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每年举办一次世界性人才劳务交流盛会

发布日期:2014-07-02    浏览次数:1961

  

       众所周知,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方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离开人才培养,国家和社会都不会有长足的进步。同时,随着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不仅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不断加强人才劳务交流也成为大家的共识。人才劳务交流不拘泥于固定形式,可以是一场科技技术博弈会,各国人才为某一种技术行程广泛热烈的讨论,也可以表现为各国以优惠、移民政策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大力吸引海外人才来华创业工作便是我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的重要一步。为了促进世界性人才流动,加强各国合作共赢,共绘网倡议每年集中举办一次世界性人才劳务交流盛会在这里,全球合作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更加无限的市场和发展机会,各国中高端人才也拥有更旷阔的一片天每年举办一次世界性人才劳务交流盛会,你赞同吗?意义何在?


相关热词搜索:人才 全球 经济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106)  |  中立(0)  |  反对(1)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徐镜人2015-12-07

我同意共绘网的远见卓识,每年集中举办一次世界性人才劳务交流大会,对提供人才劳务交流平台来说,与他人分享使用权,既没失去所有权,还能创造价值;对使用者而言,选择更丰富、价格更低廉、消费更便利、信息也更透明;而站在全社会看,闲置资源盘活了,资源消耗减少了,供给规模做大了,还能解决部分就业。 

(0)

陌陌2014-07-21

“所有的人都喜爱瑞士手表,不仅因为其拥有精美华丽的外壳,以及欧米茄、斯沃琪、卡迪亚、劳力士、江诗丹顿等享誉世界的品牌,更因为那精准的品质。而这品质背后,则是诚信加上认真的为人和态度!”瑞士联邦议会瑞中小组秘书长杨玉明日前在京接受中华工商时报记者采访时,这样介绍瑞士手表。对于瑞士手表的品质,他的评价是:“哪怕头发丝的误差都已是天文数字。” 杨玉明,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却被瑞士钟表行业人士所称道,这是因为他为瑞士手表制造业所作的贡献。 近日,一个周五的早晨,记者驱车穿过京城拥堵的西二环,如约赶至洲际酒店,采访了这位瑞士杰出钟表企业家的代表、瑞士联邦议会瑞中小组秘书长、瑞士联邦工商企业联合会中国事务代表以及瑞士汝拉共和州政府经济顾问杨玉明。 一、从黄河壶口瀑布到阿尔卑斯雪山 杨玉明此次是应国务院侨办邀请,作为欧洲公共外交代表团成员回国访问的。日程安排很紧,中午与全国政协相关部门有个会晤,下午还要去全国工商联相关部门商榷中瑞两国中小企业合作交流事宜,留给记者的采访时间很短。采访便在酒店大堂进行了。 在交谈中,记者仔细观察这位在瑞士钟表业打拼了35年的成功人士。超过1米8的个头,50多岁,身板结实,蓝色T恤,显得随意平和,说话十分低调和蔼。令记者稍感惊异的是,他的手腕上并没有戴任何一款以显示身份的瑞士手表。他说,自己曾经是个插队知青。 说起1968年底在山西吉县(靠近黄河壶口瀑布)插队的经历,杨玉明至今记忆犹新,他说,“那地方可不美”,每天为了喝口水得挑着担子来回走十几里山路,要爬“鬼见愁”。父母为了把他从穷山沟里拉出来,到处托关系求人,好不容易找到山西洪洞县维尼纶厂的一位领导并打通了关系。但1973年当这个厂的干部带着指标和招工表到吉县对照名单找到杨玉明时,着实吃惊和失望了。别人都挤破头想通过招工回城,杨玉明却谢绝了招工。面对那位干部一脸的困惑,杨玉明坦言,他不想参加招工,而是想留在农村等待机会上大学。 1974年杨玉明作为工农兵大学生如愿上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习法语,1978年毕业。 回首知青生活,杨玉明说:“我当时没把这当作处罚,而是当作磨练。”而所有这些磨练都没有白费,为他日后到瑞士留学和成就一番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山西吉县的插队知青到瑞士手表业的成功企业家,从黄河壶口瀑布到阿尔卑斯雪山,从住了6年的窑洞到瑞士斯沃琪集团的座上宾,杨玉明的人生可谓大跨度、大转折、大起伏。而他自己却把这些全都归结为“诚信加认真”。 二、来之不易的“敲门砖” 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杨玉明怀揣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文凭自费赴瑞士留学。 “我刚到瑞士时,身上只有200瑞士法郎,到日内瓦时,作为生活必须,还掏出相当于1元人民币的钱买了张地图,这都让我心疼得不得了。”杨玉明平静地回忆道。不过生活上的窘困倒在其次,学业上的困难才是真正的麻烦。 杨玉明到达日内瓦大学时被告知:“你的大学文凭我们不承认,你不能在我们这里正式上课。”杨玉明不服气,于是参加水平测试,果然不及格。也难怪,“文革时期的外语学院里学的全是阶级斗争一类的词汇,当然不会做那些试题了。” 看来只能打道回府了?但被逼入绝境的杨玉明又去日内瓦大学所属的高等国际关系学院求情,得了个旁听资格。另外,听说该学院院长刚写了一本《中国的外交政策》,杨玉明就给这本书写书评。一年后,他拿着自己用法文写的书评找到这位院长,请他指点。院长很惊奇,这位中国青年不声不响,没想到还有点真材实料,评起自己的书来居然头头是道,于是校务委员会开会,破例让杨玉明正式注册上课。 大学是读上了,不过开始时的研究方向与手表无关,论文题目是“农工商贸一体化”,研究如何将农村产品就地加工,然后通过怎样的渠道出售给消费者。瑞士有家连锁店就是采用这种运营模式,但那家连锁店不愿意把自家的商业秘密透露给他。由于得不到线索,杨玉明的学业再次陷入困境。 不久,转机出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瑞士钟表受到了日本电子表强大的冲击,那是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冲击。“我的论文导师家族也是从事瑞士钟表生产的,也受到了冲击,于是导师建议我把论文的研究方向改为瑞士钟表行业的发展,以及分析其在中国市场上营销的优劣。我接受了这个建议,这使得我有机会去各个钟表厂参观调研,从而近距离接触瑞士钟表产业。经过一年多的调研,我对瑞士钟表产业有了相当的了解。” 1983年杨玉明的论文完成了,长达180页关于瑞士钟表的论文,是用法语写成的,详细分析了瑞士钟表的营销模式以及强势和弱势,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瑞士钟表必须走高端路线,而非高中低端同时发展路线。由于语言上没有障碍,杨玉明的论文被瑞士钟表业普遍接受,瑞士钟表行业协会甚至将这篇论文印刷成书,在业内普遍发送,引起了积极的反响。 通往成功的大门就此被叩开。1983年,为了拯救濒临破产的瑞士钟表行业,联邦政府对国内几家钟表企业进行了重组,组建了斯沃琪集团。杨玉明也被该集团聘为顾问。那篇论文成为了“敲门砖”。从此,杨玉明留在了瑞士,并进入了瑞士钟表行业。 三、头发丝的误差就是天文数字 在瑞士钟表业打拼了30年,令杨玉明感触最深的,是流传在在瑞士钟表业的一句格言:“头发丝的误差就是天文数字”,而“差不多”三个字则是最大的忌讳。这不仅是瑞士钟表的品质,也是瑞士文化的品质。瑞士人在手表制造上是非常非常认真的,在其他行业也是一样。瑞士人最自豪的就是产品的品质,从食品到制造业都是如此。 “我刚入行时,十分不理解为什么瑞士钟表业对品质要求如此‘刻薄’,真可谓鸡蛋里挑骨头。但经过产品质量的对比和市场的反馈,我终于找到了‘一点不差’和‘差不多’之间的差距。”杨玉明意味深长地回忆道。上世纪初期,瑞士手表全是手工制造,50年代是半机械半手工,如今已实现了完全的机械制造。但无论怎么改变,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一丝不苟的品质。 “我当初想当然地认为,手表里面不就是齿轮嘛,只要齿轮相互咬着转动,就会带动时针分针秒针跟着转,不就这么简单嘛!有什么神秘的?”但时间长了就会懂得,机械表虽小,却代表着世界上最精密最复杂的制造业技术。 比如,机械表的走时精度受地球重力影响。表所处的方向不同,受重力影响就不同,走时的瞬时误差就不同。机械表若总在一个地方放着,它就会一直按同一个方向的误差走时。走一天下来,就一直积累那个方向的偏差。而如果您把表戴在手上,表会随着您的姿势或动作随时变换方向,有时会有正误差,有时会有负误差。一天下来,您观察到的是一个综合偏差。机械表的走时精度还受人体体温和出入的环境温度影响。地域不同,偏差也会不同…… 既然这么多的因素影响着机械表的走时,那么要想保证其精度,就必须在齿轮的精密度上下功夫,其大小、轮距、转速、相互之间咬合的松紧程度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对于瑞士机械表而言,其严格的程度是“连一根头发丝的误差都不允许的”。这样的精密程度,除了依靠先进的技术外,与瑞士人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和对技术标准的严格执行是分不开的。 正是得益于这样的认真精神,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中,瑞士手表没有倒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瑞士手表没有倒下。2010年至今的欧债危机,瑞士手表没有倒下。在经历了一场又一场剧烈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后,如今的瑞士手表依然屹立,而且蒸蒸日上,其原因就在于品质的与时俱进。 瑞士手表发源于汝拉山脉。16、17世纪由于欧洲爆发宗教战争,许多掌握了钟表制造的教徒逃进汝拉山脉定居下来,并把法国的钟表技术带进去,也把法国钟表匠的“认真”二字带了进去。认真,意味着精密和一丝不苟,意味着每个零部件都丝毫不差。 四、齿轮精神影响整个国家 也是凭着一股子执着和认真的韧劲儿,杨玉明的打拼取得了成功。从1985年至今,他一直奋战在实业第一线,和斯沃琪集团同步成长,对于瑞士手表是有发言权的。他把瑞士整个国家比作一块手表,而各个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协作就如同齿轮之间相互咬合一样精密,从而保证了国家的守时和高效率。 瑞士GDP的97%来自于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是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这种创新和创造能力来自何处?杨玉明认为,这“来自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政府之间的高度协调一致。” 据瑞士工商企业联合会统计,瑞士有34万家中小企业,覆盖200多个行业。政府层面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并给予制度上的保障。国家为企业技术人员提供培训和培养,遍地都是职业学校,任何行业(包括理发师)都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学校的培训。高等技术学校毕业可以当技术员,大学毕业可以当工程师。政府负责企业与学校对接,有严格的交接程序,统筹安排学生参加实习,把所学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因而所有的事情都做得很接地气。学校又有计划地以定向和半工半读的形式向企业派送学生。如此一来,瑞士的失业率极低,即便是在欧债危机期间也是如此。 据杨玉明介绍,如果遇到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政府会向中小企业提供两方面帮助,一是资金帮助。中小企业可把几年来的经营报表提交给政府。根据危机前后的产品销量、市场占有率、订单、开工率差别,政府会为开工率不足导致的利润差额买单,或让工人在工厂打半天工,剩下半天的工资由政府支付,以此保证企业技术人员不流失。这就要求企业在平时缴纳占每个员工工资2.5%的失业基金,在危机到来时基金就会发挥作用。比如危机前企业能接到100万瑞士法郎的订单,需要20个工人,而危机来临时订单减到50万瑞士法郎,只需要10个工人了,剩下的10个工人企业养不起了,就由政府的失业基金来负担。申请政府失业基金的手续并不繁杂,3到7个工作日就能办妥,而且这些钱日后也是不用还的,这是基于企业和政府之间良好的信任度。二是全民培训,由政府出资,请政府公认的行业老师傅亲自给孩子们传授经验。 “在瑞士,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会形成一个有机链条,而这个链条是在务实和彼此信任的平台上进行的。”杨玉明说。 在杨玉明看来,瑞士手表的成功不仅源于“认真”二字,也源自不断“创新”。瑞士人是天生的创新家,他们用不断的创新来回馈国家的扶持,而这种创新精神源自一种与生俱来的危机感。是的,瑞士人总有危机感,因此总在不断创新。瑞士人懂得,他们的国家小,内部市场也小,想生存就一定要竞争,一定要有所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开拓国外市场,从而占领全球高端市场。危机感就像悬在瑞士人头上的一把剑,逼迫他们每天都在市场上拼搏和创新,提高品质。瑞士国家的竞争力就来自企业的创新力。 瑞士人追求高收入,但瑞士人两次否决了议会关于无偿享受福利的提案,一次是每人每月享受2500瑞士法郎的生活补助,即使不工作也能享受;另一次是每人每月领取相当于3万元人民币的最低工资(一年下来再加上各种补贴,可能收入会达到相当于七八十万元人民币),投票却没通过。瑞士人很务实,他们知道,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挣来的,如果接受这个最低工资,就等于养了个懒人,国家就会失去竞争力。创新才是瑞士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之所在。 五、5000年文化VS诚信与认真 作为成功人士,杨玉明并不讳言在人生和事业起步阶段所遭受的坎坷。他说,自己读到初二就中断学业上山下乡了,而大学期间学的那点外语出国后基本用不上。到瑞士留学基本上是从零开始,刚开始时如同文盲一样。“当时西方人根本看不起我,也看不起中国。” 杨玉明回忆在做市场调研期间,曾问一些瑞士大牌企业家:“你们怎么看中国市场?”得到的答复是:“要是哪天你们中国人也买得起我们的品牌手表了,那么我们看不到未来。”这句话让他倍感受到侮辱,特别伤心。从那以后,“我从不买瑞士这家品牌手表,也从不欣赏瑞士的所谓大牌。”但这并不影响杨玉明努力学习瑞士手表技术,研究为什么瑞士手表那么出名,那么贵重却那么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研究怎样把它的品质和价值体现出来。 如今的杨玉明深感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他的一句格言是:“我最大的资本是‘我是中国人’!”因为在身处逆境时,他曾这样鼓励自己:“我们再穷也还有上下5000年的璀璨文化。这么厚重的文化积淀,是我们这些海外学子的宝贵财富,就看你如何运用。” 当前,中国的中小企业在长足发展,年轻人大量赴欧洲留学,企业家也走出去创业,学什么?干什么?怎么学?怎么干?都需要研究和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就如同太阳和月亮。绝不能把在国内现有经验和经营模式拿去运用,应该根据当地实际,学会换位思考。”杨玉明建议,国内企业想到瑞士或欧洲发展,一是要学习当地法律法规和风土人情,最好请当地人带路引导,研究西方企业的成功案例,才能少走弯路。二是要做好资金准备。三是要与当地员工搞好关系。四是要学习怎样当个好老板。在瑞士做老板很辛苦,你见不到任何老板吃吃喝喝,老板们一般是每天第一个到单位,兢兢业业。作为老板,每天需要处理的问题不是如何应酬上级,而是考虑如何面对客户需求,如何让客户接受自己的产品,如果产品有缺陷应当如何克服,然后从技术上加以改进,然后把这一单拿下来。 “总之,到瑞士做事,一定要诚信,一定要认真,否则,很难融入其中,就更不要说发展了。”杨玉明最后强调。(转载:孙永剑、夏凌《到国外怎么做老板》)

(0)

wqnydg2014-07-07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人均GDP增长中有27%的贡献来自于人口红利。当我国跻身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以前廉价而充裕的劳动力供给递减,人均国民收入的提增推高了劳动力成本,“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靠人口红利维系的制造业竞争力及其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优势将不复存在。加快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从依靠低成本劳动力的“人口红利”,转向依靠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人才红利”。 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是中国经济转型使然。中国正处于从高消耗、高成本发展模式向低消耗、低成本、高附加值的产业模式转型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必然更高。过去中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得益于“人口红利”,下一步发展高附加值产业需要依靠“人才红利”。由人口数量带来的“人口红利”是暂时的,且主要被资本所有者获取;而由人口素质带来的“人才红利”,则是一种人力资本红利,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的动力。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必然要求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依靠创新人才引领新兴产业发展。 教育先行。实现教育释放“人才红利”,一是要推进教育与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建立政产学研经“五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良性互动,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无缝对接,科研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让人才在协同创新体系中如鱼得水、有的放矢;二是加快建立高校分类体系,促进特色发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如具有创新精神的学术型人才、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好发展潜能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国际视野的外向型人才等。同时建议科学制定高校学科建设分类标准、优化资源配置、提供相关政策支持等;三是改革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带来的新变化,利用其开放性、透明性、优质教育资源的易获得性等优势,一方面弥补国内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总体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带来的翻转课堂,提高学生知识迁移、批判质疑、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济驱动。人才红利的实现需要优化的产业结构作为土壤。产业结构的调整给予创新型人才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高附加值产业得到来自高质量创新的高额回报,激励人才投入到新型劳动力领域,形成人才资源与产业发展,逐步创造出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人才红利的实现也为现代化产业结构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提供全面保障。 调整产业结构,应从单纯追求规模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转变,从适应“人口红利”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向适应“人才红利”的技术、资本、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把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切入口。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人才供应的增加将使得我们人才价格优势凸显,形成“人才成本洼地”,从而吸引全球更高形态的产业向我国转移,激发中国创造财富的潜能。此外,应在全国进行产业梯度转移,加大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倾斜力度;在沿海地区则适时转变产业结构,利用人才集聚的优势大力发展更高形态的产业部门,发挥好“人才红利”。 制度保障。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制度是重要保障。应建立有利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打破体制壁垒,扫除身份障碍,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同时,将人才选拔、评价、培养、流动等具体环节交给市场。同时,还应大幅增加国家财政性人才投入,通过税收减免等引导政策,鼓励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投资人才资源开发,投向教育等公益事业,形成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转载:马德秀《发展方式转变须依靠“人才红利”》)

(0)

Rosedagua2014-07-07

在我认为,每年举办一次世界性的人才劳务交流会,能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在提升自我的同时能够实现国家间的共赢,提升国际地位和促使国家繁荣昌盛。

(0)

陈同学2014-07-04

赞同。想当年中国为何会沦落到未半殖民国家,归根到底就是对于外来文化的不理解和不包容。殊途同归,在人才竞争日渐激烈的今日,只有不断加强世界性人才流动,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加强人才与人才之间的交流,才能为当今社会和市场创造更好的发展和机遇。如若不然,刚愎自负、不屑交流,不过是职场版的“闭关锁国”。

(0)

ac2014-07-04

赞同;每年举行一次世界性人才劳务交流盛会不仅是一件有利于各国人才走出国门,实现思想碰撞、知识多元化的一种不可多得的途径;更是一个国家不断吸收各国先进思想、先进人才、先进技术的平台。举办这样一场既有利于广大国民实现最大化个人价值、又促进国家兴盛发展的盛会,何乐而不为呢?

(0)

天涯远2014-07-04

我认为,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一定是人才自由流动的国家。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中国工作,并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用国家的发展和事业的前景来吸引人才,要创造宽容和信任的环境来留住人才。

(0)
1 7条信息

花全2016-06-30

我国的留学教育工作起步较晚,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启动,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才真正全面展开。近年来,为了促进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和交流,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来华留学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完善我国政府奖学金制度和外国来华留学生的医疗保险等制度。许多省市地方政府、高校也纷纷采取措施,或设立地方政府奖学金,或增加奖学金额度,吸引来华留学生,扩大国际影响。 随着来华留学的学生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来华留学的市场愈发广阔,中国也成了国际留学市场的增长点。但是诸如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较低、来华留学生难以就业和实习等问题,仍制约着来华留学的发展。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吸引留学生的数量与质量上还有一定差距。根据经济合作

(0)

月已霜2014-07-25

新一届政府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将增加就业看成是政府宏观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年度新增城镇就业目标,由过去的900万人以上提升至1000万人以上。   如果从国家统计局近年发布的城镇新增就业数据来看,似乎我国近几年的就业情况一直保持良好——尽管经济增速在逐年下滑,但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却在逐年增加:2009年1102万人,2010年1168万人,2011年1221万人,2012年1266万人,2013年1310万人。有人将其解释为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即由于近年来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而服务业吸收就业的能力高于第二产业,因此尽管最近几年经济增速不断下滑,但城镇新增就业

(0)

墨村集市2014-07-23

我有一次见到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沃兹尼亚克,寒冬腊月,这位美国大叔愣是穿了一件短袖T恤来北京。他站在不断闪烁着最新科技产品的大屏幕前演讲,整个会场回荡着他铿锵有力的声音:“年轻人敢于挑战,敢于创新,这世界属于年轻人!” 全场为他热烈鼓掌,我也忍不住加入其中,为了这个两鬓已然渐渐泛白的极客,大把年纪还跟年轻小伙一样穿T恤的勇气。在那次演讲中,“年轻必胜论”贯穿始终,直到演讲后接受采访,他都还在大谈年轻之无敌。可我对这位64岁的大叔只有一个疑问——这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那你呢? 不过他说得对,这个世界似乎真是属于年轻人的,特别是互联网世界。谷歌公司创立的时候两位创始人只有2

(0)
1 3条信息

曾成钢2016-08-16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孙悟空那双能够明察秋毫、识别各路妖魔鬼怪的火眼金睛,是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煅烧七七四十九天才炼成的。在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路途中,孙悟空凭借这双火眼金睛和一身过硬本领,一路斩妖除怪,屡次化惊险为平安,变坎坷为坦途,“玉宇澄清万里埃”,西天取经终得成功。识准人、察准人,不仅关系到干部的健康成长,更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唯有自觉练就伯乐识千里马的本领,像孙悟空那样拥有一双火眼金睛,才能为党和人民选拔出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   日常工作生活中,一个人举手投足、只言片语、对某件小事的态度,往往能折射出其为人处世的准则、作风的好坏,甚至品质的优劣。识准人、察准人,不仅需要

(0)
1 1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