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加拿大:启发式教育PK中国式教育

发布日期:2013-12-16    浏览次数:2559

  

         加拿大是一个地广人稀、环境优美、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国家,对教育高度重视,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教育体系,学习条件堪称世界一流。在学前教育方面,他们从机构的设立、到经费的投入,从环境的设计、到师资的培养,从教育模式到法律和全社会对孩子的保护关爱,更是使得孩子们健康成长在天堂一般。北美的教育是启发引导式的,主要是家长带着孩子去看,去感知这个万千世界,激发孩子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孩子学会主动学习阅读。而中国的教育是给予灌输式的,主动告知孩子正确答案,这样就在孩子进行天马行空前设置了条条框框。

          此外,加拿大学前教育很注重一个中国教育中比较缺乏的环节,他们会有专门课程对孩子进行合作、分享、尊重、友谊等方面的训练,而且哪些内容学前班学,哪些一年级学,都有严格的规定。而中国的学前班与义务教育很多情况下是脱节的,很多小学一年级的内容其实在幼儿园都学过,在教材上的僵化是更加严重的问题。中国的学前教育应该走向何方?不是说西方的教育到底有多好,最重要的是要和国际主流相接轨。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相关热词搜索:启发式 灌输式 学前教育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89)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FDRWEG2023-03-21

教育的根到底在哪里?——家。一提起教育,我们都自然地想到了学校,小学,中学,大学。 其实,孩子从呱呱坠地起,就欣喜地来到了他们的学校,那就是他们幸福的家,我们父母就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 所以,我们要把孩子教育的大厦建牢,就要打好教育的地基,扎好教育的根,那么我们追问——教育的根到底在哪里?其实,教育的根不在学校,也不在社会辅导机构,教育的根就是家。(传统文化育天下)

(1)

阿枫2021-08-15

我自己有三大信念。第一相信人性是向上的,每一个孩子的心里都有善的种子。我觉得我们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性就是善恶并举的。好的教育,就是扬善抑恶,坏的教育就是扬恶抑善,对人性要充满信念。第二对我们的孩子,我称为童年和青春时期充满信心。他在这个阶段就是有好奇心,就有学习的欲望,本身就有这个欲望。一个人的童年有没有美好的记忆,对他的一生影响是很大的。我们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童年一点快乐都没有。北师大有一个研究生,自杀之前列了一个表,我活着的理由是什么?死着的理由是什么?结果认为死的理由高于活的理由。我们的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在剥夺孩子活的自由。现在的教育第一剥夺孩子的理想,第二剥夺孩子的亲情,第三剥夺孩子的快乐,所以他就没有理由活着了。我始终认为教育是理想主义的思维,教育和其他的工作不一样,没有理想主义,根本上和教育是合不拢的。我们做的事虽然得不到各方面的支持,但是我认为我们做的事情是符合人性,符合孩子要求的,也是符合教育本性的。我们做好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你做好了,自然有人向你学习,或者参与进来。历史是合力的作用,大家各干各的,心照不宣,都在局部改变着周围的现状。首先改变自己,另外改革周围的现状,聚集起来,就会起非常非常大的作用。我认为中国要改变,希望是有的。(文/钱理群)

(0)

独行侠2020-07-15

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并重,才能培养与道德修养并举。 不仅要建好国内响当当的985、211,更要有面向未来平天下的胸怀与战略。找到适合中国的路,就是最好的路

(0)

BNHHR2019-10-30

据说,1979年6月,中国曾派代表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要点是: 1,学生无论成绩优劣,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 2,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法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掉个头好像易如反掌; 3,重音体美,轻数理化; 4,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结论:美国的基础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再用20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并超过美国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同一年,作为回访,美国也派考察团来中国,他们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也写了一份报告。 1,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前面,除非老师发问举起右手,否则轻易不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把胳膊放在身后,室外活动除外; 2,学生喜欢早起,7点前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边吃早点; 3,学生的“家庭作业”,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4,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结论: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起得最早,睡得最晚。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任何国家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时间,中国在科技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 结果25年过去了,上帝开了一个玩笑,结论都错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培育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亿万富翁。 思考一:中国的教育专家高估了管制和纪律的作用,低估了自由和权利的价值;高估了整齐共性的作用,低估了个性张扬的价值;高估了知识训练的作用,低估了创造精神培育的意义。 思考二:真正学习好的标志是什么?中国人认为懂得的东西越多越好,学到的东西越多越好,而西方人尊崇新知,即新的发现、创造或创新。“把《共绘网》的思维带到你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阅读是一种修养,分享是一种美德。

(0)

IGJDUH2019-09-15

在苏格拉底那里,教育就是对话、探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对未知领域的浓厚兴趣。即使强调阅读经典,也只是为提出或者解决问题而来的,而不是像农民的仓库里的粮食那样仅仅用来储备的。这种教育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学生好奇的天性,赋予学习中的创造性快乐。 学生在这种方式的指导下,学会发现、思考和探究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具有极强的迁移能力,几乎可以在任何一个领域生根发芽。一种不会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探究意识的教育,是不可能会有什么创造力的。不被理解吸纳的知识,会妨碍正常思考。

(0)

王智晟2018-08-29

从古代中国“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到如今“考上大学你就可以····”的交换式承诺,中国人对知识的追求似乎总是夹杂着某种功利性。不断的升学、考证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知识和文凭沦为他们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与跳板,甚至于全社会所形成的“尊重知识”的风气也多源于对知识带来的财富与权力的垂涎。每年看到高考结束后高中生毁书大潮的新闻,都不禁感叹:功利性的学习是对知识的一种浪费,异化的知识观念让学习变成了一场场知识与世俗的交易。

(0)

彭彭2018-07-23

在中国,4岁的孩子背诵拼音,5岁的孩子做加减法,而在德国,8岁的孩子只会播种,栽花,除草什么的,简简单单地拆卸玩具,根本不知道1+1=2,但他们18岁以后的能力,比中国28岁的人更强。这就是区别,中国学前教育应该更多的解放孩子的天性,这样也能更好的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0)

但丁2015-04-01

我觉得教育是每个国家的极其关注的问题,有了好的教育,才有好的人才,从而为国家提供栋梁。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先行者,也是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的,我国学前教育缺乏各作、分享、尊重、友谊方面的训练,正式加拿大学前教育所重视的一个环节,而且中国学前班和义务教育的脱节,使得中国教育落后于加拿大。我希望《共绘网》把研究阐释好中国梦和世界梦作为一项重大历史使命,增强人们对《共绘网》思想的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促进用《共绘网》哲学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推进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增强中国学术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发挥好民间创新型智库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引导作用。

(0)

江城子2014-08-11

 人活一张脸,树长一层皮。中国人死要面子,这个面子工程,如何设计装饰?搽脂抹粉?出入美容院?十全大补品+靓汤?运动美容?然而,人们是否想过:爱读书、勤动脑筋的人自然气质与众不同?文化层面的装饰,由里及表,“腹有诗书气自华”。唐诗宋词的熏陶,胜过许多化妆品。   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灿烂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经典。但由于诗文词句艰涩,人们往往觉得其太过古奥难懂。如何读诗入味,入心入脑,浸润心香一瓣?我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其一,提升个人文化素质,夯实古文根基。只有积学储宝,研阅富才,注重文化积淀,累积语言基础,才能提高诗词知解力。其实,诗词是文学语言的化繁为简,唐诗的风骚,宋词的情韵,既深奥,又简单。多读古诗的人,一定会心神领会,古圣贤的智慧结晶,都在诗句里。读诗读到快意淋漓时,一定是满目生辉。   其二,放慢节奏。将“火”拧小,用心耐心“烘培”有限的人生。对艰涩词句反复摩挲、吟诵、咀嚼、沐坐、熏风,舒瑟语、细寻绎,遥闻雅韵得禅音、觅诗味、入诗境,在熏陶渐染、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审美定势。人到中年,舟欲泊,心难泊,寡欢的思索、无奈的羁绊、热灼的希冀……若往矣!渐渐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文字的艰涩算什么!诗句的内容是靠慢慢理解的,心到力到,功夫自然成,养心莫大于诚,静心按节,密咏恬吟,可得读诗趣味,渐渍汪洋便可心神领会。   诗词赋,真情托。所有的古诗古词,不管出自抑郁之笔,还是兴致之怀,将不能言及的浓愁深怨尽情迸发,读起来妙趣横生。古人的爱国情怀、报国宏愿、恩怨情仇、离情别绪都通过诗句记载下来,融入诗词的情感世界中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三百篇已开诗韵;《离骚》是屈子故乡的景;《九歌》是屈子行吟;李太白豪迈浪漫近乎癫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仿佛见其仗剑吟诗的风采;杜子美宏伟奇绝,“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苏轼洒脱旷达:“明日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清照不让须眉,吟“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载不动,许多愁”,深秋思人的悲怆,越读越想倾听李清照悲切诗韵中的眷恋和感伤;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肝胆忠魂令人追念!   总之,古诗词博古通今,让你越读越兴狂。无论是思想内容,文化艺术,水准堪称一流,不仅内化我们的精神魂魄,还能外化我们的形象气质。文学家的妙语连珠,口吐珠玑,其语言功底均来自古诗词。不管你承认与否,每个人的才气和灵气都离不开古诗词的熏陶和积淀。养成自觉不自觉的读诗、写诗、用诗的习惯,腹有诗书之时,“气自华”之象还会远么?做个真实多彩的写诗人,让古典情韵对你全方位深层次渗濡,高贵典雅的诗人气质自然水到渠成。   岁月悠悠,俱往矣!从兹去,数风骚,看今朝!月华迢迢,清冷深远,人生起伏间的往事,感怀与思索,在今夕秋夜中纷至沓来,往事随想,流年梦影,能在纸上留痕,独自絮语,大美无言。直叫清凉漫世界,玉洁冰清,此时此刻的我,仿佛变成了满树李花,洁花岂能不配清词?诗歌这玩意,真养乎吾生,乐乎吾心矣!(转载:张沫舒《古诗词阅读赋予我生命的灵气》)

(0)
1 9条信息

王均金2015-08-31

有个做生意的朋友,偶然间见我读福克纳的《八月之光》,不禁皱眉问道:“读这种书有什么用?费时费眼。”当我告诉他每年夏天都要重读一遍《八月之光》时,他看我的目光就不单单是匪夷所思了。当然我也没好意思告诉他,像他这样不读小说不读诗歌的人,只能永远生活在一个单向度的封闭空间里。他们的灵魂有多饱满,就有多干瘪。 我们为何读那些几十年前、几百年前甚至是几千年前的文学经典?这是个多么庞大的伪命题。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说:“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前几天读上海学者王晓明先生的文

(0)

钟文2014-11-25

今年初,住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卡尔加里市的退休女护士德瑞思科膝盖剧烈疼痛,她去当地医院求医时,被告知要等两周才能安排做各项检查,如果查出病情严重需要手术,那还必须至少再等上7个月。疼痛难忍且心急如焚的德瑞思科无奈之下,只好接受一位外科医生的建议,去加勒比海一家私人医院诊治并立即做了手术。回头细想,她觉得自己的决定非常正确,虽然花了4万加元的巨额费用,但至少把腿救了下来,确保晚年不会坐在轮椅上等死。如果再等上两个月,她的腿只有锯掉了。 像德瑞思科这样的病人在加拿大绝非个别现象。他们面对一个许多加拿大人深感骄傲的免费医疗体系,露出的却是苦笑,甚至怨恨。 加拿大一向以社会福利优厚而傲

(0)
1 2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