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扩大各国人文交流,消除歧见?

发布日期:2018-07-25    浏览次数:4851

  

  

 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现如今文化交流是不同主体之间在文化方面的互通有无,文化交流与物质交换相对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途径。各国正在走人类命运共同体道路,以至于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沟通也随之越来越频繁。可各国人民因对他国人文的不了解,而导致产生误会的情况还时有发生。我们都知道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因此《共绘网》认为应该扩大各国人文交流,消除歧见各位网友、粉丝,对于此话题你是怎么看的?你有何高见?快“畅言一下”跟大家聊聊你的看法吧。
相关热词搜索:扩大 人文交流 消除歧见
赞同(12)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星语兰馨2023-12-12

入境游是对外开放的关键环节,这次单方面放开六个国家的签证是非常好的一个信号。入境游不仅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而且可以提升国际形象,提振科技创新和国际竞争力。要实现这些目标,除了要继续提高签证的便利性和加强对外形象宣传以外,还要给来华游客提供更方便的上网和手机支付以及更加方便的生活服务。

(0)

草原鹰2023-04-18

2022年9月,在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为米尔济约耶夫总统准备了一份特殊的国礼——中乌合作修复的希瓦古城历史文化遗迹微缩模型。访问前夕,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专门提及古城修复项目:“我2013年访问撒马尔罕时启动的希瓦古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已经圆满竣工,让希瓦这座古城更加绚烂夺目。” 修复并保护好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露天博物馆”,一直是习近平主席的牵挂。2016年6月,在繁忙的国事访问行程中,习近平主席专门抽出时间,会见在乌兹别克斯坦开展文物保护和考古合作的中方文物考古工作者,嘱托他们“一定要把文物保护好”。 “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从印度文明古迹马哈巴利普拉姆古寺庙群到“丝绸之路活化石”布哈拉古城,从秘鲁国家考古人类学历史博物馆到捷克斯特拉霍夫图书馆,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国际场合,始终以开放的眼光、开阔的胸怀对待世界各国人民的文明创造,倡导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既让中华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记者焦翔 王云松 俞懿春 杨一)

(1)

邂逅2020-07-16

共绘网:知人事,方可观天下。

(0)

安德鲁·戈登川2020-02-28

(作者:邢树坤先生)中日交流历史上的“三起三落”: 在承认日本的特殊性时,我们也不要忘记在前现代历史中,中国大陆、朝鲜半岛及日本群岛是分不开的。如果离开中国和朝鲜半岛,便无法理解日本。 如果从东汉光武帝在公元58年向日本贡使赏赐金印开始计算,中日两国之间已经有了2000年的交流历史。中日之间的交流历史上曾经有过三个高潮,或者“三起三落”(傅高义,2019)。 不同于朝鲜、琉球和越南等,日本不属于以册封朝贡为纽带的天下体系中的一员。除了明朝早期(1370-1403,明太祖、建文帝、永乐帝)之外,日本基本上没有定期向中国朝贡过。 第一次中日交流高潮: 第一个高潮就是公元七、八、九世纪的隋唐。正值文化草创时期的日本向盛唐时的中国派出了大量遣隋使和遣唐使。两百多年里,日本从中国借鉴学习了大量的文化元素,包括汉字、诗歌、草药、某些饮食习惯、房屋建筑、城市规划、政治制度等。 而在更早的六世纪中叶时,汉化了的佛教经过朝鲜半岛(百济)也传到了日本。有专家认为,佛教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要远大于儒教。如果今天去京都和奈良旅行,那些模仿盛唐建筑风格所修建的寺庙,让中国人更容易找到了自己失落已久的文化之根。 第二次中日交流高潮: 第二个交流的高潮则是1894年中日甲午之战到1931年日本侵华战争之前的三、四十年。 从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历经三十年的卧薪尝胆和励精图治,日本从一个半殖民地国家一跃成为亚洲第一个现代化强国。不仅在1894年打败了昔日的老师泱泱华夏、甚至在1905年打败了西方列强沙皇俄国,令全世界非常讶异,所以,清末民初的时候中国兴起了一股留学日本的潮流。 中国革命史上的很多名人都曾经东渡扶桑,甚至以日本作为推翻满清政府的基地,例如,孙中山、秋瑾、蔡锷、蒋介石、戴季陶、王云伍等。共产党的许多早期领导人,例如,陈独秀、李大钊、董必武、周恩来等都在日本接触到了西方思想。文化学术名人,例如鲁迅、郭沫若、李叔同等更是在日本盘桓多年,深受日本文化熏陶。 日本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成功转型实现现代化的国家,这给了一百多年前在黑暗中摸索救国之路的仁人志士一个明确的学习榜样。在此次中日交流中,中国学到了经过日本消化吸收后的西方思想,见识了东洋的工厂制造业和科学技术,也目睹了日本正在形成中的民主制度。 今天我们所使用的汉语中很多词汇都来自日语。如果离开这些词汇,我们甚至都不知道如何表达我们的思想。例如,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经济、管理、逻辑、辩证法、进化、电话、干部、警察等。对了,还有该死的“传染病”以及“防疫”!它们都是来自日语。 不同于此前与此后的另外两次中日交流,这次中日交流高潮主要是以民间留学为主,但是,也受一些洋务派官员的大力支持,例如,张之洞、端方等。历史的诡异之处在于,这些受清王朝资助的留日学生在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同时,也以革命埋葬了大清王朝。 第三次中日交流高潮: 第三次中日交流的高潮则是文革后期到1997年之间的二十年。 1972年,中日建交。当时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是一个极力促进中日友好的人士。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高领导人第一次访问日本。访日期间他会见了日本天皇,乘坐了时速将近300公里的新干线列车,参观了日产汽车先进的流水线,体验了松下电器的微波炉等,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巨大差距,坚定了“改革开放”的决心,从此,中日之间进入了一个蜜月期。 20世纪80年代,怀着对过去所发动的侵略战争的愧疚感,日本政府把中国政府放弃了的“战争赔款”转化为对华无偿援助和优惠贷款,为中国走出当时的经济困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统计,从1979年到2003年,大约有1072亿美金的对华援助资金ODA流入中国。有人说“日本人欠中国人一个真诚的道歉,而中国人则欠日本人一个真诚的感谢”,这句话用来描述中日两国关系的确不为过。 借助刚刚兴起的黑白电视机,中国老百姓熟悉了《追捕》、《排球女将》和《血疑》,同时也熟悉了三洋、松下、东芝、索尼等日本品牌。许多有长远眼光的日本企业看重中国潜在的广阔市场机会,纷纷进入中国,在北京饭店、友谊宾馆、上海外滩、广州白天鹅等开设办事处。笔者早年就曾经在SONY香港有限公司北京办事处工作过。 许多幼小的中国企业也以日本为师,学习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是海尔的精细化管理,其中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甚至HAIER品牌LOGO的蓝色基调设计也有意模仿SONY。日本成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个老师。我在2019年9月所写的流传甚广的《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从以英美为师,转向与德日同行》中,因为篇幅所限,只是粗线条地梳理了历史线索,没有提及这一点,在此更正一下。

(0)

fhthht2020-02-21

对于我们全家人来说,《共绘网》真是一套易读、大开眼界的好“书”。

(0)

棉花格2019-04-11

技术畸形高度发展是否会使人文素质走向浅薄?这虽尚无定论,但有些迹象不无忧虑。 据报载,从1901年到1961年这60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完全为欧美白人垄断。除了印度的泰戈尔(1913 年),智利女作家米斯特拉(1945年)外,基本上均为欧美白人作家。60年代以后亚、非、拉美作家居多数。90年代则完全没有欧美白人作家获奖,仅有一名美国黑人女作家莫里森获奖。而60年代以后正是美国、欧洲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人类登月,航天飞机,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高速公路,核电工程,分子生物科学,大型加速器、对撞机,哈勃望远镜......都是这个时期的产物。这是否意味着技术突起,科学精进带来的却是人文的平面化,使得作品失去作为人文最具魅力的独特化、个性化、深邃化的品格?相反一些非白人的后殖民文化、移民文化却以极大的背景反差、极鲜明的个性而大放异彩。 科学进步真的能给人类带来神仙般的生活吗?

(0)

呵呵2019-02-02

人文教育不是为了让我们熟记一些苍白的人文知识,那样的功能完全可以由工具取代。人文教育的目标在于让我们获得一种信念,让我们具备一种分清是非善恶和美丑的判断力。有了这样的判断力,我们才真正有资格说我们读的是大学,什么叫大学?“大学大学”,倒过来读你就明白了,“学大学大”,学者大起来,没有大起来的人叫什么人呢?叫小人,大起来的人叫什么呢?叫君子,君子是什么人呢?不器之人。 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人文的教育,没有人文的修养,没有对是非善恶和美丑的判断力,没有坚守正义的勇气,即便你专业能力再强,你也不能算是读过大学的人。

(0)

淡轼2018-08-15

想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公正合理方向发展需要人文交流.

(0)

倪漪2018-08-15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发展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只有加强公共外交,推动人文交流,才能更好地学习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中华民族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0)

月轼2018-08-15

文化具有多样性。只有加强公共外交,推动人文交流,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加强世界对中华文化的准确解读,才能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减少世界对中国发展的误读。

(0)
1 2 16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