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回顾1990年前100年世界演变史?

发布日期:2016-01-19    浏览次数:3786

  

      从1890年到1989年这100年间,世界经历了从封建、殖民时代到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冷战时期的世界变化史,这是一段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的历史,战争硝烟弥漫,政治格局异变,各国恩怨不断,人民怨声载道......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5年,瑞士的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1年,奥地利的海斯发现宇宙射线;1914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1);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1939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2);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日本签定无条件投降书。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加州旧金山签定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又称铁幕演说,标志着冷战开始,1989年11月9日冷战结束。

  

      回顾历史,铭记历史,更加热爱和平与发展,全人类拥有同一个地球、同一个世界,为之努力付出和贡献。在此,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请一吐为快吧!

相关热词搜索:世界 演变史 冷战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24)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菲菲2017-08-24

通过尽可能全面掌握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经过认真比较、精密考证,将宏观考察与微观分析紧密结合起来,透过表象去了解历史本质,超越纷繁复杂的个别现象去了解历史全貌。要了解历史的本来面貌,不能依靠概念的演绎,也不能满足于以往的认识,而必须坚持从历史实际出发,吸取各种新的研究成果,充实和修正自己原先的认识,一步步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

(0)

孟孝忠2016-12-07

“振兴中华”这个口号,是孙中山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第一次喊出来的。10年后,他发表了一篇向美国人民呼吁的文章——《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在文中他动情地写道:“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这些话是他在100多年前中华民族正处在苦难深渊中时说的,但充满着民族自豪和民族自信的激情,没有半点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常见的一味崇外媚外的可怜相。这正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最需要的风骨和品格,也是孙中山能吸引那么多人追随他共同奋斗的重要原因。振兴中华,需要怎样做?近代中国面对的问题可以说是千头万绪,孙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张,也就是说要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这就从近代中国面对的无数矛盾中提纲挈领地抓住了三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并且明确主张要用革命的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中国有不少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在这个或那个具体问题上也许提出过比孙中山更深刻的见解,但在对中国问题的整体认识上没有人能超过孙中山;对中国历史前进产生的影响,在当时也没有人能超过他。

(0)

任亚平2016-12-07

孙中山指出,“要恢复民族的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的精神”。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先驱从新的时代问题出发,以荡气回肠的历史作为,赋予传统中华民族精神新的特质。不甘奴役、维护民族尊严的爱国自强精神。近代以来的亡国灭种危机,激发起中国人强烈的新型爱国热情与自强意识。为改变国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为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革命先辈不屈不挠,不畏强权,不惜流血牺牲,顽强奋斗,体现出与封建忠爱观念完全不同的爱国主义情怀。毛泽东高度称赞孙中山的爱国自强精神,指出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0)

王兴东2016-08-05

曾经沧海难为水,事非经过不知难。中国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沧桑巨变?历史的秘密是什么?答案在哪里?历史的记忆和应用要靠一代一代人的传承。如果不读史书,不翻阅、考证、研究、使用历史资料,不讲历史故事,不宣传历史人物,不纪念历史事件,历史就会被埋没在故纸堆中,消失在原野下,沉寂在馆藏里,历史就只会是死的,不会是活的。从学习历史的特点和要求讲,历史是一个线性代际的传承过程,它的存留和延续不是自动的、天然的,而是需要通过后天的各种途径进行学习、研究、宣传和教育的。要激活历史的事实,要唤醒历史的记忆,要增长历史的知识,就要学习,而且要认真地进行学习。

(0)

王文彪2016-08-04

在人类历史上,国家大而不强的例子比比皆是。古代文明大国现今所剩无几,世界上的资源大国往往成为强权瓜分的对象。大国如不同时具有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社会动员力并具备国际影响力,不能使国际规则的制定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那么,广袤的领土可能成为强权瓜分的目标,丰富的资源可能被掠夺殆尽,悠久的文明可能出现断裂或消失,众多的人口也可能沦为苦役。中世纪末期,波兰堪称欧洲版图上的大国,却在1772年、1793年和1795年三次被沙皇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最终难逃亡国的命运。18世纪的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且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但到了19世纪却已沦为西方列强侵略和瓜分的对象,不仅要割地赔款,而且还成为海外苦役的主要来源地。可见,国大未必国强是历史已经证明了的重要结论。

(0)

邢伟志2016-07-15

95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波澜壮阔;95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彻底结束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到百年间,中国人民完成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称赞。

(0)

李联五2016-07-06

历史是一座宝库,掉进历史里诚不可取,但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养料,与圣贤进行心灵的对话,则能增进生命的厚度,亦能令人生之根扎得深,面对浮华世象而善养定力与心神。比如古贤中苏轼为人为文为官皆为后世范,而其胸襟、气度与境界更为后人慕。他所以能“把别人的苟且活成潇洒”,想来正在于那种“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泰然快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旷达襟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清正操守。为人处事多以此自况自励,则心境必多一些乐观与通达。

(0)

王毅2016-02-03

一些西方学者把20世纪的历史说成是“一团乱麻”,但事实恰恰相反,20世纪是人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得到空前发展、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这主要通过三个历史进程表现出来:一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走向成熟,三是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三个方面互相促进,使人类看到一个更为美好的未来。20世纪初被资本主义列强征服的占世界人口3/4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在20世纪下半叶摧毁了旧有的世界殖民体系,纷纷走上自主发展道路,这无疑是20世纪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动因完全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找到答案。由于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代表旧的生产关系的殖民体系必定会被打破,代表旧的霸权主义的政治力量必定会被摧毁,亿万人民的奋力抗争必定会结出丰硕果实。其中,最具说服力的是中国的独立解放与和平发展。中国从20世纪初的半殖民地一跃而成为今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不得不让曾经认为世界历史将终结于资本主义自由民主阶段的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改口,认为“西方自由民主可能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

(0)
1 2 18条信息
1 1条信息
1 2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