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院士退休难,统一退休时间可行吗?

发布日期:2013-11-29    浏览次数:2102

  

        近日,一则“八旬院士欲退休遭校方反对:学校还要靠你说话”的新闻受到关注,其中透露出的院士退休制度值得思考。院士在中国几乎是一个终身制的,在此之前从来没有过院士退休的先例。据有关数据统计,2013年两院院士的总数不超过1500人,年龄主要集中在70岁到89岁之间。而在78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有5610个兼职,人均兼职7.2个。可以看到,这些学者们年龄层次偏高,而且身上肩负的任务极其繁重,退休是他们摆脱工作压力困境的最好方式。但是现实是很多学校和机构都把院士的地位看的极其重要,争相高额聘请院士装点门面,还有各种座谈、评审需要院士的参与,院士退休成为奢望。院士退休成为难题,你觉得该怎么解决?规定统一的院士退休时间可行吗?

相关热词搜索:院士 终身制 高校 教育 高龄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33)  |  中立(2)  |  反对(1)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周德丰2021-03-05

在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今天,有限的院士名额应该更多地向“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的科技专家倾斜,应当授予真正在科技领域默默耕耘且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 这句话,有关方面真的应该好好品一品。

(0)

原野牧歌2021-02-19

院士这俩字分量很重,属国之重器,家之定海神针。 比如钟南山、袁隆平等,这都是可以拯救大厦于倾危的栋梁。 尽管强如他们已成泰斗,那又能怎么样?要想成为院士,也得满足一下前提: 为中国工程科学技术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也就是说,首先得是科学家,干的是科学研究发明的事儿,而不是一个工匠缝缝补补、调调兑兑的事儿; 其次,对国家发展,乃至人类发展有贡献。这个贡献仅重大还不行,必须有创造性,比如,研究出抗乙肝病毒药物等等。 总体来说,工程院院士属于科学界的事儿,是对科学家的认可,是国家为了让中华民族复兴起来,而重点鼓励引导的大战略方针。

(0)

肯塔基2019-08-14

院士退休难,表面原因是我国一直没有院士退休的明文规定,深层原因则是院士头衔的严重利益化。本来,院士只是荣誉性的学术称号,院士制度中并没有赋予院士特权。但是,由于根深蒂固的“最高学术称号等于最高学术权威”的院士崇拜,在科技经费分配、重大课题立项、科技成果鉴定,以及科技奖励评选、科技规划制定、学科与机构评议等科技活动中,形成了“非院士不可”的潜规则,好像没有院士主持、参加就没有权威性。错误的观念和错误的做法,使院士在学术资源占有和分配上获得了话语权和优先权,学术称号与个人利益、单位利益难以分开。如此一来,不仅没有院士的单位不惜重金“诚聘”院士,有院士的单位也借口“院士退休没有明文规定”婉拒其退休。其实,他们并不指望年事已高的院士亲自上阵或者带队攻关,只是想借“院士”这个头衔为单位争取更多利益罢了。

(1)

衡新2016-04-11

院士不是“万事通”,科研人员不是“万金油”,不可能抹到哪儿都好使。科研的规律决定了,应该让科研人员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刀刃”上。人的精力有限,给长于研究的科研人员安排各种社会活动,看似是关爱,实则是伤害。帮他们跳出文山会海、沉浸浩瀚书海,他们自会释放最大潜能。由是观之,做好科研管理的“减法”,就是在做促进科研发展的“加法”。

(0)

汪玉2016-02-16

如今,包括极少数院士在内的部分科研人员,不是把心思用在科研上,而是热衷于装大牌、编故事、争项目、求奖励、当院士、做院长,甚至不惜学术造假、包装成果、经营关系,把金钱和权力当作追求的最高目标,败坏了学术空气、损害了科学家形象。难怪谈及李小文时,仰慕者容易将其形象传奇化、理想化——人们实在是太渴望“扫地僧”和“布鞋院士”了!李小文的特立独行,被有些网友比作陶渊明等魏晋名士。这说明,李小文让人们联想到我国传统知识分子追求本真、超凡脱俗的一面。李小文身上所展示出来的崇真尚实,虽然和现代语境下的科学精神有所区别,但其中也有相通之处。若能挖掘这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价值,让求真求知求实而不是追名逐利、虚与委蛇,内化为当下科研人员的自觉追求,对我国的科学昌明、学术繁荣将大有裨益。

(0)

石文斌2016-01-06

院士称号附着的利益让一些科学家少了专心科研的心思、多了钻营当院士的念头。手段成了目的,不仅影响了科学家自身的成长,更损害了国家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

(0)

陌陌2014-07-18

 最近采访了美国国家科学院两位华人院士:医学教授陈志坚和植物生物学家邓兴旺。听他们说,美国院士选举从始至终保密,最终当选者在被选上前一点风声也听不到。去年当选院士的邓兴旺,今年参与了评选过程,他感慨地说,美国院士选举的流程非常复杂,复杂到“可能只有选举秘书长才真正了解情况”。   大体来说,美国院士的秘密选举分为四个步骤:首先是由院士提名候选人。美国选院士不是由学者自己申请,只能由院士提名,非院士无权提名。候选人材料,也是由提名的院士撰写,材料包括候选人简历、对候选人学术成就的简要概述(250个单词左右)、代表性论文和著作(不超过12篇)。   接下来是专业小组选举。美国国家科学院共设有31个专业领域,候选人的材料被会送到其中一个专业委员会主席手里。每个专业都有自己遴选候选人的流程,由该专业的院士多轮投票筛选候选人。   下一轮是学部选举。美国国家科学院把31个专业领域综合成6大领域,也就是6个学部:数理科学、生物学、工程与应用科学、生物医学、行为与社会科学,以及应用生物学、农学和环境学。每个学部提交的名单是本领域名额的150%,并且按照得票多少排序,因名额限制问题未能进入这个名单的候选人,将在下一年选举中自动获得相关小专业的提名。6个学部提交的6份名单会组成一个“优先名单”,连同每位候选人的简历以及专业小组选举时的排名,提交给全体院士。   最后是全体院士投票,根据各领域名额和得票排序选出院士。院士们必须给所有6个领域投票,而不只投自己的领域。选出的人数,要达到最低要求才算有效。美国国家科学院今年增选院士的数量是84人,排在前84名的候选人,在每年4月底的年会上由与会院士集体表决。此时,参会的任何一位院士可以要求就某位候选人进行专门讨论,然后再单独进行表决,不过这样的场景非常罕见。这一轮轮被淘汰的人,与学部选举时一样,将会自动获得下一年度相关专业提名的机会。   为什么美国院士的选举流程要搞得如此复杂?2005年,时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布鲁斯•阿尔伯特等人曾专门撰文说明:一方面“部分地反映了科学领域迅速的膨胀”,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术界的一个共识:不能让任何个人或者小团体对选举结果产生不良影响。”尽管美国选院士的方式不一定就比其他国家的更先进、更完善,但流程复杂的选举方法,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公正、公平。   近几年,中国院士评选饱受争议,但美国的院士遴选制度选出的“真院士”却普遍受到认可。最主要的还是因为美国院士不会因院士身份而获得更多的利益,不论有形利益还是无形利益,就像邓兴旺所说“不为院士的特权和腐败提供土壤”。   当整个社会不把院士过度“拔高”,不赋予院士更多或有形或无形的学术权力、资源和各种福利,不让这个称号承载功利性或政绩性的负担,院士真的只代表学术成就与荣誉时,自然会少有地方、单位和个人去不择手段地争夺。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院士选举为啥很少听说有“贿选”的情况。陈志坚说:“美国也有学术造假,但假的东西经不起时间考验,也很难通过院士评选过程的几轮投票和秘密辩论。” (转载:林小春《美国如何“秘选”真院士》)

(0)
1 7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