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中西方文明如何融通、互鉴互学?

发布日期:2014-06-10    浏览次数:7419

  

        两千多年前,无数先辈披荆斩棘、前赴后继,开辟丝绸之路,开创了中国对外交往的新时代。这是一条物质文明交流传播之路,各国高层相互馈赠、民间商贸交往频仍,众多物质文明成果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经此传入欧亚非各国,阿拉伯的香料和玻璃、印度的蔗糖和扁豆等经此传入中国。这也是一条精神文明交流融合之路,跨越时空,弥合沟壑,中西方不同文明得到融通。基督宗教、祆教、摩尼教等在隋唐时期,伊斯兰教随后在唐朝中期进入中国。在东汉初年,佛教就已传入中国。到唐朝,高僧玄奘受命西行,赴印度学习佛经。到了现代,世界联成一体,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将在矛盾、冲突和互相影响、借鉴融通中发展。因此,中西方文化只有相互融通,才能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那么该如何融通,互鉴互学呢?欢迎踊跃发表意见。


相关热词搜索:世界 文化 融通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81)  |  中立(2)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豪风格2019-02-27

中西文化比较,特别是中西哲学比较,是当代中国学术的重要课题,也是将来至少一百年内不可回避的话题。然而,至今为止,仍然有不少人把握不住中西比较的宗旨,不明白比较的目的不在于争意气,而在于通过比较促使中华文化开拓视野、认清形势、制定切实的发展规划。中西比较不是要比出双方的优劣,而是要在比较中找出自己文化的欠缺,以求改进。 我认为,在一般意义上,历史有进步,文化无优劣。然而,文化虽然无优质文化和劣质文化之分,但在每一具体的历史时期,一种文化总会表现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因而必须承认有优势文化和劣势文化之别,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此时劣势文化如果不吸收优势文化的长处,努力赶上时代的步伐,就会越来越落后,乃至被淘汰。 所以,劣势文化不等于劣等文化。那些灭亡了的文明,如埃及、玛雅文明,以及那些至今还处于绝对劣势的文明,如澳洲或非洲土著的文明,也不是劣等文明,更不用说今天处于相对劣势的中华文明了。但在一个文化竞争的时代,如果不看清人类文明的走向,如果劣势文化不努力向优势文化学习,那么历史不会因为你的文明仍然具有多种优良素质而手下留情,让你侥幸逃脱被淘汰的命运。 一个民族的文化最深层次的秘密可以从这个民族的哲学思想中寻求答案。

(0)

暖风机2018-11-29

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都从神话发源。西方后来人神分家了,做事靠科学,做人靠宗教。中国没有。中国什么都合在一起:何仙姑、铁拐李、吕洞宾、孙悟空、猪八戒这些神仙也是人,他们就在茫茫人海中;中国人的理想和现实、灵魂与肉体也是合二为一的,每天用的筷子里面就有信仰,举手投足都是理念。这是一种通达和智慧。 所以,中国人不需要到专门的地方去清洗灵魂。从小就有长辈告诉他,如何做人做事,知道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事——这两者也不能分。 我们现在很多人,每天握着筷子指指点点,口无遮拦地自嘲自己和同胞没有信仰,西方如何如何,还以为这是幽默,是谦虚,是有境界。其实是无知。无知才无畏。

(0)

夏允秀662018-11-13

我们要回到世界文明的主航道,还是要回到理性上来。我们在创新上,第一要向美国学习。第二个要向德国、瑞士、日本学习工匠精神。日本一个小公司几十年就研究一个螺丝钉。德国许多高级的东西,都是德国的。他们一个村子里的小企业,就可能在讲占全球份额有多少

(0)

姚胜2016-01-13

风云流转,世事沧桑。这真是令人感慨的历史性变化!这些场景,距离中国道路被质疑的过去并不太远,距离中国探索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历史也不算久远。坚定自信,但不故步自封。 中华民族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习近平说,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融、互鉴、互通,这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题中之义。今日中国,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兼收天下优秀文明成果而蓄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既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治理智慧,也汲取近现代的国际治理经验,包含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深刻思考。

(0)

朱昌耀2015-11-25

走开放发展的道路,文化合作交流既是基础也是内容。当好莱坞大片夹杂着价值观呼啸而来,仅仅满足于在纽约时代广场上放一段形象片,中国色彩就很容易被抹去。世界需要中国心灵、中国智慧,需要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如果能在开放发展中完成文化的深度合作,为人类文明注入更多中国基因,无疑是对世界“新的更大的贡献”。

(0)

扎里曼2015-03-11

今天,我们民族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复兴。思想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思维,创造价值。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曾经说过: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我们一定要打破陈规、披荆斩棘、开拓思想的天空,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有正义感的人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探索无穷的真理吧!

(0)

微笑天使2014-08-29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十分重要。孔子曾说,“虽有国之良马,不以其道服乘之,不可以道里。”就是说,再好的工具,如果不能够正确运用它,也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就是说,一个国家地大物博,百姓众多,但如果没有共同信仰,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将会一团糟,国家也不可能强盛起来。没有“道”,没有正气,就没有一切。 人是“自然的人”,还是“社会的人”,必须考虑处理好与他人、社会、国家乃至自然的关系,说到底,就是做人要有修养、有教养、有德性。做人的问题解决了,社会、国家的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不论说什么,不论做什么,都应根据社会角色而尽其职分。儒家的“正名”主张就是如此。 中华民族由不同的民族组成,海外还有很多华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共有精神家园,最能作为联结海内外华人的精神纽带,对于中华民族的团结是非常有意义的。正如英国著名学者贡布里希在研究世界历史后所说:“在孔子学说的影响下,伟大的中华民族比世界上别的民族更和睦、更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将中华文化作为精神纽带,就可汇聚成改革发展的正能量。

(0)

京华一梦2014-07-11

如今的中国传统文化正以一种心平气和的姿态走向世界,既不征服,也不去说服,而是通过有效沟通之后的融合,让世界建立一种文明的新生态。希望能借助更人性化的表现形式,将有千百年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融入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弥合现代社会快节奏下都市人群特别是青少年人群精神财富的缺失,利用文化传承重塑正统的家庭观、社会观、责任观。 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炼出来,滋养现代人内心,再有效沟通传播出去,重筑一个世界文明。

(0)

天涯远2014-07-07

文化本身就是一种资本即文化资本。文化作为资本与传统产业中的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相结合,共同作用于经济的循环体系中。其特点体现在每次社会的经济循环中所产生的资本量增值都与其相关,并无须重新购置,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文化资本在当今经济体系中应作为先行资本。对文化资本的传统认识是社会物质满足在前,精神需求在后,当人们进入精神层面需求后,文化资本才能发挥它固有的价值,导致社会重有形资本,轻文化资本。这个观点已不适用于当今中国的经济体,应明确文化资本不是滞后资本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行资本。成因是:1、文化的传播力在信息传播技术高速发展的推动下已被无穷放大。如一种产品的影响力会由其文化内涵决定,以往产品在技术、质量等方面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已被文化资本优势颠覆;2、文化的驱动力已被社会广为认可和接受。如一个社会或一个地区希望集聚各类产业资本,首先需要文化资本先行,没有良好的人文居住环境,人才留不住,产业要素及资本也都留不住。 文化产业不是经济单位个体的产业,而是“全民产业”。文化产业不是依赖某几个企业,某几个行业发展的产业,而是一种需要全民参与才能快速发展的产业。原因如下:1、文化资本的大小是由社会全民的认知度或认可度决定的,全民的参与度越高,认可度越高,文化资本就越大,文化产业就越发展;2、文化资本的影响力潜移默化、无处不在。其犹如人们生存需要的氧气,虽看不见、摸不着但确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生存的必需品。文化资本需要全民共同参与创造、保护;3、文化资本是须由社会全民存储的资本。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资本的积累是一个全民参与累积的过程,也是一个时间慢慢累积的过程,这种软实力只有交给全民才能存得牢,才得以增值。

(0)

千堆雪2014-06-23

 在那些关注大历史的人看来,中国过去30多年的成就尽管举世瞩目,但不可盲目骄傲。一方面,30年的时间放在历史长河中着实太过短暂,而以文明演进的角度,几十年的光景也不过白驹过隙;另一方面,如果检讨和反思我们过去30多年的发展模式,如过度消耗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等,这种竭泽而渔和杀鸡取卵式的发展模式不要说再持续百年,即使再维持10年估计都够呛,指望这样的发展模式孵化出未来中华文明的形态恐怕也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尽管短期内物质财富可以提高,人均生活水平可以改善,但文明的“生产”却未必能够与此同步。虽然中国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之说,但现实表明,仓廪实人们未必知礼节,衣食足也未必知荣辱,否则我们便无法解释当今中国社会出现的种种不文明现象。或许这些现象在那些专事大事件的历史学家眼中太过于琐碎,不值一提,但细想起来这些现象的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与文明相关的宏旨,有谁可否认他们不是文明的刻度?   我们知道,文明其实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高度结晶和浓缩物,既有无形的如文化领域的内容,也包括有形的如物质方面的积累。文明的传播自然离不开物质的载体。尽管物质财富的积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文明的传播,但就当今世界而言,文明要具影响力和渗透力,要能传播,还必须首先具有被最广泛意义上的民众乐于接受的属性。越是先进的文明,这一点表现得愈是突出。   或许莫里斯等学者可以关注和研究一下当今中国的情形:一个古老文明遭到重创,元气大伤,在物质财富逐渐增加的同时,如何尽快恢复自身的优秀文化传统,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文明新形态?精神层面改善和物质财富方面的积累出现了不同步的情形,这种不一致会产生什么后果?我们目前的文明形态是否会损害物质财富的成长?这些都是我们需要亟待澄清和解决的问题。(摘自:王军《文明何以度量》)

(0)
1 2 3 30条信息
1 4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