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不论是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还是移民文化,都应遵循正确的共同价值观,摒弃糟粕,允许个性发展但不能破坏公序良俗?

发布日期:2022-06-25    浏览次数:5743

  

       人类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文明史,浩瀚的土地上蕴涵了各个种族不同的文化,各自大放异彩,精彩纷呈。

  

         中国是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化滋养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培育了我们坚韧、高洁的品格。如今,中国思想、社会主义价值观更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带领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收获福利。不论是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还是移民文化,都应遵循正确、包容(包融)的共同价值观(醒世恒言),才能被世界人民所接纳,摒弃西方的落后与糟粕,允许个性发展但不能破坏公序良俗,更应继承和发扬光大,传播优秀文明文化!对此,东西方文化,你怎么看?还是各有优缺点?如果您有何锦囊妙计可以安邦治国平天下,赶快来《共绘网》的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相关热词搜索:传统文化 现代文化 移民文化 共同价值观
赞同(31)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树海2024-12-19

恩格斯充分理解文化传承的这个特点,他曾经说过,“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的胚胎、萌芽。”当然胚胎、萌芽终究是胚胎、萌芽,还必须不断地积累新的思想和进行创造性转化。在当代世界,完全停止在胚胎、萌芽阶段,重复希腊哲学的命题和思想是不可想象的。在当代中国完全停留在我们先人智慧中包含的胚胎和萌芽中,只是“拿来主义”,同样是不可想象的。有的学者倡导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要“原汁原味”。这很有道理,对于治疗任意解读经典的主观诠释是一剂良药。但“原汁原味”不能绝对化,绝对化就不存在创造性转化问题。完全的“原汁”很难,因为经典也会存在各种版本,很难说哪个就是绝对的“原汁”,古代没有著作权、没有知识保护法,各种本子的差异性会存在。原味更难,因为每个时代、不同学者会对同一论断做出不同的解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些儒家经典的注家众多,不乏歧解。可以说,对中国著名经典中不少论断都会有不同的解读。中国文化经典的凝练的语言,简单的句式,留有不同解释的多种空间。如果都要单纯追求“原汁原味”往往会争论不休。某句话、某个命题“原汁原味”的问题留给学者们去研究吧,对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来说,最重要的是适应该时代、立足现实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就是经过自己口腔的咀嚼,肠胃的消化,吸收营养,排除消化后的废物。这种研究方法,重点在于认真学习经典,体会和吸取其中深刻的智慧,而不是寻章摘句、断文释义。这有利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其合理思想来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的道德规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根本原则。不能认为传统文化都是精华,不存在糟粕,凡是能传下来的都是精华,糟粕都被历史淘汰掉了。这种看法说对了一半。留下来的是精华,但也会留下糟粕。因为传统文化的流传和继承并非只决定于文化自身,而存在人的选择,尤其是处于统治地位的统治者,他们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进行文化传承和选择的。因而文化传统的演变并非与社会无关的文化自身的演变,必然同时会经历一个过滤和筛选过程。虽然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不像苹果,烂在哪里一目了然,可以切去烂的,保留好的。(作者陈先达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0)

梁云峰2024-02-14

中国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一些精华内容,我们比较推崇和重视,例如唐诗宋词。还有一些精华内容,我们非常遗憾地丢掉了许多,例如古人强调个人修养,讲“浩然之气”和“仁义礼智信”。对精华部分,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对糟粕部分,我们要批判和舍弃。一些糟粕早已受到批判却没有消失,像毒瘤一样仍然影响着中国社会,例如等级观念和封建迷信。还有一些弊端,国人没有认识到或没有足够重视。它们已渗透到人们灵魂的深处,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和提升。

(1)

施麟缘2024-01-17

不要再迷信了,踏踏实实做事吧!

(0)

康庄大道2024-01-13

老师,您讲的真好,太好了[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强][合十][合十][合十][合十][合十][合十][合十][爱心][爱心][爱心][爱心][爱心][爱心][爱心][爱心]

(0)

推而广之2023-10-20

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文明新风吹进百姓心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道德滋养……

(1)

ojiukj2023-09-29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现代化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实际上,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也是从传统向现代演进的历史过程。 现代社会是与传统社会相对而言的概念。传统社会是世代沿袭下来的,往往特指工业化以前的社会。所谓传统,主要包括历史传承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也包括体现以上内涵的物质表现形式,如传统建筑、文化遗迹等。传统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对人们的观念、行为有着无形和深远的影响。现代社会是在传统社会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里的现代,也是与传统相对而言的概念。在现代化早期,机器的广泛运用和现代工厂的迅速发展,引发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广泛深刻变革。进入当代,伴随工业化基础上的信息化、智能化、法治化等迅猛发展,现代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总体上看,现代化既涵盖物质层面,也涵盖精神层面,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综合性文明形态。(作者李忠杰,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顾问)

(0)

草原鹰2023-04-18

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驻足、倾听、思索、交流。习近平主席出访的“文明足迹”不断延伸,一场场“文化外交”,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抹亮丽色彩。 在代表古玛雅文明的奇琴伊察,在带有浓厚伊斯兰文明色彩的撒马尔罕古城,在象征古埃及文明的卢克索神庙,在见证古希腊文明的雅典卫城……历史的长镜头记录下中国领导人秉持平等、谦虚态度,探索各种文明真谛,思考不同文明正确相处之道的身影。 今天,世界各国的相互交融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广泛、更深入。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的杂音不时响起,阻碍着人类发展进步。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不同文明的相遇,应该秉持何种范式,考验着各国领导人的政治智慧,也透射着不同文明和国家的历史记忆与发展逻辑。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201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讲台上,习近平主席以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向世界阐释中国对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态度和原则。 “历史充分证明,只要坚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人类文明就能不断发展繁荣。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依靠物质的手段攻坚克难,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诚意正心。”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复信希腊学者,强调让一切文明的精华造福当今、造福人类。(记者焦翔 王云松 俞懿春 杨一)

(1)

涛涛江水2023-03-25

时间都去哪了......直播乱像简直让人目不忍睹,有把自己老娘拉来当女朋友的,在直播间和人互怼蹭流量的,有把脑瘫儿子放在镜头前卖惨的......,真是三观尽毁。都是平台放任的原因!监管不力

(0)

青青2023-01-20

文化传承不能丢, 祖宗留下慈悲有, 不是过时而及时, 任谁都得苦磨砺, 吃得苦中苦的人, 才能做得人上人, 从小不被苦历练, 早晚都得平衡找, 没有都是顺风船, 勤俭持家厚德攒, 才有子孙孝当先, 圣贤教导无古今

(0)

羽飞2023-01-18

父母的时代, 吃的不好、睡的不好, 冬天很冷、夏天很热, 没有暖气、没有空调。 我们生在当下, 衣食无忧,过得很好, 就更应该去珍惜前辈们留下的, 好的修养、好的素质、好的传统, 不要让过往的经历, 彻底的成为了故事。 而是要把这些好的传统, 铭记在心、重视起来、不断发扬, 这些永远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吴大爷)

(0)
1 2 19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