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教育”启人心智+“科技”改善生活+“文化”陶冶情操 =人类的文明基础

发布日期:2018-01-13    浏览次数:4018

  

         从石器时代、农耕时代、工业时代再到信息时代,人类文明的步伐从未停止,一直在探索前进中。

  

 人类文明的基础来源于教育、科技、文化三大领域。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教育牵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在现代化社会,人才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便更加突出。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给我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快捷,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再为温饱所担忧,人类越来越注重精神世界,优秀的文化可以陶冶情操,正能量的文明继续引导人类前进。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如何在教育、科技、文化领域大显身手,绘画人类未来的蓝图呢?请您踊跃发表意见。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 科技 文化 人类 文明基础
赞同(14)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常青树2022-09-25

自先秦以后,除了佛教的东传和渗入之外,中国哲学大致在自身的传统中演化。然而,步入近代以后,西学逐渐东渐,由此,中国开始面对西方哲学这一“他者”。中西哲学的相遇,当然还可以追溯到明末及明清之际,但由传教士来华而发生的中西之学的接触,在时间上比较短暂,在内容上也缺乏对中国哲学的实质性影响。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末以后,中西哲学之间的互动,已成为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对中国哲学史的回溯,同样无法回避这一思想背景。 如前文所论,中国哲学的不同系统,包含着丰富而深沉的内涵,然而,在形式的层面,其论述又往往打上了传统的印记。在这种传统的形式下,中国哲学的内在意蕴往往隐而不显,唯有在其他哲学系统的比较参照之下,其内涵才能获得比较切实的展现,西方哲学在相当意义上便提供了这样的参照系统。明清之际,方以智提出“通几”与“质测”之分:“寂感之蕴,深究其所自来,是曰通几。物有其故,实考究之,大而元会,小而草木螽蠕,类其性情,征其好恶,推其常变,是曰质测。”从思想渊源看,“通几”一词,可以追溯到《易传·系辞上》的如下论述:“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以现代思想为着眼之点,“通几”与“质测”究竟应如何理解?仅仅从中国的传统出发,显然难以对此作出合理的阐释。然而,如果我们参之以东渐的西学,则可以获得另一重视域:“通几”主要表现为从形而上的层面把握世界的哲学进路,“质测”则大致与注重经验考察及演化推论的实证科学相通,尽管此所谓实证科学,不限于自然科学,而是包括乾嘉学派的实证考据,但在不同于思辨玄学的意义上,又确乎近于近代以来的实证科学,就此而言,“通几”与“质测”之辩,关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事实上,在方以智那里,以上区分的背后,已有西学的影响,在其对“远西学入”的评议中,便不难看到这一点:“远西学入,详于质测而拙于言通几,然智士推之,彼之质测犹未备也。”这里既体现了对西学特点的理解,也展示了肯定哲学对科学的制约这一进路:“拙于言通几”,导致了“质测”之学的欠缺(“未备”),后者蕴含着传统儒学的相关观念。当然,方以智同时又指出:“质测即藏通几者也,有竟扫质测而冒举通几以显其宥密之神者,其流遗物。”这种肯定质测的思想取向,同时体现了注重形上与形下统一的哲学视域。方以智哲学中的如上意蕴,在引入西方哲学这一参照系统后,无疑得到了更为清晰的彰显,它表明,在中西哲学相遇之后,西方哲学的参照有助于我们从中国传统哲学中读出更多的东西或更为明晰地把握其意义。 (作者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

(0)

宽心2019-11-22

别把他人的善良当软弱,那是一种大度;别把他人的宽容当懦弱,那是一种慈悲。好脾气的人不轻易发火,不代表不会发火;性子淡的人只是装糊涂,不代表没有底线。感情,不能敷衍;人心,不能玩弄;缘分,不能挥霍。把情当情,才有真感情;平等互爱,才有真人心。

(0)

YUNDBFRV2019-09-09

随和,是一种素质,一种文化,一种心态。 随和是淡泊名利时的超然,是曾经沧海后的井然,是狂风暴雨中的坦然。 但随和决不是没有原则。 随和的人,首先是聪明的人,他以睿智的目光洞察了世界;随和的人,是谦虚的人,他始终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随和的人,是宽宏大量的人,在人与人之间发生摩擦时,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他能够以谦和的态度对待对方; 随和的人,是没有贪欲的人,他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世俗欲望……

(0)

路人丙2019-08-14

教育有几大基本功能:传承文明、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一般分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教育可以促进科技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也可以阻碍科技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关键是看教育系统由什么集团掌握!为什么目的而教。如果是为了教育基本功能,那就是促进作用;如果是为其他目的,比如说实行思想奴化,文化侵略等,则一般来说是阻碍的.反过来,科技水平也影响教育的效果,文化类型也影响教育的特征和目的。总而言之,就是相互影响。

(1)

欧凯2019-02-18

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坚信,改革国家必先改革个人,而改革个人唯有依靠教育,以“造成德育、智育、体育完全发达,而能自治治人,通力合作之一般人才”。 为培养这种人,张伯苓在校门一侧悬挂一面大镜子,镜旁有“镜箴”,写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学生每日进出校门,看到这容止格言就知道有所儆戒,久而久之内化为自己的言行举止。 “镜箴”上的内容类似于现在的《中小学生守则》,但前者强调仪容细节,要求更切实。在张伯苓看来,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首先必须容止端正,气象和静,不卑不亢。 让教育离“人”更近些,要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对于学校办学的目的,这些校长有清楚而高远的见识。

(0)

UIOL,JYT2019-02-16

可以说中国没错,中国的经济体量世界第二,且政治影响力越来越大,我们的军事实力可以散放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但是一千年前没有这些的时候,我们还是不是中国人?我们是。 一千年后,这些都不重要了,我们还是不是中国人?什么决定我们永远都是中国人?是文化,是我们这些中国古诗词。 只要你会背“锄禾日当午”,走到哪不输谁,中国人不输谁。 儿不嫌母丑,不是说今天中国强大了我们爱国,当年中国弱小了,我们就不爱国。 中国的文化,让我们中国在强大的时候彬彬有礼,在弱小的时候坚韧不拔。因为我们都是流淌着中国血、会说中国话的中国人。 正是因为有了中华文化,而不是任何其他的东西,才有了我们的民族大气磅礴,有了我们的生活诗意盎然,它是我们每个人的骨气和底气,它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文化自信源源不绝的动力。 中华诗词辉煌千年,九州同济万古流传,壮哉我中华诗词绵延不断,雄哉我中华诗词洋洋大观,奇哉我中华诗词星移斗转,美哉我中华诗词春色满园!

(0)

ZPIGK2019-01-15

面向未来,我们要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加强双边和多边框架内文化、教育、旅游、青年、媒体、卫生、减贫等领域合作,推动文明互鉴,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纽带。

(0)

hnhfjfjdmdgjd2018-12-11

化解矛盾要首先从自己做起,记住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要走进别人的心灵,自己就要首先敞开胸怀。这样就会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人需要豁达,需要开朗,需要抛开烦恼,需要放开心情,更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只要自己坐得正行得直,坦然地面对一切,这样,你的所有烦恼就会烟消云散。

(0)

何鼎鼎2018-11-08

四十年,我们国家的物质文明有了极大进步,但精神文明提升却依然有很大空间。有网友说,反腐败让干部作风为之一变,今天,我们社会也需要一场“文明革命”。所言极是。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诸如诚信黑名单等制度规范倒逼规则意识与法治思维的提升,让这个社会少一些规则的“无知者”,法治的“局外人”;另一方面,我们依然需要不断唤醒我们古已有之的善意与良知,用德治荡涤社会风气、推进社会文明,让身边多一些美德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0)

Chulus2018-10-23

在中国能教育出什么样的人?在我看来,有很多影响因素。首先是家庭因素。如果家庭矛盾多,父母吵吵闹闹,对孩子是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其次是学校因素。学校硬件、整体学习氛围固然重要,但是适合孩子也很重要。如果孩子进入一个学校或者班级长期压抑自卑不快乐,那么就不是最优选择。再者就是补习因素。补习有两种,一种是特长和兴趣培养,比如跳舞、钢琴。一种是智商能力培养。补习肯定有好处,但现在乱象丛生和良莠不齐,选择很重要。最后是社会活动部分。社会活动,现在大多数孩子整天埋在书本和手机里,缺少西方注重的社会实践经验。我觉得,中国的孩子多些“红杆绿叶是荞麦”的“乡土”实践教育,未必是一件坏事,值得教育者的思考。在中国,无论教育质量的好坏,都是大多数孩子通往成功捷径的地方,无法选择。引用卢森堡的一句话:“不管怎样的事情,都请安静地愉快吧!这是人生。我们要依样的接受人生,勇敢地、大胆地,而且永远地微笑着。

(0)
1 2 13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