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核能是福还是祸?

发布日期:2014-05-13    浏览次数:4019

  

         核能作为能源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当今全世界最大的核能国家是美国,共建有104座各式核电站,其发电量占到全国总发电量的20%左右。中国是核能发展的后起之秀,目前已建成核电站13座,在建的有28座。世界上其他耗能大国也都比较重视核能的发展,但自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泄露事件后,国际社会围绕核能发展出现激烈争议,普通民众对核辐射的情绪转为恐慌和反对。其实,客观上来讲,核能总体上功大于过。 核能是一种零排放的清洁能源,其生产过程中不产生任何温室气体,大部分主要的碳排放国家或地区,都将核能视作中长期有效替代石化能源、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如果人类不发展核能,必将加剧国际能源争夺,引起能源价格攀升,甚至造成国与国冲突,综合损失将远大于某次核电站事故带来的损失。同时,重视核能,是一个国家从政治、经济、安全等多角度综合考虑的结果,包括考虑当今世界低碳化发展的迫切要求。 核能是福还是祸?你怎么看待?

相关热词搜索:核能 危害 能源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48)  |  中立(5)  |  反对(6)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郑砚国2015-08-10

套用一个宗教用语,每一个人在物种灭绝这件事情上都背负着“原罪”——与生俱来,无可逃避的罪责。从历史上来讲,人类就是靠着杀戮其他物种才生存下来的,其中甚至包括我们的近亲,比如尼安德特人等其他早期人类。 从现实来讲,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甚至早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开始享用现代文明的各种科技成果了。要知道,所有人类科技产品的生产过程都有一定程度的污染,还要消耗能源,而所有国家的能源几乎都离不开火电,更不要说这些产品在运输中造成的碳排放。所以,就算一个人生下来足不出户,也会不停污染着这个世界,破坏着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所以,相比改变个人的生活方式,我更推崇进一步加速技术的进步,因为科学技术与环境并不一定就是对立的。 以能源为例,火电有碳排放,水电截流有水系生态环境影响,但核电只要做好安全问题和核废料处理问题,其对环境的影响就比火电和水电小得多。更进一步,如果未来能够实现可控核聚变,那么就将实现彻底的清洁能源。所以,面对环境和物种灭绝的问题,我们不应该裹足不前,开历史的倒车,反而应该快马加鞭地向前赶,把更多低污染甚至零污染的新技术应用到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去,同时开发更加环保的下一代科技。环境保护不是,也不应该是科技的大倒退,而是要让人类与地球上所有其他生命都生活得更好。

(0)

hwt2014-07-11

核能是福是祸 我认为核能功大于过。具体原因如下: 1、 发展核能有助于缓解世界能源短缺的问题。自然界的资源本来就是有限的,而世界人口在不断地增长,资源消耗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开发像核能这样的新型能源,才能满足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2、 发展核能有利于缓解环境污染问题。相较于传统的煤电等能源而言,核能的使用可以减少各国的碳排放量,缓解全球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 虽然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我支持继续发展,但是鉴于日本核泄漏事件的影响考虑,国家还是应该继续完善核能的发展技术,形成更加成熟的核能发展技术,才能更好地用核能为国民造福。

(0)

华胥引2014-06-09

6月2日,日本宣布启动冻土壁工程,将花费320亿日元冻结在大地震及海啸灾难中受损的福岛第一核电站1至4号核电机组厂房周围约1.5公里的土壤,以形成“冻土壁”,从而阻断地下水流入厂房,避免地下水与高放射性核污水混合。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福岛核电站还在运行的核电机组自动停止工作。但是链式核裂变反应虽然停止了,此前产生的不稳定同位素仍然在继续衰变,核燃料棒还在产生大量的热量,还要继续通过供水对其冷却。在核电机组运行时,冷却系统是由核电供电的。核电机组停止运行后,冷却系统要由外部电网供电,但地震后电网中断。在设计时已考虑到这种情况,所以核电站还有应急柴油发电机可为冷却系统供电。意外的是地震引发海啸产生的海浪高度(14米)超出了挡浪墙高度(6.5米),淹没了厂房, 柴油发电机仅运行了1个小时即被损坏,只有靠蓄电池紧急电源供电。8个小时后蓄电池耗尽,冷却系统停摆。     之后,冷却水被衰变热烧干变成蒸汽,反应堆堆芯温度不断上升。堆芯原来有三道屏障防止放射性物质外泄。第一道是核燃料棒的锆合金密封包壳,第二道是不锈钢压力容器,第三道是钢筋混凝土安全壳。堆芯温度持续上升,最终导致堆芯的核燃料熔化,第一、二道屏障被破坏。锆合金将水蒸气分解成氧气和氢气,氢气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发生爆炸,将安全壳炸开,第三道屏障也被破坏,放射性物质就被排放到大气中。此后,日本东京电力公司采取向核反应堆内进行大量注水的方法,用以冷却在核事故中溶毁的核燃料,三年多以来产生了大量的放射性核污水无法处理。     福岛核电站事故成了继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之后最严重的核事故。类似切尔诺贝利那样的事故以后不可能再发生了,因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所谓第一代核电站,采用的是石墨堆叠式反应堆,而且既没有压力容器,也没有混凝土安全壳,发生爆炸后不仅核燃料立即泄露,而且放射性石墨粉末立即进入大气层,随风飘到远处。第一代核电站已被淘汰,所以不会再发生切尔诺贝利级别的核事故。现在在运行和建设中的核电站,至少是第二代核电站,都有三道屏障,那么还会不会发生像福岛核电站那样的事故?     近日记者参观了建设中的海南昌江核电站,即带着这样的疑问。核电站的工作人员保证说,不会再发生那种级别的事故。福岛核电站是上个世纪60年代设计的,50年后,核电站在安全性方面又有了很大的进步。昌江核电站是所谓第二代改进型,有17项安全改进。在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吸取其教训,又做了14项改进。例如,福岛核电站只有2台柴油发电机,而昌江核电站有5台柴油发电机作为应急电源,采取抗震设计,安置在高处避免被水淹。如果这5台柴油发电机全部失灵,还有第6台移动式柴油发电机备用。福岛核电站的安全壳很小,而昌江核电站的安全壳高60米,直径30米,有5万立方米的空间,安全壳有6毫米厚的钢板和1米后的混凝土,可抗波音747飞机的撞击。安全壳内有消氢装置,用催化剂控制氢气浓度,避免发生氢气爆炸。安全壳顶部有喷淋装置,如果冷却系统失灵,可喷淋冷水降温降压(美中不足的是喷淋装置需要用到电源泵水。国内在建的第三代核电站有的采取的是非能动冷却系统,例如在反应堆顶部建有一个数千吨的硼酸水箱,在电力系统全部失灵时,利用重力注水降温)。在最坏的情况下,安全壳内充满了高温高压气体需要释放,还有金属过滤装置可过滤掉99%的放射性物质。     想要做到万无一失或许是不可能的,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意外总有可能发生。但是只要吸取了教训,就可以避免发生同样的事故,让事故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都越来越小。而如果不发生泄露事故,核能就是安全的清洁能源,在核电站周围生活的人们受到的核辐射,甚至比在火电站周围还要低(煤含有放射性元素),更不要说没有废气、废水的排放了。(转载:方舟子《让安全清洁的核能更安全》)

(0)

浮生未歇2014-06-07

5月10日,杭州市余杭区部分民众,因反对垃圾焚烧项目选址,发生规模性聚集。5月11日,杭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称没有出现网上传闻的人员死亡情况。杭州市常务副市长表示,将全程确保群众知情权,要把这个项目做成能求取最大公约数的项目。杭州市余杭区有关负责人表示,项目在没有履行完法定程序和征得大家理解支持的情况下,一定不开工。(据5月11日新华社报道)   对于这起事件的性质,官方的表述是“这起事件已从原来的表达诉求,转变成聚众破坏交通秩序、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等严重违法犯罪活动”。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这样的定性应该是比较准确的。这实际上给民众表达诉求,界定了一个能够被法治所允许的尺度——不破坏、不危害、不违法。   有不少人将这起事件引起的冲突,与不久前杭州“突袭”出台车牌限号政策的做法关联起来,认为民众反对政府决策与一些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不佳有关。这种牵强的情绪化关联,并不利于解决实际问题。余杭民众反对垃圾焚烧项目,与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确有关系,但更关键的原因在于民众对政府决策程序的不满。   官方认为,垃圾焚烧项目的选址,综合考虑了地理环境、城市规划等因素,以及对周边交通、市民生活的影响,并承诺采用国际最先进的设施设备。但是,居民担心有害物质会影响空气、水源和土壤,并对自身健康产生危害。冲突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官方强调的科学决策与民众要求的民主决策,产生了矛盾。具体来说,一个正确的项目没有走正确的程序,一个科学的项目没有遵循科学的决策。   当地民众的反对,多少有些“邻避效应”的考量,即不希望将存在潜在危害的项目建在自家附近。尽管政府部门一再强调垃圾焚烧项目技术很成熟,但很多百姓对这个项目的安全程度有怀疑、没信心。这种担忧不是民众的错,而是官方没将项目的科学性、安全性给群众说清楚。如果政府不反思自身责任,将决策程序失当造成的问题完全归咎于民众,这在客观上会给民众原本不满的情绪更加添堵。   用正确的程序办正确的事,是避免政府决策遭遇不必要冲突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现阶段许多重大建设项目屡遭民众反对的最大教训。很多政府决策的项目,官方认为很科学、很安全,但民众心里没底;政府官员承诺不会在民众不理解、不支持的情况开工,但民众得到的是动工消息。在重大建设项目上,几乎所有冲突的本质,都是决策程序与越来越强烈的民众参与诉求之间的矛盾的显现。   一个垃圾处理项目,还没开工就先收获满地的“情绪垃圾”,这不一定是项目本身不环保,而是决策程序不“环保”。试想,如果将这次决策的程序倒过来,让决策部门的声音在最后出现,决策者在拍板前先听群众的声音,让群众先听到专家的声音,再听到政府承诺的声音,是不是会避免或减少群众的怨声和骂声?   要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即便是有一个人反对,也应该被决策者尊重和敬畏。权力部门在做决策之前,非但不能漠视反对的声音,反而应将反对的声音放得大些,这样才会将潜在的冲突减到最小。这或许是个笨功夫,但也是真功夫。所谓科学的民主决策,说到底就是个下笨功夫的过程。功夫不到位,冲突就到位了。(转载:刘雪松《用正确的程序办正确的事》)

(0)

只若初见2014-05-23

一份联合国报告草稿13日称,为应对全球变暖,全球必须从使用化石燃料转变为使用核能。   科学家称,为防止发生全球变暖的灾难性后果,各国政府应放弃传统的能源获取方式,比如煤和石油。而且,各国政府必须“大规模”采用核能,预计这将每年耗资约5000亿美元。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出台的这份报告还强调了各国应该尽快转向使用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英国《星期日电讯报》获得的该报告草稿称,如果想保持全球温度在本世纪末不超过20摄氏度,各国需要加大在使用替代能源方面的支出。   该报告说,在未来几年,为减少碳排放,各国应该用天然气发电站取代煤炭发电站,但最后天然气发电也会逐渐被淘汰。   这份29页的报告令人们开始担心应对全球变暖的成本。但另一些人则称,如果继续使用化石燃料,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涨、洪灾和干旱等消耗的费用会更高。(转载:英国《每日邮报》世界须“大规模”采用核能)

(0)

酿豆腐2014-05-16

日本福岛核事故后,中国暂停了所有内陆核电站建设,核电业发展也陷入低谷。在国家大力防治大气污染、发展非化石能源的背景下,核电发展迎来转机。 内陆核电最大的风险是一旦出现事故,污染物就会留下来,政府希望开发,民众不希望开发,而且还会涉及到上下游、跨流域的问题。 核电重启需要慎重地搞,尤其是内陆核电站。 民众对核电有个接受过程,需要认真反复做工作,建议尽快开展相关工作。

(0)

shigoodluck2014-05-15

核能是福是祸,这个问题就好比似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核能蕴藏的巨大的力量。很明显就是吸引人类关注的最重要的一部分。人类资源的紧缺,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不是因为这样,我们就需要用自己的身体甚至是生命去赌这么一把?既然2011年的日本核泄露事故已经给我们敲了一次警钟,不仿让我们好好的思考一下。 核能是一个伟大的发明,以至于我们在处理核物质的时候都需要谨慎、谨慎、再谨慎。一旦出现事故,对生命和环境都是毁灭性的的打击。虽然这很是可怕,但我更乐我们思考的是该如何正确运用核能,而不是我们该不该运用核能。 1.建设中,安全第一、生命第一、质量第一。否则切也免谈。 2.核能的运用,我们不能完全遵循的只用核能这一能源,各类传统能源业不应完全被核能替代。 3.在污染较重地区着重核能的利用,利用核能污染少的优势,减少重污染地区传统能源的消耗。 总的来说核能是一种较为清洁环保、安全(建设到位)、利用率大的能源。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0)
1 2 17条信息
1 10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