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他们的“夕阳红”,谁来守候?

发布日期:2014-02-27    浏览次数:2341

  

        新型城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背井离乡走进大城市,来到大城市他们感受到城乡生活的区别和知识的力量,希望接走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留在农村的都是些年迈的老人。据数据显示,中国农村有5000万留守老人年轻人大都离开农村老年人就要承担起农业生产、人情压力、抚养孙辈等任务,在这么多的重负下,他们得到的唯有更多的辛苦、多病和孤单。留守老人的心理情绪问题也日益严重,甚至有部分老人出现严重的自杀倾向,我国老人的自杀率已达到万分之三十,世界罕见。他们的“夕阳红”,谁来守候?


相关热词搜索:老年人 养老 留守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115)  |  中立(2)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莫云舒2023-01-28

年味升腾 热热闹闹团圆年。岁寒春意暖。辽宁沈阳市三台子街道牡丹社区老年食堂里,一个个小红灯笼和福字烘托出浓浓的年味。 74岁的独居老人单书清一大早就来到这里,和10多位老人、社区工作者们一起包饺子、唠家常,“特别高兴,就像大家庭团圆一样”。 “社区3000多户居民,60岁以上老人占40%多,其中一部分是独居老人。”社区党委书记王晖说,“老人们走出‘小家’融入‘大家’,既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也能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除夕,湖北省老河口市社会福利院张灯结彩,工作人员给老人们送新衣、装饰房间,让他们过一个欢乐、健康、祥和的春节。 今年,有50多位老人在福利院过年。“我们提前为老人们选购了棉服、棉鞋,一个星期前筹备除夕年夜饭,今天还为老人组织了联欢会、与家人视频连线活动。”福利院副院长卢旭军说,“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从我们福利院来讲,眼下就是从吃好一顿团圆饭、过好一个喜庆年开始做起。”(新华社)

(1)

岁堤春晓2014-08-04

 村庄里,我这代人的爷爷辈正陆陆续续地寿终。按照道理,他们这代人历经了苦难和贫乏,能够见证和享受这个时代的和平富足,离开时应该是欣慰和安详的。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村庄里有些老人,往往是带着怨念甚至愤怒,告别这个世界的。   有一次,跟父亲通电话,他正好在邻居家帮忙办丧事。他告诉我,村庄里又一个老人离开了。我问:“老人走得安详吧?”父亲却跟我描述了老人弥留之际,发生的尴尬一幕。   老人子女众多,按照农村的观念,多子应该多福。但老人的晚景却并未因为子孙众多而享受天伦之乐——孩子们大部分离开了村庄,在外面闯出了天地,却很少回来侍奉陪伴的。他的孤独,或正是当下大多数农村老人正在熬受的孤独。   弥留之际,老人的子孙们都回来围在床前。这个问老人想吃什么,那个问老人有什么心愿……面对子孙们的热情,老人却高兴不起来,愤怒地说了一些话,表达对孝子贤孙的不满。大概的意思是,现在才想起这个老头子想吃什么、有什么心愿,之前几乎连人影都很难看到,早干吗去了,现在表达孝心也太晚了。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这不过是乡村生活的一个小插曲。但前天《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却揭示了这绝非偶然的插曲,更多的孤独和绝望,正在农村老年群体中蔓延。这其中,上演的不仅是愤怒和不满,更是极端和决绝。   这篇以《农村老人自杀的平静与惨烈》为题的报道,通过记叙了一位乡村老人的非正常死亡,来揭示乡村老龄化社会老人的晚年困境。主持《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项目的学者刘燕舞发现,这位老人的自杀悲剧不是个案,农村老人的自杀现象“已经严重到触目惊心的地步”。   “比起亲儿子,药儿子(喝农药)、绳儿子(上吊)、水儿子(投水)更可靠”,你很难想象,这样的话,会从老人的口中乐观地说出。可是,如果你走进乡村老人们的生活,当你看到他们正在遭受的苦痛——生存困难、疾病纠缠、精神孤独,也许就不难理解这种决绝了。死亡,对于一些农村老人而言,非但不是痛苦,反倒是解脱。   我所生活的村庄,目前尚未上演这样的悲剧,但每次回乡,在问候那些孤零零坐在家门口的老人时,似乎都能感受到,他们的老年生活并不快乐。而我的奶奶,尽管有几个务农的儿子在身边照顾,但我依然能够感受到她的孤独。每次见面,她似乎都有聊不完的天,而内容多数是说自己正在衰老,以及缠绕在身上的各种病痛。   我每次看到奶奶的孤独和病痛,除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多抽空陪她聊聊天,多问候问候,还能做什么?有时我在想:如果国家有更完善的养老机制,乡村有更加完善的医疗体系,为老人们排解孤独、排除病痛,老人们的晚景是不是会不再那么苍凉呢?(转载:张勇《农人的晚景》)

(0)

doubale2014-05-29

我老家所在的村民小组,有农户37户,人口218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44人,这些人中有4名失能老人,占到所有老人的十分之一。这4个失能老人是:少全、大阿四夫妻和关林妈。   60出头的少全身强力壮,家里的重活一直都是由他干。没想到,前年春天割榨菜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让仅有视力的右眼受了伤。四处救治无效,最后成了只会吃白饭的瞎子。从那以后,他每天坐在椅子上,一天三顿得家人端到手里。时间一长,家人的怨言慢慢多起来了——若没什么大病,他还能活个一二十年,这不是累赘吗?   有一次,家人在外忙得焦头烂额,回到家骂骂咧咧,少全听了,知道是嫌他干不动活了,于是他打算上吊。幸好老伴及时发现,才避免了悲剧发生。   大阿四夫妻都已90多岁,他们在病床上躺了好多年,村民有好几年没见到他们了。有一阵,两个老人大小便失禁,家人上班的上班,做生意的做生意,实在没有空,只好请了个阿姨来服侍,每月5千块钱,由几个子女分摊。   可是好景不长,阿姨很快就嫌这份工作太累人,觉也睡不好,于是辞工了。家人感叹:“服侍老人,在农村现在就是有钱也找不到人,年纪大的服侍不了,有体力的又嫌脏,到哪不赚这二三千块钱?”   我印象中,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健康。不过,下次要见到他们,估计得在葬礼上了。这些看着我及我的父辈长大的老人,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着,人们忙忙碌碌,他们存在与否,不会影响自己的生活。   关林妈也已年近九旬,好几年不下床了,由两个儿子轮流照顾。儿子家白天都没有人,勉强端进一日三餐。有一次,女儿去看望老母亲,走进房间发现母亲手上全是大便,女儿帮她洗干净后,老母亲拉着女儿的手说:“你以后天天要来看我啊!”女儿回答:“我也有一家老小,也要干活赚钱,哪有时间天天来。”母亲听完,沉默不语。她不明白,子女都很忙,忙着主观上认为比照顾她更重要的事,照顾她成了最没价值的事了。   我们一个行政村有十几个村民小组,加起来,失能老人就不是个小数了。农村老人本来就是最弱势的群体,他们不得不完全依靠子女,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收入,只要能下地就不会赖在家里。   有的子女对老人并不好,若有一天失去劳动能力,生病躺在床上时,处境可想而知,生活不照顾还要骂他们不早死。他们的生活可以说暗无天日,每天就坐着躺着,不知道他们心里想什么,也很少有人去看望,甚至子女也是来去匆匆,大部分时间他们独处。   作为劳动了一辈子、没有退休概念的农民,这样的晚景,是很悲惨的。常言说,久病无孝子,老人到了大小便也控制不了时,恐怕谁都不会当成生命看待了。   要照顾好失能老人,现实中恐怕不是子女所能完全做到的。这么多失能老人,该引起政府关注了,这是民生所系,是政府的良心所在。比如,在村里建一个失能老人安置点,由政府企业家庭三方出资,雇几个能长期待下去的工作人员,照顾好老人的起居,这样子女少操心,老人也安心,这是对生命的最后慰藉吧。尽管可能也不尽如人意,但至少比让他们独自待在家里忍受寂寞无助强吧。(转载:姚孝平《村里的失能老人》)

(0)

依旧青青2014-05-15

 虽然我是在台湾长大,但是在香港生活了那么久,回到台湾,也像个异乡人似的,处处都觉得新奇,也会把见到的事和香港、内地做个比较。   比如说,在车站听到别人打电话,听着听着就忍不住微笑起来了,台湾的人真是客气、有礼貌啊,说话里总夹杂着“打扰了”、“麻烦你了”、“请”、“谢谢”。   我很多香港的朋友觉得台湾文化素质高,又没有现在香港出现的某些问题,于是都想移居到台湾。这样一来,我就常常被问到:“台湾这么好,怎么你会愿意留在香港呢?”这问题我也想了很久,这一次我回到台湾,终于找到了答案。   大家喜欢台湾,除了台湾文化素质高之外,还有一样:人情味浓。朋友常举的例子是,在街头问路,当地人详细说明指引,有的就干脆亲身把你带到那地方去了。即使是对大陆人,他们并不特别喜欢,但还是有礼貌而亲切,大陆客要向他们问路,他们也一样殷勤。真的我要说,台湾人民的热情和善良,实在已经达到人类瑰宝的境界了。   那为什么我不想回台湾去住呢?我努力向朋友解释,总觉得怎么说也说不清,“人情味”,反而是浓厚的“人情味”让我想留在香港,这个大家觉得没什么人情味的地方。   人情味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觉得台湾“很有人情味”,因为他们对人比其他地方来得好。外人常常很惊讶:“我和他们非亲非故,为什么会对我那么好呢?”那么请你想想,他们对外人都那么好,那么他们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呢?那当然是更好。这个,就看你是否受得了了。同样的,当他们付出感情之后,他们也会期望你对他们付出同样多的感情,否则……我就被我老同学埋怨我“我行我素”、“个人主义”。  我还是习惯香港的人际相处方式,简言之,就是我不管别人,也不想别人管我,大家自己管好自己就行。在香港我常听我学生说,回到家父母对他们干涉得太多,关心得太多,以致他们要搬出去自己住,我问他们,如果你朋友也像你父母那样关心你、干涉你,你会怎样?在台湾这样的情况就常发生。台湾的人感情很丰富,相对来说,法治观念就不像香港人一样强。可能有人会觉得无所谓,但另一些人,比如说我,就未必习惯。   如果我回到内地生活会怎样呢?我还是别想这个问题好了,免得头疼。(作者:杜家祁)

(0)

haohao2014-05-09

城镇化本质是农民工市民化。长期以来的低成本城镇化,致使大量农民工“融不进城市、回不去家乡”,享受不到城里人的待遇和服务。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就是要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让更多农民工享受均等公共服务和发展机会。 相比农村生活的单调,城市的确更加多姿多彩,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更是无法绕过的进程。不仅如此,既然城乡二元分化一向遭人诟病,相当数量的农民也都盼望着成为城里人,“进城”甚至是不少农民梦寐以求的夙愿,即便是自己这代没希望成为城里人,多半也会希望下一代进城。既然如此,如火如荼的城镇化进程,不仅为农民提供洗脚进城的机会,更顺应了城市化的趋势,农民也得了实惠,的确也不失为多赢之举。 应该承认,农民对于城市生活及市民身份的向往,或许是不争的事实,否则的话,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么多农民哪怕背井离乡,哪怕收入不济,甚至是城市的底层,也宁愿选择留在城市打工。更何况,既然城镇化依旧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路径,而所谓城镇化说白了其实就是城市的扩张以及农村的城市化。从这个角度来看,只要中国还要继续城镇化进程,“农民进城”其实依然是大势所趋。 乍一看来,这边厢中国经济的发展仍然需要进一步城市化,那边厢,农民也有成为市民的愿望,如此两厢情愿的好事,实在应该一拍即合,并尽快撮合才是。只不过,现实中的城镇化,与其说是出于改善农民福祉的考量,毋宁说是有着另外的利益算盘。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建设用地日趋紧缺,用地成本逐年攀升。如何满足城镇建设用地需求,从而满足GDP的欲望,追逐政绩指标,恐怕才是城市化背后的原动力。一些地方官员,打着改造城中村、城乡统筹、推进城镇化、发展地方经济的旗号,强征农民集体土地,力度之大,动作之快,前所未有。而之所以如此积极,其实不过是因为背后充斥着权力的交易与资本的盛宴,至于农民的市民化诉求,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保障失地农民的生计,以及至为关键的如何赋予这些新市民基本权益,在资本和权力的天平之上,则完全没有位置,被忽略不计,根本不予考虑,也就并不意外了。 于是乎,在城镇化的名义下,实质上却完全只剩下地产化,乍一看来,农民的确是进了城,但无论是进城的农民工,还是被集中到商品房中的失地农民,却并未真正获得市民应得的待遇,反而在城镇化进程中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进了城后,不仅失去了土地以及过去的谋生手段,又未能获得市民的权益,不要奢望什么攒钱速度追上房价,就连市民的教育、医疗乃至最低生活保障,都付之阙如。当所谓的城市化,竟然是以农民的流离失所和失去生计来源为代价时,恰恰是与城镇化的初衷背道而驰,甚至本身就是一种“伪城镇化”。(转载:吴江《若只剩下“地产化” “城镇化”便背离初衷》)

(0)

zuanshiyue2014-03-03

当今社会,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是继留守儿童问题之后的又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社会性问题。据相关调查,农村留守老人患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几率逐年上升,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我认为,国家应该想办法调整经济结构,使各地区经济均衡发展,这样大部分年轻人就不会背井离乡,老人也有了依靠。同时,在短期政府不能做出大的改变之前,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应该投入精力改善留守老人问题,解决他们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问题。

(0)

瑞雪纷飞2014-03-01

盼望孩子们多回家看看,争取时间多来陪陪长辈。他们的“夕阳红”,由我们来守候!

(0)
1 7条信息

张连珍2016-01-26

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这是好事。农民只要办了城市户口,政府会给他们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尽管就业蓝图不错,但是就业形势严峻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有消息说不少地方在闹用工荒,但是用工荒多与产业结构调整有关。文化水平较高,拥有一技之长的青年农民找工作相对容易。对于长期生活在农村、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就业技能、年龄偏大的农民来说,不仅难以找到体面、高薪的工作,恐怕连竞争脏苦累基础性岗位都困难。政府引导农民进城落户,解决进城农民医疗、教育问题相对容易,但是,解决进城农民的住房与就业问题,让进城农民安居乐业,更为重要。城市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城市化进程需要稳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更不必攀比城

(0)

林智敏2014-10-29

数据显示,到2013年底,中国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亿,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5%。中国已经进入一个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时期,老年人成为不可忽视的消费群体,有着区别于其他年龄群体的消费观念、购买力和对产品功能的需求。   日本东京有一条巢鸭老人街,每天都有大量老年人从世界各地涌入参观、购物,东京老年人称它为“欧巴桑的原宿”。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出现专门为老人服务、集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商业街。不过走进实体店,或是在网上一搜,也能发现不少为老人特殊定制的人性化用品。   一、户外出行   让老人推车购物,计步遛弯儿   走进北京一家老年用品商店,发现这里拐杖种类十分丰富

(0)

华晨雨2014-10-23

对许多上班族而言,节假日往往显得弥足珍贵,而对于那些已经退休的中老年群体,闲暇时光则又过于充裕。同学圈、舞友圈、麻友圈、知青圈……时下,各种中老年“朋友圈”正兴起,但随着这些“朋友圈”活动频频密密的开展,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一大堆…… 一、频繁出游,大妈“抗不住”   曾开梅今年56岁,家住重庆江北区南桥寺。前不久,她刚结束和坝坝舞队“姐妹”们的中秋区县之旅回到家中,就接到老同学陈碧兰的电话,约曾开梅到泰国旅游。“5天时间,团费才1000多元哦!”尽管这样的价格听上去很诱人,却怎么也没能让曾开梅高兴起来。   “这已经是这个月的第三次旅游邀约了!”曾开梅说,9月初,小区的

(0)

John2014-09-15

当一个个年轻人告别家乡,到光彩陆离的城市“寻梦”时,他们忘记了在自己身后,还有一双双含泪的眼睛、一对对孤独的身影。这些在夕阳中斜长的背影,就是他们年迈体弱的父母。人们普遍称这些老人为“留守老人”。   据统计,农村孤独居住老人已接近四成,很多“空巢老人”缺乏精神慰藉,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孤独、失落、抑郁等情绪,导致老年人成为中国两大自杀高峰人群之一。 一.在医院独居的老人   他是102岁独居老人,在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时扒砖自救而“出名”,但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入住华西医院治疗后,无一亲人探望。   这位百岁老人叫罗财发,儿子在湖北打工,老人与儿子30年未联系。“我也不想麻

(0)

小白2014-09-02

被儿女宠着哄着,在多数人看来是件幸福事,却让75岁的刘常华很伤自尊:“他们把我当小孩照料,让我觉得自己老得不中用了。”俗话说,老小老小,随着年龄增大,当子女如对孩子般哄着父母,这份体贴有多少老人愿意接受? 一、儿说爸爸乖,女儿要我听话   刘常华家住湖南邵阳,他有3个儿女,都很孝顺,“但他们喜欢把我当小孩哄着,不是滋味”。刘常华有高血压和风湿的毛病,每年过年,儿女都会为他买回一大堆保健品,“吃不完,浪费了又可惜”,每年刘常华都会嘱咐“明年别再买”,儿女总说“明年保证不买了”,可第二年,照买不误。“这不是把我当小孩敷衍嘛。”刘常华抗议。   2012年6月,刘常华高血压发作进了

(0)
1 5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