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治霾,能否产业转移?

发布日期:2014-01-02    浏览次数:3996

 

        近日,中国大部分地区都遭受到雾霾天气影响,包括南京在内的江苏13个省辖市受到重污染,山东、河北等北部地区也发布过黄色预警。大范围的雾霾天气造成能见度大幅度下降,还对人体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政府如何及时遏制住雾霾成为老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大分工的不断推进,其实治霾可以通过产业转移来实现,比如将中国的钢铁冶炼厂搬迁到巴西或澳洲,将化工厂迁移到中东石油国家,然后再将半成品运回中国如此一来既解决了被转移国的就业问题和原材料销售问题,也解决了运输成本问题同时中国的雾霾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缓解你觉得此办法可行吗?

相关热词搜索:雾霾 环境 产业转移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107)  |  中立(3)  |  反对(1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蝲蝲蛄2019-11-05

未来十年中国将面临从科技产业化到产业科技化的整体跃进,这属于“生产力之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虽然过去十年中国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文化和体制的原因,企业科技创新的整体动力还是不足,商业模式创新企业较多,硬科技企业较少。未来十年中国科技行业细分领域将面临全面产业化,地方政府和金融资本将会追逐真正有技术实力的企业,科技成为产业新贵和资本热土。科技产业化的同时,各产业也将面临数字化、智能化和科技化改造。在美国,很多细小的行业都已经完成了数字化和科技化改造,很多中小企业都有一套大数据经营系统,但是在中国由于企业大部分靠资源驱动,企业发展模式粗放,精细化管理水平低,企业信息化水平较弱。在未来经济下行期,中国更多企业将会追求效率和管理提升,追求高速增长已成过去,产业科技化的春天即将到来。

(0)

kaggg2019-09-26

区域间存在产业级差。由于世界各地的要素禀赋不同、制度环境不同,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主导产业存在明显的产业级差。正是这些区域间产业级差的存在促使产业转移的发生成为可能。

(0)

张元贵2015-12-14

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强大的内心,能够帮助一个人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直到成为圣贤。现代人无法奢求成为圣贤,但完全可以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从雾霾带来的沮丧与愤怒中平静下来,认真思考一下:雾霾与精神雾霾的关系。

(0)

邹颖莉2014-07-17

中国正进入新的产业升级转型阶段,这一阶段需要创新精神,要把偏重制造的“体力型”企业转变成偏重创造的“脑力型”企业,这对目前的中国来说不是个很大的挑战。  首先,中国企业需要更多地“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参与全球市场竞争除了技术领先,更重要的还需要用领导策略,而不是以往中国企业的跟随策略。只有学会用领导策略,才能抢得产业话语权。   其次,中国企业领导人需要具备企业家精神,这一点中国的企业家前些年提得较多,现在反而少了。从政府层面讲,与其他国家的政府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也十分必要,因为一个国家的产业政策是该国企业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关键一环。尽管中国在过去30多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仅凭过去的成绩不能给未来的发展带来保证。国家经济状况骤升骤降不止一次地发生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在中国,中国政府和企业都要不断针对全球竞争环境的变化做出及时有效调整。   早在三年前,韩德尔•琼斯就指出,美国是一个正在日益衰弱的巨人,加上最大的风暴(指中国崛起)就要来袭,使得美国这个史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帝国,正逐渐变成一个“体质渐趋衰弱的人”,而美国能否顺利渡过这场有史以来最强的“中国风暴”,将取决于美国如何滋养自身的体质。这段话对当时的美国而言,可以说是在政治评论之外最具“警世危言”的观点。    他认为,一个国家经济迅猛发展,背后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其工业发展活力。要建立强大的工业基础,需要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整体环境。有些国家经济发生衰退,背负巨额赤字,部分原因是其工业基础被削弱,无法保证企业能有效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对此,韩德尔•琼斯从全球视角出发,并结合中国特色,对中国未来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诸多方法进行了探索,还对中国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环境中取得成功进行了分析。

(0)

unbeliveable2014-06-25

 威尔科克斯县是美国亚拉巴马州失业率最高的地方。倒闭的纺织厂、家具厂扔下的不仅是空荡荡的厂房,更抛出一大批寻找工作的绝望失业者。   上月,失业者迎来了来自1.2万公里以外地区的新老板,他们来自中国河南省。河南的金龙精密铜管集团在威尔科克斯县开了座工厂,生产空调用铜管,用工300多人。300人虽然不算多,但对于威尔科克斯县这个素以“就业机会比湖泊、松林、野火鸡、野猪还少”的地方而言,已经是个不错的馅饼了。 1、 美国乡村受宠若惊   “时薪15美元的活儿已经十分罕见了,”附近一个县的官员多蒂•加斯东说。   金龙精密铜管集团在亚拉巴马州的项目就曾被该州多个县争抢,托马斯维尔市就是其中一个。   起初,集团相中了托马斯维尔,但市长谢尔登•戴却无法找到符合要求的足够大的地。“我为此惊慌失措,”谢尔登•戴说。但他最终在附近的威尔科克斯县为集团找到一块地皮,希望地域优势能为他拉动市内就业。   威尔科克斯县受宠若惊。为抓住这次机会,县里不仅上下跑动,到州里要优惠政策,更是在安排上做到细致入微,生怕失去这次机会。   在一次与金龙精密铜管集团会面的谈判会上,县官员召集到地方基础设施相关各部门的人员一同参会,从亚拉巴马州电力公司到手机运营商,目的是为了让投资方一提出疑问,就有对口人员给出满意回答。   谢尔登•戴说,当时的场面是,“只要你来,我就会抓住你的手”。当地官员还在托马斯维尔的新中国自助餐厅举行宴会,提供中式菜品和当地传统菜。考虑到中国人的围餐习惯,当地政府还提前购置了带转盘的圆桌。   为避免文化误解,当地官员在客人抵达前,火速换掉了先前按美国习俗准备的黑白欢迎横幅。 2、 7万人端中国饭碗   端着中国饭碗的美国人到底有多少?   美国罗迪厄姆咨询集团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企业对美投资达到历史性的140亿美元,合计雇佣7万美国人。而仅仅在10年前,美国本土端中国企业饭碗的美国人几乎为零。   美联社描述,近些年,大批中国企业跨越大洋,到美国投资办厂,于是便出现美国市长和经济开发官员们列队欢迎中国老板的场景。尤其是美国南部一些州,以廉价劳动力和低廉用地费为招牌,在欢迎中国企业的潮流中显得格外积极。   以威尔科克斯县的这家工厂为例,当中国老板下飞机时,美国市长揣着税收优惠政策、端着当地的香蕉布丁早已等候在机场。   3、  中国企业遍地开花   美联社23日一篇题为《你好!美国乡村求爱中国企业》的评论中说,亚拉巴马州发生的一切,事实上在全美都在上演。   在俄亥俄州,中国福耀玻璃工业集团2008年买下通用汽车无力经营的一家工厂,创造就业岗位800个。这家玻璃工厂的位置极好,可在4小时车程内抵达俄亥俄州、肯塔基州和印第安纳州的几家汽车制造厂。 在南卡罗来纳,中国棉纺企业科尔集团正在投资2.18亿美元建厂,拉动当地就业至少500个岗位。南卡罗来纳州政府承诺为其减税400万美元。在得克萨斯州,天津钢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0亿美元生产油气输送管道。按计划,新厂会在2017年年底前在当地招工400至500人。(转载:7万美国人捧“中国饭碗”)

(0)

烟花烬头2014-06-11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访非时表示,中方将积极参与非洲公路、铁路、电信、电力等项目建设,打造中非全面合作升级版。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版产能输出计划轮廓逐渐清晰,与传统出口贸易相比,以资本输出带动产能输出的“走出去”战略更具控制力和主动权。 资本输出、产能输出是大国崛起必由之路,在当前房地产景气回落拖累经济增长的背景下,产能输出显得尤为紧迫。当前国内产能过剩和传统贸易增长遭遇瓶颈,“走出去”战略无疑是多赢策略,既可帮助这些国家基础设施转型升级,也有利于中国在消化过剩产能的同时参与构建国际金融新体系,服务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一方面,全球基础设施需求依然庞大。目前多数亚非拉国家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起步或快速推进阶段,对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需求很大。经合组织报告预测,为满足全球经济发展需要,2013年至2030年,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55万亿美元,其中港口、机场及铁路运输设施需求为11万亿美元。据亚洲开发银行测算,2010年至2020年,成员国需要基础设施投资8.22万亿美元。潜在需求面临着资金约束,我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设立,将有助于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也有利于我国企业加大对外基础设施建设的参与程度。 另一方面,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具有比较优势,在铁路、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领域拥有领先的设计和施工能力。数据显示,1992年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仅为700公里,而2012年达到了9.62万公里,年均复合增速达27.9%。 然而,必要条件对于成功实现“走出去”战略仍远远不够。目前,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主要集中于亚非等资源丰富的新兴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尚未充分体现。在海外运营时,我国企业不乏水土不服、“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教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发达经济体的历史经验表明,“走出去”战略成功的关键是国家战略性支持与市场化运行机制并行。“二战”之后,美国外汇储备丰厚,战争结束导致国内产能严重过剩,当时诞生了影响全球平衡的“美元信贷”计划,其中包含了著名的“马歇尔计划”。上世纪70年代末期,遭遇出口瓶颈和巨额外汇储备困扰的日本,迅速通过政府成立出口信贷银行、提供政府开发援助贷款(ODA),民间建立股权多元化、国际化的基础设施发展公司等方式,借助资本输出将国内产能转移。 因此,我国必须在国家战略层面制定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外贸、信贷、财税政策措施。同时,在企业层面建立健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强化财务硬约束。只有坚持战略与市场并重,才能形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成功实现“走出去”战略的充分条件。(转载:曹水水《“走出去”战略带动产能输出》)

(0)

只若初见2014-06-10

治理大气污染,仅靠一时一地的努力是不行的,需要“全国一盘棋”统筹推进,历时弥久,才能见到实效。因此,我认为,区域性大气污染治理,需要国家层面建立长效机制。当务之急是建立以下六项机制。   第一,建立治理大气污染的区域性协作联动的研究机制。   研究大气污染,区域内首先要联动。建议由中央政府牵头,由区域内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共同参与,建立大气污染治理研究的联席会议制度。这个机构应该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研究明确区域内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由该机构主导,制定比国家标准更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研究确立污染物减排的目标任务。对于雾霾重灾区来说,不能满足于完成国家确定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应该分析本区域大气污染物的构成情况,有针对性地再制定出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各个省市。研究建立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建立区域空气污染信息交流平台与区域大气污染突发状况应急响应预案。   第二,建立治理大气污染的生态补偿的研究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仅靠区域内各省市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国家出台政策,从内外两个方向消除污染源。效仿退耕还林工程,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生态补偿的研究机制。应该认真分析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源头主要在哪里,然后,从国家层面制定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消除源头上的污染。建立区域性生态补偿研究机制,除了研究执行国家的生态补偿政策外,区域内也应探索建立区域性生态补偿的研究机制。比如,长三角可以研究建立一个“生态补偿基金”,国家投放一部分资金,长三角地区各省市根据各自的经济规模、人口规模等指针,各自拿出一部分资金,还可以吸纳一些公益性资金,共同建起这个“资金池”。   第三,建立治理大气污染的激励约束的研究机制。   这个研究机制的原理,主要是“用好市场的手”,政府出台财税、信贷、用地等政策,形成鼓励绿色环保项目、限制污染项目的长效机制。建议国家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制定激励约束政策:财税政策方面,国家已经划出了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线。各地在执行这一政策时,利用财税杠杆,形成“减排量越大,得到的好处越多”的机制;信贷政策方面,对企业的贷款实行“分类对待”,用金融杠杆助推节能减排;土地政策方面,对“两高”行业实行严格的土地供应政策,关紧土地闸门,把高污染项目关在门外。   第四,建立治理大气污染立足法治思维的研究机制。   法律才是治理大气污染的最有效权威武器,然而,我国在这方面是落后的。建议要尽快制定大气污染防治的地方细则出台配套法规细则,完善大气污染防治的相关制度。   此外,环境保护单靠环保行政执法是不够的。要有司法的参与介入,才能有效处理和解决重大环境污染问题。只有推动大气污染治理的法制建设,完善环境法制的诉讼制度、审判制度和执行制度。实行依法环保的基本方略、基本国策,才能实现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   第五,建立治理大气污染的区域一体化科技支撑的研究机制。   如何落实大气环境保护的区域一体化,需要进行统一空气质量目标、统一大气监测网络体系、统一污染源与空气质量信息、统一监管区域内污染行为,这些都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科技支撑,就是需要建立“科学与决策”的良好互动机制,科学研究应有效地支撑管理决策,而管理决策应以科学研究为依据。这就要求充分利用有关机构的环境科研力量,建立区域性的环境科研合作平台。   第六,建立治理大气污染借鉴国外和香港地区先进经验的研究机制。   美、英等国和香港地区治理大气污染的经验,为我国防治当前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提供借鉴。在制定完善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体系中,可以借鉴英国的《清洁空气法》和美国的《空气污染控制法》、《清洁空气法》。在明确各级政府大气污染防治的权责中,可以借鉴美国地方政府的大气污染防治三级管理体制的做法。借鉴英国的各市郡政府有权申请成立空气质量管理区,和地方政府监管小型、危险程度低的工业设施等做法。在强制推行工业和能源领域污染治理,鼓励产业结构调整和循环经济模式中,可以借鉴欧盟国家规定和相关法案。在工业治理思路从排放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它将总量控制分为排放口总量控制和区域总量控制。我们还可以对新加坡环保体系进行研究。新加坡是亚洲空气质量最好的国家之一。我们还可以进行香港治理空气污染经验的研究。香港政府最近动用100亿港元分阶段资助老旧商业柴油车更换环保汽车,邮轮码头安装电力设施,减少柴油燃烧的排放。在公共交通方面,投入资金给公共巴士安装选择性催化还原器。并在1994年就成立了“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来推动小区环保,并一次性向该基金注资50亿港元,成立资本储备信托基金,并利用此资金的投资回报,来资助各项小区绿色行动。   总之,我们对于治理大气污染的研究,不仅是全社会“同呼吸,共命运”,更需要“同呼吸,共责任”,“同呼吸,共奋斗”。(转载:屠海鸣《区域性大气污染治理仍需国家层面建立六项机制》)

(0)

莫名其妙2014-05-19

在4月28日举行的鼓岭论坛暨海上丝绸之路走进非洲•中非产业经济合作峰会上,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非洲年轻劳动力充足,工资成本低,中国企业走出去最好的选择是到非洲,非洲也将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最后一站。 林毅夫认为,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必须留在国内的这一部分行业已经走向了“微笑曲线”的两端,一端是销售与品牌,另外一端是设计与研发,把加工的一部分转移到海外工资水平比较低的地方去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当初英国、美国、日本都是这么做的,后来亚洲四小龙也是把这一块转移到中国内地。现在,中国把加工往外转移也是必然的。 在林毅夫看来,唯一有能力承接这么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地方,就只有非洲。非洲有10亿人口,跟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的时候规模一样,而且绝大多数是年轻劳动力,完全有能力消化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至于对非洲的环境风险、基础设施薄弱等方面担忧,他认为,中国企业可以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帮助落后地区克服制约因素。(转载:林毅夫《到非洲找机遇》)

(0)

娄功翀景2014-04-21

据最新统计显示,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增速持续高于利用外资,两者差距迅速缩小。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13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1175.86亿美元,同比增长5.25%;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8%。种种迹象表明,在我国外贸增速整体放缓的大背景下,境外投资正日益显示出其迫切性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下,国内企业“走出去”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和高潮期。在外需不振,外贸结构转型升级艰难爬坡的形势下,到境外投资兴业不失为国内企业“突围”的一条可行路径。

(0)

赵偌菁英2014-04-19

就宏观层面而言,中国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为企业国际化提供更好的服务,推动产能过剩行业的对外投资,支持资源型企业到境外设立战略资源供应基地,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深化境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投资,弱化企业的国家背景,确保投资项目的商业性和投资决策过程的透明度,最终实现投资的自由化。就微观层面而言,企业本身要从战略定位、组织架构、人才配置、管理体制等方面打造国际化的经营平台,认真研究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国别和地区差异,充分了解投资国的制度、风俗、宗教等方面的情况,减少企业国际化的风险和成本。

(0)
1 2 16条信息

王祖蓝2014-10-28

产业转移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布局优化的重要抓手。产业转移涉及转出地和承接地的双向对接,必须做好产能与资源,产业发展与结构布局的合理优化,真正实现双赢。为此,建议在产业转移中要避免五个误区: 首先,产业转移要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不能随意把本地区的传统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转移出去。不少东部沿海地区当前的发展重点趋同化现象严重,都片面追求高端,力图在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上狠下功夫,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总体方向是对的。但是,不能一刀切,要从转出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和发展后劲综合考虑。因此,建议在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同时,还不应忽视本地传统工业

(0)

jenny2014-01-08

雾霾天气目前是严重关切到我们生活的一件大事,关于产业转移这个话题,从表面上看,如果能够实现产业转移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从根本上说,不能仅仅靠产业转移来解决问题,因为伴随着产业转移的同时,我国的劳动力资本优势以及很多优势都随之丧失,所以要根本性的解决雾霾天气以及环境污染以及食品安全等众多问题还要靠国家真正的下大力度去解决,包括淘汰落后的产能,实现产业升级,包括地方政府不仅仅以GDP来作为官员考核的唯一标准,制定食品以及药品的安全生产体系,改变以往的先污染再治理的发展思路等等。总之,不仅仅是产业转移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雾霾天气的问题。

(0)
1 2条信息

liqinheng2014-01-15

通过产业转移来治理雾霾,只能是暂时的,但绝对不是长远之计,一方面,这不利于被转移国的环境和将来发展,对于被转移国来说并不公平;另一方面,通过产业转移虽然得到了环境的暂时好转,但是当今世界是统一发展的整体,如果为了一己之利而至道德利益与不顾,必然会遭受他国诟病。要解决雾霾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应该正确引导,而不是逃避,首先应该发展清洁,通过其他能源来代替煤炭、石油等污染较大的能源;其次应该树立环保的意识,减少废气排放量,减少污染。治理雾霾不能仅关注眼前,也要考虑到长远发展。

(0)
1 1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