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国内银行应升级为“XX网络银行”?

发布日期:2014-05-08    浏览次数:3628

  

        互联网是继电报、电话、电脑之后的又一伟大发明,近些年互联网迅猛发展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崛起,出现一批优秀的新型互联网企业,以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天猫商城为最大赢家,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如火如荼,特别是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涌现,给传统银行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虽然国内银行大都有自己的网上银行,能够实现网上支付的快捷业务,但其力量似乎微不足道。在不久的将来,现金将消失,电子货币取而代之并充当重要地位。为了实现自我突破在互联网热潮中掌握主动权,也是顺应未来时代的发展,共绘网建议国内银行均升级为“XX网络银行”,这是对传统银行的颠覆性变革,具体来说就是把传统银行完全搬到互联网上,实现银行的所有业务操作,可以吸收存款,可以发放贷款,可以做结算支付。而这种模式在国外已经发展得很成熟,而且运营良好,且呈上升态势,正在蚕食传统银行的空间,我国应该加快变革脚步。传统银行统一升级为“XX网络银行”,你觉得可行吗?

相关热词搜索:银行 互联网 金融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20)  |  中立(3)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UIJTR2021-01-14

为什么数字金融在中国能成势,原因当然也很多,其实已经引出了回答的逻辑:因为正规金融部门没有提供令人满意的金融服务,数字金融、影子银行甚至民间借贷都在填补正规金融市场服务留下的空白。这里所说的数字金融,包括利用数字技术提供支付、贷款、保险、投资等方面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模式,还包括一些金融基础设施,提供服务的主体既可以是京东、腾讯和阿里等新型互联网公司,也可以是工行、人保和中金等传统金融机构。

(0)

DHHGJH2019-12-19

如今,更多的网上银行与金融服务商蓬勃发展,他们为消费者带来了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 但传统银行并不会“睡着”,他们寻找的是金融软件公司,能帮助他们推进服务的自动化,并且与在线金融科技公司竞争。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传统银行业的重大变革。

(0)

果味粉2019-10-12

数字银行要真正走向成功,不仅要看比传统银行增加了哪些创新,更在于能否在日益激烈的数字银行竞争中博得先机,因为越来越多机构开始申请数字银行牌照,从而抓住“移动场景时代”的脉搏。从根本上看,大量数字银行也通过拓展与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努力掌握“入口”、“场景”、“账户”三大重点。

(0)

fjxhdhfgd3782018-12-21

历史已无数次证明,滚滚前进的车轮,并不会因为你担忧,因为你不会,而停下,反而越滚越快! 当你还在担忧银行柜员何去何从时,建行直接把无人银行开到你家门口,大堂经理一并再见。 当你还在说36岁除了收费啥也不会时,支付宝微信同时出手,车牌就是付款码,正覆盖全国。 这就是时代进步的真实写照,汽车的出现,让马车夫一夜失业,才有了今天的高铁、飞机!今天,是银行的大跃进,更是柜员、大堂经理的迟暮。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看清当下这个时代!变革自己吧,不要指望任何人,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能救我们的,只有自己!

(0)

周欢敏2016-08-05

同意。服务于供给侧改革大局,互联网可以使得金融更好地联通工商领域、惠及千家万户、服务国计民生。譬如,通过大数据支持,能够帮助生产者进行有效的供给,精准地匹配需求,对消化库存和产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在创业创新过程中,一些小微创新创业者的资金需求往往被传统金融机构忽略,互联网金融则可以为这些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实现金融资产和需求之间的精准对接,从而满足创新创业者的资金需求。而在支持“三农”投资、精准扶贫等方面,互联网金融都可以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

(0)

许琳2016-08-03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领域创新不断,然而,互联网金融也存在着政府监管不到位、一些人非法集资等诸多问题。如最近的跑路事件不仅给广大互联网金融用户带来严重损失,也给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建议政府一方面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风险加强监管,重点打击那些利用互联网金融外衣搞庞氏骗局和非法集资的行为。同时,对真正促进普惠金融、有助于创新、创业的互联网金融领域进行适度监管,对具体业务要给予一定的弹性和创新空间,防止“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现象的发生。加强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建议政府向芝麻信用等市场化征信机构开放政府数据,形成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与监管体系的合力。

(0)

王守彬2015-11-25

“互联网+金融”融合了传统文化中“守正出新”的理念,既包括“互联网改造传统金融”,即金融互联网;也包括互联网金融新业态和新演进,实现互联网与金融的同源共生、相互补充、合作共赢的新型金融模式。这一金融业务,就是利用互联网的精神和互联网的技术,结合客户的金融需求,提供全新的金融解决方案,形成新的金融供给,也可以说是直销银行和传统银行的结合。

(0)

陈子江2014-12-29

尽管很多人把“云计算”挂在嘴边,但对于“云”究竟是个啥仍云里雾里。高大上的“云”概念看似遥不可及,但当金融业紧紧抱住云计算的大腿后,人们发现,“云”所支撑下的互联网金融风生水起,所降低的系统成本令人咋舌。畅想一下,到“云”上开家银行吧! 一、各大网络商“养牛”赚钱 不少小伙伴都曾希望有个开银行的爸爸。借助云计算,也许你能实现开家银行的梦想! 监管要求、牌照要求咱先统统不考虑,开银行必须得舍得砸钱!在这个海量信息的时代,建造一个银行最大的成本恐怕来自于IT系统建设,一家大型商业银行每年的IT维护和升级就得花费几十亿元。 不过,云计算或可大大帮你省下一笔。“目前全球的云增长率是45%,传统IT仅3.7%。”阿里云事业部云计算发展二部总监徐敏介绍,在云计算投入一元钱相当于在传统IT投入四元钱的效果。 云技术凭啥就能省下那么多钱? “其实,就是一头大牛拉车还是许多头小牛拉车的问题。”蚂蚁金服首席架构师童玲做了个比喻,“牛”代表计算能力,“车”是所要负载的数据运算。“云技术就好比用若干头小牛拉车,尽管数据量小、运算量少,但是很灵活,还能弹性扩展。” 大银行靠着财大气粗养了一头很费钱的大牛,形成传统的IOE架构,而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养不起大牛,只能寻求低成本的小牛帮助。 当下雅虎、谷歌、亚马逊、阿里巴巴就养了很多头小牛,并做着租赁小牛的业务。自2006年谷歌率先提出“云计算”以来,借助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云的探索和实践不断引领着发展潮流。 尤其在互联网金融大潮中,如果没有云技术的支撑,一些互联网金融的设想只能“看上去很美”。借助“云”,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数据整合,进行海量的交易运行,提高产品创新决策效率,更深度地挖掘客户的需求,有效降低研发成本…… 二、中小金融机构很受益 近期,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城商行——邢台银行的手机银行项目在阿里云的帮助下3个月内成功上线。如果在传统银行的IT架构下,同样的项目需要1000多万元的预算,而“云”上轻轻松松地节约了70%的成本! 邢台银行这样的城市商业银行在我国有140余家,散落在各地的村镇银行更是超千家。相较于灾难备份、自建机房所带来的巨额花费,租一片“云”来解决海量数据处理给系统带来的压力,将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小金融机构的选择。 不只中小金融机构获益良多,曾就职于某国有大行20余年的童玲告诉记者,在高昂的成本压力下,云计算开始进入大型金融机构的战略蓝图。“毕竟一头大牛的饲养成本太高。” 三、云,靠谱么? 金融有别于其他领域,数据安全极为重要。云,真的靠谱么? 目前看来,大部分与金融有关的云数据,都按照监管要求,“锁”在一个坚固的铁笼子里,与其他云数据隔离。与此同时,跑在“云”上的企业也都力图做足防范。 “阿里金融云的数据都打散在5000台机器、6万个片段中,即便有人想盗取,需要同时盗走这5000台电脑。”徐敏说,这些数据经过特殊处理,没有经过“解密”,即便拿到电脑可能连一个完整的数字都无法还原。 目前,阿里金融云的客户数已超过150家,靠“余额宝”迅速崛起的天弘基金、因“三马卖保险”而蹿红的众安保险,以及一些银行的快捷支付网关等都已经在阿里金融云上成功运行。 在金融应用领域,阿里云已经先人一步。在企业云层面,由于门槛较高,除了阿里巴巴,国内鲜有公司能够涉足。不过,“云”的市场潜力无限,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目前百度和腾讯都借助社交平台的迅速发展,在门槛较低的个人云业务上大展拳脚。 “云”,广阔自由,越多的参与者进来,就能发挥越大的边际效益。 望向更深远的未来,“云计算”会成为像水电一样的社会公益基础设施,计算能力可按需获取,也可以出租获利。“这就像国外出现的私人发电厂一样,自家发的电如果有富余,还可以卖到公共电网里支援别人。”徐敏说。 也许你还没有能力开银行,但也许有一天,你可以利用自家电脑的运算能力赞助别人开银行! (据新华社《到“云”上去 开家银行》)

(0)

邓晨曦2014-09-23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发展方兴未艾,网络经济正迎来新一轮爆炸式增长。信息技术作为生产力引擎,正在重塑银行业新的发展模式。为抓住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目前,国内银行纷纷以新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主动拥抱技术变革,努力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金融模式,实现科技与业务的有效融合。  一.充分认识新技术力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在国内银行业的应用日渐深入,不仅在客户服务、产品研发、渠道拓展、流程优化等微观层面引起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更促使银行的商业模式、管理方式和竞争格局发生深层次重构,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标志。   不过,在国内银行建设“信息化银行”的关键阶段,还存在技术与业务“两张皮”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银行的快速发展。比如,新技术应用及时性不强、广泛度不够,信息资源挖掘利用缺乏有效手段,信息化核心能力培育滞后等,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企业已占据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有利地位,给传统银行带来了挑战。   鉴于此,国内银行唯有充分认识新技术的进步力量,摆脱思维桎梏,深入研究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技术,充分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成果,打造拳头产品,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二.多领域可用新技术 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给国内银行带来了机会。银行拥有丰富的数据矿藏,可充分利用现有的数据资源,部署电商平台,了解客户消费习惯,预测客户行为,使客户数据立体化。同时,通过完善大数据的收集、分析、加工和面向业务的数据挖掘算法,基于账户交易数据对现有顾客群体进行细分,实行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行动”(包含价值营销和风险控制),以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此外,在大数据时代,还可通过云计算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实施“整合共享、交叉复用”专业化处理,更好地预判新产品的需求和风险,提高资源投入回报率。   随着银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云计算的出现将有效降低银行信息化成本。通过购买专业的云计算方案,银行一切软、硬件设备和技术问题均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解决,不再需要购买服务器、存储设备及网络设备,也不会因为兼容问题而局限于单一厂商的产品和方案。   更重要的是,云计算“按需使用、即付即得”的付费模式,使银行只需为正在使用的资源付费,无需为将来使用的系统资源提前付费。同时,云计算易用、可管理的特点,能够帮助银行快速灵活地部署系统,实现业务快速上线,满足业务需求的动态变化。   在移动互联浪潮席卷银行业的情况下,移动金融能有效拓宽科技与业务融合之路。使用终端技术、NFC近距离支付、重力感应、二维码识别和手机定位等新技术,商业银行不仅可建立包括个人、企业的完整客户视图,而且可通过交叉销售提高移动金融业务和传统业务发展的协同能力,提高业务的灵活性。同时,为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银行还可以移动支付为平台,整合移动支付与银行卡、网上银行等支付方式,实现支付的随时、随地和任何方式。   三.银行的实践和探索 近年来,国内银行纷纷借鉴国外先进银行的经验,抢滩新技术应用的蓝海领域。   面对海量数据,各大银行纷纷搭建数据平台,夯实大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能力,实现数据的增值,使其不仅仅是资料,更是一种战略性资源。例如,光大银行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推出了公司客户在线供应链平台、核心历史数据查询平台和风险预警平台,不仅提高了服务质量,而且提升了营运效率。   多“云”时代,银行运用云计算存储海量系统与客户数据,可以最大程度简化IT基础设施维护和使用成本。因为在这个时代,银行无须关心硬件系统性能、容量等IT基础设施的技术参数,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主营业务中,分析挖掘客户需求,改善产品上线速度和管理灵活性,真正实现面向客户的营销。   4G时代的到来和移动终端普及率的提高,使手机客户端成为银行向客户提供产品的重要平台,各大银行相继将手机银行作为战略重点:一方面,创新移动渠道产品;另一方面,扩大业务服务范围,力图涵盖账户管理、自助缴费、手机理财等需求。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浦发银行携手中国移动推出的“中国移动•浦发银行手机钱包联名卡”,不仅可在具有银联标识的商场、酒店、自动取款机上使用,而且可以在具有银联“QuickPass闪付”标识的POS机上进行非接触消费。   当前,新技术在我国正处于大规模应用的初期阶段,国内银行要抓住机遇,以新技术为引领需求、创新变革、决策支持的重要引擎,积极探索,不断促进科技与业务的有效融合。 (转载:薛莹 崔恒春《银行要主动拥抱新技术》)

(0)

唐笑52014-09-23

中国支付产业经历十余年快速发展,已成功实现对个人支票的跨越,步入以银行卡为主要支付工具的电子支付阶段。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渗透和应用正深刻改变着支付产业面貌。从商业银行角度看,其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互联网业务开发以及“互联网思维”的运用尚显不足,商业银行应轻装上阵拥抱互联网,实现业务互联网化,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大数据,开发征信,实现为广大中小用户群体提供低成本、高效率支付、金融等综合化服务。  一、支付产业实现弯道超车    在我国,支付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个人支票却少人问津。虽然个人支票在中国的发展基本上与银行卡同步,但其在中国支付市场可谓昙花一现,现在几乎可以忽略。2013年,我国个人支票交易笔数、金额分别仅为880万笔、5760亿元,分别不到银行卡消费支付的0.1%、2%。银行卡产业的快速发展,已使中国支付业成功实现了对个人支票的跨越,进入到以银行卡为主要支付工具的电子支付阶段。    从支付产业发展看,2002年中国银联成立后,在政策的支持推动以及产业各方的努力下,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规模日益扩大、主体快速增多,产业地位持续提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增长最快、最具潜力的新兴支付产业大国。银行卡在国民经济、社会民生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截至2014年上半年,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近50亿张,银行卡总量是2002年10倍。2014年上半年,中国银行卡业务271.46亿笔、金额220.1万亿元,分别占非现金支付方式的95%和25%。用于消费的交易84.34亿笔、金额19.58万亿元,分别约为2002年同期的80倍和200倍,成为银行卡各项业务中增长较快的业务。2014年上半年,银行卡渗透率约为47.7%,银行卡已经成为居民主要非现金支付工具。这说明我国的支付产业已经实现“弯道超车”,从现金支付时代跨越式进入银行卡支付时代。 二、轻装上阵拥抱互联网    过去十余年,不仅支付产业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也不断向支付产业渗透和应用。2013年,中国互联网支付规模超过5万亿元,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互联网支付规模最大的国家。十余年来,商业银行不断在系统平台电子化、业务数据化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联合中国银联等探索银行卡在互联网领域的新应用,纷纷研发推出了网上银行、网银支付、快捷支付等服务,甚至有些银行还推出了一些电子商务平台,较好地以信息化、互联网方式满足广大客户需求。    虽然过去10余年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领域已经进行了大量实践,也推出了大量互联网支付、金融产品。但与当前互联网企业奉行“互联网思维”,如火如荼地进行业务推广相比,商业银行对“互联网思维”的运用略显保守。一个鲜明差异是,商业银行强调经营“客户”,而互联网企业则努力经营“用户”。互联网企业普遍运用“用户至上,体验为王”的思维,慢慢将用户培养成他们的客户。商业银行对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对互联网业务开发、对“互联网思维”运用还显不足,商业银行应轻装上阵拥抱互联网。    一是实现银行业务运营的互联网化。中国支付业已跨越了个人支票支付阶段,实现了支付电子化。但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流程上很多东西都还停留在纸质阶段。如果把所有纸质流程变成电子化过程,就实现了“轻装上阵”。一方面,伴随着纸质流程电子化,商业银行将节约大量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发展、经营用户的互联网化,可以瞬间触达庞大的互联网客户群。    二是运用互联网技术改革现有业务。银行卡与互联网结合为商业银行创造了更多可深化空间。单就银行卡业务来看,商业银行可在传统发卡渠道和方式之外,运用网络渠道和创新技术,进一步推广基于NFC技术的TSM发卡业务,降低成本;另如商业银行可在确保风险可控和合规的前提下继续探索纯字符化的虚拟卡业务,通过网上数据来筛选用户以及计算授信额度,实现实时授信与发卡,大大减少卡片审核环节和流程,带给持卡人更好体验。    三是进一步拥抱互联网,必要时根据实际情况实施网点优化。互联网的发展为银行在网点管理和服务渠道方面,提供了更多网点优化、布局差异化实践,一方面可实现柜面业务无纸化,通过电子交易凭证实施网点服务流程现代化,另一方面可精简实体网点机构、优化网点布局,甚至提升物理网点服务功能。    四是商业银行可进一步运用大数据开展征信等业务,实现对广大中小用户群体的业务覆盖。目前,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商业银行建成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已经为全国1300多万户企业和近6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各大商业银行是该征信系统的主要使用者。每一张银行卡、每一笔用卡交易,特别是互联网支付,都隐含着一系列数据,商业银行以银行卡为载体积累了大量用卡信息和数据,透过对这些大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将呈现出个人和企业的消费能力、支付习惯、信用特征等诸多深层次信息。    商业银行可据此在优化已有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开展风险可控的互联网征信业务,将服务延伸至原来业务难以覆盖的中小用户群体。今后,商业银行可充分开展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征信业务,利用收集到的支付、商务信息,判断其信用水平,据此为其提供信贷等服务。    一方面,对接医疗、教育、养老大数据。引导创新型电子支付技术在医疗、教育、养老等国计民生领域的应用落地,创造新的产业蓝海。通过大数据技术量化生活,培养科学数据理念,在数据中不断探索和学习,推动科学化的决策、精细化的生产、可预测的经营,以及个性化的服务。    另一方面,考虑联合共建电商大平台积累商务数据。各商业银行对自有支付渠道和电商平台的做大做强,有助于积累更为全面和真实的用户支付行为和数据,丰富数据维度,形成有别于互联网企业的大数据优势。商业银行还可以将自有电商平台整合,联合建立大型电商平台,共享商户、持卡人资源,共享银行卡交易、消费数据,摆脱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依赖。当然,电商平台不仅是商业银行聚合大数据的基础,更是在互联网时代掌握支付市场话语权的基础。 (转载:柴洪峰《互联网技术正在改变支付产业面貌》)

(0)
1 2 11条信息

李士祥2015-08-21

首家网络银行微众银行尚在内测中,但外界的高度关注甚至让这家银行的高管感到有些“如履薄冰”。其中的缘由,引人深思。 人们对微众银行的关注,不仅因为它是一家网络银行,也不仅因为它是一家民营银行,更因为它承载着人们对银行更好服务百姓和实体经济的真切期待。 银行要赚钱,再正常不过。但银行怎么赚钱,关系重大而长远。对过去一段时间里,一些银行只盯着大企业、大项目、大客户,一味依赖吃利差,过分沉浸于“以钱生钱”的虚拟游戏,公众有意见,实体经济受痛。这种模式不仅使得银行业发展不可持续,而且对国计民生不利。 银行生存的环境已大不相同,唯有变革才能健康发展。当前,大企业、大集团日

(0)

朱玉青2015-08-20

最近号称“第一家网上银行”的微众银行APP低调上线。原因是否仅仅在于一些用户有些失望,其创新亮点不多? 微众银行现在能够做存款和理财,但不能远程开户,尤其不能刷卡消费和给别人转账。但是如果能够满足这几点就能使用户满意?就能使微众银行这样的网上银行亮点增多?我想,开通这些业务并不难,经过一个阶段的试点,这些都能办到。 然而按照微众银行或者另一家也已经开业的互联网银行———以阿里为背景的网商银行向外公开的他们的运营模式,他们几乎都不可能对传统银行进行冲击,也就是说这些网上银行没有根本上创新的亮点。 传统银行的基础业务是存、贷、汇、代。微众银行现在只做存款和理财,就

(0)

栗甲2014-12-26

 由中国金融认证中心(下称CFCA)发布的《2014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个人网银用户比例为35.6%,同比增长10%;个人手机银行用户比例为17.8%,同比增长50%。CFCA预计,2015年,个人网银用户比例将达39%左右,而手机银行用户比例则会呈现爆发式增长,达24%,超过4成的用户将通过手机银行购买理财产品。     在CFCA近日举办的“第十届中国电子银行年会暨中国移动金融发展论坛”上,同时发布了《2014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和《互联网金融研究报告》。中国金融认证中心总经理季小杰介绍说,“中国电子银行联合宣传年”活动是由CFCA牵头,联合全国多家银行发起的大型电

(0)

JOE2014-09-19

2013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以理财(余额宝类)、移动支付、众筹等领衔的互联网金融形式在国内大行其道,各类花哨的产品井喷式推出,极大地吸引了公众的目光。其中呈现出的新兴金融模式也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   世界总是这般平衡,有人风光,自然有人感到落寞。舞台不起眼的一隅,曾经光鲜的传统银行业成为落寞的主角,既震惊于互联网企业在金融领域让人眼花缭乱的运作模式及巨大能量,又感受到了一片“狼来了”之声。人们纷纷将互联网企业称为传统金融的搅局者,认为他们带来的新思维、新模式将改变未来的金融格局。然而,如果把时光回拨到十年以前,就会发现,现今热热闹闹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并非互联网企业的发明,而恰恰是金融

(0)
1 4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