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首页 > 话题 > 科技

人脸识别系统就好比在每个人身上装了监控器,用户已几乎没有隐私可言?

发布日期:2019-09-29    浏览次数:5397

  

人脸识别系统(采集人脸信息)其实是一台特殊的摄像机,判断速度相当快,只需要0.01秒左右,由于利用的是人体骨骼的识别技术,所以即使易容改装(换脸),也难以蒙过它的眼睛。人脸识别系统以人脸识别技术为核心,是一项新兴的生物识别技术,是当今国际科技领域攻关的高精尖技术。

  

         而如今人脸识别系统被广泛的应用,如:人脸识别出入管理系统、人脸识别监控管理、人脸识别电脑安全防范、人脸识别ATM机智能视频报警系统、人脸识别监狱智能报警系统、人脸识别RFID智能通关系统、人脸识别公安罪犯追逃智能报警系统等等。可也有人会担心:人脸识别系统就好比在每个人的身上装了监控器(信息采集器),用户已经几乎没有什么隐私可言了?对此您是怎么看的呢?快“畅言一下”跟大家聊聊你的看法吧。毕竟每个人的观点,都是一种思考......

相关热词搜索:人脸识别 系统 监控器 用户 隐私
赞同(34)  |  中立(1)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我心怡然2021-11-03

手机App不得过度索权:(一)2019年2月,一家面部识别公司发生大规模数据泄露,680万条包含个人姓名、身份证号码、性别、家庭住址和照片等个人信息遭泄露。敏感个人信息包括生物识别、宗教信仰、特定身份、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等信息,一旦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容易导致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或者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危害。(二)中消协表示,经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限制在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和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除了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所必要的个人信息,经营者不得以消费者不同意处理其个人信息或者撤回同意为由,拒绝提供产品或者服务,如手机App等不得因用户不同意提供非必要个人信息,而拒绝用户使用其基本功能。

(0)

FFDF2021-03-21

看到一个说法“在美国我们不建议你携带护照,绿卡或者其他关于移民身份的文件上街游行。携带驾照就足够了。非美国公民的身份会引起执法人员对移民身份的额外关注,节外生枝。非美国公民上街,最好不要带手机。执法人员往往可以在手机里找到指控你的证据。如果你一定需要带手机,最好关闭手机中人脸识别解锁功能,设定不易破解的密码,关闭手机定位,蓝牙和无线上网功能。”

(0)

YGHG2021-01-29

不可否认,人脸识别系统,在某一些方面确实,是比较便利的。 比如,今年疫情我们之所以能迅速的控制住。并不是因为我们医疗技术比欧美更厉害,真正的原因是我们的大数据能力、人脸识别能力、定位追踪技术,比较厉害,一旦发现哪里出现疫情,迅速就能识别可能接触的人群,第一时间进行隔离处理。。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当我们发现一个小小的开发商,现在也能行驶国家权力!在没有任何告知我们的情况下,直接就“ 人脸识别 ”掌握我们的隐私信息的时候; 当我们发现,原来所谓的智能手机,人脸解锁功能,就如同“ 皇帝的新衣 ”,如此简单,就能被破解的时候。 甚至,就连路边一个小小的火锅店、餐厅也能随便安装几十个,上百个摄像头,正大光明的拍照、记录我们的信息; 就连上个厕所,都要被人脸识别,拿走我们的人脸数据!! 很明显!!人脸识别已经“ 变味 ”了。。。 对,确实!早期的时候,国家为了大数据创新、为了提高人脸识别的技术;为了技术,只要你不是干坏事,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现在不一样了! 现在的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完全被“ 滥用 ”了;就连戴着口罩都能轻易识别,现在更是戴个眼镜,就能轻易解锁我们的手机。 如果还放任不管,百分百必出大事!! 最后说一句,感谢清华大学!感谢贵校的人工智能研究团队RealAI ,勇敢的站出来,将人工智能的巨大丑闻,公之于众! 谢谢同学们!! 无论您有多忙,请花1秒钟的时间把它放到你的圈子里!可能您的朋友就需要!谢谢!(热点解读)

(0)

JFDECS2020-09-30

“如果人脸数据被泄露、被滥用,不仅不会改善社会治安,反而可能使相关的违法犯罪活动激增。”“人脸数据一旦泄露,就是终身泄露”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刑法学。这两年,有关人脸识别的争议性社会事件频频出现,让她关注到这一新技术应用中的风险与法律规制问题。去年,她撰写的一些分析人脸识别的法律文章,因为击中了很多人的心声在网上盛传。 她解释道,目前的个人信息收集以同意机制为基础,如果作为数据主体的个人表示同意,接下来的数据收集、使用、处理就交给了企业和政府,数据主体难以进行后续的监督和控制。 “基本上征得同意之后,你的个人数据就跟你没有关系了,之后所有的风险都需要由你自己来承担。”她说,考虑到现实中,很多人都是在不知风险的情况下表示同意,或者由于必须使用相应App而不得不给予同意,以同意机制为基础的法律保护框架更是显得无力。去年美国Kneron公司(主要研究人工智能、移动设备等智能应用领域)对外宣称:他们已经研究出了一款特制的3D面具,可以成功欺骗过人脸识别系统,完成系统支付,其中还特别表示,这也包括了我国两大支付软件支付宝和微信,甚至还表示用同样的方式进入了中国的火车站。 对于该事件,微信回应称,微信刷脸支付出现账户冒用、盗刷等风险隐患是极小概率事件,如果因为刷脸支付导致账号资金损失,也可以申请全额赔付。而支付宝的服务协议是,如果用户遭遇盗刷可申请全额赔付。(关键在中国,普通百姓如何取证?)指纹支付、人脸识别支付等功能,已经逐渐被用户接受,但在被爆出一系列负面消息之后,你还敢使用吗? 欢迎大家评论!

(0)

网一2020-06-17

便捷性与安全性并不可兼得,当人脸识别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会在安全性能上给我们担忧。网络时常游走着各种黑客,时刻都有可能被攻击的风险。目前在技术层面上,已经实现了可以远程模拟别人的人脸来进行身份的验证,黑客可以不借助用户本身的人脸就完成身份验证。当你接触网络的那一刻,基本上个人隐私就已经被大数据所囊括,加上当今的人脸识别技术,监控系统可以通过人脸定位到具体的位置,对于侦破案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于普通人隐私来说,感觉可能就是在自己身上装了监控。

(0)

JKIHBRE2020-03-15

卡辛斯基反复提及,引入新技术一定要慎而又慎。“一项新技术被引入社会时,将会引发一长串其他变化,这些变化之中的大部分是不可预见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技术进步给社会带来新问题的速度,远比它解决旧问题的速度要快。技术已将人类带入了一条无法轻易逃脱的死胡同。”

(0)

lklkthty2020-03-06

互联网无国界,虚拟战争可随时随地不宣而战!!!

(0)

型有体会2019-12-08

清华教授:对于北京地铁即将推行人脸识别技术的做法,我表示坚决的反对。以下是具体的理由。 首先,人脸识别涉及对个人重要的生物学数据的收集,相关组织或机构在收集之前,必须证明这种做法的合法性。 按照现有的法律规定,普通的个人信息,包括住址、电话号码、邮箱、账户以及行踪轨迹等,因为具有可识别性,在收集时必须经过被收集人的事先同意。同时,如果收集方将相应信息不当地予以使用、出卖或是泄露,还可能引发包括刑事责任在内的法律责任。 生物学数据的个人指向性更为明确,而且对个人而言,也显然比一般的个人信息更为重要,为什么在收集时反而不需要征得被收集人的同意?并且,对收集的主体、目的、方法、范围与程序等问题,完全没有做任何的限定,也没有对违规收集或使用的行为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如果政府是作为收集的主体,显然需要法律明确予以授权;法无授权即不可为,政府无权以安全为名,来搜集普通公民的生物识别数据。倘若是企业或其他机构所为,则其收集个人的生物学数据,起码需要获得被收集人的明示同意;不经同意而收集,属于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 其次,地铁实施人脸识别,涉及公众重要的人身权益,不经听证就要推行,也缺乏起码的合理性。 几年之前,北京地铁票价调整,曾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并经过严格的听证程序。如果票价调整都需要广泛征求意见并经历听证程序,则推行人脸识别技术,明明涉及更为重要的人身权益,怎么就可以在既不征求意见也不进行听证的情况下,直接决定予以推行?难道个人的生物学数据,在重要性上还不如几元人民币的价值? 不经任何论证,就准备轻率上马大规模的人脸识别,人们有理由怀疑,这其中是否涉及违法的利益交易,或者是否是被相关利益集团游说之后的结果。 再次,声称应用人脸识别技术是要实现分类安检,但标准本身所牵涉的问题本身就没有解决。 一个交通管理部门,有什么权力来对乘客进行分类?依据的又是什么法律?不止如此,相关部门准备采取怎样的标准来对乘客进行分类,采取的标准具体包含什么内容,又是由哪些人以及如何确定的标准,标准是否应当公之于众等,这些问题难道不应当在推行人脸识别之前先行解决吗?垃圾的分类标准都要明示,更何况是对人的分类。 如果相关部门意欲采取内部标准,那么请问,我们如何得知标准是否合法合理?如何得知是否存在为法律所禁止的歧视?如何得知是否存在随意设定标准内容的问题?若是利害关系人对分类标准不服,或是认为不当的分类侵犯自己的合法权益,他们又应当怎样进行申诉,如何确保其权利得到有效的救济?在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之前,怎可如此轻率地决定,要在地铁这样的场所,大规模地运用人脸识别进行分类安检? 若是任意采取内部标准而将乘客分为三六九等,并据此采取不同的安检举措,我们有理由怀疑,这样的做法违反宪法上的平等原则,也涉嫌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基本权利。《宪法》第37条明确规定,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最后,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在地铁运用人脸识别能够提升通行效率;即便有证据予以证明,效率本身也不足以成为推行的充分依据。 轨道交通指挥的官员声称,在地铁推行人类识别技术是要提高大客流时段的通行效率。问题在于,声称不代表客观事实。在没有做扎实的实证调研之前,如何让我们相信,在地铁运用这项技术有助于提升通行效率?根据在机场与宾馆的亲身经历,我很难相信这样的结论。 即便有来自专家的一些支持,我们也有理由怀疑专家的判断是否准确。因为这涉及对未知事态的预测与评估,专家的判断完全有可能陷于错误。譬如,在放开二胎之前好多年里,很多人口专家都言之凿凿,宣称全面放开二胎会造成我国人口的急剧增长。自放开二胎之后,实际生育率情况如何呢?大家有目共睹。 退一步而言,即便运用人脸识别真地能够提升通行效率,单是效率本身也不足以成为推行的充分依据。不要以效率为名糊弄公众,好不好?要说效率的话,不对地铁进行所谓的安检,最能提升大客流时段的通行效率。 我不知道相关部门有没有做过起码的调研。现行的人物同检,尤其是其中的人检,无论在高峰时段还是一般时段,都形同虚设。除了浪费纳税人的税款,实在是看不出这样的人物同检,究竟有什么现实的作用与意义。 基于前述相应的理由,尤其是考虑到其中潜含的重大危险与负面作用,我不仅反对在地铁运用人脸识别技术,也反对在机场与宾馆等场合,强制人们接受人脸识别的检查。

(0)

jkurtwe2019-11-25

有偷钱的, 偷东西的, 你听说过, 有“偷脸”的吗?“偷脸”??啥是“偷脸”? 随着, 人脸识别技术, 进入商业化应用, 越来越多的领域, 开始使用, 刷脸验证、刷脸支付, 等方式进行安全保障。但在授权采集过程中, 大量商业主体, 为降低自身成本, 通过格式条款或单方告知的形式, “逼”处于弱势地位的公众, 出让自己的脸部信息, 甚至在合同约定中, 暗含自我免责条款。 还有, 不法分子、数据黑灰产从业者, 为通过实名认证达到, 注册虚假账号, 或者直接侵犯他人账号的目的, 需要相应的人脸信息, 甚至在国内已催生出, 一定规模的“过脸产业”。 不久前, 一款换脸软件刷屏, 上传照片, 你就能替代明星出现在, 制作的相关影视中, 着实让人过一把“明星瘾”。不过, 该APP很快引发争议, 有网友发现, 其APP用户协议霸道, 担心被“偷脸”。这并非杞人忧天, 此前, 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发布 《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报告》, 报告显示, 测评的100款应用程序(APP)中10款APP, 涉嫌过度收集个人生物特征信息。

(0)

iijrjyrtr2019-11-24

人脸识别, 是通过摄像头获取脸部信息, 再将脸部信息转化为计算机代码, 这些所提取的数据, 将存储于企业数据库。人脸不能复制, 但是代码是可以被获取和重构的, 普通的字符和字串密码, 在丢失之后, 可以设置新密码, 但是人的脸是不能“重置”的, 一旦泄露便很难找回。。。。。。从密码到指纹, 从人脸识别到虹膜识别, 甚至到每个人的基因, 这些生物信息泄露后, 用户身份安全将形同“裸奔”!如果, 结合最新的3D打印技术, 就可能在现实生活中, 被“李鬼”冒名顶替, 给大家的人身和财产, 带来重大风险!2019年2月, 深圳某人脸识别企业, 就被证实发生数据泄露事件, 超过250万人的核心数据可被获取, 680万条记录泄露, 其中包括, 身份证信息、人脸识别图像及GPS位置记录等。如何防范?这几件事不要做!注意:1. 不要在网上乱发带有自己指纹信息的照片,不要在不可信的设备上录入自己的指纹,在用完指纹锁或者手机之后,用手在传感器表面上擦一下,通过这个动作,指纹图像就会完全模糊化了,也就没有了任何提取价值;2. 对于一些要求上传,手持身份证照片或视频的服务,应保持警惕;3. 不下载、不使用来历不明的应用程序,避免使用陌生的无安全防护的Wi-Fi;4. 使用虹膜验证身份的敏感人群,不要随意上传照片到网络,也不要轻易接受他人拍摄照片的要求。生物信息是个人信息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不能轻易放弃。

(0)
1 2 14条信息

basecd2019-10-08

虽然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还没有做到“普及”,但是不能否认,它已经在开始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经济增长迅速,对可靠的人脸识别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通过一批专家学者孜孜不倦地努力,我国的人脸识别技术已经不落后于发达国家。一旦人脸识别得以推广,发展前景将是前程美好。此外,要把中国创造和制造的产品打入国外市场,这需要产品需要和国际标准接轨,为产品进军世界铺平道路。随着技术瓶颈的进一步突破,市场的进一步规范,相信规模化应用的日子不会太远。届时,人脸识别技术本身的发展和应用效果还将有更大的提升,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安全。

(0)

ladec2019-09-30

人脸识别主要用于身份识别。由于视频监控正在快速普及,众多的视频监控应用迫切需要一种远距离、用户非配合状态下的快速身份识别技术,以求远距离快速确认人员身份,实现智能预警。人脸识别技术无疑人脸识别主要用于身份识别 是最佳的选择,采用快速人脸检测技术可以从监控视频图象中实时查找人脸,并与人脸数据库进行实时比对,从而实现快速身份识别。

(0)
1 2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