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铁饭碗变“金饭碗”?

发布日期:2014-05-28    浏览次数:2391
  

         日前,国务院公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要求事业单位应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建立工资增长机制。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事业编制同公务员一样炙手可热,多少体制外的人想挤进体制内享受传说中稳定高薪的职位,这回工资增长机制无异于将铁饭碗变成金饭碗,再一次拨动着大批求职者的敏感神经。在羡慕之外,人们更多的是质疑情绪,质疑高薪与事业单位做出的贡献并不成正比比如,有的事业作为行政机构的附属部门,行使着类行政功能,其社会贡献率与占据公共财政资源所消耗的行政成本之间,不成比例,反而抬升了社会运行成本;有的事业单位,挣社会组织挂靠的钱,却对下属社会组织失于管理,导致一些不该出现的社会问题出现;有的事业单位,成为部门利益的实现工具,成为利益输送平台。因此,事业单位的改革必须不断深化加强,其工资增长机制才不会成为众矢之的,才能具备说服力,才能真正发挥正向作用。铁饭碗变“金饭碗”,你怎么看?

相关热词搜索:事业单位 招聘 工资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23)  |  中立(1)  |  反对(3)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光明媚2023-12-14

该来的,跑不掉。 这几年,关于地方砸碎铁饭碗的声音层出不穷。 就在10月8日,湖南多地披露了编外人员清退工作,一个县的卫健教育系统各清退了500人,还有1038名被清退编外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光是今年,就有黑龙江哈尔滨、江苏徐州、陕西延安、安徽合肥等地开始动手,发布了明确的精简编外人员目标,坚决不再供养“吃闲饭的人”。 最具代表性的,还得属山西,这个经济水平常年位列全国倒数的省份,是全国第一批开展编制改革的地区。 从2020年开始,山西对太原市娄烦县、吕梁市石楼县、晋中市榆社县等6个人口不足20万的小县大幅精简编制,不是对编外人员挠痒痒,而是大规模砸碎真正的铁饭碗,遭遇的阻力难以想象。 但却很快收到了奇效,太原娄烦县节约人员经费3410余万,运行经费约990万。吕梁市石楼县更是显著,节省了5000多万的开支,人员经费减少了2200多万。对于一年财政收入仅有10亿上下的小城来说,这样的节流成果都抵得上当地大型企业一年的税收了。 山西尝到甜头后,更多小县城也开始了,忻州市河曲县在两年时间里,78%的事业单位被整合,66%的事业编制被核减,36个单位减为22个,135名领导留下114个,原来1964个编制就剩下659个,一年节省开支1.33亿,相当于当地财政收入的1/10,正常该完成的事效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提升了,足见当地当初白白养了多少闲人。 山西通过大力精简编制,才发现个别地方的编制之多,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有的县城市区常住人口不到10万人,市中心不过两三条街道,一个小小的交通局就有100多号编制,更是有一个家族十几号人同在里面有编制的怪事,简直成了自己家里人开设的交通局。 这些不过是各地为了拼抢铁饭碗而衍生出来畸形的冰山一角,山西绝不是个例。作者:小鸣

(0)

鸠喳2019-08-22

在所有 职业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公务员都是“香饽饽”,不仅工作稳定、收入有保障,而且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是社会正常运转的中坚力量之一。也因此,各国对公务员素质的要求都比较高,对公务员录用的公正性和公开性也格外强调。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革新和完善,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社会进步的一面镜子。从“卷子”替代“条子”招录方式的变化,从“干部”到“公务员”的称谓变化,一系列具体的措施不仅提高了公务员的整体素质,也改变了公务员的知识结构和为公众服务的能力,意味着中国行政管理的日益国际化。 建立公务员制度,旨在消除“大锅饭”、“官本位”、“铁饭碗”、“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论资排辈”、“暗箱操作”等旧的传统陋习,取而代之的是民主、法制的观念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方式。

(0)

杨佳鹏2016-07-12

现实中,由于部分科研机构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官本位”现象,导致有的科研人员“研而优则仕”,离开科研工作转向管理岗位。其实对于绝大多数科研人员而言,这无疑是浪费了其“比较优势”。能够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就能够给人才发展提供非“官本位”的出路,真正走专业化道路,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有利于人尽其才,对科研乃至整个社会都是有益的。

(0)

gougou2016-05-05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发布是,是对事业单位人员的考核。事业单位是服务性机构单位,从业人员的素质及职业技能直接反应出单位的对外影响,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对得起百姓的信任。

(0)

lvlv2016-01-14

我是赞同这个观点的,事业单位向社会公开招聘这对求职者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至于工资增长机制我认为应和个人的能力挂钩,但是业绩必须是真实的存在不是面子工程,这样不仅激励社会求职者更积极努力的充实自己而且能提高事业单位的办事效率,让国家的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认识。

(0)

醉此间2014-06-30

近日,给公务员涨工资的动意,在全社会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平心而论,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固然好,但也不可能比其他群体好多少倍,只是因全社会普通工薪层收入更低、参照物太矮的缘故,一说道涨薪极容易刺激不平感而已。 其实,与公务员令人艳羡相比,中国社会上下级之间、尤其是企业普通员工与企业高官之间的收入落差,则是令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落差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众所周知,造成全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和悬殊的差别的因素很多,比如城乡差别、地域差别、行业差别、技能差别、垄断企业与非垄断差别企业、国有与民营差别等,但所有这些,都没有企业高管几十倍、几百倍甚至高达数千倍于平民的收入差距而令人眩目和诧异。 最高的当属平安老总马明哲,年薪一度高达6600万元,而大家熟悉的王石、任志强等人每年的工资与股权收入也将近千万元。理论上说,这些都是上市公司,理论上有自主经营权。但即便如此,是否公平合理,则成大问题。一句“企业自主”,就能够将最浅显、最基本的公平踢出门外吗? 更何况,现在出现了这样的趋势:一些国有企业仅仅吸收了一点国有资本,就摇身一变为“公众股份公司”,于是就可以明证严顺随心所欲为自己开高薪了。国有控股权此时全然失效。 即使是国家管得严的国有企业,最近被查处的中远副总徐敏杰,年薪500万元以上。与普通员工较高的年薪5万元相比,是一百倍以上的落差。此外,该副总管理的公司还不是国资委直接管辖的中远总公司,而是其下属的众多的二级公司中的一家。可以想象,拿这样的高薪的高官群体,数量一定不是小数。 实际上,在绝大多数公司内部,部门经理的工资基本上是员工的3至5倍,而总经理的工资一般是基层员工的10倍以上。那些大型公司的高管,特别是大型上市公司的高管,其工资更是基层员工的几十倍、几百倍,这种差距才是真正的贫富差距。 相比之下,社会上极为反感的其他差别,远远没有这样的上下级之间的收入落差大。 根据2011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收入最高的行业依次为:IT业年平均工资为66598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金融业80772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57316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从上面这些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到,不同行业的差距其实不大。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还显示,国有与非国有企业员工平均工资差别,大约在1:2左右;而在同一行业内,有垄断优势的国有银行与民营金融企业的区别,也大致如此。 网易财经曾经对117家央企及其上市子公司共261家企业在岗职工的年平均工资进行整理,发现2011年央企及其上市子公司在职员工年平均工资为102965元,是同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职员工年平均工资的2.4倍,是城镇私营单位在职员工年平均工资的4.2倍。不管怎样,总体上也没有超过5倍。 中国的企业高管既然享受了如此之高的优待,应该知足才是,但偏偏人心不足蛇吞象,还要向国际标准看齐,还要与国际水平“接轨”。美国的老板拿多少,他也要拿多少,全然不说中国的普通员工拿多少、全然不比中国的上下落差比美国的尼亚加拉瀑布还要高。自己明明是国有企业高官,却要参照私企的标准,全然不说哪类企业的官容易当。中移动的规模与沃达丰堪有一比,这能说明什么?老总工资也要看齐吗?如果总经理的工资要与沃达丰看齐,普通员工是否也该看齐?中移动的员工如此,国内其他员工何以就不该? 目前,西方国家已经开始限制企业高管的收入,比如美国规定,政府参股企业的高官年薪不得超过50万美元,美国普通员工年薪达到5万美元,绝大多数企业高管薪酬在全国平均工资的2-4倍之间;法国规定不得超过45万欧元,国有企业高管工资不能超出企业最低工资的20倍。在这样的背景下,拿欧美国家当参照物,不是最佳选择了,于是有人拿出来新加坡的“榜样”,谬说什么要借鉴新加坡“高薪养廉”的经验。 其实,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相比,新加坡这样的国家,从规模上来说,只是相当于一个人口200万的中等城市。然而,这样一个城市的“市长”,拿的薪水竟然是堂堂美利坚大国总统的数倍、近十倍!由于是他国内政,我们不便多言,但国内一些人看着新加坡高薪而眼红,一心要享受新加坡待遇,谎称什么“高薪养廉”,实际是贪心无限膨胀。新加坡廉政,莫非美国法国就特别腐败? 如果与美国法国最新的标准相比,中国高管的的高薪薪酬,实际上已经是“金鸡独立”了,已经超出合理的范围了。但实际上并没有带来廉政。徐敏杰早在2009年执掌中远太平洋期间,年薪就高达519万元,还有高福利和高额奖金,高管的股份份额分红等收入。这样的巨额收入,足可以保证一生富足无忧。但结果怎样?如此高薪没能让徐敏杰廉洁,连老婆的美容费,都要让公家报销。可谓欲壑难填。(转载:李富永《企业高管离谱高薪最伤公平》)

(0)

qianduixue2014-06-23

目前中国最大的风险不是来自改革,而是不改革。由改革所产生的风险,是可以理性地加以控制和解决,而对于不改革所产生的风险,任何人也控制不了。如果改革是持续的,那么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但如果没有改革,发展中的问题积累起来就会出现最后的总爆发。“不改革,就被改革。”“被改革”就变成革命了,这就非常不可控。像2008金融危机、今日的乌克兰动荡都是不改革,任其发展造成的恶果。

(0)

不见长安2014-06-18

没了公款吃请,没了储值卡消费,吃粽子得自己买——对置身“体制内”的一些干部而言,刚刚过去的端午节,意味着又一次在“寡淡”中体会“清新”。 自八项规定以来,这种转变日渐成为“新常态”。广大群众从中看到了希望,许多干部也由此卸下了包袱,不用再因送往迎来疲惫,不用再天天被酒精考验,不用再为坚持原则苦恼,关系简单了、环境单纯了、心态轻松了。但也有一种不同声音,认为福利减少了、行动不自由了,当公务员“越来越没意思了”,甚至产生“官不聊生”的牢骚。 古人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不能坐好车了,不敢上酒店了,连办公室也要挤一挤了,这确实让一些干部不那么适应。用权的紧箍咒多了,违规的成本变高了,“摊上事儿”的风险加大了,也确实让一些人觉得“为官不易”。 然而,规范干部“吃、住、行、游”的桩桩件件,哪一项管得过分、管得过度了?用公款送年货节礼,应该吗?公款吃喝奢侈浪费,不该管吗?铺张挥霍、劳民伤财,能行吗?转作风的各种要求,不过是让领导干部守住底线、坚持原则、不要违法乱纪而已,还不到“为官不易”的程度,更没到“官不聊生”的地步。 有干部“吐槽”:干得挺多、挣得太少,没有点额外收入,不来点体外循环,拉不开栓。平心而论,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务员工资也应该水涨船高。然而, “工资低”的抱怨,并不能成为灰色收入、隐性福利的借口。还要看到,取缔不合理收入,恰恰是增加合理收入的第一步。只有工资和收入统一了、规范了、透明了,给公务员涨工资才会得到社会的理解。 相比于“低收入”焦虑,一些人“官不聊生”的慨叹,还在于 “高风险”用权。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雷日科夫引用过一句名言:“权力应当成为一种负担。当它是负担时就会稳如泰山, 而当权力变成一种乐趣时,那么一切也就完了。” 在任何时候,权力都是一把双刃剑,如何使用、用之何处,最能体现执政者的追求。如 从这个角度,“为官不易”的形成,恰恰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常态;“为官不易”的感叹,则对应着以往“为官太易”的扭曲。说白了,正是因为在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工作作风上缺乏足够的束缚,让一些人对不正之风习以为常,误以为这就是“当官”的应有状态。 为官发财,应当两道。习近平同志多次告诫领导干部:“如果觉得当干部不合算,可以辞职去经商搞实业,但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心正心灵,则业勤业精”。公职人员之所以是特殊群体,就在于其是“公共人”,而不是“经济人”。斤斤计较于物质利益、苦心孤诣于一己之私,根本不适合进入公职人员队伍。不从思想上解决好入党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不具有当领导干部的起码素质。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从古到今,为官者的价值都承载于奉公为民上,体现在民意口碑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郑板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追求,焦裕禄 “我们当干部是为人民服务的,不能讲究吃穿,应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情怀,至今令人感佩、给人启迪。找准了自身定位,明确了价值所在,学会在约束中工作,习惯在监督下干事,我们摆脱的是名缰利锁的束缚,赢得的是有理想有价值的人生。(转载:“官不聊生”错在哪)

(0)

茵茵2014-06-10

我认为事业单位的改革需要不断深化加强。首先从工资增长方面来看,工资与工作奉献不成正比,加剧事业编制行业与其他行业供求不平衡现象,逐渐深化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其次从为人民服务的角度来看,事业编制行业人员与公务员性质相近,都属于为人民服务的政府部门单位,若不深化加强改革,高薪反而会变成失于管理的元凶。

(0)
1 9条信息

叶国谦2015-08-24

上周一份关于公务员加薪的文件引来舆论褒贬不一。这份尚未亮相的国务院文件包括三套方案,其中涉及公务员的主要是机关工资调整方案和离退休人员退休费调整方案,总体思路是提高工资和退休标准,重点向基层倾斜。那么问题来了:基层公务员群体因受益最大,多持赞同态度;公众和学者却并不买账,纷纷质疑加薪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政府和民间在测度公共服务的人力成本时,口径显然是不一致的。前者主要包括工资、津贴奖金和离退休费等,这些都是被纳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是显性的。而与公务员身份尤其是级别相关的房补车补、公费医疗、“三公消费”以及部分“灰色收入”,很大程度上是隐性的、不透明的。数据和信息不透明,双方对话基础不同,结

(0)

沈佳丽2014-12-25

今年以来,新华社新华调查栏目围绕“编制里的那点事儿”接连播发9篇稿件,揭开编制里作风走样、权力失范乱象。   对“编制里的那点事儿”调查追踪,让一些官场“潜规则”浮出水面。如边上学边领钱的“娃娃官”,显示出编制管理沦为一些人谋私的把戏;干部超配现象凸显一些地方“官帽子”当待遇发放的随意性。调查报道也勾勒出戴着政府帽子、拿着企业票子的“红顶商人”群像,一批社会团体沦为利益“输送带”等,如同权力之手乱伸的素描。   点评:综观这些编制中的积弊,背后都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山头主义在作祟。超标准配备干部,表面看造成机构设置臃肿,实际上是“戴帽挂号”的官本位思想作祟,让官越配越多、板凳越坐

(0)

汪昊天2014-10-10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即将正式施行,事业单位职工谈论最多的,除了薪酬待遇外,恐怕要数"去行政化"的问题了。众所周知,在传统的事业单位里,"行政化"往往附着着重重利益,所有待遇都跟行政级别捆绑在一起。这样一来,无形中就会形成特权和特殊的利益群体。这种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一直缺少实质性改变。而"去行政化"就是要对这样的利益分配方式说"拜拜",朝着"市场是资源分配的决定性因素"迈出重要一步。 业内人士认为,在事业单位改革的道路中,"行政化"问题的弊端逐渐上升。政府包揽、直接管理事业单位,形成高度集权、行政化和官本位的管理体系,影响和降低了事业单位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质量,干扰和损害了专业人才的

(0)
1 3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