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你被贴标签了吗?

发布日期:2014-07-24    浏览次数:3644

  

       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呢?当你读一本张爱玲的小说时,有人很快就会说你文艺,当你周末泡在星巴克闲聊时,就会被说成是小资,你喜欢听汪峰的摇滚乐,人家又说你叛逆,仿佛周围总有这么一些人,不管你做什么,他们都可以把你划入一个类似的群体,好像很快就把他们自己跟你隔开一样,对于这种有的没的,有时让人很无奈

       其实贴标签是有历史文化渊源的,古往今来,大家都热衷于分门别类,一开始的儒家,道家,到左派,右派,现在的网络上的更是泛滥,富二代,官二代,带路党,文艺青年,二逼青年,女汉子,其实在严谨的归纳的基础上帮思想学说流派定义命名,本来无可厚非,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抓住那么一点确有其事的事实就忙不迭的做出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的判断,面对那些漫不经心的嘲讽你会无所适从吗,算了吧,就像那句歌词:别人说的话,随便听一听,自己做决定

       最后发现,帮别人贴标签的那类人也难逃被贴标签的命运,他们是标签党,网络上所有的言行都可以被贴上某个标签,我们反对贴标签本身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只是我们对待别人的时候,可以宽容一点,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当我们看到别人看一本书的时候或是听什么音乐,请在再考虑一下,别就这么云淡风轻的说一句,”你好文艺啊。”

相关热词搜索:文艺 标签 分门别类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57)  |  中立(2)  |  反对(1)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墨香慧儿2022-09-09

看来“柳买办”是没少花心血,在“平常人”应当遵守得道德品质上为自己歌功颂德啊。各位看官也可以自己去搜一下“守时故事”,保准会蹦出来“柳传志的故事”。可是笔者不禁要问,“守时”不是每个平凡人都要遵守道德准则吗?怎么就变成了“柳传志”的专属标签了呢? 笔者其实也特别好奇。即便是为柳传志歌功颂德的写手被资本家、买办所收买,难不成负责编辑小学课本的相关教育部门、政府机构也被收买了吗?还是根本就是没有切实履职,玩忽职守给了漏网之鱼的机会。多亏具有正义感的广大民众火眼睛睛才没有让该等商业化的歌功颂德文章污染了中小学生的青春。 如有一天笔者家里的小朋友过来问“有没有听过一个叫柳传志的企业家?听说他具有守时的优良传统”。笔者还真不知道怎么回答?我是应该追随着歌功颂德呢?还是应该披露“柳买办”的真实面目呢?至少我们不应该让孩子受到蒙蔽吧?所以请各位教育系统的教材编委们一定要擦亮眼睛、火眼睛睛,不要玷污我们祖国花朵的幼小心灵。让他们感受到的是风清气正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而不是资本力量下的“洗白”标签。 (法律独角兽2022)

(1)

圩岐2019-10-12

贴标签这个行为不好界定,看具体环境和形势。以及许多人总是下意识的给人贴了标签,而非刻意而为。 但不管如何,如果发现被贴便签了,可以提高自省意识,也可以尝试打破那个便签。被贴标签我们无法控制,但也要记得不要轻易给人贴标签,注意下语言以及用词。

(0)

鹿岩2019-08-17

人被别人下某种结论,就像商品被贴上了某种标签。当被贴上标签时,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而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由此推之,当一个孩子老被家长说成笨孩子,他是不是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呢?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这样骂他,只是"激将法",是想他变得好一点而已。这样的观点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标签效应"中,如果贴的标签不是正面的、积极的,那么被贴标签的人也可能由于觉得不公平而产生与所贴标签内容方向相反的行动,也就是说,"激将法"是可行的。但是,要负面的、消极的标签产生正面的效应需两个条件: 一是被贴标签者能够理解所贴标签是不是客观、公正的,二是被贴标签者的独立性要比较强。要知道,孩子毕竟是孩子,其年龄越小,对家长的说法越易于认同,也就是他并不容易分辨家长说的是不是客观、公正,同时,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其独立性是有限的,即使觉得家长不公平,也不容易产生"你说我不成,我就做得更好给你看"的想法。家长不可轻易对孩子下结论,不要给孩子乱贴标签。因为这样轻则会毒化亲子关系,严重的还可能促使孩子向消极方面发展。

(0)

yjtyutuje19662018-12-18

总有些人习惯以自己的狭隘认知,去为别人贴标签,并冠以“莫须有”的罪名,其实就是一种特别不负责任的行为。 作家刘瑜说过,人们爱贴标签,就是因为想走捷径。比如讨论一个问题,本来很复杂,需要一步步论证,严密推理。但只要说,你是五毛党,你是卖国贼,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这种未经思考的评判,看似毫不费力,可无形中却伤害了许许多多无辜的人,让他们蒙受着难以洗刷的不白之冤。

(0)

张崇和2016-07-12

每个独立的人,都是一个丰富的个体。正所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物都是独一无二的,无法用一个简单的标签来定义。那些习惯了标签化认知的人在给别人贴上标签的同时,也无形中给自己的思维戴上了枷锁。而只有打破那些形形色色的标签,走进每一个丰富的个体时,我们才能获得一个更加豁然开朗的世界。

(0)

钟志英2015-12-23

我们必须行动起来,打破学科壁垒。首先,文艺批评必须具备文艺史的意识。文艺批评不是对文艺对象的一次性解读,它承担着文艺史构建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影响着文艺作品进入文艺史的方式与定位,它对文艺作品的挖掘和批评,同样影响着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走向、社会的文艺认知。如果割裂了文艺批评与文艺史的联系,那么,文艺批评的言说也将单薄苍白、无所依托。其次,文艺批评还肩负着构建和检验文艺理论的职责。文艺理论是基于文艺批评和文艺史的规律性总结,理性、系统、深刻、有效是其基本属性。文艺批评是对文艺现场的直接介入,既有感性、直接的体验优势,也有着由于现场性所必然附带的局限性。因此,文艺批评需借助于中西方先人的智慧结晶,从文明发展和文化现代性的角度去理解、透视乃至评判文艺事实。但理论并非万能之思,任何一种文艺理论都有其无法克服的系统缺陷,文艺批评不仅应该成为“过去”理论的现场检验,还应该以文艺现场的文艺事实,对现有的理论进行不断修复、调整和更新。否则,文艺批评只会沦为个人呓语,无法实现其在文艺实践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独特价值,更无从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所期望的“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0)

好先生2015-06-01

随着新媒体传播的推广,贴标签一词是随处可见,且不说现实生活里别人给你贴的标签,就我们使用的QQ、微博、微信就有贴标签的功能。在这里,我觉得贴标签没有绝对的好和坏之说,正确而能让人接受的标签有时还是会在人际间产生意想不到的惊喜的。例如,你给一位才貌双全的女生贴上“女神”的标签,有些人我想还会因为这个标签高兴一阵子呢!但是,如果你乱贴标签或者给别人贴上不雅的标签,那么你这个人肯定也是个出言不慎的人。别人不好或者你不赞同的特质,你可以反对,但只要不违反法律,不干涉他人,你也就没必要给别人乱贴标签,到头来还得罪人。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单从某个特定的场景和局部特征来定义一个人,这样不仅不准确不严谨,而且也给人一种不礼貌之嫌。

(0)

小尤2015-04-13

现在社会,信息高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充斥着整个社会生活。什么时候我们忘记了自己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梦想。很多时候我们有某一个想法时,我们却没有勇气付诸行动,因为我们在担心,担心某一天被某一个人嘲笑贴上另一个标签,仿佛我们就不是自己了一样。其实我们有时候做一件事,有某一个想法,并不仅仅是我们想做那样的人。在这个社会,我们被太多现实思想观念洗染,假如某一天某一个时刻,我们突然想听汪峰的歌了,不是因为我们叛逆了,而是我们累了。假如某一天我们突然想看一看诗歌了,不是因为我们文艺了,而是我们突然就想用安静来填充一下我们喧闹的心灵。 不管别人怎么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这是一个充满着各种各样梦想的世界,但就因为太多太多的梦想,太多太多的质疑,我们仿佛迷失了自己一般。其实,我们应该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都不应该放弃和停止学习,思考与努力,不应该放弃自己的梦想,不应该害怕被别人贴标签而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

(0)

陈晶莹2015-03-09

关于你被贴标签了吗这个话题,我赞同。贴标签在现实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无论是符合的标签,还是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的标签,最关键的是看你个人是怎么看待被贴标签。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句话大家都知道,很熟悉,很多人都是拿这句话去安慰别人。被贴标签了,没关系,那是别人说的,自己知道怎么回事就可以了,不要让别人的话语影响自己,当然建设性的、是对你好的除外。现实中我们也会这样安慰别人,到了自己可能会做不到,所以还是要端好自己的心态,看开点,喜欢贴就贴呗,让别人贴一下你又不会少块肉。你自己不喜欢被贴标签,反过来想别人也不会喜欢,要注意一下自己平时的言谈,不要随便给别人天标签。综上所述,我赞同你被贴标签了吗这个话题。

(0)

Kate2014-08-22

如何处理现实,而不被现实挫折、不被现实淹没,需要比学习高深哲学更高的智慧 我每天都在享受一些小小的发现、小小的乐趣。已经无法分辨到底是时代的改变,还是自己的心境异迁,那些庞大的理想、那些高蹈的激情,确确实实在我的生活里逐步淡出。我不会再花那么多时间,坐在书桌前擘划一套“从芥子以至于须弥”,囊括一切世间真理的哲学;不会再花那么多时间,忍受弥漫不散的浓烟(奇怪,革命家几乎都是大烟枪),和朋友彻夜雄辩,设计出这个社会未来二十年应该要走的道路;甚至也不会再花那么多时间,埋首在充满长年尘埃的图书馆里(奇怪,我有兴趣整理的资料书籍永远铺满灰尘),勉强自己在杂乱的文学作品中理出一条系统脉络来。 理想与激情崩落成为生活间细碎、繁琐的喜怒哀乐心绪。真正的享受,不再是向未来求取,而是当下的领受。生命的主调,从未来导向,开始调整回现实导向了。 这并不表示说我开始倾向于接受现实,我只是更平心静气地看待现实。以前,当把自己认真地看作一个改革者时,在时间的向度上,现实是最没有价值的。我们对现实不耐烦,我们痛批现实,因为对现实的不满与怨恨,我们转向历史过去吸收悲情的动力,我们又在心中构想一幅幅未来的远景。我们的心思在旧时光中翻找从未让我们有机会记得的记忆,我们热切等待新而不同的未来赶快到来。在过去与未来间,就是现实被忽略了,说得更严重些,我们唾弃现实。 唾弃现实真正的结果是让我们失去经营现实的能力与耐心。现实的一切都变得不重要。在生活上,我们变得粗心大意,我们甚至变得冷酷无情。因为对我们不喜欢、唾弃的东西,我们不可能悉心照顾、多情呵护。 一言以蔽之,我们其实都相当不可爱。所以,这些理想派、改革派的朋友,都很犀利、很英雄、很吸引人,可是都很不可爱。我们真的不知道自己不可爱吗?恐怕也不见得罢,我们只是在优游于过去与未来的异态时空中,逃避这个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问题在:理想主义是不是正因为我们的不可爱,而失去了它的吸引力?我不只一次痛苦地强迫自己承认:我不是真的能够愉快地和拥有相同改革理念的人相处。很多时候,我必须寻找一些在理念上完全不同的人,才真正能得到亲近的友谊。他们的想法我不同意,不能同意,可是他们对待人时所表现出来的慷慨与体贴,却让我不能不动心。 这就是我最近一些日子来的反省。我觉得自己正在经历“现实补课”,一点一点重新发现现实的意义,并因为这种发现而感动着。 人文、人本精神,没有像我们原先想的那么容易,并不是我们要追求人文、人本,人文、人本就在那里。人文、人本落实下来,是在琐碎的经历里尊重别人,进而了解欣赏别人不同的价值,我们没有如此的训练基础。如何处理现实,而不被现实挫折、不被现实淹没,需要比学习高深哲学更高的智慧。换句话说,能够记诵康德“以人为目的”的论证,远比真正在与人交往互动中获得乐趣,简单得太多。 现实不会是完美的,我们必须学习在不完美中发现美,而不是像以前一样,以完美作标准来唾弃不完美。这才是尊重现实前提下的改革动力来源。这样的态度才不会让我们在改革的路上变成一个惹人讨厌的偏执狂。 正午的阳光刚好,我开车在台湾的高速公路上,惊异地发现:路经的城市乡镇里,杂乱无章的各色建筑,竟然都顶着一式一样会发光的金属圆顶水塔。或高或低的水塔随车行前扑后退,形成有趣的韵律。杂乱无章是现实,子弹般到处冒窜的水塔则是一种庶民式的、不经意的美。美在特殊的时间、地点涌现眼前,只要有奇妙的阳光,加上保有一颗对现实细致领受的心,就能享受。(转载:杨照《唾弃显示VS经营现实》)

(0)
1 2 12条信息

cc1752913942015-06-08

我们总是会基于别人的一些行为举止而给他们贴上不同的标签,尤其在这个网络信息高速发达的年代,贴标签的行为更是随处可见。其实这件事情本身很正常,每个人都有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怎么想是个人自由,但是我觉得不能单纯地根据某个特定事件或是场景而对一个人做出判断,我在美国留学期间就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当时班上有一个同学,他是学校兄弟会的一员。一般提到兄弟会大家的感觉就是各种疯狂混乱的派对,进而会觉得参加兄弟会的人都是不学无术,整天只知道玩乐的堕落青年。我刚开始也是这么想的。慢慢和他熟悉之后,我发现他对待学习很认真,每次小组讨论他都准备充分,而且经常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想法,对小组的合作项目做出了很

(0)

谭文华2015-05-20

一、毛泽东喜爱鲁迅什么?   鲁迅之子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南海出版社2001年9月版)一书提到的一个重要政治情节:1957年夏天毛泽东在上海接见文艺界人士,翻译家罗稷南参与其中。谈话之间,罗稷南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疑问:“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毛对这个大胆的设问十分认真,沉思了片刻,回答说:“以我的估计,(鲁迅)要么是关在牢里还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一个近乎悬念的询问,得到的竟是如此严峻的回答。罗稷南吃惊之余,不敢再做声。   罗稷南提出的这一命题,涉及中国现代史上两位偶像人物。以毛的回答,在毛执权柄的时代,鲁迅的处境有两个,且只有两个:一是沉默,一是坐牢

(0)

李松泉2015-05-19

孔子身后,“儒分为八”,没有统一的儒学;19、20世纪亦不例外。展望儒学未来,应该以儒门各派近200年间在中国的际遇为基础。 一、走向困厄的几条途径   儒门盛衰都应“反求诸己”。困厄是沿着传统旧径滑行的恶果。   第一,自我封闭的天朝心态。   这个时期的儒学主流一直有条非常坚固的思想长城:中国文化(主干是儒学)无比优秀,民族生机无庸外求。“天朝无所不有”,“严华夷之辨”,向外夷学习就是离经叛道。从鸦片战争至义和团,与侵略者五次大战,无不失败,就是中国人为此天朝心态付出的代价。时至20世纪,虽有改变,但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道德举世无双的观念,仍不时成为抗拒外来文化的壁垒。1949年

(0)

dation2015-04-23

我们知道,好的标签让人欢喜,坏的标签让人烦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标签作为一个人赐给另一个人的符号,有利于了解他人,也能提高人与人交往的效率。所以贴标签从人类整体来看,是为人类减少了许多重新认识人的时间。要知道人生苦短,我们的时间就像珠宝一样宝贵,所以我们不得不为标签点个赞!另一方面,因为我们对贴有标签的某人拥有了整体的印象,这将影响到我们面对某人时的态度,方式和情感。标签能够这么控制人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自然让标签们就有了他们自己的意义:好的标签可能能够振奋人心,让人神清气爽,也可能让人自以为是,郁郁寡欢;而坏的标签可能能够让人情绪低落,也可能让人拥有改正缺点的动力。所以,贴标签这个行为本身

(0)
1 4条信息

jimsam2015-04-13

“贴标签”这个行为是一种面对他人时候,先入为主的对他人的一种主观判断思路。而不是对一个人每一方面了解后所作出的客观评价。人是有主观思想能力的,所以不可能对于他人做出一个完全客观的评价。而贴标签这种行为这是最大化个人的主观第一映像给他人做出分类别划分的判断。给他人贴标签无异于在高处或者低处处于一个不对等的水平去看待别人,无论是仰视和俯视都会造成一个观点的扭过,优缺点的过度放大,从而影响了最根本的一个判断。

(0)
1 1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