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首页 > 话题 > 科技

太阳物质在核反应后,其释放能量的物质从哪里来?为何能发光发热,按原理质量会逐渐消失殆尽?

发布日期:2019-12-12    浏览次数:4299

          月球、地球都是坚硬的球体,而太阳却是一个炽热的气体大火球,它表面的温度有600万摄氏度,中心有1500万摄氏度,任何东西在太阳上都会化成气。那太阳的光和热是从哪儿来的呢?


          原来,太阳主要由氢组成,氢占质量的70%以上。在太阳内部高温(在1000万K以上)、高压(约为2500亿大气压力)的条件下,氢原子会发生“热核反应”,由4个氢原子核合成为1个氦原子核。在这个反应中,有一部分质量转化为能量,放出大量的热量。正因为在太阳核心区不断地发生无数的“氢弹爆炸”(核聚变)过程,所以源源不断地供应了太阳辐射出的光和热。但问题是其释放能量的物质从哪里来?为何能源源不断地发光发热,按原理质量会逐渐消失殆尽哦?对于此话题你是怎么看的?你有何高见?快“畅言一下”跟大家聊聊你的看法吧。


相关热词搜索:太阳 物质 核反应 质量 太阳光 热 能量
赞同(18)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深山2022-09-28

《共绘网》、经由性质以寻求物的本质......

(0)

云飞扬2020-07-24

最近英国科学家发表了一个研究结果,到2030年太阳活动下降60%,如果这个研究结果实现了,就应该像你说的那样。

(0)

蓉蓉Ron2020-06-26

照片配的太好了

(0)

LINHGGR2020-03-26

现在大家都是禁锢在生存的范畴,所以没有精力放在研究上......

(0)

德法尔2020-03-16

我对共绘网人的见解钦佩不已

(0)

小华2020-03-07

太阳也是会烧完的,而太阳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3万倍,所以离烧完还很远。

(0)

靓丽身影2020-01-24

每一次物理学的巨变都不是偶然,而是前人把科学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因为量变引起的质变,自爱因斯坦以来,虽然部分物理学家在他的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但是都没有达到牛顿和爱因斯坦时期的那样巨变,或许我们这个时代的科学理论,还没有达到质变的时候。在物理学上有两个奇迹年,1666年的牛顿奇迹年,以及1905年的爱因斯坦奇迹年;牛顿建立经典力学基础,完成了物理学上的第一次大统一,天上和地面的物理规律都能在牛顿力学的范畴内得到解释;爱因斯坦则实现了时间和空间、质量和能量的统一。 距离爱因斯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百年,现在的物理学给人的感觉就是没有重大突破,虽然有杨振宁等人建立起来的规范场论,以及哈勃等人建立起来的现代天文学等伟大成就,但是始终无法与牛顿和爱因斯坦时代的巨变相比。在实际应用当中,我们集成芯片上的晶体管数目每18~24个月翻一番,核武器也发展到了第三代,商业上实现了5G通信,太空探索也越来越频繁;但是从本质上说,这些科学技术都是物理学第二次革命带来的,主要的物理基础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任何科学技术都没有突破理论范畴。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科学在近一百年内确实没有重大突破,其中的原因也不难分析,无论是牛顿之前,还是牛顿到爱因斯坦之间的时期,每次物理学的巨变,都和人类知识体系密切相关。 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也并非偶然,因为在牛顿之前,伽利略、开普勒、哥白尼、第谷等人已经把当时的科学理论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比如伽利略提出了惯性定律,后来牛顿写入《原理》当中成为牛顿第一定律,所以牛顿力学的出现,可以说是人类知识从量变到质变的一次提升。 在爱因斯坦之前,以麦克斯韦电磁学理论为代表的经典力学发展到了巅峰,黎曼等人建立起来的非欧几何也为相对论打下了数学基础,洛伦兹也提出了著名洛伦兹变换,所以即便没有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也会很快出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引起的革命会照样进行,只是会晚几年而已。目前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作为近代科学的两大基础,其中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科学家们还需要时间进行消化,比如在应用技术上,量子计算机、量子通信、可控核聚变、曲速飞行等才是现有理论的极限,在人类还没消化这些之前,是很难实现理论上的突破的。而且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各个领域的知识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个科学家要想掌握所有领域的前沿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要想完成物理学的下一个统一,只有等下一个“爱因斯坦”出现。

(0)

科技风2019-12-17

亚里士多德虽是博物学家,但他把自然哲学置于博物学之上。这无疑反映了希腊的理性科学传统,把理性置于经验之上。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弗兰西斯·培根把博物学看做自然哲学的基础,把“经验”作为知识的来源。 什么是经验? 经验来自实践,是经历的总结,是认识的根源。 实践出真知。 远古时期的萌芽地质学是从经验中摸索出来的自然学科。 摸索,是一个从偶然发现到不断重复验证的过程。 第一次发现多是偶然的,多次观察见到了同一个事实,最终会导致进步。在没有任何经验积累的史前时期,这种进步是极其缓慢的。 随着经验的积累,进步会逐渐加速。人类积累的经验越来越多,社会进步越来越快。 人类语言的出现和文字的创造使萌芽地质学从默会知识逐步转化为明确知识。进入文明时代后,这些科学知识终于可以被记载下来,流传于世。

(0)

HJNIOOIOIOY2019-12-14

中国大对撞机在其第一阶段即CEPC,有着明确、可实现的科学目标。用于研究希格斯粒子性质的新一代大型对撞机,国际高能物理界是会建造的,即使中国不建,其他国家也会建。重要的是,我们只有一个窗口时间不长的机会:美国主要由于政策上的原因尚未认真考虑此事;欧洲核子中心(CERN)正忙于全力运行目前世界上仅有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10年内腾不出手来。因此,这是中国高能物理赶超世界的绝好机遇。......杨振宁的质疑,也更多地与第二阶段的SPPC有关。他的怀疑并非空穴来风,这实际上牵涉到一个非常宏大的命题:粒子物理,或者说基础理论物理学的未来在哪里。而这,正是SPPC试图解决的问题,因为大型质子对撞机就是致力于寻找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粒子与新物理现象。 为解决标准模型里无法解释的问题,理论物理学家们过去提出了“超对称理论”,这得到了物理学界普遍的认可。有人曾说:“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超对称理论就是标准的教科书式答案。即便它还没有被实验证明,所有人都相信它的存在。” 然而,几十年来,尽管科学家们建造的对撞机能量越来越高,人们却一直一无所获。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质子对撞机LHC运行至今,除了发现了希格斯粒子,就没有再发现任何新东西。因此,超对称理论开始受到怀疑。一些人如阿卡尼-哈梅德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或新的理论。 然而,无论是要验证超对称还是寻找别的新物理,这都需要更大的对撞机。 但杨振宁认为,由于成本太高,建更大的加速器并不可行,他认为,寻找新的加速器原理与美妙的几何结构才是高能物理界应该做的事情。在物理界,他的看法有一定的代表性。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物理学家乔纳森·卡茨(Jonathan Katz)在给《华尔街日报》编辑的一封公开信中,就将粒子物理斥为“停滞不前的”“濒临死亡的”学科,并称“发展超越现有粒子加速器的新型加速器受到了技术难题及经济困难等因素的阻碍”。 他还指出:物理学的未来在于原子物理及凝聚态物理学。在这些领域,只需要数十万而非数百亿美元的预算,建立在光学平台上的精密实验研究系统就有可能帮助人们进一步深入理解包括对量子力学基本原理在内的基本物理概念,并能在诸如量子计算领域取得扎实的技术突破。 最后,这位研究天体物理学、软物质与气候的教授用充满革命色彩的语言总结道:“现在这个‘伟大的科学大跃进’也有可能饿死科学进步。让实验室里百花齐放,开满世界!”

(0)
1 9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