-30

住在乡下老家的母亲,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寄一封信给我,叙叙家常,聊聊村事,从春日里后山的竹笋破土,写到冬日里老家乡亲采摘拐枣、木通果。信是母亲托一位中巴车司机带来的,有时放在她寄地瓜、芋子等蔬果的袋里,有时就简简单单地安放到一个塑料袋里。这辆车,是离老家十余里地的邻村每天一趟开往城里的农用中巴。为寄一封信,母亲得起早赶一个多小时山路。信来信往,串联起山里山外的一份牵肠挂肚。“是不是你们老家人,文化根底比较深,都像你母亲一样喜欢写信?”我的许多同事都问。我每次都如实相告:“乡亲们大多只上过几年私塾甚至几天夜校哩。”我老家的村子,山多林密,人口不足千,分散在二十多个自然村。如果山外有信来,乡里的邮递员

(0)
1 3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