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体制内”的年轻人会成为悲催一族?

发布日期:2017-05-02    浏览次数:3663

        稳定、高福利、有保障,这些都是体制给予的备显金贵的收益,所以现在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他们的家长,也无论家庭贫穷或富裕,他们都把体制等同于安全感,纷纷向体制内寻找安全感。年轻们主动或被动的迷恋上了体制内的生活,争做“公家的人”然而,年轻人向体制内回流是一种正常现象吗,其实不然,可以说这是时代的倒退。年轻人过早的进入体制内,提早过上老年人的生活,学会的只有安于现状按部就班,久而久之便会失去朝气和激情。所谓的安全感也不应该是周遭环境给予的,而是需要用你自己强大的内心来打造,自己掌握命运就能掌控自己的人生。只求眼前利益,希望通过体制保障人生的年轻人,明天很可能会成为最悲催的一族。你在体制内吗?你幸福感如何?你觉得体制内是个好选择吗?

  

相关热词搜索:体制内 传统观念 安逸
赞同(16)  |  中立(2)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漳州老马2023-05-03

可是也有很多编外人员干的比编内人员要好,也没有转编的机会。能进能出,不拘一格用人才才对。

(0)

NJGRA2022-08-22

人生有低谷,也会有高潮,调整好心态,迎接崭新的一天吧。

(0)

存志2021-11-17

“我们正处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年轻干部要起而行之、勇挑重担,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经风雨、见世面,真刀真枪锤炼能力,以过硬本领展现作为、不辱使命。”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各级党组织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年轻干部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明确培养年轻干部的正确途径,坚决克服干部培养中的形式主义,帮助他们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让他们更好肩负起新时代的职责和使命。(文|张爱丰)

(0)

潘亮2020-07-11

我认为这个跟经济基础有关,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是有些畸形的,绝大多数的财富和资源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大多数人,尤其是如今的年轻人,大多被房贷、车贷、养幼养老等生活内容牵着走,谁能静心?谁能潜心?谁能钻心? 如果经济发展没能解放年轻人的双手和大脑,谈何基础创新呢?就算有些灵感也会很快被生活扼杀

(0)

明朝帝2019-10-18

如果你苦…… 据说人悲伤的极限是5天,很多苦恼忧愁,其实都没什么大不了。 只是你在那个情境下,在那种心情里,庸人自扰罢了。 所以,无论发生什么,请先善待自己,时间一过,世界自然会好。 活着的哲学,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 悲伤的事,明天再说。 而明天一早起来,你会发现,地球照转,而你安好。

(0)

gferfd2019-01-19

有人说“慈爱残酷”,可能也就是古人常说的“爱之深,责之切”了吧! 不许你看电视,限制你上网,监督你作业,克制你的贪玩。甚至你有时候不小心犯了错,怒气汹汹地顶撞起来,气急败坏的我们也会“凶”你几句。 你委屈难过,难道爸妈心里就会好过吗? 身为父母,多想让你知道,爸妈对你的责怪和批评都是良苦用心;苦口婆心地唠叨大道理,都是为了能让你能早点儿懂事,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多少年前,当我们也还是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也有多少不服气,有多少年少轻狂。 但是,人都是长大之后才能明白,所有的孩子,都是踏着父母的肩膀成长起来。

(0)

vfyvy789k2018-11-19

如果真的想要将往事释怀,一生需要看多少次海呢?但人这一生,总要学会释怀,将记忆中那些好的,不好的,深埋在心底的情愫,无法跨过的坎,那些所有的往事都一一放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更坚定的向前走去。不要自责不要悲伤,万事我们只要尽力了就不要回头看,前方有更美好的事物等着你来热爱。我们一边走一边释怀,一边走一边热爱,才是对生活最好的交代。

(0)

菱别2018-07-24

说得很好。虽然现今的体制给了我们保障,但青年和老年最大的区别在于有一股不怕失败的拼劲。若年轻人过早进去体制内,安于现状按部就班,那与老年人有何区别?

(0)

不见长安2014-06-18

谈中国经济何去何从的人,常常对“中国制造”不屑一顾,而对“中国创造”非常钟情。一般还谈着谈着就书面化了,有规律、想抢眼一些的词汇,无非就是要拔高到如何创新上。某些人谈中国人是否有能力创新,谈来谈去,都会跳到中国人的创新能力,讲到创新和体制的关系,且不厌其烦地总结出当下中国的体制如何阻碍了中国人创新。 比如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日前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就说,假如体制不变,100年都看不出中国人在创新上会超过美国人。言下之意,只要体制变了,中国人的创新能力就有可能赶上甚至超过美国。 对此,我是深表怀疑的。道理很简单,在美国体制下生活的华裔公民,其创新能力究竟如何呢?是不是与犹太血统、德国血统或英格兰血统的人创新能力相仿佛,甚至有所超越呢?我想恐怕还是比不过的,虽然这有点伤中国人的自尊心。 在美国,华裔创新上的话语权并不是那么强悍,也算不上主流,最多算是比较靠前罢了,甚至不见得比讲西班牙语或俄罗斯语的人更具创新能力。这个事实大约可以证明,体制好坏并不能直接推论出创新能力大小。不是有了美国的好体制,创新能力就会从天上掉下来;尤其不是中国有了美国体制,创新的馅饼可以让中国吃也吃不完。也不是中国的体制下,中国人就完全搞不出创新。 除却体制因素,即便单独从现实描述的角度量化评价创新,比如统计创新种类的多少,评估创新速度的快慢,也未见得是衡量创新的最恰当方式。因为创新之所以那么高大上,创新的价值及其影响力恐怕才是硬道理。比如随着中国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创新的价值和影响力可能也会放大。这可以举阿里巴巴不收费的电商模式和腾讯的微信,这些创新,不在中国的体制下,也许可能还没有。即便在美国体制下,华尔街大部分金融创新也都不是体制激励的结果,而是体制监管的结果,其中垃圾债券最为典型。 对所谓创新和其能力的分析,其实是在用很势利的角度来看人类发展的问题。那些要从创新和体制的关系中找出必然逻辑的人,不光有些利欲熏心,还有点痴心妄想。其实创新,或者说创新能力,有些真是上天的雨露或雷霆,我对创新之来临,谁有创新能力,哪个国家是创新影响世界的大国,多少抱着宿命论的观点。 比如就科学创新来说,可以举门捷列夫的例子。他是19世纪化学创新时代划时代的杰作元素周期表的发明者。据说门捷列夫是在一场梦里想到元素周期表的,但他却并不是成长和生活在当时体制最优秀的西欧列国,而是在农奴还没有解放的俄罗斯。与此类似的,还有非欧几何的创始人罗巴切夫斯基,他也是农奴体制养活的俄罗斯科学家,却创立了爱因斯坦相对论得以成立的数学基础。 创新是不能进行价值观判断的。否则尼采哲学的伟大,可能因为希特勒奉之为圭臬,就不能算是人类智慧对世间万物的洞察了。基于这点我认为,有什么样的体制必然有多大的创新能力的说法,过于绝对了。 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分析拿破仑一路打进俄罗斯,开始顺风顺水,后来败给库图佐夫,并不是库图佐夫真的一路诈败,拿破仑真的上当了。换到体制和创新关系的语境里,说“历史之谜”常常是事后诸葛亮未见得就看到了真理,而拿体制优劣说事实,说能力,是价值判断,常常是逻辑貌似正确,价值观也好像有了,却和真相、命运相差万里。 君不见拿破仑引领潮流体制胜过沙皇俄国,但最终其体制下的军队输给了不那么创新的库图佐夫。此中味道吊诡至极,我是不怎么敢下结论的。(转载:陈宁远《不必神化体制对创新的决定性作用》)

(0)
1 9条信息

毛宝曾2020-02-21

我之前是体制内的,在认清他们之前就自愿离开了。我竞争不过他们,本身也没能力,很自知,也不喜欢那种环境。我的意思是说只有逆淘汰继续才能使更多民众看清他们,这个社会看清他们的人太少太少,不足以改变现状。所以继续逆淘汰为最好,在这种趋势下也有可能从体制内发生改变,不温不火反而是最漫长等待。

(0)

高鹰忠2015-01-13

神创造了宇宙。但是神的样子谁都无法看见。只有彻悟的圣人才能告诉我们神的作用。“中”就是用做说明神的作用的。 “中”这个字,是中央有一根棒子穿出的形状,棒子将其分为左右两个部分,表示着阴和阳。总之,中是取得阴阳平衡的一点,是最佳的意思。 古代中国认为,神创造的宇宙就像是纯粹的光球。这光球就是“阳”,它每次运动都会产生“阴”。从数字上说,生成了“一”,然后分成“二”,不断的分裂增加最后产生了万物。 科技发达的现在,使用显微镜就可以观察到那样的分裂。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然后是四个,八个……不断地分裂倍增。由于细胞的分裂,创造出动植物新的生命。 天、地、人、物

(0)

权广延2014-12-25

如今世界上的很多政治变故中,年轻人都扮演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角色。2011年埃及的解放广场上,青年学生是主力军。香港的“占中”,学联打了头阵。台湾“太阳花学运”被广泛认为发挥了动员作用,年轻选民是通过“九合一”选举改变台湾政治生态的有生力量。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包括在中国大陆,不同时代的标志性事件里,都有青年学生的活跃参与。很显然,青年学生的思想状态对任何社会来说都事关重大,它们往往是一个社会思想面貌发生变动的风向标。 由于体制的原因,中国大陆年轻人的思想问题不是这个世界上最突出的,但它的实际分量一如其他社会。这里青年问题的内涵既有“普世”的,也有中国大陆特殊的。 年轻人恐怕是

(0)

张十思2014-10-31

从研究会、促进会到学会、协会,原本是民间性质的社团组织,如今却是干部“扎堆”,“官味”十足,有的甚至沦为不当利益的“输送带”和四风蔓延的“灰色圈”。 一、科技部主管社团近半法人代表为领导干部 湖南清理在社会组织兼职的党政领导干部4 332人,新疆排查出983人,山西清理兼职的处级以上领导干部544人……继中央巡视组前不久专门指出“干部兼职过多”问题,少数省份相继晒出“两栖干部”清理“成绩单”。尽管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的问题屡被诟病,但这样的数字依然令人瞠目,社团组织在官员腐败中扮演的角色也引起社会关注。 “对所主管的学会、协会缺乏有效监管,干部兼职过多”———这是今年7月公

(0)
1 4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