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中国“世界第一论文大国”水分太多?

发布日期:2015-08-18    浏览次数:3901

  

 近日,因“伪造同行评审的痕迹”,英国某大型学术出版集团撤销了43篇论文,其中41篇是中国作者。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有更大范围的“造假”正在污染学术出版圈。

        据数据显示,我国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据统计,这些科研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真正极好的论文凤毛麟角。当下,大量学术期刊已经完全市场化。交钱就能发表论文的现实,已然造就了我国论文发表与职称评聘工作的“假大空”现象。竞争压力、急功近利、经济成本、监督机制、科学评价的施压等原因造成的学术不端和科研失范,极大地腐蚀了科技界的肌体,损害了科技工作者的声誉。如何清除这块肿瘤,恢复其本来应有的面目?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论文 出版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50)  |  中立(1)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陆大道2018-11-19

论文已经成为部分科教管理者手中的权力与“武器”。论文,特别是SCI论文,甚至已被权力化了。部分领导者,他们是论文挂帅的倡导者与实施者,对西方模式与标准的崇拜,成为他们固化的习惯。他们竭力宣传SCI论文对科学家及其成果科学性的重要意义,作出大量的检索统计,出版大量介绍资助对象的人才与论文、影响因子等指标的报告、宣传物。对其资助的人才与SCI成果以及外国人的好评进行广泛赞扬;通过以项目、经费、荣誉为手段,对广大申请经费学者加以鼓励,对部分学者及成果进行贬低乃至封杀。有些管理者,对学术界的不同声音满不在乎。“学术自由”“发挥科学家积极性”等很可能成为他们坚持这样做的理由,也是他们应对中央高层的“挡箭牌”。

(0)

小粉丝2018-11-03

在大学,我能够专专心心去做一个学者吗?在不断地阅读和思考中,我对于大学的认识也越来越多,我也开始明白为什么这个曾经安静和充满追求智慧风气的象牙塔越来越千奇百怪。商业中逐利的浮躁气息充斥着整个校园,学术与商业的挂钩和教师职称评定的畸形化,使得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的老师不重视教学而忙于自己的项目,忙于发表论文。因为有了论文,有了项目,才会有职称和金钱,才会有房子、车子和各种名誉,这样的老师那里有时间去传业授道解惑呢?但是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基本上都是这样的老师。因为“理想型”的老师注定要被现实“淘汰”。

(0)

肖熙2018-07-20

这种不良的社会学分气是要从自身去检讨的,每个创作者要首先有良好的创作精神,杜绝抄袭,伪造等学术不正的行为;其次创作的审核应该要擦亮双眼,层层筛选;同时对于原创的作品都应该发表声明,明确表示。

(0)

话说2017-09-01

从面上看,论文导向的滥用也十分严重:一是不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不分专业岗位特征,一概以论文为标尺衡量科技成就、研究水准、专业水平;二是在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忽视科技成果的内涵和价值,而仅凭论文数量、影响因子、领域分区、引用率等量化指标作简单化的判断。”中科院某研究所副所长胡明志说,在大多数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目前一般仅使用在SCI收录期刊发表的论文。在中文期刊发表的论文由于影响因子低,已经进入不了评价视野。回过头看,我们的一些科研评价似乎一直在围绕论文玩数字游戏。

(0)

黄子铭2017-08-30

当我们的出版物、影视作品在数量上已经居世界前列,质量却无法拾起足够的底气与自信的时候;当我们已当仁不让地成为“论文大国”,却仍与科技强国相距甚远的时候;当我们的高等教育规模已经居世界第一,但还远非高等教育强国的时候;当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选择“用脚投票”,在低年龄段便去国外留学的时候……我们在埋首躬耕之余仰望星空,感受到了那份刺目与焦灼。更重要的是,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由于巨大的商业利润诱惑和功利的评价体系导向,我们的部分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们,忘记了艺术与科学的根本使命,被名利和金钱撵着向前跑,向金山银山跑,这份焦虑感更是与日俱增。

(0)

赖大福2016-08-03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开始出现一些质量问题。日前被广泛报道的多起硕士论文严重抄袭事件表明,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内部质量保障存在比较严重的缺失,一些导师和高校尚未树立起质量自律的意识。因此,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初期,在第三方机构质量评估尚不成熟的情况下,政府部门的监管显得尤为必要。研究生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层次,具有很高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因此政府的质量监管需要依赖学术共同体的专业判断。

(0)

陈腊英2016-04-20

学术评价的目的是对学术成果的水平与质量进行鉴定。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中,应破除数字迷信、树立精品意识,以真理性和科学性为根本评价标准,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辩证关系,积极倡导以质量为本的学术评价导向,注重学术成果的内在价值,摒弃单纯以成果数量评价个人或机构学术水平和贡献的做法。这样,才能引导研究主体从功利本位回归学术本位,纠正急功近利观念、摒弃投机取巧行为,促进学术研究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真正体现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的价值和功能。

(0)

戴雅萍2016-04-11

论文是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和载体,最厌无病呻吟,最忌无中生有,最怕弄虚作假。去年,国外多家学术机构撤回中国学者论文,原因多数是内容造假。国内也屡有论文抄袭问题发生。频频的学术不端行为,个人诚信缺失是主因,僵化的学术评价标准同样要负责任。一些单位出台申请课题、评职称、报奖项的论文“硬杠杠”,甚至出台“没有论文一票否决”的土政策,让年轻科研人员倍感“压力山大”。不减压、减负,科研如何回归本质?“罗马城不是一日建成的。”快出科研成果的愿望固然美好,但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才符合成才成功的客观规律。科研成果不是“速成品”,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有百害无一利。特别是那些基础科研项目,更需要经年的“墩苗”。

(0)

铁飞燕2015-11-18

中国学术要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好、更远,就必须杜绝浮华,返璞归真;坚守科学精神,坚守职业道德,坚守学术规矩;坚持做人、做事、做学问相统一,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扎扎实实做学问;将科学研究作为千秋之事,敬之慎之,不为虚名所惑,不为近利所诱,脚踏实地,厚积薄发,使研究成果真正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起人民的评说、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从而使我们的学术界有品位、有尊严,风清气正,一归于淳朴正直之道。

(0)

张和平2015-11-13

我们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依然遇到一些困惑,比如,从冒尖的程度上看,“平而不尖”的状况在相当程度上仍然存在,独占鳌头者为数寥寥,尤其在科学研究领域成为领军人物的并不多。所培养出的人才距离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的期望仍有较大差距。   探究原因,如何让一流人才的“苗子”真正“冒”出来是“痛点”所在,同时,批判性思维的不足,“志趣”的缺乏,为短期功利目的而学,缺乏远大的专业理想和持之以恒的学术动力也是困扰人才培养的难题。此外,国际视野不够、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动手实践能力不足、对国际规则不熟悉等也都是困扰拔尖创新人才与领袖型人才成长的“难点”和“痛点”。

(0)
1 2 3 24条信息

明海2015-09-01

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教授徐贲近期在《南方周末》发表专栏文章《专家们,别趴下》。徐先生认为,当下专家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甚至成为许多普通人嘲笑的对象,是“非理性的民粹反智主义和时髦的后现代知识权力论夹击”的结果;他同时指出,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怀疑、抵制和否定专业知识权威,不分缘由地把专家嘲笑为“砖家”,是一种非理性的犬儒主义。因而,他呼吁专家们不要对权力阿谀奉承,或在关键时刻胆小怕事,要在自己的知识领域内坚持高度自治,这样才能找回他们失去的权威,获得社会的尊重。 徐先生以对当下中国社会热点问题的见解深刻而著称。他对专家向权力屈服、在公众心目中形象不佳的忧虑不无道理。君不见:

(0)

孙文仲2015-08-27

采访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奖团队的领军人张尧学院士,最深的印象是他的低调和质朴。   埋头20余年,把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奠定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大大拓展了一圈。用同行的话来说,“先于云计算,包含云计算”,这样的贡献,也算是不小了。但说到获奖,他却平静得像喝茶。   有人说,在科技圈里,张尧学跟刚刚故去的李小文院士都属于“另类”名人。一个是“言冷心热、仙风道骨”,一个是“激情似火,语出惊人”。但异曲同工,两人都当得起那句媒体对李小文的点赞:“当众声喧哗的网络将‘布鞋院士’的盛誉簇拥向你,你却独盼这热潮退却,安静地做一辈子风轻云淡的‘技术宅男’。”   从建设创新型国家,

(0)
1 2 12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