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首页 > 话题 > 财经

各国的货币政策如何处理好稳增长与去杠杆、强监管的关系?

发布日期:2020-12-20    浏览次数:3544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唯有中国在疫情中突出重围,及时把控经济发展走向,出台适宜的货币政策,稳步推进金融发展。

  

        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是每个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经济秩序的重要任务,以币值稳定为首要目标,更加重视充分就业,要根据市场形势变化寻找综合平衡,把握松紧适度,及时动态预调微调。与此同时,去杠杆,杜绝用本金获取高额放贷与利息,还要加强金融监管,降低金融风险……综合各国不同的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您觉得该如何处理好稳增长与去杠杆、强监管的关系呢?如果您有何锦囊妙计可以安邦治国平天下,赶快来《共绘网》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相关热词搜索:各国 货币政策 稳增长 去杠杆 强监管 关系
赞同(34)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庄华荣2023-12-06

货币政策: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央行文章指出,下阶段将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优化资金供给结构,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总量上,保持货币信贷和融资总量增长合理、节奏平稳、效率提升。结构上,提升货币信贷政策的引导效能。价格上,平衡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传导上,协同发挥政策合力疏通传导效率。 其中,“增强信贷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更多关注存量贷款的持续效用,提升存量贷款使用效率”等提法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来源:第一财经

(0)

dgyedw2023-09-27

货币政策仍然有充足的政策空间。 邹澜指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有力有效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货币信贷政策成效初步显现。 “货币政策应对超预期挑战和变化仍然有充足的政策空间。”邹澜强调,人民银行将继续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高质量发展。 邹澜还表示,央行降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发挥国有大行的支柱作用,增强信贷增长的稳定性。抓好“金融16条”落实,加大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金融支持。继续实施好存续的结构性工具,进一步落实好到期工具的延续和展期。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推动银行积极调整存量房贷利率。用好各项调控储备工具调节外汇市场供求,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指导金融机构积极稳妥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建立常态化的融资平台金融债务监测机制。

(0)

大鹏2023-08-05

澎湃新闻:对宏观政策有何期待?您预计全年经济增速是多少? 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宏观政策肯定还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相结合。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体现在人民币不再过度贬值。当然要是美联储加息,会对人民币产生贬值压力,所以短期的波动可能在所难免,但是从长期角度来讲,我认为下半年还是应该保持一定的币值稳定。 财政政策要继续发力,现在我们的财政赤字还有空间,可以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 我认为全年经济走势,下半年经济增速会比上半年高,上半年5.5%的增速背景下,下半年应该能达到5.7%-5.8%的增速,全年增速在5.6%-5.7%没有问题。总而言之,现在中国经济好像碰到了一些挑战和困难,但事实上正如政治局会议所作出的判断,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依然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所以我看好中国经济下半年的表现。

(0)

一叶菩提2023-06-01

目前关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也存在质疑,我们看到央行一季度以来已经释放了天量资金,但目前仍未见到效果,货币之水流不下去。 这并不代表不需要宽松货币政策,而是反映出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超过8成以上资金流向了企业,但不同行业之间产能扩张速度也不尽相同,在家电、服装等行业快速扩张、行业内卷,削弱员工工资。而医疗、教育等行业价格上涨则会大幅增加居民生活成本,部分资金也留在金融机构之间空转。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货币政策需要和财政政策相配合,维持宽松基调也是必选项。后续我认为更多的需要结构性货币政策进行引导,更重要的是和财政政策相配合。 财政政策方面,今年的基建力度跟去年维持差不多的水平,政府更多地希望投向民生领域,但地方政府手里的钱并不多,多地政府债务压力大,房地产复苏也处于比较平缓的状态。 因此,需要中央政府发动其扩表的能力以此刺激经济。我认为,后续宽松政策肯定还会维持,而且还出台其他政策相配合。 当然,长期看,这些政策还不足以推动中国经济,力度是远远不够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下一步可以多印钱,多发钱,尤其向中低收入群体先发钱。国家统计局4月最新数据显示,青年人失业率突破20%,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数字,并且许多人其实并不在这个统计指标内,这部分人群的就业压力非常大,需要给予一定支持,保证他们的的基本生活和支出,降低他们的就业压力。同时,在基建、乡村振兴等领域,一定要把钱落到实处。

(0)

仁爱星空2022-11-21

宏观经济中的货币信用、负债信用、杠杆信用从哪里来?一个国家GDP的增长率、财政税收的增长率、实体经济的利润率,是一切货币信用、负债信用、杠杆信用的来源。反过来杠杆过大又会带来宏观经济的风险。这三句话表现在微观上,即每个企业对自己的债务杠杆、效益改善都应日日关注、月月关注、年年关注,把企业经营好。

(0)

德者清2022-09-11

赞!支持国家决策

(1)

金豆2022-07-19

通过财政支出影响央行的水量和水流速度本身就非常不可控。 经济越拉胯,央行往往会营造很宽松的环境(水管够)来确保财政发债支出,这往往也越容易引发“超调风险”。 细想上周央行逆回购到期后缩量操作,就是适当回收前期放水太多的操作。 可是不管怎样,中国的经济复苏还远远没有到开香槟庆祝的时候,8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期:是人大常委会日;是弹药用尽的截止日,也是前期基建投资的成绩表现时间。 8月后,如果房地产消费没有起色,财政还没有增量政策提供新的弹药,四季度经济增速的回升势头将明显减弱,全年GDP保5恐难实现。 最最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的内生性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一遇挫就砸钱的玩法只会带来更大的伤害。作者:和卿

(0)

笃定前行2022-04-27

从宏观角度看,影响总需求的政策路径有三条,分别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管理通过调节金融部门的监管力度,尤其是针对房地产融资,影响信贷扩张速度。财政政策主要影响政府部门债务。货币政策既可以影响政府债务也可以影响私人部门债务。美国这一轮的宽松政策不仅表现为财政赤字,国债增加,美联储通过财政投放货币,导致M2增加,实质上是美联储通过国债为财政部融资。 当前中国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具体而言,疫情在供需两端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而且对低收入群体就业集中的餐饮、旅游等服务行业冲击更大。同时,俄乌冲突带来的地缘政治影响,以及前期对数字经济平台的监管,都对经济预期产生负面影响,加大了短期的经济下行压力。因此宏观稳增长政策不能仅仅考虑需求刺激,而要兼顾三方面:逆周期调节的力度足够大,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供给能力,帮扶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中低收入群体。 当前中国应采取“紧信用、宽财政、松货币”的政策思路。这里的“紧信用”不是指通过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来紧缩银行信贷,而是指在金融周期下行阶段,由于风险偏好下降,市场主体自发的信用紧缩动能。在市场自发的信用紧缩环境下,应该通过货币和监管方面的扶持来促进信贷扩张,但更重要、更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货币放松来促进财政扩张,以抵消信用紧缩对总需求的影响。今年财政扩张是稳增长的亮点。(彭文生为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负责人)

(0)

HUYY5R2021-12-27

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面临新的下行压力的背景下,稳增长的权重提升。会议指出,明年“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相比往年,这是一个新的提法。 “稳健”表明高层不愿传递强刺激和大水漫灌的政策预期,避免房地产和地方债务等风险复燃;“有效”要求无论是再贷款还是专项债等工具,都要发挥应有作用,前者要避免流动性外溢到其他领域,后者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滞留、闲置。

(0)

东方红2021-12-20

北大国发院黄益平:在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也要控制系统性风险。中国现在系统性风险高,我认为有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增长速度下来了,再加上产业要更新换代,意味着微观层面很多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恶化了,所以容易出现金融风险。 第二,产业更新换代意味着相当一部分企业都要被淘汰,在这个过程中也可能引发新的金融风险,这是增长速度持续下行必然导致的结果。 过去,政府给所有的金融机构兜底,好处是短期金融稳定了,但长期来看金融变得更不稳定,现在就有越来越兜不下去的趋势。政府兜底导致的直接结果之一是道德风险,反正有人兜底,金融行业的从业者就对风险不介意,肆意扩张。现在的难题是,要释放局部的风险点,打破刚性兑付,让市场来决定,“该破产的破产,该违约的违约”,但具体从哪里着手去做,确实很难判断。在打破刚性兑付这方面,中国做得最成功的是股票市场,但在其他金融市场上,如何打破刚性兑付,之后会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这对决策者来说是很困难的抉择。银行业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前几年出台的存款保险制度是用来做什么的?万一某家银行出了问题,该破产就破产,该兼并就兼并,每一个储蓄账户只要不超过50万元,由存款保险制度来兜底,老百姓便不用恐慌了,政府也不用忙着去“灭火”。这是一个很好的机制,但实际上存款保险制度已经运行三年了,还没有真正处置过一个案例。是不是中国的所有银行在这三年里都运行良好,完全不需要处置风险呢?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个答案。难就难在怎么处理这个问题,虽然还没发生,但有些运营不善的银行总归是要破产的,大方向不会改变。

(0)
1 2 20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