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中国应展现大国的形象和作为?

发布日期:2014-05-16    浏览次数:3496

  

         随着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著。如今,中国已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积极投身于地区和国际事务中,是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世界瞬息万变,中国现阶段取得的成就并不能让我们沾沾自喜,在各领域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才是一个有长远未来的大国的形象和风范。

        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的头号强国,经济、军事实力上让其他国家望尘莫及,为了巩固强国地位,也是在受到中国、俄罗斯等大国崛起的威胁后,美国近些年来一直采取“居安思危”的发展攻略,不仅经济上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在政治上更加强了与亚洲国家的交流。而中国,一个拥有伟大中国梦、世界梦的国家,也应当在时代发展浪潮中把握未来。不仅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而且在一些关乎国家尊严、国家主权的问题上必须斩钉截铁,坚持原则,树立起一个大国的形象,拥有相匹配的作为。中国应展现大国的形象和作为?你怎么看?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形象 作为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106)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赖冠霖2019-09-03

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在外交理念上历来强调平等、包容、共同发展,这不仅造福本地区人民,不断推动地区和平与发展,而且对完善全球治理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中共十八大以来,充满“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在国际舞台上受到广泛的欢迎与认同,这也彰显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理念背后的远见卓识——合作共赢已经成为时代潮流。

(0)

张德江2015-11-26

我认为应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充分发挥中华文明感染人、教化人的作用,以恢宏大气的政治思想、平和中正的哲学智慧、凝心聚力的道德规范、催人奋进的精神动力,催生与伟大事业相称的时代风尚、与大国崛起相应的文明风范。应推动中华文明创新性发展,延续中华文明博大包容、兼收并蓄的气度,以协和万邦的胸怀汲取异域文化营养。只有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摒弃全盘接受或全盘抛弃的极端思维,扎根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着眼中华大地的文化积淀,立足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推动中华文明发扬光大。

(2)

白贤勇2014-10-09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掀起了改革开放大潮,在30多年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的世界正面对一个日新月异的中国。中国不再是处于世界体系边缘的旁观者,也不再是国际秩序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从当今世界发生的任何重大事件中都不难看到中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中国因素”“中国符号”已经成为影响现代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力量之一。   21世纪初,中国与世界关系出现了历史性变化,即中国与世界开始融为一体,中国的前途命运与世界的前途命运密切相关。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和广泛。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很多,但首先缘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缘于中国提出的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理念。中国作为国际社会深刻变革的驱动力之一,历史性地从世界体系的边缘走向中心。   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连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不但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使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而且为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活力,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不仅如此,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表现出高度责任感,增强了各国走出危机的信心;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扶贫合作,为在世界范围消除贫困无私地贡献力量;等等。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世界所公认。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以身作则,加入多项维护世界和平的公约;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积极推动实现地区稳定;近年在全球范围参与了30多项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国已同16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国际裁军和军控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不只一个西方学者提出,中国为何如此激动人心?他们的回答是,中国人民开始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但中国正触及的东西不是中国人独有的,恰恰是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本能,即创造自我。这在任何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都是一个核心内容。他们还认为,中国目前发生的情况已经开始在经济、社会以及政治方面改变整个国际发展格局。因此,无法用现有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发展,必须重新认识中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意义。其实,只要了解65年来特别是最近30多年中国的发展历程,就不难发现,中国道路是一条独立于资本主义体系之外的现代化道路,对世界而言这条道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和平发展”。这条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创造了世界奇迹,自然将世界的眼光引向中国。中国道路连接着中国梦,而中国梦与世界梦是一致的。从世界舞台边缘走向中心的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手挽手、肩并肩,同舟共济,共同走向光明的未来。中国站到世界舞台的中心,必将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摘自:于沛《从世界舞台边缘走向中心》)

(0)

Maryu2014-08-21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头号贸易大国,中国正处于从地区强国向全球性强国迈进的过渡期。中国的独特战略定位、现行国际贸易投资安排、中国自身资源禀赋等多重因素决定中国进阶之途不在大国争斗、合纵连横,而维系于睦邻友好、合作共赢。 正因为如此,中国才确定了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才要以“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等大战略,编织区域经济利益网络,促进中国的资本、技术、市场等优势要素走出国门,转化为驱动区域联合、一体发展的澎湃动力。相应的,促进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管控大国分歧、避免卷入纷争,才符合中国长远利益。

(2)

2014-07-16

 据英国《金融时报》网站7月7日报道, 自从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来自美国和其他大国的批评就明显如出一辙:中国在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方面做得太少。而现在这种措辞或许已开始过时。 文章称,越来越多的迹象已经开始表明,至少在世界贸易领域,中国正在加强对外交往,并开始扮演更加积极主动的角色。同样重要的是,中国正在开始拉大自身其他主要新兴经济体之间的距离。 所谓所有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贸易谈判中拥有一致利益的观念,从来都是假象,如今似乎更不可信。这与中国在贸易谈判领域采取更务实态度密不可分。 贸易与地缘政治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中国正在学习如何更有效地参与这种游戏。 多年来,美国一直在为改造全球贸易架构而开展各种大型区域性(经贸)协定谈判。 此外,华盛顿也毫不掩饰其战略意图,并坦承中国的经济崛起为其主要忧虑之一。而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待贸易协议的并非只有美国,欧盟和俄罗斯都在行动。中国亦在同邻国展开新的贸易协定谈判,并试图构建地区性机制以抗衡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 (转载:《英媒:中国开始担当贸易谈判大国角色》)

(0)

京华一梦2014-07-14

 整整43年前,在钓鱼台国宾馆,基辛格秘密抵京,叩开了中美关闭20多年的大门。   9日至10日,同在钓鱼台国宾馆,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隆重举行。   四十余载,风雨兼程,中美关系走过不平凡的岁月。其深度和广度,其对全球的作用和影响,恐怕连基辛格这样的国际关系大师也难以预料。   变幻的国际风云,变化的中美两国,让中美关系这对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面临更大的机遇,也需要应对更复杂的挑战。如何落实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共识,成为两国关系继续向前推进的“必答题”。   “中美两国如何判断彼此战略意图,将直接影响双方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发展什么样的关系。不能在这个根本问题上犯错误,否则就会一错皆错。”习近平主席9日的讲话切中肯綮。   大国相处一旦出现战略误判,后果严重。百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动因之一就是大国战略误判,教训足够深刻。现实情形下,中美关系在积极推进的总态势下,杂音一直不断。   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和最大发达国家,两国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实需求都表明,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最符合双方利益,尽管过程不会总是一帆风顺。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增进互信。中美关系能发展到今天,离不开两国几代领导人准确把握时代脉搏,顺时应势、与时俱进。现在,有两国最高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有包括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内的90多个对话机制保持沟通,中美之间应该有足够的能力和手段保持正确航向,作出有效调整。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要不断充实内涵。本轮对话期间,双方就加强两国高层交往,宏观经济政策沟通与合作,金融合作,反恐、执法、反腐等广泛领域合作,两军交流与合作等达成一致,并同意争取2014年就双边投资协定文本的核心问题和主要条款达成一致。这些领域的共识与合作,必将为中美关系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要不断夯实基础。如今,两国人员往来每年超过400万人次,在彼此国家留学的学生总数多达20余万人。中美友好的根基在民众,希望在青年。推动中美人文交流,特别是两国青年之间的友好交流,加深的是厚度,增强的是韧性,更能为解决“明天的问题”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和支撑。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还要管控分歧。毋庸讳言,中美两个大国特色都很鲜明,发展阶段也不同。利益的摩擦、观念的冲突,都是客观现实。磕磕绊绊,甚至吵吵闹闹,在所难免,双方对此也有足够的心理预期。关键在于,面对分歧时,能否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不越红线;看待摩擦时,态度是任由其蔓延扩大,还是积极协商解决;是被问题牵着鼻子走,还是保持战略耐心与克制,结果大相径庭。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表明,只要以大局为重,相向而行,共识总比分歧多,办法总比困难多。   从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起,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相处一直深陷“修昔底德陷阱”。猜忌混杂着误判,反复将不同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带入矛盾漩涡,直至兵戎相见,成为国际关系中的“魔咒”。   打破“魔咒”,开辟大国关系发展的新模式,无先例可循。而这,恰恰是中美两国走出新路必须面对的政治担当。   抓住根本,就能打破“魔咒”走出前无古人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这不仅对中美两国意义重大,同样有益世界,兼济天下。(转载:钱彤、刘华《走出前无古人的新型中美关系之路》)

(0)

醉此间2014-06-30

 纵观全球,“向改革要动力”的又何止中国一家。在美国,虽然遭遇国会僵局,奥巴马政府仍试图推动移民和税制改革,并启动“再工业化”战略和“学徒计划”。在欧洲,银行业联盟基本成形,促进就业和增长的改革方案正在酝酿,德国则推行“工业4.0”战略。在日本,安倍内阁在实施货币和财政“双扩张”后,本周又公布一揽子改革,包括下调企业税,放松对土地、企业和医疗业管制、吸引移民和促进女性就业等。   新兴经济体也跃跃欲试。印度新任总理莫迪承诺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完善税收和简化企业法规限制。墨西哥也在推行劳工、电信和能源改革。南非实施工业政策行动计划,促进经济深度工业化。   从某种意义上,中国正加入一场全球改革竞赛。虽然各国所处阶段不同、面临问题各异,但破除僵化机制、释放市场力量、提升生产链位阶,同时优化调控方式这些大方向却基本一致。这场竞赛不可回避,这些进程相互激发,关乎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的前途。谁能在后危机时代的大变革中率先完成自我革新,谁就能在未来的发展竞赛中占据先机。   过去半年,中国经济改革在多重考验中稳步推进。正如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沃尔夫所言,决策层始终面临的挑战是,必须采取折中方案,在改革与增长之间取得平衡,既不能因去杠杆等改革而使增长出现意料之外的放缓,又要积极调整,避免积累更大的问题。   从全球范围看,中国改革的推进速度和力度至少不输于他国。美国长期受到国会政治掣肘,改革在争议中步履维艰,欧盟在内部利益协调上耗费太多时间,日本、印度等国的结构性改革尚处于蓝图阶段。相较之下,中国新领导层的改革意志更为坚定,社会共识更为明确,路线方向更为明晰,其决策机制和执行力也更为高效。   英国阿什莫尔投资管理公司研究主管扬•德恩说:“与大多数西方国家不同,中国消除了基础设施瓶颈和改革所面临的政治障碍,因而处于有利地位,且这种优势在未来几年将更加明显。”   如何将优势转化为实效,是中国改革者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全球新一轮变革中,中国经济巨轮上半年起步不错,成绩不易。不过,更严峻的挑战和风浪还在后面,惟愿全员上下继续锐意进取、务实坚韧,让中国这艘巨轮顺应全球大势,行稳致远。(摘自:韩墨《上半年经济走势画出“上翘”收尾》)

(1)

烟花烬头2014-06-11

文学的中国梦,其实是怎样建构一个想象空间,去表达、想象中国。这个想象空间既是我们周围人的,也是全球华人乃至不同的人的,这是很具体的,文学想象空间不一定都是超越的。文学的中国梦实际上很具体,从作家来看是新平台的展开。中国梦有它自己独特的中国的背景,同时也是全球性的。当代的作家其实有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平台,这既是纯文学的,也是通俗文学和大众文化的。这个平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大,这是中国梦的一部分。当代中国文学已经是“华语文学”的中心,逐渐有了自己的新的全球性的位置。 另一方面是关于想象的,关于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这对华语写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性,中国变成了伟大的工业化国家,虽然还有许多挑战和问题,但我们现在毕竟有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性的影响力。当年梁启超写《新中国未来记》,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中国梦的一个很具体化的想象。他最远想象到了1962年,认为到那时中国人的梦想就有一个具体的展现了。现在我们超出他想象的极限已经好多年了,中国梦的想象在延伸。这其实是有一个非常大的机会,即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化,最大规模的发展。在这个历程中有许许多多的新的中国故事需要我们去表现。而这个中国故事是链接着世界的。可以看到,现在很多“愤青”对现实有不满意的方面,觉得和期望有差距,因为他的参照系变了。过去参照系一般都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我们不如人家;现在参照系改变了,是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这其实正说明中国在这30多年的发展速度很快。中国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在世界上的分量不同了。 中国梦其实还是一个新的文化模式的展现,这也是对全球格局的一个重要改变,这个改变过程,确实是中国人在学习如何做一个大国的过程,也是世界在学习适应中国的发展的过程。两边都在学习。它是一个新格局的产生,新格局造成了众多的新变化。这其中有许许多多新的文学想象的空间。中国文学现在的想象的机会,表达的机会,想象的平台,表达的平台都和以往有了重大差异。我们正在跨出我们的现当代文学史所描述和限定的历程。过去我们的文学往往充满了民族的悲情,现在我们有了跨出悲情,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表现中国和世界的新的可能性。过去我们的感时忧国,往往限制在民族的屈辱和失败的惨痛中,现在我们有了一个新的高度来审视中国和世界。中国文学的格局必然地发生改变。一方面中国文学自身的格局变了,今天是纯文学、类型文学、网络文学三部分构成了新的文学形态。都有自己的读者,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这三种文学平行发展的状况会持续下去。读者的选择其实很多。这些平行发展的文学其实都是在中国故事中表现中国梦。另一方面,我们的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中也越来越占据相当的位置。这当然还仅仅是开始,有待中国文学界长期地努力。但毕竟葛浩文说的美国人能够知道莫言是个现实中的人了。同时,中国本土的文学变成了全球“华语文学”的核心和主流,过去流散出去的作家,许多都已经回流,海外和港台文学和大陆的文学的融合也进一步加深。文学的中国梦应该是在这样的对比下做的,是以世界文学、全球“华语文学”与中国本土文学作为基础的大平台。(转载:张颐武《文学与中国梦》)

(0)

wobuchixiangcai2014-05-24

日本讲谈社这套《中国的历史》值得一读,因为常常有些不同的见地。前些天我翻到平势隆郎撰写的第二卷,中间有一节写到“东亚册封体制与德化”,其中说到:“古人用‘德化’或者‘德泽’之类的词汇表示帝王圣德远播四方。他们站在特别地域统治者的位置来描述其圣德是如何惠及自己的子民与野蛮之地的。”又说:“所谓德,在商代原本是指佑助征伐的灵力。大国要谋求对小国的控制,需要毅然地进行征伐,而支配征伐的灵力就是德。” 这段话有意思。大国要出兵,也不是只要国力强大就可以,还需要灵力的佑助,灵力佑助之下,征伐的行为或者就具有“合法性”了。接下来,及至小国被大国吞并成了县,大国不用再动用征伐的力量,这时帝王的德无需征伐就可以惠及万民。德不再借助武力,而直接实现其灵力。这里涉及到古代权力的运用,或者是通过暴力来达到,或者是通过“德化”来实现。德是一种逆转暴力的力量,要旨之一在于给予你想要的更多的好处,这就是“德泽”了。这使我想起今天的人也会说“以德治国”,但有时可能忘记了其前提是“惠及万民”,给予老百姓比他们想要的更多的好处,而不是仅仅让大家用道德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需要权力,同时更需要规范权力的运用。商周之际的中国人优先处理的是“内外关系”。而古希腊人这个时候要优先处理的是“内部关系”,比如在雅典这个城邦,需要达成共识,凝聚权力,首先必须经过一群权利地位彼此彼此的自由民进行辩论,谁说的比较有道理就听谁的,这个情况在所有文明中都是一个例外,这个情况就是古希腊时期的民主。过程略去不说,其结果是,古希腊人发明了“理性”,找到了“普遍”,开辟了一条“通过知识获得解放”的路径。顺便说一句,我们习惯科学与民主并举,殊不知民主其实是科学之母。在没有民主的环境里,权力最大的人是绝对真理,手上没有权力的人,想什么也是白想,就用不着什么科学和理性。西方文明后来科技厉害,一切事情都要经过理性的检验,这是西方文明具有较强的竞争性的一个原因。 是服膺德性,还是服膺理性,中西文明就此有了差异。古希腊人要证明一个人比较理性,说出的话比较接近普遍性,有很多客观的可以检验的标准。中国人则是成王败寇,成了的人比较有德性,其余的人在德性方面要差一些,比较有德性的人就当然应该统治德性差一些的人,如果不服气,还有暴力在边上伺候。情况好的时候,有德性的人会德泽天下,但这德泽一般是对外人用得多,对自己的人就不大用得着。再后来,因为真理是一个好词,于是有比较多的德性的人又说自己拥有更多的真理,至于为什么拥有更多的真理,这一点又常常不是能够论证的。(转载:王绍培《德性与理性》)

(0)

依旧青青2014-05-22

乌克兰危机还在持续,美俄关系随之深陷制裁与反制裁的较量中。盖洛普近期一项调查显示,半数美国民众认为,美国和俄罗斯进入了新的冷战。而《纽约时报》则认为,这即便不是一些人所担心的新冷战,看上去也可能会带来旷日持久且难以克服的对抗和疏远。 追溯历史,东欧这片土地经历过太多的东西方激烈拉锯。特别是1814年维也纳会议以来,这里上演过数不清的大国政治博弈、欧洲“均势”经营和国家版图变迁。这里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之一,也曾是美苏旷日持久冷战的前沿。探寻当前美俄关系陷入低谷的源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政治学者爱德华•沃克在《洛杉矶时报》撰文分析,北约扩张是俄罗斯和西方出现严重地缘政治斗争的重要原因,这在乌克兰问题上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美国前驻苏联大使小杰克•马特洛克认为,美国盛气凌人的行为引起了俄罗斯的强烈反应,如此反反复复,对两国关系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美利坚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戈登•亚当斯从另一个角度指出,俄罗斯非常在意其周边地区的事情,而美国决策者并没有明白这一现实。 当前,美俄两国舆论都向对方放狠话,零和思维骤然集中爆发。一些共性的说法是:“冷战结束后存在的秩序已经终结,欧洲的新历史新阶段还未确定”,“国际舞台的新对抗时代已经来临”,“新的制裁会层出不穷,俄罗斯与西方恢复正常关系的基础已经不存在”。 美俄关系停摆令人担忧,全球格局因此受到的影响不容忽视。人们已经看到,一些国际多边进程和国际热点问题的磋商协调受到了影响。俄罗斯总统普京缺席在荷兰举行的核安全峰会,七国集团在核安全峰会期间暂时中止俄罗斯的八国集团成员国资格。国际舆论担心,美俄关系日趋恶化会影响两国为解决叙利亚问题作出努力,会影响到两国在伊朗核问题上的合作。这些热点问题在2013年能够在政治解决轨道上有所进展,都离不开国际社会的合作与协调。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副主任亚伦•米勒认为,美俄关系紧张会使整个中东局势更加复杂。 大国因其不同凡响的国际影响力、作用力,而自然承担着一份国际责任和道义。越是在复杂问题面前,越应显示出与自身体量相匹配的智慧。解决危机,要靠务实的思路和方案,来不得情绪化的冲动,不能在舆论压力下硬撑虚荣,更不能固守落后陈腐的零和思维。大国的真正实力,应体现在避免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发挥建设性作用上,而不是把问题搞得更加复杂,把局势搞得更加紧张。 聚焦美俄关系,人们最关切的就是两国能否摈弃零和思维、慎重处理彼此分歧。真真切切求和平,踏踏实实谋发展,这是各国共同利益所在,也是大国应有的担当。(转载:摈弃零和思维 大国应有担当)

(0)
1 2 14条信息

刘志强2015-05-13

●习近平同志指出:“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这个警示非常重要,值得深刻思考。我们的理论建设要解放思想,就不仅要注意体制外的思想动向,回应各种怀疑或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言论;更要注重自身体制建设的改革和完善,以增强理论创新的活力。 ●必须从基础理论方面,对那些实践中凸显出来的重大问题加强科学化系统化的阐述。 ●目前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体制中有些规则、指标和程序本身,实际上是在要求或引导人们脱离科学讲效益,脱离问题讲套话,脱离内容讲形式,脱离质量讲数量,脱离法治讲人治。 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相应的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支撑。在近年社会思潮纷

(0)

伊永春2015-04-22

当今时代,传播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随着媒介与传播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方兴未艾,而其中充斥的西方网络霸权思维和对抗思路也对我国带来严峻挑战。可以说,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如何在传播中尤其是在互联网这一舆论斗争主战场上占据主动?如何有战略有战术地做好新媒体领域意识形态攻防战?关键是根据现代传播尤其是网络传播特点和规律,建立起一套全方位、立体式的国家战略传播体系,从而保障国家利益不被侵害、国家主张不被误读、价值观念不被侵蚀。战略传播是指政府或组织为实现特定战略利益,动员协调各种资源,向特定目标受众传递信息、施加影响的过程。国家战略传播体系是应对当前宣传思想工作与意识形

(0)

党彦宝2015-02-10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近代以来的中国从来没有这么近地触摸到全面复兴的前景;这也是一个挑战重重的时代,今天人们习惯称之为“新常态”的各领域状况都包含了一些困难;这更是一个有行动力的时代,一种敢于直面挑战、克服困难的努力已经“徙木立信”,一种勇于改变现状、创造新局的气象已经“初露峥嵘”。 中国“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这种全面复兴的可能性好像一只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航船。新的未来的身形还很模糊,它的到来尚有风险,但它的脚步声已经响起来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甚至认为2015年将是“中国世纪”元年。如果把中国全面复兴作为新中国建国者的预言,作为新一代中国领导者的承诺,它们

(0)

左定超2014-12-26

  美国《纽约时报》12月1日文章,原题:领导人断言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在一连串备受关注的外交行动之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显得充满信心。上周末他在北京的一个重要讲话中对共产党官员们表示,中国将善待亚洲邻国,但他也将实行积极的外交政策,不懈地推动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复兴。   习先生说,“世界多极化向前推进的态势不会改变”。这里指的是中国的观点,即美国冷战后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行将终结。他没有直接点出美国,但矛头无疑对准华盛顿。他还说,中国如今有实力应对世界危机,将其转化为中国的优势。分析人士称,这番话表明习先生是如何看待中国日益提升的卓越地位的。这是他第二次对领导层公开发表外交讲

(0)

宁崇瑞2014-12-04

一个大国在世界上的崛起,不仅是物质力量的崛起,更是思想和话语权的崛起。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壮大,中国也越来越重视在多边国际舞台上构建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尤其是新近在北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九次峰会期间,中国在外交上更加积极主动,围绕当前地区和全球面临的众多问题,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提供公共产品,受到世界各国领导人和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中国在多边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越来越成为各方关注的耀眼角色。 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时间内,中国谨守多干少说的韬光养晦方针,将更多精力投放在国

(0)

郑建邦2014-11-27

11月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繁忙的月份。本月在中国(APEC会议)、缅甸(东亚峰会)和澳大利亚(G20峰会)举行了3个很重要的多边会议。这三个会议的最重要结果是,中国脱颖而出,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球领袖。确切地说,中国实现了具体的经济、外交和战略目标。   首先,在外交领域,经过两年的“寒流”之后,中国稳定了与日本的关系。虽然习近平与安倍的会晤不如一些人所讲的那样成果丰硕,但至少给中日改善关系提供了喘息空间。这至关重要,因为中国承受不起让中日关系和中美关系下滑失控的代价。第二,在经济领域,中国与两个重要国家(韩国和澳大利亚)达成了自由贸易协定,这进一步显示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影响力。还有一个更雄心勃

(0)

倪志福2014-10-27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最新统计,上世纪90年代初(1990—1992年间)到今天,全球长期营养不良人口减少了2.09亿,其占全球总人口的比例从18.7%降低到了11.3%。这其中,中国的贡献之巨大,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相比的。上述时间段内,中国长期营养不良人口减少了1.38亿。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目标1包括从1990年至2015年间使全球饥饿人口比例减半等3个子目标。根据粮农组织测算,中国已提前实现了目标1的有关减少饥饿人口的指标。   从2004年起,中国粮食连续十年增收。当前,无论是从粮食储备,还是从消费渠道来看,中国的粮食安全局面都是有保障的。这不仅对中国自身意义重大,对于稳定整

(0)

蔡恬恬2014-10-21

莎达•伊斯兰至今还记得,多年前父亲从中国访问归来带回这个国家飞速发展的故事。她如饥似渴地听父亲描述去过的中国工厂,遇到的守纪律的工人,以及中国消除饥饿和贫困的承诺……   多年后,莎达•伊斯兰已是欧洲智库“欧洲之友”的政策主管。她乘坐过从上海到扬州的火车,研究过中欧经贸关系,探讨过中国梦对中欧关系的影响。当我国迎来国庆65周年之际,她告诉记者,中国已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同时在软实力方面,无论是孔子学院还是领导人着装都备受国际关注,这推动了中国形象的正面传播,有利于消除外国人对中国的错误认知。   伊斯兰说,孔子学院等中国软实力越来越受到欧洲年轻人青睐。欧洲年轻人容易接受新

(0)

文佳怡2014-10-09

我是中国文化的粉丝   马可林(澳大利亚)   我花了不少工夫研究西方眼中的中国形象。我认为,西方眼中的中国形象变化,除了与中国自身的发展有关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受到西方自身因素的影响。这与很多时候人们评价一个人有相似之处,这种评价常常会染上人们自身喜恶的感情色彩,以及受到现实利益的制约与影响。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促使全世界都希望认识中国与了解中国,中国也正在世界上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这些年,中国文化正在越来越多地融入世界,其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美食、旅游、留学的学生。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感情是复杂的,有些国家总是要求全世界都按照他们的模式来建设国

(0)

吴丽娟2014-10-09

2014年国庆长假前夕,中青旅、凯撒旅游、环境国旅等旅行社纷纷通过动员大会、网络公益活动、发放倡议书等形式开展引导游客文明出境旅游相关活动。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日前发布的《中国公民出境(城市)旅游消费市场调查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已达9819万人次,同比增长高达18%。记者梳理媒体报道发现,出境游规模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在文物上涂鸦、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在免税店里随意插队等中国游客旅游时的不文明行为却直接影响着中国“礼仪之邦”之形象。     为了更好地号召游客提高文明旅游的意识,凯撒旅游日前在京召开“文明旅游先行者”动员大会,邀请众多金牌领队在团队出行时通过言传身

(0)
1 2 12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