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你有“时髦病”吗?

发布日期:2014-01-22    浏览次数:2718

  

       “时髦病”并不是指空调病、电脑病等“气质性疾病”,而是一些由于科学高速发展带给人们的心理病,是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时代产物超过9成的人表示离不开手机,无论是等公交地铁,是排队等点餐,睡觉前还是上厕所,手机无一例外得被紧紧攥在手中,哪天忘带手机就跟丢了魂一样;大部分年轻人变身宅男宅女,爱上网购,52.7%的年轻人经常网购成为“剁手族”;大学生和白领是经常性晚睡的两大主要人群,明明很困却还要刷微博看电视;拖延症更是普遍存在,80%以上的大学生和86%的职场人士都患有此病,没人催不可能主动学习不可能完成工作。对比上述病症,你占了几项?你觉得这样好吗?

相关热词搜索:“时髦病” 生活节奏 科技产品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110)  |  中立(3)  |  反对(2)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水獭332019-10-14

基本都站,但电商的好处就是减少了实体店的租用成本,会便宜些。

(0)

卢久2019-08-23

“时髦病”最有效的医治办法,就是有意识地放慢追逐的脚步,有意识地调整生活的节奏。这意味着我们可能要舍弃一些东西,比如物质上的,金钱上的,但是我们却可以借此欣赏到路边以前未曾注意的风景,发现生活中被我们遗失的美好。正所谓远离“时髦病”,才能体味真生活。

(0)

玉兔2019-06-08

生病不能只治病,还得找到病症所在(情绪源头)。 当我们肠胃不适,只是大把吞下胃药,却逃避压力和紧张的根源; 当我们皮肤上的各种红疹,犹如一座座小火山的爆发,但却没有发出:我很生气,请看看我的愤怒的心声; …… 很多疾病都是我们自己的情绪引起的,即使好了一点,我们的情绪再上来的时候,健康又没了。 我的一位医生朋友说: “现在来医院就诊的患者中,心身疾病超过1/3,躯体疾病少于1/3,而且躯体疾病又会导致心理问题。所以他们不能再仅仅依靠单纯生物医学模式来治疗这些患者,而应当从生物到心理再到社会三个层面去治疗。” 懂得爱自己,不仅仅是住最好的房子,吃最精致的佳肴,忠于内心,超越自我… 还有你比谁都能更关心自己的情绪,比谁都更敏锐的察觉身体发出的信号。 什么时候疲劳到了一个临界点,你需要休息; 什么时候将病未病时,你需要管理自己的免疫系统; 什么时候需要大哭、嘶吼、发泄; 什么时候应该放手、宽恕; 什么时候值得大胆、自信…… 你要比谁都更清楚知道自己的情绪和身体正在哪个点上,然后再去消化它。 世上没有既安逸又精彩的人生,而美好前程都是血汗打下来的。 想要为自己的梦想负责,为一家老小负责,我们就必须管理好情绪,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 惜命最好的方式不是养生,而是管理情绪。

(0)

阿呆2018-10-18

日本松下集团高管松下幸之助说过,不管我们如何讨好韩国人,他们也不会购买日本的产品;也不管我们如何鄙视中国人,他们都会购买我们的产品。两者性格最大的不同,就是有没有血性。如果没有血性,那就是谁都可以欺负的东亚病夫——这个病根从鸦片战争以后,就埋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新中国成立之后,抗美援朝,两弹一星,改革开放,不少国人又重新找回了血性。但是韩流一来,不少中国人的这个病,又复发了。很多男孩子不光是外表变得雌雄莫辨,就连脾气性格也越来越女性化。更为严重的是,这些男孩子承受不起生活中的压力,最终演变成心胸狭窄的“瓷男”,甚至“妈宝男”。当整个社会都以“柔弱”为追求的时候,血性去哪里寻找生根的土壤?

(0)

陈东莲2014-10-24

最近我有了远离网络的想法,起因是一次网站实习的经历。   因为工作需要,我不得不每天盯着网络舆情热点,追着互联网上的流行趋势,但时间一久,我却发现网上一些所谓的争论往往是“我反对你,所以我反对你说的一切”的无意义争吵;每天刷屏的“你不得不知的N条知识”多是重复无用的,一种被网络强迫、裹挟的感觉十分强烈。   “2分钟却感动亿万人”,点开一看不仅故事平淡,演员的对白也生硬牵强,何谈“感动”;“今天是旺母日,有母亲的转”,不转好像不敬,但是转了这样低劣的内容又实在是拉低自己朋友圈的“格调”。   对网络信息不加辨别的信任让我吃过不少苦头。前一阵子学校招聘助研学生,我比照自己的条件后觉得很合适,身边的几位同学也想报名。身为“信息化”的一代,我们首先想到去学校论坛看看前辈们对这个招聘的点评和内幕披露,有一个帖子被置顶,标题是“这个老师只要男生”,帖子下面数十条落选的“师姐”的哭诉,我们“好自为之”地放弃了报名。结果入选名单公布,里面有男生也有女生,我和同学有点懊恼,想去那个帖子下面澄清一下,却发现帖子已被删除。只好兀自哀叹,“哎,被坑了。”   假期出去玩,提前在网上做足了功课,记下了十几篇攻略里推荐的景点和美食,一路追寻旅游达人的推荐,结果苦苦找到的几个推荐景点,视觉和感受都很一般,绕了许多路去吃的好评饭菜,也实在配不上帖子里的夸赞。“哎,又被坑了。”   传播改变生活,但“网上世界”不等同于“社会常态”。网上报道了风雨,我们也应想到风雨并不是世界的全部,乌云之上还有阳光;网上战事频频,我们也应明白硝烟的背后,和平仍是主流。抱有这样的心态,才能建立起对社会全面、理性的认识,内心才会有对美好生活的裁量标准和持续不断的希望。   远离网络不现实,但如果能够把思考和生活放归更广阔自由的天地中,学习抗拒被舆论的洪流所裹挟,慢慢培养起独立思考、客观分析、慎下结论的习惯,这未尝不是一种成长的经历。 (转载:刘春云《网上世界不等于社会常态》)

(0)

墨村集市2014-07-23

微信朋友圈自产生以来,逐渐形成了两大神秘江湖帮派——养生党、鸡汤党。 “哥嫂、姑舅、叔婶、父母、爷奶”等“五大恶人组”通常是两大帮派的核心组织成员,构成“护教法王”阶层,从年龄来分析,多在40至70岁之间;有时候“发小”、“同学”、“同事”也会执掌各党分舵,任舵主之职。 “法王”们尤其对党忠诚,其中的积极份子每天尽职尽责刷屏,不厌其烦把每条信息转发到多个“亲友群”,甚至逐条发到“受害者”微信里,更变态地还会打电话问你:“今天我转发的《长寿十大秘诀》《最全的男人保健秘方》你看了吗?对了,《把充电器请出卧室》《手机防辐射五招》一定要细看!” 这两大帮派主要有三大工作任务:一、折腾人类的日常食物;二、折腾人类的日常生活;三、折腾人类的精神世界。 虽然他们对物品的化学成份一窍不通,也没做过任何实验;虽然他们通常不能认全26个英文字母,也没看过一篇论文,但来自国内外某媒体、某机构、某砖家的惊耸资讯总是那么“快捷和准确”。 突然间,你发现平时爱吃的东东原来是有毒的;突然间,你发现平时不爱吃或没吃撑的西西原来能让你得道成仙;突然间,你发现自己虽锦衣玉食但浑身是病,三观已毁,地球原来如此危险;也在突然间,你发现自己钱包里虽然只有一块钱,但是比马云还幸福。 两大党之下其实还分很多宗派,如养生党主要有“食疗宗”、“神医宗”、“生科宗”(生活百科宗的简称),三大宗之间有时候派别面目并不是特别清楚,而是互有交集,党内气氛相当团结和民主。当然,“食疗宗”有时候会告诉你,如果能用该宗的方式虔诚修炼,就用不着找“神医宗”了,这也不是什么太严重的派系斗争。 “食疗宗”把常见食物研制成了各种神奇保健品和药品,如《白醋让你年轻10岁,你知道吗》,这个,我真不知道,平时用那么多白醋洗水壶,悔死了,应该拿来泡澡,或者在饮水机上插一桶;《生姜堪比还魂药,可惜99%的人只当作料》,MD,这是让医疗产业和殡葬产业都倒毙的节奏啊,全改成“生姜还魂馆”得了。 《两头大蒜让你活一百岁》就算了,他们连“水”都不放过,居然《一杯白开水治好这些病》。猪肝是明目的,吃梨是清肺的;吃穿山甲是通奶的,人家连山都能穿,还能穿不透你的乳腺;当然了,吃大型动物的生殖器肯定是壮阳的。 不接触“神医宗”不知道,原来吾国民间如此藏龙卧虎,各种人类“疑难杂症”不仅用他们的“祖传秘方”立马药到病除,连癌症、艾滋病都早已被他们攻克了,《十分钟教你治好糖尿病》《一个月轻松根除乙肝》又怎在话下呢。负责诺贝尔医学奖评选的斯德哥尔摩医科大学卡罗琳学院,你说你失职不失职?全世界那些顶级医学研究机构的科学家,你说你们成天泡在实验室浪费生命干嘛呢,赶紧学好中文,开通微信吧! “生科宗”那可不得了,上懂天文,下通地理,通古晓今,文理兼修,其知识体系几乎涵盖了你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各个方面:可乐是杀精的,WIFI是绝你种的,快餐店的冰块是比冲厕水还脏的,电脑辐射总是被仙人球吸收了的,头发少一定是缺锌的,脑袋大是聪明的(喝三鹿的除外),从指头就可以判断寿命的。 “鸡汤党”也分为“励志宗”和“和谐宗”两大主要流派,他们都是世上最善良的人,每天传授你《如何当一个好老板》的知识,教你《好老公十大准则》和《人生幸福的25条秘诀》,连《一万元如何变成一百万元》都免费告诉你了呢。像《夫妻同心,黄土变金》这种神功,不修炼是不是可惜了。 两大党通常兜售的多是似是而非的信息,多少都有传播谣言和伪知识嫌疑,例如有很多“秘方”本身比疾病还可怕,含有未经检验的成分,有的甚至是真的含毒,致人生病。一些无聊信息虽错漏百出也无甚大碍,但两大暗黑成员中的极端势力有时构成了“造谣党”,真是逢谣必捧,遇谣必转,严重背离养生主义和鸡汤主义的指导原则。譬如《紧急通知:是中国人就互相转告》《十万火急:每个人中国人必须知道》之类,连中央媒体都没播,不对,连各门户网站,也不对,连世界主流新闻媒体都还没播发,紧急个毛线啊! 比两大暗黑势力肆虐更悲摧的是,你逐渐发现,身边的“五大恶人组”的某些成员几乎参加了前述所有宗派,并且是资深党员,积极分子,还古道热肠,执迷不悟。当然,这不能怪罪于微信,打开吾国很多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即知,“养生党”和“鸡汤党”党员早在微信诞生前就已通过这个庞大的宣传网络入党,只不过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他们能在移动互联网上迅猛扩充组织。 试图劝导两大暗黑势力的资深成员退出组织,那是徒劳无功的。某天,一位朋友在微信朋友圈炫耀他用万元买来泡酒的硕大“野牛鞭”,并诚挚地邀请前去饮用,我说:“你割两斤牛肉泡酒喝,效果也不差多,还省钱”,然后把化学成份与人体所需六大营养之类的信息向对方阐释一番,对方鄙夷地发来信息:“有文化真可怕,等着让你羡慕我的能力去吧。”“吃什么补什么”的确够邪乎的,每天多吃“鱼肺”,太平洋搜救的任务就靠你了,一头扎到海里几个月,根本不用戴氧气瓶。 微信不同于微博,它是强关系社交工具,所以“拉黑还是不拉黑,这是一个问题”。如果你编造一条消息《多吃马兜玲,让你成为肝之神肾之王》,必定能得到两党资深党员的赞转,还可能夸你:“亲,关心大家健康,真有人情味儿”,作为名门正派,暗黑祸害江湖,自己则要身直影正,此阴损招数切不可取。 两大暗黑势力的专制统治下,导致“文艺党”、“科普党”等新兴力量黯然失色,组织发展缓慢,渐有淡出微信朋友圈险恶江湖之意,唯有“自拍党”中的“恐龙宗”和“青蛙宗”还与他们进行艰苦抗战。(转载:段宇宏《微信朋友圈的两大帮派》)

(0)

chrrpa2014-05-08

据新华社电 沟通便利,却也加剧信息泛滥;分享快乐,却也增添过度曝光烦恼。就像硬币的两面,微信如日中天之时,用户的无奈也与日俱增。3年用户规模达6亿,尽管微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缔造社交平台的新时代,但不少日益疲惫的用户不得不问:“微信,我还能爱你多久?” 变成工作工具 “绑架”私人生活 “对我来说,微信的虚拟与真实已经没有界限,我算是深受其害!”北京白领魏康(化名)说,身边的上司、同事都渐渐用微信取代短信。老板的一句“微信上也可以交流业务”,更是让各部门先后开设几十个工作群,他也被陆续“拽入”二十多个群。 魏康发现,微信变相加重了自己的工作负担,也拉低了工作效率。魏康拿出手机展示,十几分钟没刷新,他的几个群就有几百条未读信息。“如果领导在群里说点什么,自己没看见,那就耽误正事了。” 更令他难以接受的是微信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晚上10点之后,领导还会布置任务,痛说革命家史;即便假日在外,同事也在讨论工作。如果不出声,你就out了。可以说,我已经被微信绑架了。” 于是,“盯防微信”已经成为魏康每天从早到晚的大事。他说,自己的工作时间被拉长,生活乐趣被冲淡。无奈之下,他退出了部分聊天群,但还不得不坚守工作群组。 与社交圈重合 难有私密空间 近日,“90后”大学生小李在微信朋友圈留下一句,“我刷的不是朋友圈,而是存在感。但如今,存在感已不再,我也不必再刷,别了,朋友圈。”小李随后删除自己“朋友圈”的剩余内容。 和小李一样,不少用户也渐渐对微信朋友圈失去兴趣。究其原因,用户增多带来的私密性减弱以及内容良莠不齐、有用信息减少等都让用户渐行渐远。 随着微信用户规模几何状增长,现实社交圈已经与虚拟“朋友圈”高度重合。于是,不少用户发现,发什么、不发什么的“顾虑”越来越多。微信用户“lse琳琳”说:“发圈要顾忌朋友、同事、领导的想法感受,与其语带保留地发个虚伪感想,不如就此不发。” 此外,微信“朋友圈”也渐成“广告软文”“心灵鸡汤”“盲目点赞”的聚集地,甚至不法分子也把朋友圈当做“行骗”的新渠道。 微信,我还能爱你多久? 其实,早在今年二月份,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黄震的“退群宣言”就曾引发关注,掀起“微信遭遇滑铁卢”的讨论。 黄震写道:“微信已绑架了生活,已有微信群和信息量太多,每天无法读完和回复……我准备先退出几百个微信群,尝试在微信上闭关静修两月。刚刚退群手指都按麻了!” 这引得很多人开始思考,微信到底还能走多远?有网友认为,微信进入瓶颈期,需要创新来增强用户黏性;也有网友分析,微信要突破,实在很难,因为这是微信的“结构性矛盾”所决定的。 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从以前的开心网、人人网到微博的发展历程来看,快速普及、深受欢迎的产品往往也面临着快速衰落的可能。张毅认为,现在还很难断言用户对微信的忠诚度会维持多久。不过,一些细小的调整,如“入群需征询本人意见”等改进,或许会重拾一部分消费者的信心。(转载:《刷朋友圈OR杀朋友圈》)

(0)

osfyk2014-04-22

和欧洲朋友聊天,他忽然问了我一个问题:中国人似乎都没有耐心,做事非常着急,而且总是急不可耐。为此他列举了许许多多我们早已司空见惯的现象,例如坐车不排队、开车乱穿行以及中国式过马路等,都成为这位朋友的旁证。他滔滔不绝说了有半个小时,看我一声不吭,急得他站起来直转圈。我看着他笑了:你说了半天中国人没有耐心,我看你才真的缺乏耐心呢!我不着急回答,就是要看看你的耐心到底有多少。   这位朋友又问,“耐心”究竟是用“多少”还是“多大”来衡量计算?我的回答是,中国的忍耐文化包含“耐心”和“耐性”两大类。耐心可用“多少”来衡量,而耐性则要用“多大”来计算。   这位欧洲朋友说得对:中国人的耐心有限,甚至很没有耐心,做事绝对是急性子。这个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随时随地都可见到缺乏耐心的举止和表现。飞机降落没停稳,就有不少没有耐心的乘客站起来拿行李等着冲锋陷阵。明知不可能第一个下飞机,但他就是等不及,问他为什么,他自己也说不清楚。这就是缺乏耐心基因的缘故,让人们常常做出自己也莫名其妙的举止。人们习惯于用节奏快、压力大做借口,使中国人原来就不太耐心的特点得到充分的释放;传统文化保留的一些矜持的优雅风度,也逐步被匆忙和急速所取代。   中国有关“忍耐”的文化穿越时空千年,尽管表象常有不同,其实质却从未发生过变化。中国人有着和世界其他国家文明不同的“忍耐”史,就是因为中国人有着“耐心”和“耐性”的双重特性:耐心略显不足,耐性却悠悠漫长。在中国文化习惯中,耐心是指短时间内的表现,也可能是发生在瞬间的表现。而如果是放在历史长河中来看,中国人的耐性却是超强的,否则也不会有漫漫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文明、华夏精神也许正是得益于中国人特有的耐性,才能在历经战乱、天灾人祸、外国列强凌辱欺压之后,越发坚强和坚忍。所以说,耐心是性格使然,表现的是人心;耐性则是品性使然,体现的是人性。   在中国的文化中,有太多的有关耐心和耐性的描述。如“一夜暴富”往往是毫无耐心的人所做的白日梦;也有“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心急吃不着热豆腐”表示凡事要成功就必须有足够耐性,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正是说明耐性在战争中起作用的例证。   英语中的耐心写作patient,这个词也是病人的意思。我问过许多英国朋友,为什么这两个词会用同样的拼写字母,是否有什么故事?但是,至今没有人给出可靠可信的解释。或许,耐心就是个属于心理疾病的范畴,或许,耐心正是治愈疾病的唯一良药,。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见耐心和耐性之间的碰撞和冲突。开车的人在斑马线面前缺乏耐心,而步行者在红绿灯前面又显得耐性不足。有的司机面临交通拥堵,急不可耐,强行超车,结果追尾;刚才是没耐心,等不得半分钟,但是追尾后反倒有了足够的耐性等候处理;更多的时候是看到一些人发生矛盾,缺少沟通的耐心,急于压服对方,结果引起暴力冲突,招来牢狱之灾,只好用耐性来度日如年。 中国的灿烂文化中有很多关乎耐心和耐性的文学著作。《水浒传》是关于一群最无耐心的草莽英雄的作品,他们只是追求战术上的一时痛快,缺乏耐性,最终大败;而《三国演义》则多是介绍以耐性兴邦立国、有着战略眼光的智慧型人士。所以,民间有人说:心急的人爱看《水浒传》,性慢的人爱看《三国演绎》。我的中学老师对我说过:要想磨掉急性子,就去读《三国演义》。(转载:刘志勤《耐性耐心碰撞》)

(0)

慧子2014-03-05

这种"时髦病"我可以说全被击中了.这说的不就是我吗?我是一个90后,我相信这也是现在所有90后的一种常规的状态.就拿我来说,每天24个小时,我可以说每天的12个小时都是抱着手机度过的.每次出门,我什么都可能忘,但是手机我一定不会忘,因为每天出门检查手机是否被带这已经成为了我一种根深蒂固的心里状态.我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没办法已经习惯了.因为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身边的朋友也都是这样度过的,如果自己不这样,会被认为是一种与社会"脱节"的行为,甚至被认为是所谓的"乡巴佬".这样的被"孤立",不是我能够承受的.久而久之,自己也就成为了他们中的一族.说到底这是一种价值观的表现.我们都认为所有新的东西都是好的,所有旧的都应该是被鄙弃的.即使自己明知道这样不好,但是人天生都有一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劣根性,一旦全社会都陷入了那样的一种价值观里,自己也就很难独善其身啦.

(0)
1 9条信息

xiaoyu2016-04-06

对于上面所说的,我占了很多项,我觉得对于这件事情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因为玩微博也能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网络事情,让我们对这个世上发生的事情更加的了解。但是这样也确实让我们做事情变得拖延了,所谓一心不可而二用,这样也确实不好。所以这件事情我们并不能说它好也不能说它不好,它是一个双面的。

(0)

邹继宏2015-12-16

“含着金汤匙出生”,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家怀猗顿之富的孩子。最近,韩国也流行起一种“勺子阶级论”,年轻人因家庭背景和收入,被分为“金勺”“银勺”“铜勺”“土勺”,甚至由此衍生各种解释,如夏天不开空调或没有空调、父母不能定期体检等等,都被定为“土勺”的标准。自怜自嘲的况味,引发年轻人对出身与命运的思考。1990年到2013年,韩国国民收入翻了一番,收入分配差距却明显拉大:10%的人掌握了超过60%的财富,底层50%的人手里,一共只有2%的财富。与此同时,社会流动性差、用人单位招新不积极、老年人“占饭碗”等问题叠加出现,让年轻人感到“压力山大”,甚至出现了抛弃恋爱、结婚、生子等人生目标的“三抛”一族。

(0)

孙 涛2015-02-14

小月是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白领。她的工作要求她经常与客户联络。近一年来,微博迅速兴起,小月也当仁不让加入了微博大军之中。她不仅自己开了微博,而且在微博上还关注了数百人,包括同事、客户、好友、明星、知名人士,等等。一开始、她还自得其乐,但最近一段时间,她感觉自己的工作效率下降,有时还会感到头昏脑胀。她意识到,自己用微博太多了,患上了网上说的那种“微博综合征”:一整天围着微博转,离开微博就焦虑,在微博上花费大量时间,影响正常生活……小月试图摆脱微博,但离开一会儿又忍不住上去瞧一瞧。她开始变得有些不耐烦,觉得自己意志太薄弱……   故事中小月的情况很有代表性,那么,她如何才能轻松摆脱这种“微博综

(0)

叶冬松2014-11-24

在当今社会,每个人都有精神压力,尤其是学生、白领、公务员等高强度压力的城市人群。10月10日是第23届世界精神卫生日,关于精神健康的话题再次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 心理专家指出,出现失眠、提不起精神、胸闷、心慌、腹泻、胃部不适、头晕头疼等类似症状,但是到医院检查却一切正常,这些都是亚健康的典型症状。亚健康介于健康与不健康状态之间,通常是由过大的精神压力引起的,同个人性格有很大关系,容易出现在一些工作压力大、性格又比较内向、承受力差的人身上。 “亚健康其实是情绪方面的问题,一些不良情绪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宣泄就容易发展为躯体化障碍。”广州白云心理医院精神科副主任魏羽表示,很多求

(0)

吴速玲2014-10-29

不久前,一位中年人来看心理门诊。他说,参加工作以来,已经换了20多家单位,没有一家单位能工作半年以上。细问原因,他说是感觉领导对他不满意,百般挑剔,最终关系搞僵,不得不离职。医生详细询问了这位中年人的成长经历和家庭养育方式,发现他从小就总被父母苛刻地对待。无论取得了多大的成绩,父母都很少会表扬他,甚至批评和贬低。在这样的环境中,他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对人际关系的灰暗信念:我是不好的,没人喜欢我;别人也不好,都瞧不起我;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好,没有团结,没有友爱,只有互相的贬低与羞辱。这才是他职场压力的根源。 其实,压力并非全部来自工作负担、人际关系等因素,也有可能来自过去生活的某段经历或者创伤性

(0)
1 5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