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人的本性:决定交换、利益和货币与人类同在?

发布日期:2017-05-02    浏览次数:4268

          法家有云:人性本恶。佛家云:恶由贪嗔痴。而现代的七宗罪:好色、饕餮、贪婪、懒惰、愤怒、妒忌、骄傲。

         在今天的社会,人的本性由于诸多外在因素影响,譬如生存环境,家庭学校教育,结交朋友好坏,或某一瞬间控制能力的偏差,方才表露出不同的善恶。人的性格原本就是多重性的,有阳光面,也有阴暗侧。但无论如何,生存都摆在第一位,既要生存,最基本的就是吃、穿,而这些都需要货币。那么是否可以说“人的本性:决定交换、利益和货币与人类同在”呢?

相关热词搜索:本性 交换 利益 货币 人类
赞同(12)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云自在2024-04-12

说说人的货币化与技术化。之前写了一篇文章来说“传统文化的负面性”,争议很大。传统文化的负面性是很明显与要命的,集中体现在,缺乏货币化与技术化。一个农业社会周期,搞3000年还不算完。在农业社会时代中,在前面“人类,货币,科技”的主体性论述中,货币与科技的主体性还没大部分拓展,人类的主体性还较强。传统文化大量的论述,都是集中在“人之社会化”的层面。是符合农业社会阶段性的。二十四史,王侯将相,人的主体性获得了较大的扩大。到了工业社会,以及信息社会,人的货币化与人的技术化,成为了更具备主体性的路径。也是当代新文化运动需要补充与创新的。 人的货币化,可以分为一低一高两个操作,其一,市场化。其二,金融化。市场化就是物与货币的交付。而金融化就是货币与货币的交付。狭义上,市场化是金融化的基础。广义上,金融化是市场化的一部分。市场意识与市场能力,被很多人低估了,错会了。 再说人的技术化,可以分解成两个思维方式,其一,产品思维。其二,维度思维。产品思维,就是稳定且规模输出。维度思维,创新创造的输出。 以上基本说清楚了,命运多舛是因为主体性减弱,而要走向命运自主,就需要提升主体性,通过人之社会化货币化以及技术化来实现。如果掉入“以人为本”的自我中心论,一定要认定太阳围绕地球转,是可以用以解释1000年,但对于提升人之主体性是没帮助的,且是负作用的。不搞宿命,不搞成功学,坚定的逐步的提升主体性,让命运多舛逐渐部分的转化成命运自主。灰鸟2024.3.22

(0)

长啸2024-03-25

万物的成功是按其本性生长衰亡,人类的成功亦然。若定义人们必须成为外在的某种样子才叫成功,那么人们追逐的目标一定不是按照本性成长。甚至不惜为了外在的成功而泯灭本性,人不知止则不可定,不可定则不可安,不可安则不可虑,不可虑则不可得。 万物皆依循本性便是成功,人法自然亦是如此。若定要成为某种社会认同的人物才算成功,便是本末倒置,那么很多人都无法成功。比如一定要成为大官,大企业家,大科学家等等才算成功,人类世界几十亿人又有多少人能够成功。 人依循本性成长便是成功,因为本性是天赋予人的,按照天赋予人的本性成长,便是遵循天命而非遵循世俗。天命远超世俗之论,天命是人类本来的样子,完成天命是一生的唯一意义。唯一的成功便是完成天命,完成天命便是大德者。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复心同然

(0)

kopyuxe2022-12-17

有些人,不是从无产阶级立场出发,唯物的辩证的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理解事物。他们以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上的一切成员都一样了,不论工作条件,生活需要,大家平均相等,因而常常拿出小资产阶级的绝对平均主义代替社会主义平等观。 应该指出,绝对平均主义绝不是社会主义的平等。关于这一点,斯大林阐述得很清楚,他说;“看来,这些人以为社会主义要求社会成员的需要和个人生活都是平均的,相等的,一律。不用说,这种设想和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毫无共同之处。马克思主义所了解的平等,并不是个人需要和日常生活方面的平均,而是阶级消灭。这就是说;(甲)在推翻和剥夺资本家以后,一切劳动者都平等地摆脱剥削而得到解放,(乙)在生产资料转归全社会公有以后,对于大家都平等地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丙)大家都有按各人能力劳动的平等义务,一切劳动者都有按劳取酬(按劳分配--引者)的平等权利(社会主义社会);(丁)大家都有按各人能力劳动的平等义务,一切劳动者都有各取所需(按需分配--引者)的平等权利(共产主义社会)。同时,马克思认为,无论在社会主义时期或共产主义时期,各人的口味和需要在质量上或在数量上都不是而且也不能是彼此一样,大家平等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任何其他的平等都是马克思主义没有承认过而且现在也不承认的。”——摘抄自《学习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关于平等部分)

(0)

NJGRA2022-08-22

在每个周一的清晨,与大家共同品味人生,真是一大幸事。

(0)

雨后彩虹2021-06-09

换位思考,是一个人最顶级的修养!老话说得好: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深以为然,人与人之间,多一份换位,方能多一份靠近,多一份谅解,就多一份珍惜。你懂得将心比心,替我考虑问题,我也会换位思考替你着想。 将心比心,心才会越靠越近,换位思考,情才会越来越浓。 生活中,若是能察人之难,谅人不易,不斤斤计较,不挑拨是非,即使不能伸出援手,但也不能欺骗算计。 懂得换位思考,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理解,勿伤人,勿让在乎你的人寒心。换位是情,用心是爱,能换位思考,才让人倍感真诚,能用心做事,才让人倍感心安。 人,做不到尽善尽美,事,也不可能顺心顺意,是人都有困难的时候,相处都有分歧的时候,懂得换位思考,麻烦才会减少。懂得将心比心,体谅包容,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的,当你懂得为人着想时,替他人考虑时,别人才会感激你。 当你给予他人温暖时,他人才会还你温暖,尊重如此,换位思考亦是如此,当你足够善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才会赠予你美好与善意。

(0)

高洁2021-04-12

肖磊:为了偏执的打压中国的发展,美国必须进入到违反商业逻辑的政策层面,包括限制贸易,传播反科学逻辑,以及科技封锁等等,这就导致美国主动放弃了世界最普世的普世价值。中国之所以能够发展至今,恰恰相反,中国并不是学了什么美国的特殊“普世价值”,而是尊崇了发展经济和推动全球化贸易这个真正的普世价值。 中华文明的灿烂,并不是其简单的延续性或某种标识,那只是结果,中华文明最伟大的地方,是我们的祖先,五千年前就形成了基于交换和贸易的文明,所创造出来的工具和文字,甚至是制度等等的演进,都是为了更加便捷的交换和贸易,这是中华文明延续的根本。当年秦国统一六国,其实秦国并不是一开始就想统一六国的,问题是发展到后期,秦国跟其他中原各国的贸易越来越频繁。大家都知道当时的齐国,是绝对的商业霸主,以工商业立国,但秦国和齐国恰恰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

(0)

向前gh2020-11-19

从远古时代结绳记事开始,人类意识到了物品的分配和持有代表着一种权利。而权利是需要一定的规则来保障的;人们只有在一定规则的约束下才能实现互惠互利的交往和交易。没有规则[或法规]的保障,权利将是“水中月,镜中花”。 这个最初的规则就是契约,也叫合约。它分为文字契约和口头契约两种。 古时小农自给自足式的生活方式同样也离不开契约。因为人不可能孤立生存,他必须要与他人打交道,即便是邻里之间的交往,交换物品,走亲串友,礼尚往来等;有了这些活动,就必须伴随着契约的全程参与。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家婚丧嫁娶摆酒席,亲朋好友来捧场。这次他来捧你的场,下次你要捧他的场;否则,谁还会为你捧场呢?他不捧你的场,你还会捧他的场吗?这就是口头契约。如果履行不下去,肯定是一方违约了。 到了商品经济时代,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及市场交易行为已成为家常便饭,须臾不可或缺。尤其是近现代以来,商品经济逐步发达,契约的作用更是日臻重要。 从契约到契约精神,人类逐步乘上了“契约”的快车,从野蛮和战争迈向文明与祥和,从物品短缺过度到商品日益丰富;人类的生活也从刀耕火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三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过度到了网络、信息时代千姿百态的好日子。

(0)

邓改开2020-01-30

在人的一生中,总有许多各种各样的小决定。其实100%地去坚守你的原则,要比98%地去坚持来得容易。 从理论上讲,你肯定可以只在某一次越过界线,然后以后再也不那样做了。但是,你若抵抗住了“在这个特殊的情有可原的情况下,就这一次,没有问题”的诱惑,你将受益无穷。 因为,生命是一条充满未知的河流。假如你越过这道防线一次,在今后的生活中,你可能将会一次又一次地越过这道防线。 就如我过去的一些同学所做过的那样,你一定会后悔你最终得到的结果的。 你必须给你自己的原则做个定义,然后以你的原则为基准,给自己划一个安全的防线。

(0)

gbghiut2019-01-31

人性不可改造,因此,自我演化而非理性构建的秩序尤为重要。亚当·斯密说,人类天生就是自利的,他们可以通过交换达成。可见,人类是最懂得合作和交换的,市场上的人们恰恰是以自利为目的,基于平等、自愿原则进行交换,最终促成互通有无、各尽其能的共赢,甚至多赢局面,从而产生了稳固的契约关系——这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 越是尊重人性的制度,越是鼓励人们协作共赢,越能使商业文明枝繁叶茂,结果常常是社会越来越繁荣稳定,越来越文明。正如孟德斯鸠那句“有商业的地方,就有自由、美德和法治”。

(0)

hrthyh2019-01-21

孟子从“可欲”的角度来谈论“善”。对于人的生存来说,“可欲”意思是生存上的“想要”,即生存倾向。有什么本性,就有什么“可欲”。如果“可欲”的就是善的,那么,人的本性就必须是善。因此,孟子推论到,人的本性是善。在和告子讨论人性时,孟子谈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里,孟子实际上是从人的生存倾向向善这一观察出发推论出人性本善的结论的。重构其中的逻辑结构如下:大前提:欲望是由本性决定的;小前提:人的欲望是向善的;结论:因此,本性是善的。在孟子看来,人的本性是善,遵循自己的本性就能够过一种善的生活;违反自己的本性就是一种恶的生活。孟子的“揠苗助长”故事很能说明这里的思路。当人逆着自己的本性为人处事时,他就在做一系列损害自己利益的事情。儒家的主流传统遵循孟子的这个思路,发展并丰富了修身养性作为生命的主题,即:要求我们充分体会自己的本性冲动,修正与自己本性不符的情欲、想法和做法,按照本性为人处事。这便是所谓的君子之道。

(0)
1 2 14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