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中国的内生动力是否已退潮?

发布日期:2014-10-11    浏览次数:2094

  

  

放眼当下,我国经济正处于“爬坡过坎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明显不足,内生结构稳定性不强,势必存在一个很大的系统性瓶颈。再加上社会处于全面改革的节点,人口步入老龄化,失去人口红利是否会使内生动力退潮,令不少人担忧。

马克思说过,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提高劳动力素质、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是增强内生动力的题中之义。虽然老龄化的步伐无法阻止,但是中国的人口红利仍然存在。中国政府在“保持定力”的同时“主动作为”,先后推出了金融服务“三农”、资本市场“新国九条”、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等十项重大政策,鼓励全民创新创业,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还可以发挥人口大国的优势,拉动消费增长、推动消费升级;不断提高市场融资效率、调整中央宏观调控更加稳健的同时,不断调整产业经济增长结构使之更加灵活到位,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使中国经济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从而为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打造不熄引擎。中国的内生动力是否已退潮?您有什么高见。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红利 内生动力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49)  |  中立(1)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金豆2022-07-19

有人说,6月份的社融和M1、M2已经明显改善,经济已经拐头向上。 确实,私营部门有投资的意愿了。 但也仅仅是预期之内的事儿。 砸那么多钱如果还不能激起一片浪花,中国的内生性经济问题就需要更加大刀阔斧的改革了。 关键问题是,财政(基建)投资带来的增速能否抵消地产、消费和出口下滑带来的影响? 预期略显悲观。 房地产方面,6月房价同比涨幅继续走低。三年疫情,居民对就业和收入预期很不乐观,也严重抑制了居民加杠杆购房的意愿和能力。 此外,今年地产的稳预期政策与早些年下行时相比,力度也没有那么大。感觉优惠力度不小仅仅是因为房贷下调利率快持平于政策贷款利率而产生的错觉。 消费方面就不提了,没劲儿。 出口方面,欧美加息抗通胀的举措已经让欧美经济开始下滑,并出现衰退的迹象,外部需求一定会逐渐减少。 加之欧美通胀仍然没有止步,继续大幅加息甚至加快缩表的预期会更加强烈。这会进一步拖累中国经济。 总之,前半年财政集中支出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下行的步伐。但是,10%的基建投资增长恐怕还是很难抹平地产、消费和后续出口下滑带来的影响。 财政还需要在三季度继续发力,甚至重拳出击。 3000亿政策性金融债和6月份调增8000亿元信贷额度支持基建就是三季度替代发行特别国债,加码投资的前兆。 但是力度上可能还不够,上调财政赤字率的可能性依旧很大。 6月底,央行二季度会议通稿删除“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表述或许就是最大的暗示。作者:和卿

(0)

张巍2022-06-26

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不好,因此信心不足,导致经济增长没有内在动力。为什么出现预期转弱?我们做了一个大数据分析,发现去年年初,国家提出“三次分配共同富裕”概念,预期转弱,就是指信心不足。 我们研究发现主要是企业家的预期转弱,对未来预期不是太好。我们看了一下,可能与目前的一些结构政策调整有关,比如两个提法对他们影响比较大,一是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我的感觉是刚提出来以后,好多企业问我是不是要打富济贫,是不是要搞平均主义,有的人问我要不要赶快移民。我很吃惊,因为三次分配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没有打富济贫的意思,也没有搞平均主义的意思。 在座的都知道,三次分配的第一次分配叫初次分配,初次分配强调效率原则,谁的效率高谁就收入高。效率原则贯彻整个市场化过程,企业竞争力强利润就高,个人贡献大收入就高,效率原则实际上不是简单的分配原则,也是创造蛋糕的原则,所以第一次分配强调效率原则,整个市场化的竞争过程表现为所谓的第一次分配。 第二次分配是所谓的再分配,再分配强调公平原则,就是把太高的收入往下压,太低收入往上提,靠两个制度,一是税收,二是社会保障制度。税收制度把太高的压一下,社会保障制度把太低的提一下,实现整个社会的平衡,实际上整个社会的公平就叫再次分配强调公平原则,主要调节太大的收入差距。 第三次分配是对再分配调整之后还非常有钱的人,像有人上市之后,股权变现几十个亿成百亿上千亿,这种人就要进入所谓第三次分配,道德原则,没有强制性,而且背后是以所谓的捐赠为实现形式。这个捐赠的钱不是用来扶贫,是进入国家科技创新基金。通过科技创新,来带动整个民族的福祉,所以第三次分配的核心是道德原则,没有强制性,以捐赠为方式,而且这个钱不是用于解决收入差距,是用于科技创新。 三次分配是三种原则的统一,效率原则、公平原则、道德原则。这三条原则没有打富济贫的意思,也没有搞平均主义的意思,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有人理解上可能有问题,这种三次分配不是打富济贫,更不是搞平均主义。 实际上既是强调高效率的创造蛋糕,也强调更好的分配蛋糕,这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理论。而导致的结果是所有社会阶层收入都会适度增加,叫共同富裕。作者:魏杰,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0)

江宗国2020-04-08

在有着如此长的历史和如此浩大的市场的中国大地上,因为对内开放的激活效应,高速发展了几十年,成为世界性的现象。 没有开放,就没有这一切。没有向西方开放,向美国开放,中国也不可能一开始就站在比较高的起点上,推动现代化的进程。历史不应忘记。 同时我们深刻地意识到,中国的发展有强大的内生驱动力。这和我们的传统有关,和文化有关,和规模有关,和追求现代化复兴的国家治理目标有关,更和亿万中国人的创造力热忱有关。也因为改革开放的成功,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过去更多是去粗,现在更多是存精。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0)

很好的话2019-11-18

这四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世界奇迹。当前建立一个完整而统一的国内市场的重要性。针对国内市场的发展,我觉得国内的市场的构建方面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大力地降低贸易成本以及区域的壁垒,促进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第二点的话需要政府进一步的放管,激发企业的更多的活力,促进经济能够更加有活力的发展。

(0)

同人团圆2019-04-23

从全球来看,亚洲将继续是最具活力的地区,不过其中期前景则因政局不稳及地缘政治紧张而蒙上阴影。中国是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巨人,增速料将较温和,以实现可持续及更均衡的增长。虽然政府很可能接受较低的增长率,但预料也会推出刺激措施,以免经济急剧转弱。 较长期来看,持续的改革开放措施(包括设立上海自贸区,以提升经济,并鼓励与全球经济进一步融合)应有助提高效率及生产力。与此同时,推行城镇化将刺激内需,为供应商创造大量商机。 中国需求稳定,将为亚洲其他经济体提供进一步的增长动力。东盟经济共同体在2015年底成立,预料会推动有关国家及地区稳定增长。这项计划将形成一个人口超过6亿的单一市场,料可促进货物、服务、投资及人员的自由流动,不仅为东盟企业,也为东盟以外的供应商带来商机。

(0)

张燕云2017-09-01

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转型升级,主要应在供给侧实现。“三驾马车”所强调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三大方面的动力体系认知,只有联通至基于结构优化的消费供给、投资供给和出口供给,才可能完整。而结构的优化机制,必须依托于以改革为核心的有效制度供给。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依靠有效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的力量,加上有为、有限政府理性的政策供给,对经济结构进行升级。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为改革进入深水区后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寻求解决之道,从而释放制度红利,形成激发经济社会活力、潜力的有效制度供给长效机制。国际竞争现实已不允许我们再常规地、跟随式地经历以平均利润率机制主导的漫长的市场发育及自然的经济结构优化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从供给侧打造一种比自发的市场配置更强有力的机制——政府理性主导机制,并使之与市场机制叠加发力,同时整合技术后发优势,这样才能更好实现“追赶—赶超”。

(1)

陈振濂2016-04-20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在这样的条件和背景下,国际形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可能不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有8年,世界经济低迷和下滑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还看不出短期内复苏和走出困境的迹象。这是其一。其二,我国目前经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不是周期性的,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我国经济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敢于经历痛苦的磨难,适当提高换挡降速的容忍度,先筑底、后回升。要正视困难、明确方向,坚定信心、共同努力,强化体制动力和内生动力,把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转变为现实动力,引领我国经济迈上新台阶。

(0)

张群英2015-11-16

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有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确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优先的战略布局,是建设人才强国的基本路径。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人才工作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中谋划,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要与人才发展同步推进,促使人才规模、质量和结构与我国创新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发挥人才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中的生力军作用,下好人才“先手棋”,确保人才投入优先保证、结构优先调整、政策优先创新。着眼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人才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深度融合。

(0)

蔡国雄2015-01-13

人们愿意拿2030年作为观察中国的最佳时点,也许是因为它跟现实有足够的距离,但又不至于太过漫长。这些预测何时变成现实并不重要,世界关心的是趋势——中国走在一条怎样的道路上。 这是一个需要改变而且改变正在发生的年代。要问的是,过去30多年中,中国面临的各种波折和调整跟今天我们感受到的是否一样?所有的改革在本质上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以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增值为标的,以每个人的生活福祉和尊严为终极目标,今天的改革也不例外,只是它将面对更大范围的利益调整。改革催生了一个强大的既得利益群体,现在这个群体又将成为改革的对象。并且,当我们再次以开放促改革的时候,今天的世界和30多年前的世界相比,变化即使不是颠覆性的,也是革命性的。

(0)

白玛2014-11-24

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报告称,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中国201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7.6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16.48%,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关于“中国第一”的议论随之又起。早在今年4月30日,世界银行报告就公布了相同结论。面对纷至沓来的“殊荣”,中国自有清醒认识。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我们也认识到,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要使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美好生活,还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作为经济指标之一,购买力平价这一计算方法本身并不能全面客观衡量中国经济的真实状况,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市场汇率法的部分问题,但各国学者已经普遍认同,其自身的多种计算口径、所采集的商品种类信息、不同国民消费习惯等与生俱来的问题都具有一定统计学上的欺骗性,某些刻意的些许调整还很容易造成对某国有利或者不利的结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报告中也承认,购买力平价的计算远非一种精确的科学,在原始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方面,中国经济规模依然大幅度小于美国。 经济指标固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理解当前经济、判断发展趋势并指导未来实践,但是,全面认识一个国家绝不是拿几个统计数据进行形式逻辑推理就能得出结论的。中国因保持30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而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然而,仅仅把目光锁定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额、外汇储备等指标,并不能真正领悟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 随着中国毫无疑问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经济体之一,人们尤其需要认识中国带给世界的“共赢指标”,中国致力于“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8%,而中国日益重视发展质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又给世界带来新的利好。来自联合国、亚洲开发银行的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的生产技术降低了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向绿色经济转型的良好契机……随着中国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方面施展更大作为,人们更能看到,中国发展将对周边、地区乃至全世界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 可以肯定,世界上关于“中国第一”的议论只会越来越多。中国满怀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念,始终保持清醒、把稳方向。外界对此理当多持识大局、顺大势的智慧心态。如果人们都能把聪明才智注入“世界共赢”的大文章,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变得非常美好。 (据人民日报《用“共赢指标”把脉中国发展》)

(0)
1 2 12条信息

夏德仁2015-11-23

102项关键技术,托起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着眼于高端制造业和高端价值链的创新,不仅将终结“10亿双袜子换1架飞机”的时代,更将开启崭新的市场,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提供新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创新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正是观察中国经济走势的一个窗口。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的风口,拥有了从“物理变化”转向“化学变化”的机遇。正因如此,前不久公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强调“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机遇仍然在我,而内涵深刻变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由原来规模快速扩张的机遇转变为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机遇。准确认识并把握这一内涵变

(0)

史莲喜2015-08-27

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一个重要背景就是要实现国内经济与对外经济的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步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实行了一系列促进外贸发展和鼓励利用外资的政策,有力推动了工业化和经济起飞。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前后,我国对对外经济贸易政策主动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更加强调依靠和扩大内需,外贸顺差急剧增大势头放缓,人民币升值压力有所缓解,“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受到抑制,中高端产品和服务贸易出口快速增长,中西部地区外贸增长速度超过东部沿海地区,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步伐加快。 因此,在金融危机袭来时,我国经济仍然能实现增长,外贸进出口较快恢复,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扩

(0)

萧玉田2015-04-22

矛盾常常以对立、纠纷、麻烦等形式出现,让很多人避之犹恐不及。但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视野里,矛盾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矛盾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矛盾?又该怎样驾驭矛盾?“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着眼我国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深刻阐明了发展新阶段的矛盾运动规律,深入揭示了认识和解决矛盾的思路和方法,为我们在历史新起点上推动改革发展注入了“活的灵魂”。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

(0)

华博雅2014-12-18

中国问题专家迈克尔•皮尔斯伯里最近在《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误解中国”的文章。他在文中称,西方很难理解和预测中国,并似乎把这归咎于中国问题专家自身。   公平地讲,准确理解中国并不容易。许多中国人都不能充分理解中国。今天的中国难以彻底把握,因为这个国家大、变化快而且复杂。   中国大或许能得到几乎所有中国事务观察家的赞同。但实际上,他们当中许多人就中国下结论时似乎忘记了这个重要的点。比如,许多分析人士在评估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时,热衷指出中国增长率今年放慢到7.5%左右,是即将崩溃的证据。遗憾的是,他们也许忘记,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于任何大经济体,7%的增长率都是梦想数字。  

(0)
1 4条信息

李亨睿2014-10-23

我认为中国的内生动力并不是退潮,而是需要从更高的层次来利用,如政策和各方影响配合得当,将来会产生更大的社会福利效应。 原因如下。 1. 人口红利不等于适龄劳动力数量,过去中国人口红利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形成的,这个过程的高潮已经过去,但是接下来,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以及国内经济实力和商业环境持续向好带来的海归回国将成为新的人口红利释放点。 2. 中国人对美好生活,尤其对物质条件的巨大欲望是强大的经济发展动力。上百年的积贫积弱之后,已经睁开眼看到发达的物质生活景象的中国人对过上更好的生活有着极大的执着。加上传统文化中一直保留的踏实劳动,多挣少花的生活态度(这在海外成

(0)
1 1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