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中华文明是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文化自信呢?中文为何不能广泛传播?

发布日期:2022-11-05    浏览次数:1627

  

       习总书记说过:“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国,我泱泱大国,能够支撑起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出来的,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的直言义行中,是孔孟礼仪的绵延;我们的举手投足里,是魏晋风骨的接续;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是华夏智慧的结晶。以深厚的文化为底色,有今日的异彩纷呈,当我们骄傲地向世人展现中国风采,文化正是后盾......何况,现在每天,全球20%多的人口都在使用中文,加上中华文明是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文化自信呢?英文等语种能流行而中文为何就不能广泛传播呢?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赶快来《共绘网》的评论区参与讨论吧!

相关热词搜索:中华文明 文化自信呢 中文 传播
赞同(26)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林有德2024-03-06

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实质上所承载的是一种文明

(0)

冀风帖2023-07-19

爱自己,才会爱他人;热爱自己家乡的文化,才会热爱祖国的文明;懂得珍惜自己民族的传统,才懂得尊重所有民族的传统。习近平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依靠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生生不息地传承至今,凭借着强大的和合力量融合了多个民族,实现了既有多元文化共存共荣,又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文明形态。这样的传统造就了上下五千年的圣贤君子,为着中华民族的繁荣赴汤蹈火、前仆后继,更向着“天下为公”的共产主义事业不断迈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化的继承弘扬将是全人类的福音。正是具备“家国一体”“天下一家”的体认,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5月接受多国媒体采访时底气十足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梦”:“我们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仅致力于中国自身发展,也强调对世界的责任和贡献;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不是动荡;是机遇,不是威胁。” 习近平主席之所以能得人心,成就广大事业,正是因为初心纯正、广包天下,厚德无私、只为利他而已。“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周易·系辞》)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走的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是一条效法“天地养万物”的圣贤之路,其“广大配天地”,能够凝聚天下人心、凝聚世界力量,成为人类持续发展的明灯。作者:秦芳,系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0)

iooiiut2023-06-15

北京中轴线向北的延长线上,中国历史研究院建筑似鼎如尊。从楼下到楼上,步履匆匆纵览数千年。楼下,有以西周何尊铭文“宅兹中国”命名的专题展。石器、陶器、玉器,青铜、绵帛、竹简,荟萃千载文明。楼上,一场攸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座谈会随之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开宗明义:“文化关乎国本、国运。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命题”。思考的,也是从“宅兹中国”到“何以中国”的时代课题。几位发言的学者,同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们的发言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总书记专注倾听。有学者说,“文化不是凝固的雕塑,而是流动的活水,可水往哪个方向流,却是与现实的实践需要和社会制度密不可分的。”有学者说,“科技一往无前,文化则要‘瞻前顾后’。‘未来已来’这个词很流行,但不要忘了‘过去未去’。”有学者说,“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丰厚的文化滋养。”回望,望向历史的深处,望向泱泱文脉、九州精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璀璨而久远的中华文明讲起。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他凝练阐释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却又何止是在讲述文明?前提是彼此契合、结果是互相成就、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他深刻分析“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却又何止是在聚焦“结合”?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他深入解读如何更好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却又何止是在诠释文化?贯穿这篇重要讲话的脉络精髓,是一条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由文明而思民族,去读懂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信念、胸怀、气节风骨。比如,讲到统一性,总书记的这些话字字铿锵,直抵人心:“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这个国家念诵着经史子集,走过了数千年;这个国家学习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走过了上百年……穿越风雨,踏平大道,文明浸润于大国的筋骨血脉,融通于漫漫征途的步履坚实。【杜尚泽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

(1)

蒋晓明2023-04-04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 2022年的岁末,出访沙特阿拉伯前夕,习近平主席在百忙之中复信沙特中文学习者代表,鼓励沙特青年学好中文,“促进两国人民相知相亲,也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坚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样的理念,带着对“和而不同”的深刻理解,习近平主席身体力行,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促进世界各国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夯实共建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面对种种偏见、对抗、分裂,中国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让一切文明的精华造福当今、造福人类。(记者刘华 杨依军 许可 朱超 伍岳)

(1)

刘汉周2023-01-13

网络文学出海方式由传统的对外作品授权升级为模式传播,向海外读者讲述传统的和现代的中国文化故事。2020年以来我国网络文学出海平台数量呈现倍数增长,除了原有的起点国际、掌阅科技等头部平台,许多中小型平台也开始涌现并聚焦特定的市场或特定的文学类型。网络文学出海纵深推进,“走出去”的模式也由作品授权的内容输出,升级到商业模式输出的“生态出海”,面向的市场更加多元化,在东南亚地区和北美地区成熟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到俄罗斯、澳大利亚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截至2021年,中国网络文学共向海外传播作品1万余部,在全世界拥有庞大的读者和创作群体。2021年中国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超过30亿元,海外用户达1.45亿人。“看网文”“写网文”已成为不少海外青年的重要文娱生活方式,截至2021年6月,起点国际共培育了近19万名海外创作者,形成了中国故事国际化写作的新现象。“土生土长”的中国网络文学走进海外读者和创作者的日常生活,中国故事全球影响力攀升。(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方英)

(1)

荆淑蘅2023-01-01

先生,一生致力于革命,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吾华夏近代以来之不可多得之伟人!

(1)

青龙燕月2022-12-20

我这里所说的中国文化,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这个文化的内核。所以我们就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公民阶层践行的标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做彬彬有礼的人”。(作者:许安平)

(0)

JDTFES2022-12-18

祖国存在几千年了, 我很爱很爱,我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土地

(0)

山林梦2022-12-17

当前,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21年人均GDP突破八万元,超过世界人均GDP水平,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对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精神共同富裕基础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得出的新论断。中华文明自古以来提倡天下为公、兼爱大同、美美与共。这些文化核心要义与精神共同富裕的内涵具有高度一致性,实现精神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体现。(作者 |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齐骥)

(0)

弗尔切克2022-11-21

新华社北京11月11日电 全国政协11日在京召开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论述和中共二十大对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部署,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高度认识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大意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文化为引领,处理好国家属性和地方特色的关系,稳中求进、久久为功,把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成展现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10位政协委员和特邀代表在全国政协机关和山东、宁夏3个会场以及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发言,100多位委员在委员履职平台上发表意见。大家认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黄河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资源富集,具有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良好条件。同时黄河文化涉及地域广、历史跨度长、表现形态多,需要在探索中进一步完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定位,克服文化资源系统性保护不够、研究阐释不足、项目建设同质化等矛盾问题。 委员们建议,在制定发展规划中要合理界定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边界范围和空间布局,明确重大文物和文化资源的内涵和标准。要强化跨部门、跨地域统筹,增强政策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同时鼓励各地打造各具特色的精品园区,实现高质量建设、差异化发展。要加大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力度,全面摸清黄河文化遗产资源底数,做好重大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发掘、保护和展示,打通考古发掘、研究阐释、展示传播全链条,切实让文物“活”起来。要创新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加强黄河“几”字形国家旅游风景道建设,培育文化区域游、古城古镇古村游、红色黄河游等品牌,让人民群众在领略山河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要加大对重大文化项目的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建立多元化长效资金保障机制。要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构建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黄河文化话语体系,推出一批以黄河为主题的优秀文艺作品,借助现代数字技术等打造“智慧文化公园”,不断扩大黄河文化的社会认知度和国际影响力。

(0)
1 2 16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