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家书抵万金”,你想写点什么?

发布日期:2014-01-22    浏览次数:2645

  

         书信,古称尺素、尺牍、书牍、简札等,西方人称它是“最温柔的艺术”。家书则通常是指家人之间来往的书信,大概从文字产生以后,家书就开始出现。家书伴随社会的文明走过了几千年,是亲人之间心贴心、情牵情的载体。优秀的家书还给人以教育和启发。当我们打开《傅雷家书》就像走近一位勤勉睿智的老父亲,聆听他“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诲”。在网络通讯发达的现代,家书早已被视频电话取代,没有多少人会提起笔来抒发对子女、对父母的爱,但不管怎样,“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书能让彼此更加亲近学会感恩。如果让你写份家书,你想在里面写点什么?


相关热词搜索:家书 情感 快节奏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107)  |  中立(1)  |  反对(2)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卢久2019-08-23

外公,那天我翻出您留下的戒指和钱包,想起过去的时光,感今怀昔,原来您已经离开十二年了。这是我给您写的第一封信,虽然您不认字,但我把这封信念给天上的您听,告诉您,我一切安好,不必牵挂,我想您!您是我这一生最挚爱的人,抚育我长大,给予了我最美好的童年记忆。

(0)

认同2019-07-10

我想强调的是,第一,为什么现在社会,人们包括父母与儿女之间的不可分离的情感纽带变成了必须用科学语言进行手术刀式的解剖,这种解剖真的是合法的吗? 第二,很显然,资本主义市场竞争要求的每个人的适应性出现了变化,这个变化对孩子的第一导师父母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三,随着市场社会的深入,传统伦理对人的教化作用大大削弱,适应市场社会的应用心理学的精神分析取代传统伦理规范的舆论场成了趋势,然而,没有任何理由相信这种方法是有效的,这就回到了第一点,即这种看似客观的方法的合法性问题。 合法性问题怎么衡量?一个标准,即如果一个稳定温暖人心的家是有大价值的,是值人们去营造和坚守的,即使是科学的手术刀也不能肆意切割。人类的情感迄今为止并不能成为任何话语的裁判对象,必须保留其尊严,有些东西除了敬畏,解构分析就是不敬,并将自食其果。几千年来,人类自然形成的那些神秘的精神性需要以及它们依托的社会关系和不言自明非成文的伦理道德规范——不应该被人类无论如何都有局限的理性宰割,更不要说被历史性时代性的资本主义市场社会的竞争性所强奸、褫夺!!

(0)

风起天阑2014-07-30

7月3日的中国新闻网报道:7月2日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办的华语文学网上线。王安忆、叶辛、赵丽宏、孙甘露、金宇澄等上海作家,以及余华、苏童、格非、马原、阎连科等知名作家向华语文学网授权了自己的作品,一些内地知名文学杂志以及香港、台湾和旅居、侨居海外的一些知名作家也予以授权。 从这些知名作家纷纷授权文学网站刊登和转载自己的作品来看,说明这些作家已经看到了网络的传播和影响作用,感受到网络和传统文学、传统写作的日益密切的联系,需要处理好文学和网络、文学写作和网络写作的关系。这正像“触网”较多的作家陈村所说,华语文学网的上线对于当下文学网站是种补充,“商业网站要卖钱,按字数算,又臭又长就成了最受欢迎的。谈论网络文学‘注水’,这是原因之一。诗歌、散文、杂文这样的体裁很难在网上看到。有这样一个网站,让传统作家的优秀作品集体上网,是好事”。由此,“传统文学的网络化生存”,自然便成为这些作家讨论的文学与文化话题。 上海作家金宇澄的《繁花》可说是2013年最风光的一部小说,销量惊人,并横扫各地华语文学奖。这位50多岁的文学杂志编辑起初是匿名在“弄堂网”上进行网络写作的,是少数进入网络写作的“50后”。在华语文学网,读者可以看到金宇澄授权的《繁花》的网络初稿。这位作家说:正是因为网络写作,才使每天忙于看稿的他写完了这部长篇,“读者的阅读、参与热情,赋予我一种责任感和超常的写作状态,他们的意见也直接影响了人物的命运”。写《繁花》的过程是传统作家写作草稿状态的公开化,是一种有热度的写作,“每天有人评论就让写作者形成‘为读者上菜’的心理”。这种网络互动写作,使作家早一步面对读者,在写作中始终存有为读者着想的心理。 对于网络写作,余华说他非常愿意尝试金宇澄式的网络写作,他写作的《第七天》,就是受到了网络的影响,不仅许多素材来自网络,一些句子如“你说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相信”也被读者指为典型的网络用语。余华说自己会到一些知名售书网站去看读者的评论,发现读者无论说好说坏都很有见地,甚至能指出责任编辑都没发现的漏洞,“在西方也有作家边写边与读者交流的例子,如果没有读者互动,那么传统写作和网络写作的区别就仅剩写完书稿是传给编辑还是发到网上了”。 我们不能否认网络写作、网络文学商业化模式,但网络写作、网络文学直接面对读者、面对市场的创作方式,还有一些网络文学因为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成为引发讨论的社会话题,这些文学特征不也是我们现在的主流文学、传统文学和写作所需要的吗?在网络文学中,有“得网民者得天下”之说,重视的是读者的主体地位。笔者由此想,我们的主流文学和传统文学、写作,难道不能去“抢夺”网络文学的读者,在传统的主流文学的领域中“得网民者得天下”吗?然而,我们的主流文学和传统文学写作,缺失的恰恰是网络文学的这种优势力量。其实,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文学的自觉,在看到主流文学和传统文学的现存困境的同时,认识到网络文学、写作的影响力和发展力,看到网络文学写作的优势和力量,通过学习、借鉴转化为自身的优势和力量,为传统写作、为传统文学的形式和文学创造力注入鲜活、生动的品质。 在文学观念和文学表现方面,主流文学、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写作,的确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在需要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体、直接面对现实生活、引发社会话题的讨论、关注当代性等方面,它们却应该是一致的。没有这些文学特征,无论哪一种形式的文学,都将失去存在的意义。(转载:袁跃兴《网络写作与传统文学共生共存》)

(0)

doubale2014-06-12

自从成为一个写字的女子,我一直在遭受追问与质疑:像你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写作? 疑问来自朋友、来自媒体,甚至来自文坛的前辈同仁。 如果以文字变成铅字作为“开始写作”的标志,与写作的初次邂逅在十六岁。当地晚报的编辑到学校找了几名作文较好的学生,鼓励我们给报社投稿。我回到家中当即挥就两篇“作文”投进邮箱,没想到,几天之后,就在晚报上赫然刊登出来了! 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文学还处于比较兴盛的时期,“作家”的光环还是耀眼的。我的惊喜和自得自不待言,每篇习作十元八元的稿酬也令我感觉收入颇丰!就此写得不亦乐乎。整个高中时期,长长短短发表了几十篇习作。 十八岁那年父亲的阖然离世令我的人生裂变,从此在各种职业中辗转,时装模特、伴唱歌手、数据录入员、公交售票员……最后误打误撞考进电视台当了一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彼时刚刚进入九十年代,书店日渐门前冷落鞍马稀,电视却空前繁荣与兴盛。所以,我一根筋地准备一辈子跟着电视走了,至于写作,我那少年的“初恋情人”,在电视那强大而咄咄逼人的光环之下,显得那样黯淡、寒酸、和卑微,被我毫无心肝地抛诸脑后。 笔一停就是三年。 一个周末,我起床后心浮气躁,烦闷难耐。不知哪根神经发作,我翻箱倒柜找出久违的稿纸和钢笔,坐在书桌前,埋头一通奋笔疾书,一口气写出三篇散文。放下笔来,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原本堵塞在胸口的那些芜杂的、烦闷的、乱七八糟的情绪随着文字奔泻而出,顿觉通体舒泰,心中一片澄明宁静! 此时,我才明白,写作于我,就如同面包和空气,完全是一种本能需要,离开太久就有饿死和窒息的危险。于是,白天我依然是那个风光的主持人,到了夜间,我便净衣素面,端坐于书桌之前,在文字的天地里驰骋、遨游。 那时候,我戏称电视是老公,是职业,需要全身心去投入与付出,而写作是情人,无任何契约与责任,无任何功利的色彩,纯粹因为喜欢而走近它。 1999年,我的第一本小书《紫色情怀》出版后,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因为在大多数人心中主持人就是个花瓶,而这本书至少证明了我不是一个花瓶。 2002年,我离开家乡去北京。当时的我正值而立之年。我决定暂时放弃电视,投身写作。那年清冷肃杀的大北京,那间不足十平米的出租小屋,是我梦开始的地方。 我不再需要华丽的服饰,漂亮的妆容,不再需要外出、社交和任何形式的做秀。我极少外出,极少见人,极少装扮,极少应酬,没有进入任何一个圈子,也不参加任何形式的集体活动。我像一滴水,悄无声息地隐没在繁华喧闹 的大北京。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面对自己的灵魂和内心,独立用文字去表达。 一个习惯了被人群簇拥的人,为什么可以远离一切的繁华与喧嚣,彻底地安静下来,选择写作这样一项看起来最为清苦寂寞的工作?这个问题,我长久地被记者问道。 他们不知道,我的身体虽禁锢在一方小天地里,我的心灵却前所未有地自由和奔放!每天每天,在文字的浪尖上跳舞,我感觉自己灵动妩媚,清新飘逸,仿佛有一个新的自我从旧我里飞出! 北京的四年,我称之为“隐居时代”。就像古书里的侠客,闭关于深山老林,离群索居,独自修炼。 至此,与写作长达近二十年的“爱情长跑”似乎总算以完满的结局收场,有情人终成眷属。 但是,我还是愿意与写作做终生的情人。如果把写作当成工作,当成职业,我会否觉得自己得到太少,而付出太多?会否觉得自己名气还不够大,书的销量还不够多?会否觉得自己一定要获得某个文学大奖,获得某种名声和地位,否则就灰心沮丧,气急败坏,夜不能寐,最后彻底对写作丧失信心和兴趣…… 不,我不愿这样。我提醒自己,永远记得自己写作时的“初心”——最初那一颗本真纯净透明的心。不要因为凡尘烟火,柴米油盐而让它褪色、变质。 我想,当我离开人世后,不管是否能留下声名,我的灵魂必会与写作合葬。 这是宿命。我信。(转载:汪洋《写作的“初心”》)

(0)
1 4条信息

徐淙祥2016-07-13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沟通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过去的几十年,从书信、电话,到后来的聊天软件,再到如今的微博、微信,技术革新让生活日新月异,过去的一些生活习惯逐渐淡去。不过,依据这种更替来评判孰优孰劣恐怕不合适。比如,言及书信,除了被认为是一种过去时的沟通方式,大家经常还会产生一种怀旧情绪——远离了书信,似乎总觉得少了一点东西,于是有的人突发奇想给朋友写封信,对方收到信往往非常感动——寄信人以如此“郑重”的方式与你沟通,这背后的情感该多么厚重!   互联网讲究效率,沟通快捷,信息快餐化,文字越少越好,能用表情不用文字,而书信则是一种慢文化。书信里的文字是用笔写出来的,它和在键盘上敲出来

(0)

祝田赋2014-10-23

一、父爱是一片辽阔的海   传统家庭给孩子的印象通常是严父慈母,而我父亲是典型的慈父形象。他长得像文弱书生,性格很温和,对孩子从来不打,甚至有点溺爱。记得我小时候爱看小人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只好跟着小朋友到书摊去看,一分钱看两本。虽说钱不多,但老让别人掏钱也觉得不好意思,囊中羞涩的我斗胆把手偷偷伸进父亲的口袋。终于有一次被父亲发现了,他生气地扬起了手——我知道错了,甘愿挨打,可是父亲的手又放下了:“拿钱干什么?”“看小人书。”我怯怯地答。父亲居然主动从兜里掏出几个硬币给我,说:“不要偷偷摸摸的,这里有五分钱,够了吧?”我平常只“偷”一两分的,没想到父亲一出手给五分,真太让我意外和高兴了。我

(0)
1 2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