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全世界每四年举行一次嘉年华盛会

发布日期:2014-06-12    浏览次数:3078

  

         世界杯足球赛、世界博览会和奥运会被并称全球三大盛会。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喜闻乐见的活动,“世界小姐”选美盛会、世界音乐盛会、世界城市论坛等等。这些世界性盛会的意义不言而喻,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我们拥有同一个世界,理应和平共处,缔造和谐未来基于这个共同的梦想,世界各国携手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文化、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合作交流事实也充分证明,它们的举办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奥运会为例,奥运会是以体育运动为主的奥林匹克庆典,受众极为广泛,2012年伦敦奥运会便有十亿以上观众收看赛程直播,还有数亿人会观看转播节目。奥运会促进了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道德全面发展,还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奥林匹克精神“更快 更高 更强”也是深入人心,它让每一个人明白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重要性。因此,共绘网建议仿照奥运会,全世界应该每四年举行一次嘉年华盛会嘉年华盛会主题更多以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为主,各国代表可以尽情展现独特风采,举办时间上尽量与奥运会,世界杯,世博会错开,鼓励各国人民积极响应参与嘉年华盛会,你赞成吗?


相关热词搜索: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72)  |  中立(1)  |  反对(1)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南生2020-05-14

话题鲜活灵动,意境深远,画面感强

(0)

欧恩342019-10-17

赞同,使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同时又保持各各民族的文化特色。

(0)

江泽民2014-10-15

我认为共绘网的建议很新颖,很有建设性,有高度,有角度,我们知道奥林匹克的梦想是:“体育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而如果全世界每年举办一次嘉年华盛会,用全新的视角展示人类文化价值和文明精神。和平共处、互相包容、彼此尊重,正因为如此,我相信如能成功创办嘉年华盛会必将成为一个充满力量的精神象征,它将会为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树立良好的典范。

(0)

天涯远2014-07-07

 法国《回声报》6月30日发表《足球是全球化的镜子》一文,作者为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教授、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特别顾问多米尼克•莫伊西。文章写道,对于世界杯这样的全球化大事件,人们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方式。第一种人是数着日子盼世界杯开幕,然后利用这一机会去餐馆或人多的公共场所观看比赛转播;第二种人——我承认我属于第二种人——是根据比赛的日程来安排自己的工作。   文章称,人们可以不被目前足球领域出现的一些偏差现象所蒙蔽:太多的钱被用在了不该用的地方。人们也可以对某些领导人的所作所为感到愤慨:一个国家越穷,它在国际足联中的代表似乎就越富。   但是,这种理性的、讲究道德的思维方式并不足以让我们去理解眼前这种完全不同的、十分感性的现实。如果不看世界杯,就可能无法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当然,赛场上的变化并不完全遵从于世界上力量对比所出现的变化。   人们可以根据世界杯小组赛阶段的比赛结果来预言21世纪将是拉丁美洲的世纪吗?相反,亚洲这个正在兴起的大洲却没有一支球队进入16强。非洲这个希望之地也只有尼日利亚队和阿尔及利亚队这两支球队打进了八分之一决赛,而且阿尔及利亚队还是历史上首次打进这一阶段的比赛。意大利队又一次难逃早早被淘汰的命运。   将要在2018年举办下届世界杯的俄罗斯又该怎么说呢?普京领导的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重秀”肌肉之后,却未能在足球场上展现雄风。   也许有人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足球场上的成功与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成就是成反比的——其中或许只有德国是例外:它再次成功地将两者结合在一起。   过去一直喜欢美式足球——即美式橄榄球——的美国,是在自身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才发现足球的。一些分析家甚至发现了其中存在着因果关系。是不是因为拉美裔族群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上升才使美国人发现了世界杯?按照美国的评论所说,这次美国是把自己当成“美洲”的球队了。美国原本可以强调自己的根在欧洲,实际情况却刚好相反。在足球领域,历史被地理所取代。美国或许在1944年帮助解放了欧洲,它却用与拉丁美洲在地理上的接近来解释自己在足球领域所取得的进步。   文章认为,除了被足球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美所吸引之外,对足球的激情还与另外两个因素有关:寻求集体的身份认同以及对个人英雄的寻找,如阿根廷队的梅西或巴西队的内马尔。在这个后意识形态的世界里,寻求身份认同的愿望似乎被表达得更强烈。一个国家越令人们失望,这个国家所派出的球队就越能发挥补偿作用。这种情况在阿尔及利亚队身上表现得最明显。   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杯当然是一种集体逃避的形式,而它所激发的热情恰恰符合我们想不停变换口味的性格。至少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说:“过节真好!”(转载:足球是全球化的镜子)

(0)

浅意如斯2014-07-01

 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届走进中央音乐学院的“四大才子”之一,他的音乐作品早已声名远播;作为上世纪80年代留学大潮中的一员,在美国学习、生活了7年,师从名家,获奖无数;作为归国20载的“海归”,他是全国政协常委、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创办北京现代音乐节,在艺术普及和推广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   然而他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格局——建立“国家美育中心”。说起这一心中埋藏已久的设想,他神情变得悠远起来。 一、美育:让想象力插上翅膀   “当年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提高国人的艺术素养,我要做的就是完成这份未竟的事业。我们的教育重理性思维,轻感性思维,这样的教育导致了想象力的匮乏。”   2011年,叶小钢在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发言,提出加强美育工作的必要性。他把美育看成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提出尽快成立一个智库机构——“国家美育中心”。   美育,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美的情操和对艺术的兴趣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音乐和美术是美育的重要内容。美育与专业的艺术教育职能不同,它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造就具有敏锐洞察力、丰富的个性和高尚的审美趣味,以及多种爱好的一代新人。   叶小钢认为,感性和理性,是人类思维的正反两面,犹如鸟之两翼。“科学创新犹如林中走路,理性经验是前人走过的路,创新始于路的尽头,路的尽头不再有路,再依靠理性只能在原地徘徊。只有发挥人的感性直觉,形象思维、想象力才能为科学创新开辟出新路。实践证明,只有感性教育才能培养人的感觉、直觉、想象力和创造力。美育则是感性教育的主要途径。所以我大力呼吁建立一个国家美育中心。”他说。   叶小钢透露,目前正在考虑建立国家美育中心的可能性和相关事宜,希望得到国家更多的扶持。他希望在国家的支持下,可由国家美育中心建立一个门类齐全、内容详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远程教育课堂和公益性开放式数字教育资源库,让禁宫里的文物、大地上的遗产、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优秀文化的精神、专家学者的智慧、民间艺人的绝活得以传播开来。 二、艺术教育:不能过分追求“成名成家”   叶小钢觉得现今的艺术教育浮躁而且浮夸,除了社会舆论导向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外,机制弊端也不能忽视。   “社会不能一味鼓励‘一夜成名’‘一夜成星’的赌博心理和浮躁心性。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应该减少功利性,要培养有独立思想、能够独立判断的艺术家和艺术人才,而不是‘匠人’‘乐工’等技术上的‘大师’。”   作为中国音乐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叶小钢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品牌号召力,努力让看似“高不可攀”和“曲高和寡”的现代音乐逐步面向普通大众。   2002年,叶小钢创立“北京现代音乐节”。北京现代音乐节以普及现代音乐、促进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以及为青年音乐家提供优质发展平台为主要内容。   在叶小钢看来,音乐成才更多是在少年时期。从2010年开始,叶小钢开始推广“送校歌计划”,为中国中西部的孩子们创作一批健康积极的优秀校歌。   “在四五年前的一次政协考察中,我发现西北农村地区的孩子们特别不容易,4点钟起来上学,中午就在学校吃个土豆,然后4点钟又回去。别说唱歌,他们连基本的生活质量都不能保证。”叶小钢从此萌发了为西部孩子们送校歌的想法,希望音乐能丰实孩子们的精神文化世界。 三、《大地之歌》:用音乐语言诉说中国故事   2013年9月22日,纽约林肯中心最重要的艾瑞菲舍大厅座无虚席,除了前来捧场的华人,更多的是美国当地的音乐界人士和音乐爱好者。叶小钢是当天的主角,全部作品都是他创作的。   出身“音乐世家”的叶小钢,4岁开始学习钢琴,对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随之而来的家庭变故让他的音乐梦想戛然而止。直到1978年,父亲叶纯之在“文革”后落实政策,23岁的叶小钢才得以通过高考,踏入中央音乐学院。   1987年,在中央音乐学院留校做了几年教师的叶小钢获得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奖学金赴美留学。那一年,“我到林肯中心参观,心中突然闪现一个念头,有一天我也要来这里开一场音乐会。”   26年之后,这个梦想变成了现实。   《中国故事•大地之歌——叶小钢与底特律交响乐团》音乐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功。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4年来,美国主流交响乐团首次为中国主流作曲家举行交响音乐会。《大地之歌》是对马勒同名作品的重新创作,歌词选取了李白、孟浩然和王维的7首古诗,叶小钢希望在国际上的演出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   今年秋天,受德国方面邀请,叶小钢将率团赴慕尼黑演出。明年,他们的目标是伦敦。(转载:张源培 、闵捷《音乐家叶小钢心中的“大格局”》)

(0)

taotaotao2014-06-26

一 把快乐和善好等同起来,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被称做“快乐主义”。把快乐等同于善好的一个主要论据是,我们似乎都追求快乐,而且不是把它作为手段而是为其自身来追求。的确,快乐似乎天然是好事,过节的时候,我们祝亲友节日快乐,没有祝他不快乐的。我们自己也愿意快乐而不愿沮丧,碰到沮丧的时候,我们希望它赶紧过去,快乐当然也会过去,但是我们不会盼它消失。 不过,把快乐等同于善好似乎走得太远了。《石头记》里谁最快乐?想来想去,也许是薛蟠。现实生活里,听说,被抓之前,雷政富是蛮快乐的。反过来,屈原忧国忧民,不怎么快乐。《复活》里的聂赫留朵夫,忏悔之前过得挺快活的,后来跟着马斯洛娃去流放,不那么快活了。但也许那时他才成为善好之人。嗑药的快乐好吗?且不说有人幸灾乐祸,有人行强奸,有人虐杀动物甚至虐杀人类并因此快乐,以此求乐。想到虐杀者和强奸者也能获得的快乐,我们似乎很难再坚持快乐总是善好。 思想史上的“快乐主义者”主张的当然不是薛蟠、雷政富那路吃喝玩乐,更不是强奸虐杀的快乐。最出名的快乐主义者是伊壁鸠鲁,后世干脆把吃喝玩乐派称作“伊壁鸠鲁之徒”,但伊壁鸠鲁本人所提倡的不是这个。他说:“我们说快乐是主要的善,并不指肉体享受的快乐;使生活愉快的乃是清醒的静观。”看来,哲人的快乐和我们的声色犬马之乐是不是同类,我们甚至要怀疑哲人的快乐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快乐。   的确,旧时分析快乐,往往区分肉体的快乐和心灵的快乐。心灵的快乐是纯洁的快乐,因此是好的,肉体的快乐则不那么纯洁,肉体快乐要么混合着痛苦,要么过后跟着痛苦。这听来是个奇怪的观察。发廊买春,完事走人,不必混杂任何痛苦,只要留心别染上性病,事后也不见得会有什么痛苦。反过来,心灵的快乐也许更为纯洁,但那意思未必在于心灵快乐是一味快乐,聂赫留朵夫忏悔之后,获得了“心灵上的快乐”,但也始终伴随着心灵上的痛苦。我恐怕,凡心灵的快乐,多半和辛苦、痛苦、苦难、忧伤、悲悯连在一起。   其实,我们很难区分何为肉体快乐何为心灵快乐。由虐待他人而生快感,很难说施虐者获得的只是肉体上的而非“心灵上的”快感。柏拉图早就告诉我们说,如果没有理知,你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享受快乐。反过来,好友聚会宴饮,情人间欢爱,肉体好像是跟心灵一起快乐着。听一曲莫扎特,得到了感官的快乐还是心灵的快乐?没有耳朵这个感官,心灵应该怎么享受莫扎特?宴饮之乐不如礼乐,施虐快感恶劣,但是似乎不在于它们“更加肉体”。   也有哲学家主张,声色犬马之乐虽然乐于一时,却不能长久快乐。我们是有远见的动物,不能只看眼下是苦是乐,快乐不快乐还须从长计议。街头女子来拉客,你可能颇想和她快活一番,但想到万一扫黄抓个正着,拘留、罚款、老婆闹离婚、单位下处分、邻居白眼,这些事情当然都不快乐,你算下来,不快乐超过了和那卖春女子的一番快乐,决定转身而去。很好。不过,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况:也许你明明算下来不划算,但还是屈服于欲望的诱惑了。是否屈服,还要看诱惑有多近身,要看欲望是否已被挑起,虽然这些因素并不改变跟那女子快乐一番的快乐量。反过来,绝没有被扫黄撞上的危险,你也可能断然拒斥以这种方式快乐一番。   套用股票模式来谈论眼前快乐和长远快乐十分可疑。父母的确会教育孩子说,你别只顾玩乐,想想到了考试那天你怎样办。这话说给坚定的玩乐主义者并无多少力量,他会回答说:管它是得是失,我先快活了再说。快乐是带着时间性的。快乐、痛快这些汉语词差不多从字面上透露:快乐快乐,不仅乐,还快;甚至,只要快,痛都痛得痛快。快哉此风,快意恩仇,喝个痛快,引刀成一快,都是快并乐着,两杯啤酒拖着喝了一夜,就没有什么乐了;一刀毙命或可大笑对之,凌迟就怎么都乐不起来。快乐要快,来不及权衡。事事权衡,恐怕只发生在那些从不知快乐的人身上。 二   考虑到嗑药和施虐快感,我们似乎很难再坚持快乐就是善好。斯多葛哲人马可•奥勒留皇帝认为,快乐和痛苦无关德性,因为无论善人恶人都会有快乐也都会有痛苦。尼采也认为快乐和痛苦没有道德意义,以快乐和痛苦来评定事物价值的学说幼稚可笑。他以其特有的尼采风格说:追求快乐不是人的天性,那只是英国人的天性。的确,斯多葛派只求德性,不求快乐。至基督教兴起,尘世快乐不仅不与善好合一,倒多半含有罪孽的意思。   快乐就是善好这一命题的确会碰到很多困难,但另一方面,快乐这个词却似乎生就带着某种正面的意味。你尽管主张快乐无关德性,尽管主张快乐是种罪孽,一不小心,快乐又冒出来了。《新约》里还是保留了不少表示快乐的希腊词,用来表示敬神的愉悦和欢乐。“文革”时代,很多正面的语词停用,美感、爱情、人性、善良,都灭了,享乐主义更成为一桩大罪,但见到毛主席,无比快乐,共产党领导下,幸福万年长。不管孔子颜回过得快活不快活,人们都说“孔颜之乐”,不说“孔颜之苦”。庄子尼采这一路高人,向来不以快乐为意,像超出善恶一样超出悲乐。但在庄子那里,最高的超然还是乐,至乐。尼采也一样,我们都知道“快乐的科学”这个书名,是的,尼采看到,快乐里含着志意的永恒:   世界深深,   深于白日所知晓。   是它的伤痛深深——,   快乐——却更深于刺心的苦痛:   伤痛说:消失吧!   而快乐,快乐无不意愿永恒——,   ——深深的、深深的永恒!   或者,从负面说,不仅强奸和虐杀这些活动可恶,因它们感到快乐也让人厌恶——甚至,“虐杀的快乐”“强奸的快乐”,这种话听起来都别扭,就仿佛把虐杀者、强奸者的感觉叫做“快乐”是对受害人的进一步侮辱。 三 快乐主义把快乐视作生活的目的。吃喝常被引为求快乐的活动。然而,平常吃饭喝水无所谓快乐不快乐,说为了快乐吃饭喝水更不着调。喝水、打球、读书、睡觉、帮助别人、吸烟,哪种活动我们会说,我是为了快乐做这个?且不说吃饭睡觉读书不一定快乐,即使快乐,也不等于我为快乐去做它。拾荒的妈妈为了供养儿子上大学含辛茹苦,现在,她儿子考上耶鲁,她很快乐,但她当初并不是为了追求这种快乐而受苦。为了营救含冤入狱的儿子,荡尽家产,毁了身体,为了什么?这不已经说到了——为了救儿子出狱。不是为了获得儿子一旦出狱时的那份快乐。受虐快感还谈得上是快感,但一个人在万般苦痛中求生,却不是为了追求快感也没有获得快感,他简简单单就是在求生。 我因为口渴去找水喝,这个“因为”指涉的是需求与欲望,不是目的,不能改写成“为了”。欲望在后面驱动我做什么,目的在前面引领我做什么。我不为了什么吃饭。在特殊情况下,我会说我“为了”恢复体力吃饭。什么时候我会说这个?——我没有食欲,却坚持吃饭。这时候,我吃饭是由目的引导的,而不是由欲望推动的。 我们有时候被目的领着走,更多的时候被被欲望推着走。还有的时候,我们被欲望搅得头头乱转,转来转去,生活失去了目的。 四 欲望得到了满足是快乐的,但我们本来是被欲望驱动去满足它,而不是追求欲望满足后的快乐。目标达到了是快乐的,但我们本来是去达到目标,而不是追求达到目标时的快乐。快乐主义这种初级反思把快乐当成了行为的结果,再进一步当成了生活的目的,由此产生了不少似是而非的议论。还是尼采说得好:“快乐并不发动任何事情。” “乐”的一个主要意思是愿意去做,喜欢去做,有人乐道,有人乐业,有人乐宴,有人乐得。结晶在词义里的道理是些很基本的道理,不过,要正确领会这些道理并不容易;尤其当我们要构建自己心爱的理论,更可能有意无意间乐于被字词释义误导。从乐业、乐此不疲这类说法引不出我们追求快乐,它们简简单单就是说快乐地做要做的事情。所做的事情是核心,而快乐,正如亚里士多德早就指出,“像是一种伴随物”。 “伴随”这个说法有时会误导。是什么伴随着行为,一种模样?一种情绪?你赢了一场业余网球选手锦标赛,捧起奖杯,眉开眼笑,的确一副快乐模样。但刚刚比赛之际,你扣杀、救球,肌肉绷着,眉眼皱着,东突西奔,汗如雨下,一点儿都不像快乐的样子。又在何种意义上,有一种快乐的情绪伴随着你?快乐并不是在外部伴随着活动,多半时候,快乐内融在活动中。久别重逢的朋友相聚伴随着快乐,这并不是说:相聚是一回事,快乐是一回事,在这里,快乐和相聚只是在形式上可分的,不可误解为实质上可分的,仿佛快乐是一种东西、一种调料,现在加在朋友聚会中,下次加在网球竞赛中。 哲人常说到追求真理的快乐,他们并非一边追求真理,一边还感到快乐。追求真理的快乐不能脱离追求真理这种特定的活动。 快乐伴随或内融在活动中,这样想来,快乐是不是好的,要看与该快乐联系在一起的活动好不好,高尚活动带来的快乐是好的,可鄙活动带来的快乐是坏的,“乐节礼节”是有益之乐,“乐宴乐”是有损之乐,至于施虐的快乐,当然更让人不齿。 《尼各马可理论学》一开始似乎接受了快乐至少是一种善好的说法,但后面多处谈到“可鄙的快乐”。亚里士多德还着眼于与快乐联系在一起的是何种活动来区分快乐之为善好的品级:理知活动高于视听,视听高于吃喝,据此,视听的快乐高于味觉、触觉的快乐,理知活动的快乐高于视听的快乐。也许有很多人不肯认为理知高于吃喝,不过这并不影响快乐的好坏和等级取决于因之快乐的活动这一基本论题。 高尚的活动本身就快乐呢,抑或高尚的活动另外还需要附加快乐?亚里士多德多次说:没有活动,快乐就不能生成,但惟有快乐才能使每一种活动变得完满。这似乎可以理解为,人们在追求优秀的同时也追求快乐。不过,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时候看来是主张高尚的活动本身就快乐。“至于我们到底是由于快乐而选择某种生活,还是为了某种生活去选择快乐,目前且不去管它。两者是紧密相连的,看来谁也不能把它们分开。”好吧,且不去管它。(转载:张嘉映《快乐与善好》)

(0)

千堆雪2014-06-23

1954年,巴西队在世界杯上意外地输给法国队,与冠军失之交臂。球员们满怀悲伤与懊悔回国,准备承受球迷的嘲笑、辱骂。但是,当飞机降落时,一番景象令他们备受感动:巴西总统和两万名球迷默默地站在机场,人群中打着一条醒目的横幅:“这也会过去!”球员们泪流满面,所有的耻辱与委屈随风而逝。4年后,巴西队英雄归来,赢得了世界杯冠军。英雄战队回国的时候,宏大而激动人心的欢迎场面上,依然还是那条醒目的横幅:“这也会过去!”   白岩松终于说对过一句“球话”,“足球不仅仅是足球。”本来,羽毛球、体操、篮球甚至围棋都有世界杯,但在足球世界杯面前,NBA等顶级赛事纷纷退避三舍;世间本来不缺少足球,意甲、德甲、英超、西甲、法甲、甚至是中超,但全球球迷最期待的必定是四年一度的足球盛宴。世界杯用最简洁、最廉价、最有效、最直接、最和平的方式给全人类带来了激情与活力,足球的疯狂席卷世界。   世界杯体现了哪些精神呢?世界杯精神是一种拼搏、一种进取的精神;是一种竞争、一种合作的精神;也是一种冲突中的融合、激情中的共鸣……比如团队精神。谁也不敢说巴西五次夺冠就是贝利、罗纳尔多等名将的功劳,也没有人敢说本届世界杯谁必将笑到最后。C罗再强大,如果没有一支优秀的团队,葡萄牙同样难逃宿命。   世界杯精神犹如一个魔方,丰富而有方,万化而有宗。   这里有人性的光芒。或许你最关注齐达内或者罗纳尔多等英雄球员射门一瞬间,因为判断差之毫厘,球门失之千里;动作稍急稍缓,功亏一篑;运气不到,再尽心尽力也白费工夫;没有神助,无论多么惊险刺激最后进不得球门。但在这无比刺激、震撼、神奇、美妙的一瞬间,包含着多少人性的光芒。你看到2002年塞内加尔的灵光闪现、看到2006年科特迪瓦的众志成城、看到1966年朝鲜的荡气回肠了吗?人性的光芒,穿越了三维空间,照亮了路程,点燃了希望。   这里有豪情万丈。荷兰5∶1战胜西班牙,德国4∶0大胜葡萄牙,世界杯有冲突、有喜悦、有挫折,更有豪情。当11位战士肩负民族的期望,所有贫富、肤色、文化、历史、强弱都烟消云散,赛场上唯一余下的就是规则与制度。曾记否,2002年曾经的法属殖民地塞内加尔战胜如日中天的法国,1998年伊朗战胜美国,1986年阿根廷战胜称雄马岛海战的英国,我们还能在他们万丈豪情中抑制住眼泪吗?   这里也有悲壮情怀。当了近40年西班牙国王的胡安-卡洛斯一世,于6月19日宣告退位让贤于王储费利佩,无巧不成书,此后不到5小时,统治足坛6年的西班牙队也正式宣告“下野”,以史上最惨卫冕冠军(两连败加净胜球-6)身份被淘汰出局。正如王位终要交接,西班牙足球黄金一代也在巴西迎来谢幕一刻。和托雷斯一起征服过欧洲和世界的伊涅斯塔、卡西、席尔瓦等人也或者仰天长叹,或者用球衣擦拭汗水和泪水。西班牙队黯然落幕,也是世界杯的一个世纪命题,没有永远的荣誉,也没有永远的耻辱,擦干眼泪,从头再来。   中国唯一一次挺进世界杯是在2002年,当年米卢先生带中国队时,经常会戴上一顶上面写着“态度决定一切”的帽子。态度决定中国队的命运,这或许是中国足球梦对世界杯精神的最佳批注。 (转载:秦志勇《世界杯精神: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0)

qianduixue2014-06-23

一、世界杯连接你我他 6月13日晚,湖北大学的校园里如往常一样安静,空旷的操场上,多了一群穿着“致青春”白色文化衫的身影。他们是该校2000级新闻系的大学毕业生,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到这里,是为了参加毕业十周年聚会。此刻,大家坐在操场上促膝聊天,是等明天的聚会,也是等凌晨的那场世界杯足球赛。 抬头仰望,操场旁边就是学校当年的大学生活动中心,2002年那场世界杯,挤在那里或尽情欢呼、或黯然神伤的日子,是他们共同的记忆。“我对世界杯的关注,就是从那一年开始的,那是中国队唯一一次进入世界杯,同学们都特别兴奋。我们一起看球,一起讨论喜欢的球队和球星,在不知不觉中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王剑拍了拍旁边同学的肩膀,说,“这就是当年一起看球的兄弟,毕业十年了,还是最好的哥们。” 在球场和荧幕之外,世界杯无疑连接起了人们的情感。刚刚小学毕业进入假期的赵子衿,最近天天熬夜守候世界杯,因为“我们班QQ群天天都在讨论比赛”。“我感觉世界杯的主题就是‘玩和比赛’,是一种盛会和狂欢,让人很放松,世界杯成了同学们这个假期共同的话题。” 6月15日那天是父亲节,已经出嫁的圆圆回去陪父亲过节。“爸,您看球了吗?”一进家门,父女俩就聊开了。父亲刘经纬从小热爱体育,大学时代还是田径运动员。在圆圆的记忆中,四年一届的世界杯时间,是父女俩最幸福的时光。父亲打开亲手绘制的本届世界杯作战图,上面已经清晰地标出了已战赛事的比分。“爸,您怎么还画这个呀,报纸上不是都有吗?”女儿嗔怪道。“还是自己画的看起来清楚。”父亲一面回答,一面在刚结束的“科特迪瓦VS日本”那场比赛上写下分数:“2-1”。 二、融入世界杯 无论荧幕前,心随足球的跳动;还是微信朋友圈里,朋友间的互动评球。世界杯时间里,如果不看球赛,你很快发现,自己似乎与朋友之间没有共同语言了。 圆圆很庆幸,因为父亲的影响,她的生命里,世界杯一直没有缺席。“每一届都很期待,期待自己喜欢的球队能上演一场好看的表演,期待自己喜欢的球员在有限的赛程里有最精彩的表现,期待冷门、期待黑马,也许,世界杯的魅力就在于不确定性和无限可能。”圆圆的看法父亲也很赞同,他说,“你的心情会随着比赛起伏,有时候为一些球星的横空出世、球队的完美配合兴奋不止,有时候为一些强队的江河日下叹息不已。” 融入才能有更深刻的体会。圆圆告诉记者,起初,她在父亲的带领下看球员的脚法战术,后来,在球赛之外,她喜欢多了解一些自己喜欢的球员,这让她再看比赛时感觉更加生动。今年的世界杯,意大利球员皮尔诺让她格外关注,因为这次比赛是这位已经35岁的球员的告别演出。“我希望这个把青春奉献给足球的球员,有完美的谢幕,因此,看他的每一次跑动每一个动作,都多了几分感情。”圆圆告诉记者,“关注世界杯以来,有喜欢的球员退役了,有新的球员来了,每一次世界杯,都能给她带来新的感动和收获。” 体育传递一个精神与力量,13岁的赵子衿将之命名为正能量。他说,他最喜欢荷兰队,原因正是上一届世界杯该球队表现出敢于挑战的精神。2010年世界杯,荷兰以2-1逆袭巴西,挺进四强。“巴西本来是强队,开场不久又进了一球,对于荷兰队来说,压力很大,但是他们顶住压力,最后连进两球,成功逆袭。”让赵子衿尤为兴奋的是,今年的世界杯,荷兰队没让他失望,以5-1完胜卫冕冠军西班牙。 三、世界杯里看世界 除了足球传递的激情与力量,作为印尼归侨,刘经纬对世界杯还有另一种理解。“通过世界杯,我们认识了一些球星,通过这些球星,不仅拉近了球迷之间的距离,更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从1978年世界杯进入中国人视野开始,刘经纬一届不落地观看比赛。那个时候,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对世界的了解非常有限,世界杯搭建了一个了解世界的平台。 “世界杯里看世界。”刘经纬的这句话揭示的正是世界杯风靡全球的文化内涵之一。足球不仅是赛场上的角逐,也体现一种国家精神。6月16日,阿根廷-中国生产及工商业协会副主席唐清慧在观看完“阿根廷VS波黑”的比赛之后,发微信说,“不理想,没踢好”,而实际上,那场比赛,阿根廷以2-1取胜了。这位旅居阿根廷的华侨,深受阿根廷足球文化的浸染。她告诉记者,阿根廷的足球文化是“爱祖国、爱父母、爱足球”,这是他们足球精神的出发点,当球员穿上蓝白条的球服,就是为捍卫祖国荣誉而拼搏。“但是这一场,团队配合不理想,这与阿根廷的足球精神是不匹配的。”6月17日,在观看完“德国VS葡萄牙”“加纳VS美国”比赛后,唐清慧再次发微信表示,比赛完美演绎了国家精神———德国的铁血和意志、美国人的坚韧和拓荒精神。 “在享受足球带来快乐的同时,仅仅喝彩是不够的,还要了解足球背后的价值。”中国民族体育脚斗士项目创始人、全国脚斗士大赛推广委员会执行主任兼秘书长吴彦达有自己看足球的角度,他说,足球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其是一项集体运动,讲究团队合作,是在人手不能触球的限制下,不断挑战人的极限,困难越大,进球时的快乐与满足感越强。“美国不是足球强国,但是其以足球为基础,结合民族特点,将美式橄榄球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些都是中国民族体育项目走向世界可以参考的东西。”吴彦达表示,在欣赏世界杯的同时,如能挖掘中国的民族特色,打造一项被世界认可的民族赛事,那将是一件善莫大焉的好事。(转载:纪娟丽《从世界杯看什么》)

(0)
1 8条信息

张晓芳2016-03-19

中国农历春节来临之际,巴西也迎来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狂欢节。每年的2月中下旬,巴西各地都会举办异彩纷呈的庆祝活动。在为期3天的节日中,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人们都尽情融入这场盛况空前的街头狂欢。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狂欢节是许多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当葡萄牙人第一次将这个节日的雏形带到巴西,它就和当地居民乐观奔放的性格一拍即合。随着岁月流逝,狂欢节成为最受期待的全民庆典。狂欢节是巴西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对于这个移民国家而言,狂欢节的演变过程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一个生动注解,同时也流露着一种包容的情怀。15世纪,葡萄牙传统天主教节日“忏悔节”随着殖民者漂洋过海来到巴西。在巴西历史上第一个首都萨尔瓦多,在

(0)

刘汉元2015-12-02

号称土著人“奥运会”的首届世界土著人运动会10月23日至11月1日在巴西中部小城帕尔马斯进行,全世界的土著人齐聚这里,揭开了神秘面纱,展现源于他们生活的体育运动,没人宣扬“更高、更快、更强”,他们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好玩。一、竞赛项目五花八门。土著人只满足于大自然所赋予的一切,而在其生存繁衍的过程中也逐渐拥有了特色鲜明的体育运动。为期10天的运动会吸引了来自巴西24个部落和其他来自五大洲的23个国家和地区、总共1800名土著人参加,比赛项目更多的是为了突出土著人的传统,正式比赛项目包括射箭、拔河、短跑、游泳、独木舟、扛木头跑、投掷长矛等,这些比赛基本都有统一的规则。而一些只在某几个部落流

(0)

贾晋中2015-09-01

金色的马车在卫兵护送下抵达圣保罗教堂,马车上身着深红色华丽礼服的重要人物起身对四周欢呼的民众挥手致意,在唱诗班美妙的歌声中走到台前发表演讲。这一幕不是维多利亚时代小说中的场景,而是每年11月伦敦金融城里都会上演的庄严又欢乐的仪式。   一、50万人夹道围观   “伦敦市长巡游”是世界上耗时最长、不经彩排的年度盛典。但这里所说的伦敦市长其实是指伦敦金融城的市长。伦敦金融城占地面积大概只有一平方英里左右,因此又被以“一平方英里”代指。最初,伦敦就是从这里一点点扩张。如今伦敦金融城是英国金融业中心,是世界最重要的金融枢纽之一。金融城市长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推动以英国为注册地的金融服务业及相关业务的

(0)

华国峰2014-10-08

法国《回声报》6月30日发表《足球是全球化的镜子》一文,作者为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教授、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特别顾问多米尼克·莫伊西。文章写道,对于世界杯这样的全球化大事件,人们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方式。第一种人是数着日子盼世界杯开幕,然后利用这一机会去餐馆或人多的公共场所观看比赛转播;第二种人——我承认我属于第二种人——是根据比赛的日程来安排自己的工作。   文章称,人们可以不被目前足球领域出现的一些偏差现象所蒙蔽:太多的钱被用在了不该用的地方。人们也可以对某些领导人的所作所为感到愤慨:一个国家越穷,它在国际足联中的代表似乎就越富。   但是,这种理性的、讲究道德的思维方式并不足以让我们去理

(0)

John2014-09-1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在温馨团圆的氛围中落下帷幕,回家过节的游子们,外出旅游的朋友们,又回到工作的城市。在中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除了最隆重最热闹的春节外,中秋应该是人们最看重的节日,这一天,人们无论多苦多累,都要回家阖家团聚,吃月饼,赏月。古代流传下来的众多诗篇,人月团圆是不变的主题,而与家人团聚正是这一节日最核心的价值。不过,实际上不仅仅只有中国人才过中秋节,许多亚洲国家的传统文化中,中秋都是重要一环,而部分国家的中秋节,正是来源于中国。 在日本,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这一天同样有赏月的习俗,在日语里称为“月见”。日本的赏月习俗来源于中

(0)
1 5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