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文化成就土耳其现代化转型

发布日期:2013-12-20    浏览次数:10256

  

         处在转型期的中国面临诸多挑战,其他传统国家是如何度过这样的转型期?古国土耳其也曾被冠以“病夫”头衔,经历数次政权更替、用半个世纪时间作为过渡,终于走上一条现代文明与传统精神共存的成功转型之路。其中,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转型成功因素中文化变革是重要因素。

         土耳其在共和国建立后,凯末尔先后废除“哈里发”制,关闭宗教法庭,取缔了宗教学校,剥夺了宗教财产,接管慈善基金。在社会和文化传统上,禁止戴传统的土耳其礼帽,取缔这个帽子戴上礼帽波及到土耳其的每一个穆斯林,是对其社会文化的重大冲击。另外1929年凯末尔颁布文字的改革,在土耳其公开场合不使用阿拉伯字母,使用拉丁字母。凯末尔主义者当时以一种强权政治推行文化政治各方面的改革,构建了政治民主德外在形式,比如议会、政党,客观上奠定现在土耳其的基础,为土耳其迈向现代化打造了坚实的平台。你觉得我国该如何让文化引领社会转型?你对此还有什么其他看法?

相关热词搜索:文化 产业转型 土耳其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67)  |  中立(1)  |  反对(1)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晚霞2022-10-20

《共绘网》,感谢分享

(0)

汪久祥2020-08-01

西方文明的精英们不接纳土耳其。当这一问题悬而不决时,土耳其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在公众中激起了反西方的情绪,并开始损害土耳其精英的世俗的,亲西方的倾向。土耳其领导人常常把他们的国家描述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一座“桥梁”……然而,联结两个牢固实体的桥梁只是一种人工的架设,而不是两者中任何一个的一部分。当土耳其的领导人把他们的国家说成是一座桥梁时,亦委婉地证实了它是无所适从的。

(0)

斯塔夫里.阿诺斯2020-03-24

欧洲往东,地中海彼岸,便是阿拉伯世界。 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阿拉伯各国始终无法「政教分离」,坚守伊斯兰文化传统,导致转型失败,至今仍然是一个保守的传统社会,更不要说什么文化出海了。 旅游业可拯救不了中东。 有个例外是土耳其,经过一系列世俗化改革后,成功远离了伊斯兰教,并努力融入到欧洲国家队列里。 但欧盟很不欢迎土耳其,不管是信仰冲突、话语权争夺还是移民潮等因素,都注定了两边不是一路人。 既背叛了伊斯兰,又不被基督教接受,尴尬的土耳其,在历史的撕裂中徘徊。

(0)

呼啦啦啦2019-08-16

土耳其经济快速地发展。土耳其在生产农产品、纺织品、汽车、船只及其他运输工具、建筑材料和家用电子产品皆居领导地位。近年来土耳其在私人部门已有显著发展然而国有企业于工业、银行业、运输及通讯仍有重要地位。土耳其是北约成员国,又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创始会员国及二十国集团的成员。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为发展中的新兴经济体,亦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0)

欧几里德2015-04-01

我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创新思维也随之产生,其诞生过程就充满思想与实践的分歧融合、和互动。21世纪是思维创新的时代。思维就是文化纷乱与混沌掩盖着秩序,彷徨与矛盾孕育着机会,忧虑与理想蕴藏着哲学,思想与探索需要观念的更新和方法机制的科学。《共绘网》正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思想理论进行系统的构建,对思想本质延拓进行实践探讨,将创新思维的实践性和哲学研究的逻辑性有机结合,以新颖的理论观点和开拓性思维指导创新思想理论发展与实践走向。

(0)

江城子2014-08-11

一、土耳其人眼里的“广州通”   现在在广州的土耳其人萨立大部分都认识,大家一有困难就找他,从找饭馆到找客户,他都乐意效劳,因为他是大家眼中的“广州通”   去年底,作为中国“土耳其文化年”的活动之一,记者受土耳其相关机构邀请,去土耳其进行了参观访问,也因此结识了负责此次活动相关工作的萨立。外形俊朗的他热情开朗,中文与英文都说得不错,还能说点广州话。   在伊斯坦布尔参观访问的几天里,萨立又做导游又做翻译,马不停蹄地跑前跑后。他说,我恨不得把土耳其所有的美景与文化都让你们看个够,因为中国人对土耳其的了解太少了。   同样,土耳其人对中国的了解也有限。记者在伊斯坦布尔大街上,常常被人问是不是日本人?在伊斯坦布尔的书店里,也几乎买不到一本中文书。这里的银行可以兑换欧元、美元和日元,却没法兑换人民币,因为来土耳其的中国人太少了。   据前述土耳其机构秘书长Seyfettin先生介绍,2002年从中国去土耳其的游客仅2万人左右,随后逐年增加,到2012年达到12万人。然而,中国每年有8000万人出国旅游,全球每年有4000万人去土耳其旅游,12万中国游客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   萨立告诉记者,每年到中国来的土耳其人有3万左右,这些人大部分都去往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等地从事贸易活动,其中去广深两地的人数最多,但来华的土耳其商人对中国文化了解甚少。萨立说,现在在广州的土耳其人大部分都认识,大家一有困难就找他,从找饭馆到找客户,他都乐意效劳,因为他是大家眼中的“广州通”。   萨立还向记者介绍了中土旅客、商人往来情况。“去土耳其旅游的中国人并不多,原因有几个:第一是距离比较远,土耳其又比较大,中国人去欧洲旅游一次可以去五六个国家,但是来土耳其旅行一个星期都看不完;第二是还有人以为土耳其在中东,害怕不安全。虽然在广州做生意的土耳其人较多,但如果你问一个土耳其人知道中国的哪些城市,他通常只会说4个地方:北京、上海、香港、台湾,他不会知道广州在哪,因为土耳其国内对广州的介绍很少。有的人可能会知道云浮,这是因为土耳其每年都有7亿美元以上的大理石被运往云浮加工”。   萨立说,据他了解,目前每年去土耳其的中国留学生总人数还不到100人,去年土耳其来中国的留学生共400多人,来广州的有近50人,其中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和中山大学的土耳其留学生最多。   为了加强对中土文化交流现状的了解,萨立把自己的研究生论文方向定为对居穗土耳其人的调查。他介绍,十几年前来中国的大部分土耳其留学生只读本科,而随着中土部分高校合作的加强,来中国读研的土耳其人正在增多,其中选择汉语言专业的人数最多。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和安卡拉大学就有留学生交换制度,武汉大学和开塞利的ERCIYES大学也开始发展合作关系。和北京、上海、西安、武汉等城市的大学相比,选择在广州学习汉语言的土耳其留学生数量较少。因为广州话显然不太好学,土耳其人除了学习标准汉语,在生活中还会面对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方言,增加了适应的困难。   二、为中土文化交流牵线搭桥   在中国留学的7年时间让萨立结识了许多朋友,也认识到中土两国文化交流深度还不够。他觉得与其回国,不如在中土文化交流上有所作为   “如果我没有来中国留学,我可能永远都不会做现在这些事情。我是一个比较外向、喜欢说话的人,在中国留学的7年时间让我结识了许多朋友,让我认识到中土两国文化交流深度还不够。土耳其有一所大学曾想让我毕业后回国教书,我没有去,因为我觉得相比之下我更愿意在中土文化交流上有所作为,我是一个‘不安分的留学生’。”2007年,萨立从土耳其来到中国留学,在武汉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各读完2年本科,在广外攻读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现在正准备攻读华南师范大学的历史学博士。   从2010年开始,“不安分的”萨立就已经开始着手组织中土文化交流活动。起初萨立只是带一些自己的朋友、老师去土耳其旅游,后来慢慢发展成为带商人、知识分子等去土耳其考察访问。2011年至2012年,萨立在广东土耳其商人协会担任秘书长,随后担任项目部负责人。   2013年4月,萨立被土耳其孔亚大学邀请回国做“认识中国社会”的主题讲座,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为什么我硕士还没毕业就能回土耳其的大学开讲座?因为很少有别的土耳其人比我更加了解中国,而且他们说我讲得很好,现在又有另外两所大学邀请我去做讲座。”现在,萨立加入了一家文化旅游公司,全身心投入到中土文化交流活动中。   萨立感到自豪的是,去年他参与组织了中国一百名文化人赴土耳其访问,被邀请的人有莫言、白岩松等知名文化人,也有媒体记者。萨立负责广东地区的组织工作。他认为中土交流的突破口要从文化做起,先要互相认识,而这种认识要从学校开始。“我非常乐意做教育方面的事情,去年我带了4位土耳其的大学校长来到华南师大和广外交流,希望大学与大学之间多开展文化活动。谁保证今天的学生,就不会是明天的领导人?”   在2013年正月十五举办的“第三届广府庙会”上,萨立曾带领土耳其孔亚市玫俩穆区的2个舞蹈团向市民展示了神秘的土耳其“旋转舞”。同年7月,萨立参与了广州市越秀区和孔亚市玫俩穆区的“友好城区”项目,越秀区区长王焕清与玫俩穆区区长赛德尔在孔亚市共同签署了两区《加强合作交流备忘录》,玫俩穆区将当地新落成的城市公园命名为“越秀公园”。   为什么要选择孔亚市?萨立介绍,古老的孔亚市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12—13世纪塞尔柱帝国的首都。“土耳其的孔子”鲁米最后就定居于此,他的诗句在土耳其广为流传。   在萨立眼中,中国构建新丝绸之路的重大规划对于中土文化交流是一个重大契机,他甚至决定将对中土丝绸之路的研究写成博士论文。他现在一边读书,一边与央视进行合作。今年7月5日,央视在西安举办了大型跨国文化交流《丝绸之路》启动仪式,萨立负责参加活动的中国儿童在土耳其的行程,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宣传中国文化,也让中国的下一代更多地了解土耳其。   与此同时,参与“丝绸之路万里行”的40家媒体代表已于7月17日从西安出发,自驾车前往土耳其,途径8个国家的27个城市,萨立负责在土耳其的接待工作。萨立告诉记者,他们后期还将组织两国画家、摄影师、教授等在土耳其进行交流。“目前我们正在陕西计划安排一些画家去土耳其进行考察,更深入地认识土耳其。”他还想在广州成立一个土耳其文化交流中心,组织游客重走通往土耳其的海上丝绸之路。   萨立说,我希望更多的广东人能来到土耳其,能爬上特洛伊木马,观看棉花堡落日,乘坐卡帕多西亚的热气球,诵读帕慕克的诗歌,坐在亚洲的海峡边对着欧洲喝咖啡,了解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的文明;“不一样的亚洲和不一样的欧洲,就是多元化的土耳其”。(转载: 项仙君、袁乙千《“我愿做中土文化交流的使者”》)

(0)
1 6条信息

廖仁斌2015-05-19

今年我已经吃96岁的饭了,精力体力大不如前,很少伏案握笔。前不久,李凌同志将他的书稿《“民主堡垒”群星陨落记》给我,并嘱写序言。我之所以应命,是由于这本大著中有我熟悉的人,主要描述了当代许多著名学者、大师的悲惨命运,所关注的问题恰恰是我晚年不断呼唤的“何时宪政大开张”。可以说,这本书是当代中国历史变局的一个例证。 当年领导云南地下党活动的省工委书记郑伯克,是我在中组部工作时的同事,又同住一栋楼的邻居(已经去世),他在云南多年,曾亲临联大指导工作,解放后就被打成“地方主义”,从一线退下,再没有担任过重要领导职务。 1939年夏,我到重庆参加南方局青年工作会议时(青委书记是蒋南翔),认识了袁永

(0)
1 1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