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未来的“地球村”如何管理?

发布日期:2014-02-25    浏览次数:2840

  

        随着如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密切往来,在未来世界各国将会变成一个美好的“地球村”为了让每一个村民享有平等、和谐、安逸的生活,“地球村”的管理至关重要未来社区概念将会代替国家“地球村”以社区为划分标准,每个社区有一个领导者,制度上遵循民主自由方针,只有和平没有战争,只有互爱没有残杀,只有互助没有冷眼旁观……你脑海中的“地球村”是什么样的?你希望这个统一的“地球村”能给你提供些什么?

相关热词搜索:地球村 管理 和平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120)  |  中立(0)  |  反对(1)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vggkiji2022-02-03

伟大的“共绘网人”,我们永远怀念您!您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您把一生奉献给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奉献给了伟大的祖国和您热爱的人民,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的幸福生活为国家的富强操尽了心,您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

(1)

斯塔里.诺斯2020-03-25

心悦诚服!《共绘网》每一个话题拿出来发挥一下都能写成一篇好文章。尤其震撼人心!《共绘网》才是未来!为人也好,民族、国家也好,从没有退缩这个选项,退缩就意味着灭亡!唯有不懈求索才是正道!

(0)

王东明2015-08-20

我认为必须转变社会治理思维,将以行政权力为中心的公共治理结构转变为以社会公众为中心,在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中确立“消费者主权”。正是对于国民福祉的持续追求,才使得欧盟成员国不断放弃关税、货币、边防等所谓的“国家主权”和“政府尊严”,实现了各成员国经济和社会交往的自由与便利。作为制度供给者的政府,如果能够在与其“消费者”——公众的关系中真正体现“消费者主权”,一切以公众的便利而不是主政者的便利为核心,那么以上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把社会治理思维从制度供给端——行政权力为核心转变为以制度需求端——社会公众为核心,让制度需求端实时参与到政策的执行和实施中,让政策的执行和实施从极少数的社会精英参与的“精英者的游戏”转变为社会公众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政策才能充分地“接地气”。只有让需求端说了算,政策的受众才能真正拥有“消费者主权”。

(0)

巴金2015-02-14

未来的地球村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为建设美好的地球村社区出自己的每一分力量,尽己所能的完善地球村的功能。古代中国文化有大同社会的美好盼望,西方也有乌托邦的理想憧憬,不论地域、身份、人种,都是地球的一份子。美好的社会是每一个人都所追求的。《共绘网》能够成为引领众多智库转型升级的样板和示范,引领世界核心,并搭建支持和推动普适价值“走出去”的平台,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和支持共绘网。

(0)

邹颖莉2014-07-17

民主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特征,现代国家治理实质上就是民主治理。民主必须保障主权在民,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明确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离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当家作主的权利,党的领导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离开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要求。要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进一步发展基层民主,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内在的本质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社会民主法治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对维护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期待越来越多,对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保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目标实现,为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基础。

(0)

千山梦2014-07-15

一、中国式协商民主的逻辑解释的三个维度  我认为,在前述基础上,还可以建立起中国式协商民主逻辑解释的三个维度。   首先是宏观理论维度。我认为要在现有话语体系中,厘清协商民主制度的四个逻辑定位,处理好四个逻辑关系。   所谓四个定位,即协商民主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中的定位,协商民主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的定位,协商民主制度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中的定位,协商民主在党内民主、人民民主、竞争民主(选举民主)中的定位。   所谓四个关系,即协商民主“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十八届三中全会增加)基层组织、社会组织”多个渠道之间的关系,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五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基层组织协商、社会组织协商、人民团体协商七大协商之间的关系,协商民主制度、形式、内容之间的关系,协商民主制度与政治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   十八大讲了三个渠道,协商民主要在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中发挥作用。以前我们讲的协商民主,主要就是政治协商,政治协商主要是在高层和重大问题层面。但是十八大开始,协商民主被扩大到几乎所有的领域,所以在渠道里提到三个,而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到了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这两个渠道的协商民主问题,所以现在是多个渠道,每一个渠道都涉及到具体的制度和程序设计问题。   协商民主形式方面,十八届三中全会提的是五大形式,立法协商、行政协商、民主协商、参政协商、社会协商五个方面。现在又有七大协商形式的提法,实际上分得更细了,这里有更多的具体问题需要面对。   当然还包括协商民主制度和我们谈论的政治体制改革之间的关系。在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协商民主到底居于何等比重,这是需要去理清楚的。当然这里还包括政协的独特作用如何进一步发挥的问题,争论固然非常激烈,但它一定不是简单功能提升或者降格的问题。至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中,政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和平台。   其次是比较分析维度。   中西方协商民主有共识,也有重要分歧,这种分歧的背后是中西政党和政府的历史顺序差异。同时我们还可以从横向的权力分割角度来谈中西方协商民主制度的比较,这里的关键词就是三权分立和议行合一,中国是议行合一,西方是三权分立;议行合一框架更多要求配套以协商民主,而三权分立的立论基点是竞争民主。再就是纵向的权力分割,涉及到的逻辑是复合制还是单一制的问题,西方主要是复合制或者说是联邦制,中国基本上是单一制国家,复合制与单一制对协商民主有不同的诉求程度。当然还包括政党制度,其区别是多党竞争还是多党合作。我们选择的是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显然中国的政党制度与协商民主是共生关系。对协商民主进行比较分析,不仅仅是中国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比较,还要和世界其他类型国家,例如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前社会主义国家、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东亚文化相近国家与地区等的全面比较。我们更多还是应该从世界史,从国别方面做细致的实证分析,我们所看到的现代化“后发外生”型国家搬用西方式政治制度的,成功的顺利的并不是太多。我们谈论协商民主,谈论所有其他民主形式时,必须要做国别的实证分析。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独特性毋庸置疑,中国式协商民主的价值也毋庸置疑。   这里有非常重要的关注点,是关于中西“政党-政府-社会”关系的历史顺序差异。   第一,政党与政府的顺序。中国共产党通过革命,推翻旧政府,建立新政府。中国共产党先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而存在,这与大多数西方国家不同。也就是说,执政党先天树立对于政府的权威,政府是一个拥有政治追求、组织严密的政党设计缔造的。因此,其他任何政党、组织、个人都不能够在政府中获得与中国共产党同样的权威地位。第二,政党与社会的顺序。“在西欧,这一关系遵循的逻辑是,先有市民社会,后有公民国家,再有政党政治。”近代以来的中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逻辑遵循的是:先有政党竞争,后有现代国家,再有市民社会”。这种情况也决定了在革命语境下的政党竞争中获胜的政党成为新国家与新社会的建造者,它当然成为政府与社会中的领导党和执政党。第三,现代化的顺序。西方的现代化是内生的,大大早于现代政党的形成。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属于“后发外生型”,一方面在艰难地进行着现代化,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被裹胁于以西方“先发内生型”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利益格局中,遭受西方列强的控制。中国共产党正是以兼反内外(民主革命的反封建、民族革命的反帝)的彻底革命党的身份,通过创立民族独立的国家,开启与主导社会现代化的进程。这也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中的领导地位。   以上顺序,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的特殊性状,决定了革命后政权中的执政党地位,也决定了革命后执政党与政府、社会和其他政治团体的关系。中国共产党首先领导着政府-社会,其次才是设计执政党进入政府-社会的程度。同样,在民主建制上,中国是协商民主先于选举民主,欧美等西方国家则是选举民主先于协商民主。   地方协商实践是第三个维度。   这个维度也是必须要关注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说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原则是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结合。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包含一个非常重要的顺序,即自下而上社会层面的智慧吸纳,协商民主同样如此。协商民主的地方实践会不断且大量产生创见,例如温岭的案例,我也关注到所在城市街道层面的协商民主个案,都有很好的草根式创造,其形式设计会显得不是那么精细,可是在其范围内往往行之有效。选举民主之后,如何通过协商民主的程序,弥补选举民主所存在的问题,地方实践是重要的支撑。 二、若干余论   中国近代到当代,政党与政府的顺序区别于西方,决定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特定关系,也决定中西之间的巨大差异。近代中国,尤其是20世纪40年代的协商民主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主导达成建国大业的重要推动因素,当下的协商民主制度完善也应成为当前实现复兴大业与统一大业的重要推动因素。   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构成部分。既不能仅仅当作“饭后甜点”,也不是单纯的“主食大餐”。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主要特色,是回应当前社会关于政党制度疑惑或诉求的主要解释基点。   协商民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协商民主能力是其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健全与完善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国家治理及社会治理,区别于此前的自上而下式的“管理”定位,强调平等主体共同参与国家与社会事务,在选举民主的推进需要过程,本身又存在缺陷的条件下,协商民主的作用凸显。在民族及宗教问题上,协商民主的作用更为独特与重要。(摘自:王智《中国式协商民主的解释框架》 李靖云整理)

(0)

多远才算近在咫尺2014-06-19

我围绕共享、法律、技术和应用四个方面谈一些看法。 一、关于共享,这是数据应用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数据多在部门沉淀,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政府数据开放不足。建议将利用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数据共享等内容纳入“十三五”规划并制定专项规划,确定数据资源监管机构,共建分层次的国家公共数据云平台。 二、关于法律,主要问题表现在:数据产权、公开、共享和使用的法律缺失,个人隐私数据保护缺乏专项法律规定。建议制定涉及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和政府保密数据采集、使用和保护的基础性法律,探索制定涉及数据采集使用各环节的法律法规,加大对数据造假、泄露、窃取和侵权等活动的打击力度。 三、关于技术,核心是安全。我国在数据科学领域的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力度仍待加强。大数据技术研发方面有待突破,支撑大数据平台的软硬件仍然受制于人,数据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专业人才匮乏。建议加大安全技术和基础设备研发投入,强化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原则。 四、关于应用,我国数据产业市场化不足。建议尽快制定大数据发展战略,打破部门及下属企事业单位的数据及其业务垄断,完善大数据产业政策环境,选择医疗、金融、食品安全等重点领域开展重大专项应用示范。

(0)

wobuchixiangcai2014-05-30

事实上,在中古当今的体制下,在相关制衡条件缺失的前提下,即使新一届领导人也想老百姓之所想,意欲有所作为,当他们接班之后,想推出一些有开创性的举措来使国家更良性发展,使政策更公平、更有利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时,他们手中都不具备能够对付强大的利益集团、迫使其做出重大让步的权威。在未来这些年里,除非出现非常情况,任何领导人用老办法都不可能有效地处理这些利益集团,只能推出非常手段来解决非常的挑战——也只有如此,新的、高度的权威才能形成,从而迫使特殊利益集团大大让步。 目前的中国高层确实有不同于过去的施政设想;再过若干年,中国的高层领导班子又要换届了。我觉得,现在的和下一届的领导人,即使他们内心里想做一些大动作的改革,但是因为他们尚不具备像1980年代初邓小平那样的权威,就没有办法迫使强大的利益集团作出大的让步。这将是未来很多年里的基本格局。 所以,要想使得中国不至于国家的发展政策、公共政策在太多的时候被特殊利益集团“绑架”得太过分,我们只有坚决稳步地推动中国进入更多方面的国际竞争,这才是比较实事求是的思路,比较现实的选择。(摘自:丁学良《国际化对中国有特殊意义》)

(0)

何忠焕2014-05-14

“历史上没有哪两个地理相邻的国家只拥有亲密友好合作的历史,而没有严重对峙甚至直接冲突的历史”。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催生了联合国,但“最高权力机构的缺失正是国际政治无政府状态的真实内涵”。1945年,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帷幕,但有资料显示,自那时至今的60多年里,“全世界没有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再者,“受益”于现代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过去不太可能造成大量伤害的恐怖主义如今得以“大显身手”,典型例证如“9•11”事件。 冲突的背面是和平,和平与发展息息相关,和平与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然而,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下,抑或展望未来,同时实现这两大主题并非易事。和平之难体现在无所不在的冲突诱因,而发展同样任重道远。虽然数十年来全球经济出现较快增长,人类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财富,但贫富差距比过去更大。 发展离不开资源竞争,而地球资源的有限性注定未来的竞争必将更加激烈。据现有石油含量,按目前消耗速度估计,还有不到一百年的时间石油资源将被使用殆尽。当能源越发稀缺而科学技术一时无法提供具有市场意义的替代方案时,发展也可能成为冲突的新隐患。相较而言,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则是隐藏在我们身边的两大“杀手”,这从侧面表明,经济发展不能脱离政治的庇佑,政治当为经济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供新的博弈路径。 表面看,由联合国和诸多国际组织主导出台了一系列国际法,但因缺乏类似国家的强力机关和强力措施,许多时候联合国更像是一个苦口婆心的公关“达人”。就当前国际政治问题,面临最大困惑至少有两点:一是诸多国际法如何从自愿遵守走向具有约束力,尤其面临大国“撒娇”时,国际法当如何自动生成遏制力?二是怎样的国际法更能体现公平和科学性,也就是如何回避少数大国垄断话语权? 政治的本质是博弈,处于“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政治尤其如此。发展也是一种博弈,而只要是博弈,就会有传统力量的衰落,有新生力量的涌现。上世纪初,经济保持强劲增长的美国在二战后成功上位取代英国在国际上的强势地位。随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同样也会给国际传统秩序提出新的课题,所以当前的“一个中心问题是这种秩序将如何容纳崛起大国,尤其是中国”。一个不能包容崛起大国的国际秩序本身就存有弊端,如何建立一种公平、科学且具包容性的国际政治博弈机制,这或是人类文明的未来使命。(作者:禾刀)

(0)

姚文嚼字2014-05-05

学习借鉴国际上好的社会治理理念和做法,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治理包括的内容非常复杂,国外关于社会治理的具体做法也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以下四个方面的理念和做法可以代表其基本经验。   多元参与与合作共治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西方社会日益严重的经济社会危机,特别是社会福利改革运动的兴起,“多元参与与合作共治”的理念逐渐形成并被广为接受。这一理念主要包括以下要点:第一,突破政府与市场的二元对立或单一主导,重视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第三部门即社会领域的作用;第二,强调“参与式治理”,即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以及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第三,强调“多中心治理”和“协作式治理”,政府、市场、社会三大主体不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基于共同利益和目标的“伙伴式关系”,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协商、合作来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多元参与与合作共治”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政府向市场和社会放权,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体制。例如,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在英国撒切尔政府和美国里根政府的推动下,欧美掀起了一场社会福利改革运动,一个普遍做法是将大量社会服务项目推向市场,或者在社会服务中引入市场运作理念。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协作。据统计,目前美国有150多种类型、140多万个非营利性组织,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府通过直接补助、减免税费、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对这些组织进行扶持,而这些组织则提供了大量政府做不到、做不好或不便做的社会服务。   注重发挥社区作用。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形成了政府组织指导与监控、社区组织和民间团体主办、企业在社区内通过市场机构提供优质服务的社区治理体系,加拿大还规定中学生每年必须到志愿组织参加一定时间的义务劳动,否则不能毕业。   以人为本与标本兼治   注重改善民生。目前,尽管不同发达国家在保障水平上存在差异,但都将改善民生、增进国民社会福利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并不断增加保障内容、扩大保障范围,逐渐从过去的补缺型社会福利模式向普惠型社会福利模式转变。   注重塑造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西方发达国家都比较重视从扩大中产阶级或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入手调整社会阶层结构。如日本通过就业、税收、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手段,成功塑造了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在这个有1.2亿人口的国家却有着“一亿皆中产”的说法。   注重构建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以劳资纠纷为例,在发达国家,工会会周期性地与雇主协会就一系列涉及双方利益的问题进行协商、谈判;当谈判陷入僵局时,由劳资双方或政府指定的第三方或政府直接出面调解、仲裁。   注重提供专业的社工服务。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工作制度,将社会工作作为一项正式职业,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化、人性化、高品质的社会服务。在英国,社会工作涵盖了教育、司法、社区、养老等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而且社工的职业化程度很高,所有从业者都持有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   依法治理与刚柔并济   强调依法进行社会治理。法治是现代社会秩序的基本保障,也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准则和手段。经过长时期的法治化进程,发达国家一般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法律监督机制也比较健全;老百姓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习惯于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方式来解决纠纷。   注重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运用。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又被称为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是对司法诉讼之外的所有纠纷解决方式的统称。目前,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已在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得到广泛推广。   注重意识形态、宗教、道德等软性约束力量的作用。发达国家很注重利用意识形态、宗教信仰、道德规范等塑造国民的共同价值观念,从而使社会治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新加坡很重视通过培育国民的共同价值观以提高社会凝聚力,在经全民讨论并由国会通过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中,提出了“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协商共识、避免冲突;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五大共同价值观,得到了各大宗教团体和种族的认同。   预防为先与动态治理   较之传统社会,现代社会的复杂性、风险性大大增加,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大量存在,这使得现代社会的治理难度进一步加大。面对这样一个高风险社会,许多国家形成了“预防为先与动态治理”的理念。在实践中,这一理念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   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国外社会风险评估的内容非常多,包括环境风险评估、法律风险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等。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进行系统风险评估,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国外风险评估非常重视两个因素:一是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指标体系;二是成立独立、专业、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评估机构。   建立健全社会监测体系与危机预警系统。注重运用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开展基础信息采集工作,尤其是在公共安全、公共卫生、食品监管、交通运输、人口流动等重点领域进行适时动态跟踪、舆情监控,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支撑。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规范高效的社会危机预警系统,从制度上保证危机报警、危机处理、危机善后等环节的无缝衔接。(转载:黄家亮 郑杭生《国外社会治理的基本经验》)

(0)
1 2 18条信息

贺林2014-11-28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即将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法治作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将得到进一步的推进与发展。法治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将发挥更为重大的作用,甚至是整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石。 一、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石。 国家治理体系在我国,就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制度性结构体系。在目前,其内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它包括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文化生

(0)

郑心穗2014-11-27

西方自诩为“全球治理”的鼻祖和领袖,尤其在欧洲,官员与学者几乎无会不谈及之。他们坚信,新自由主义风光不再后,“全球治理”将注定成为21世纪国际关系的主导理念。笔者不久前在德国参加“全球治理”项目交流时,明显感受到这一氛围。   让笔者体会较为深刻的是,欧洲学者密切关注中国高层在讲话中是否会正式提及“全球治理”,这一词汇能否会写入中国政府的文件中。当中国领导人在不同场合提及“全球治理”时,西方学者喜不自胜,以为中国政府已接受“全球治理”的理念。事实并非如此,中国高层早就提出,现有的全球治理理念并不完善,必须加以改进,以反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主张和诉求。   不可否认,全球治理这一理念有其合理成

(0)

邵圣懿2014-11-24

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法治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调研中,无论是高层官员、专家学者还是基层普通干部群众,对这一问题都有自己的认识与答案。而几乎一致的是,大家都认为,无论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还是再铸辉煌的“中国梦”,法治无疑是一条必由之路。   “奉法者强则国强”。在人类历史上,每一次文明的崛起都有法治力量的推动。从13世纪英国的《大宪章》,到法国大革命中诞生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再到美国宪法正式生效,每一个现代文明的崛起,背后都有着不可或缺的法治力量在推动。   纵观文明的崛起与大国兴衰,一位身居要职的干部不无感慨地说:“大国崛起就是制度的崛起,是全人类共同的智慧结晶,我们绕

(0)

李援朝2014-10-27

联合国日前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发达国家所作的承诺与实际履行工作之间持续存在较大差距,阻碍了国际社会在千年发展目标方面取得更大进展。报告强调,要成功制定2015年后的发展议程,使其成为具有连贯性、一致性和实质性的一整套全球发展政策,国际社会需对发展合作作出新的政治承诺。 这份题为《全球合作促进发展的状况》报告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差距工作组编写的有关千年发展目标落实情况的最新报告。该报告对千年发展目标中的第八项目标——全球合作促进发展的落实情况作了深入追踪和分析。报告指出,尽管整体上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收支状况持续得到改善,但在落实千年发展目标中有关建立全球伙伴关系的具体目标上,例如使最贫穷的发展中

(0)

花容瘦2014-08-08

近年来,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走上民主化道路,选举成了全球范围一场此起彼伏、永不落幕的政治戏剧。2014年,约有42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民要投出自己的一票,涉及全球40%左右的人口和全球GDP总和的一半以上。而仅仅上半年,就有22个国家的17亿人口走向了投票站,进行总统选举、全民公投或立法机关选举,其中埃及、泰国、阿富汗、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选举更是举世瞩目。而从这些选举的过程和结果看,可以说是隐忧重重。民主的快速扩散带来了民主的“劣质化”,这正是今天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现实。 2月2日举行的泰国大选,本来是任期未满的英拉政府为了纾解政治乱局的善意之举。2013年8月,泰国国会开始审议《特赦

(0)

紫川录2014-07-22

民主的本意是指少数服从多数,并且尊重少数。民主在国家层面,作为一种制度,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决定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以多数人决定,同时尊重和保护少数人的权利为原则。 民主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民主,一人一票;一种是间接民主,由他们选出的代表行使国家权力。一人一票是最好的最理想的民主形式,每个人都能直接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但在实际中,由于国家事务太多,如果所有的国家事务都要一人一票来决定,在“小国寡民”可能可以,但在大多数国家肯定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可能的,于是代议制应运而生,即由公民选出代表,接受公民的委托来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由于

(0)
1 6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