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中西方文明如何融通、互鉴互学?

发布日期:2014-06-10    浏览次数:7416

  

        两千多年前,无数先辈披荆斩棘、前赴后继,开辟丝绸之路,开创了中国对外交往的新时代。这是一条物质文明交流传播之路,各国高层相互馈赠、民间商贸交往频仍,众多物质文明成果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经此传入欧亚非各国,阿拉伯的香料和玻璃、印度的蔗糖和扁豆等经此传入中国。这也是一条精神文明交流融合之路,跨越时空,弥合沟壑,中西方不同文明得到融通。基督宗教、祆教、摩尼教等在隋唐时期,伊斯兰教随后在唐朝中期进入中国。在东汉初年,佛教就已传入中国。到唐朝,高僧玄奘受命西行,赴印度学习佛经。到了现代,世界联成一体,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将在矛盾、冲突和互相影响、借鉴融通中发展。因此,中西方文化只有相互融通,才能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那么该如何融通,互鉴互学呢?欢迎踊跃发表意见。


相关热词搜索:世界 文化 融通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81)  |  中立(2)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unbeliveable2014-06-12

语言教育是基础,文化交流是途径,传媒宣传是手段,人文社会科学是核心。中国人文学术的研究成果一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最终能够提升中国软实力的层次和水平,形成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合力,为国家的战略发展提供服务。这里所说的学术,并不只是研究中华历史文化,还包括社会科学以及对世界其他国家文化的研究。吸收西方的经验,消化为我们自己的表达方式,创造中国自己的理论,在世界的平台上展开对话。 需要强调的是,文化学术的演进是非常缓慢的,要经过一代代人微小的进步才能形成。所以,我们不能把文化“走出去”视为建房子、修铁路那样可以很快完成的“工程”,它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持之以恒的努力,不能急躁。

(0)

只若初见2014-06-12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国家行为,处于国家宏观战略的层面,是与政治经济相匹配的。对我国来说,文化“走出去”是一个“新鲜事物”,我们并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在历史上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我们并没有主动地走出去。从近代来看,又有其时代局限性。对学术界来说,这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目前来看,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对文化传播的规律认识不足。文化传播有其特殊规律与特点,不是轰轰烈烈,而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如果用生硬的方式,很难获得好的效果。在这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对民间力量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民间交流的灵活性和贴近性。 二是对外部世界了解不够。文化对外传播有一个前提,就是对传播对象有深入的了解,虚心学习世界各国的文化。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如此广大,经济、文化差异如此巨大,每个地区都会有其特殊性。只有了解各个对象国或者对象地区的特点,掌握文化传播对象国或者对象地区的基础数据,才能分析出科学的策略。同时外部世界的经验还能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使我们更加辽阔。在这一点上,我们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通过加强学术研究,才能全面和深入地了解。此外我国在世界许多学术领域还是空白,比如语言学。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汉语成为外部世界的通用语言还有极其漫长的道路,外语的强大是文化“走出去”的基本前提。(摘自:张西平《在世界书写中国文化》)

(0)

酿豆腐2014-06-11

前不久,宁波市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创作的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连演4场,场场爆满,在纽约主流文化市场掀起了一片“中国红”。《十里红妆》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江南传统民俗风情。该舞剧去年入选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中华风韵”项目,成为继《牡丹亭》《丝路花雨》之后,登上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舞台的第三部中国舞台剧作品。 《十里红妆》在纽约演出4场,2500多个座位的剧场满满当当,一场比一场热。最后一场演出,连站票都被一抢而空,灯光、音响等操作台旁都挤满了人。这样的演出场景,不仅国内少见,先前一些走出国门的文艺演出也少有这样的盛况。那么,《十里红妆》为啥能够走红美国呢?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实施科学的市场化运作,首先必须研究市场、懂得市场,尤其对国外市场而言。任何文艺团体,凡是要去国外演出,首先必须学会自问:我凭什么去演出?人家又凭什么欢迎我们去演出?只有功底扎实、深厚,特色鲜明、优势突显,方能胜券在握。《十里红妆》大获成功,正是源于其是由阵容强大的演艺队伍经反复打磨而制作出的精品,尤其是剧中融入了10多种浙江民俗风情,使用近400件仿照宁波十里红妆博物馆藏品制作的红妆器具,音乐、舞美等又极具民族特色的“中国味”,全方位展现了江南传统文化,展示了名副其实的中华文化精粹,从而攫住了美国观众的心。这也应验了那句老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的确,市场需要研究,但同时更需要策划。所谓市场运作,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市场的策划。唯此,也才能更好地对接市场、调度市场、驾驭市场。该剧团在赴美演出前,邀请美国方面的专家一起探讨研究艺术加工,以符合美国观众的欣赏习惯。事实证明,演出后许多观众体味到了剧中细腻绵长的感情纠葛。此外,剧团演出前半年,负责运作市场的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便与纽约一家公关公司合作,以各种形式造势。纽约设计师根据美国观众的喜好设计了海报和宣传册页。剧组抵达纽约后,立即安排出品人、制作人和导演参与电视台、电台的节目推广。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演出前的出票率达到七成,首场演出轰动全城,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场面。如此做足了推介功夫,自是保证了卖座率,形成了轰动效应。 一个剧团访问他国,演几场戏赚一点钱,借此扩大一点影响,充其量是眼前利益。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研究市场、策划市场,借鉴成功经验,进而在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市场、拓展市场,从而真正把市场做大做强。只有如此,才会有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会彰显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据介绍,《十里红妆》还将赴华盛顿演出。同时,宁波演艺集团还在筹备进军欧美市场的新剧。例如,以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名作改编的甬剧《安弟》,正在筹备到美国爱荷华州演出;以中国经典故事《霸王别姬》改编的舞台剧也在酝酿登上美国舞台,除了委托专业团队进行总体包装、策划外,还计划采用外方出人、中方提供舞台元素的方式,以此节省国内外往返费用。这种创新的做法,无疑是推动中国剧目“走出去”的又一妙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的文化团体要想“走出去”,就得和国外的文化去碰撞、交流。在互相交融之中,用我们的文化感染力,提升我们的软实力。《十里红妆》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走出去”,并不难。难的是,走得踏实,走对路子,走得漂亮。(转载:赵尚《纽约文化市场的[中国红]》

(0)

doubale2014-06-11

历史证明,如果割断文化传统的话,军事力量再强大,国运也不会持续太久。到汉武帝的时候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文化的宏大局面,这是进步,而不是落后,是历史发展之必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孔子就开始宣传《春秋》里的大统一思想,并在西汉时期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中的主题思想,也就是要维护国家的统一,在这个基础上,才有益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积淀出民族的智慧、民族的价值尺度与民族的思维方式。“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是逻辑必然,对于文化的特性认识必须超越想象而上升到形而上的哲学层面。中国文化走出去,更全面地了解西方文化,不仅从历史高度,而且从表面到内在,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外部世界。文化走出去首先要了解自己,正体清源,以己之昭昭,使人之昭昭。我们要有一大批既懂得中国文化又懂得外语的人才,才能达到走出去的目的,文化传承不是靠文献,而是靠人。在西方人看来,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主宰者,人的命运要由他主宰,人的解脱和救赎也要靠他,他是一切的根本;而中国文化的生命观念来自于天地,天地是一切的本原,祖先是人这一辈子的本原,我们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就要靠敦实的教育,人不能忘本,需敬畏天地。对得起天地,才能对得起良心。

(0)

heling2014-06-11

讲述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智慧,分享国家间“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相处理念,细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文化基因……习近平主席欧洲之行,举止言谈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风采和文化自信。   这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不同文化频繁交流,观念激荡俯拾皆现。超越国界的有形限制,让文化交流互鉴为人类进步提供精神助力,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顺应时代潮流,睁开眼睛看世界,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中国积极开展对外文化沟通交流,保持着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   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延绵5000多年,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为人类文明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同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所看到,“中国最强的软实力根植于自身文化之中,后者曾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   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国以自身的实践告诉世界,只有坚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信念,坚守全社会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一个国家才能持续发展、不断进步。   一位法国知名人士在参观中国文物展览时曾说:“我现在明白了,你们改革开放搞得这么好不是偶然的,你们3000年前就很杰出啊!”可以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民族精气神的支撑。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是文化之美所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中华文化润物无声,绽放光彩。潜移默化,滴水穿石,让偏见和误解消于无形。美国哈佛大学的校园里,有关中国古代哲学的课程炙手可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大洋彼岸的先哲寻找人生的答案。全球470多家孔子学院为中外文化交流搭起一座座汉语桥,“文化年”“国家年”“交流年”等大型文化活动,为外国民众立体感知当代中国敞开一扇扇窗。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散发着无尽魅力,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化本身的自信、耐力和定力。   文化成果丰硕,文化气韵悠长,世界将更广泛更深入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旺盛活力和无穷魅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梦的盛放,让人类多样文明汇聚的大舞台呈现更加绚丽的光彩。(转载:钟声《文化自信承载中国梦》)

(0)

华胥引2014-06-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化政策看作是发展政策的基本组成部分,强调“脱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并进而提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术语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面对全球信息时代的文化变迁,我们必须制定我们的文化战略。荷兰哲学家冯•皮尔森在其《文化战略》中指出,文化战略就是人类的生存战略。法国著名作家马尔罗甚至断言?押“21世纪的发展无非是文化的发展。”在这方面,美国是尝到了极大甜头的。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美国霸权已经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和军事的优势地位上,更体现在美国大众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全世界的影响和渗透上,即体现在冷战后美国文化软实力的迅速膨胀与无形扩张上。也就是说,信息化时代的“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全球认同的衡量国家或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成为了国与国之间一个新的竞争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是不相匹配的。正如撒切尔夫人所说,“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一个世界大国,不是靠卖衬衫给世界贡献多少GDP就可以的,还必须在文化、在人类的价值观上,拥有影响和引导这个世界的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只出口电视机,不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也就是不出口中国的思想观念,就成了一个硬件加工厂。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凭借其古老而价值不衰。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借助国家促进信息消费的东风,加快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现代化进程,振兴民族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让我们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定的份额,才能成为文化强国。

(0)

莫名其妙2014-06-11

对外来事物似乎我们始终怀着警惕之心,这种心态不是文化大国的心态,更显现出近百年来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态度。近日,爱好美剧的朋友发现《生活大爆炸》被下架了,同时下架的共有四部美剧。消息说,今后对美剧将实行“先审后播”,至于日韩剧则没有涉及。不过,“一剧两星”(一部电视剧最多只能同时在两家上星频道播出)将在明年实施,这样的措施,是在拯救国产剧吗?似乎不完全是。 尽管国产剧常常招致批评,诸如内容、编剧都跟这个时代有点脱节之类等问题。细究起来,这是在电视剧制播统一的体制下,很难将影视剧做得更为出色一些,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电视剧跟风严重的原因。不过,当电视剧只满足于娱乐功能,而无法走入到当下生活的时候,观众不爱看不愿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今天的美剧下架,就像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对欧美文学的态度,经过多番讨论大家才发现欧美文学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可怕,而是通过文化的交流和沟通,融入到世界主流当中去,倘若不是这波文学的推进,诺奖作家莫言是否能获奖也还是未知数。针对美剧的下架,有媒体评论说,这可以看出,监管部门挥向美剧的砍刀,除了为青少年身心健康着想外,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保护国内依旧羸弱的影视工业,特别是面对美剧的竞争日益显出弱势的国产剧。这说法至少是不能让人信服的,其理由如下: 美剧、韩剧、日剧,甚至印度电视剧目前在大陆都有巨大的市场,细究起来,观众大多只是想通过电视剧了解外面的世界而已,至于电视剧中存在的诸如伦理、道德等各种精神问题,似乎也可从旁观者的角度观看,至于其中的对错或是非可以给以客观看待,未必非要上纲上线以一禁了之。 这也说明外来电视剧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那么,作为国产剧又该如何面对这个市场竞争?是加强自身的修炼,参与到竞争当中去,还是由主管部门对国产剧采取保护措施。后者看似可以一时保住市场,但接下来所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走出去了,没有经过市场的竞争,很难说国产剧能在未来走得更乐观一些,更受大众欢迎一些。 倘若我们留心近百年的中外文化交流史,在面对外来文化诸如外语、电影、电视剧、漫画艺术等时,常常是表现得手足无措,进而采取保守的方式来面对,其效果常常是越到后面越被动,以至于错失了许多机会。这种教训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不过,这说明在先进文化面前,所谓文化自信、大国心态常常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就文化发展而言,交流与沟通正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标志,试想,汉唐气象之所以在今天仍被津津乐道,就是在于那时的人敢于担负责任,一诺千金重,从一个人身上就可显现出来的气象是大国的,对外来文化也好,本地文化也罢,多是包容的心态看待,此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态倒显得小肚鸡肠。 我倒觉得,在对待美剧、韩剧等外来电视剧等问题上,不妨宽容看待,切勿举起文化砍刀乱劈柴。近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之所以常常走在世界的后面,跟我们的文化认知、文化发展有关,当外来文化进入时,不是直面挑战,而是以种种措施加以保护,结果是本土文化不能得到足够的发展。窃以为,文化大国就是在各个文化领域有自信力,而不是采取这样那样的禁止措施,而是以客观、自信的姿态迎接挑战,哪怕起初做得不够好,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也许就能逐步走向文化大国,并实现中国梦。(转载:林月白《文化砍刀请勿乱劈柴》)

(0)

浮生未歇2014-06-11

近百年来,西方文化东渐,产生了西方文化和中国本土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我认为国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在整个历史中是非常重要的载体,而历史又是我们认同这个国家的最核心的东西。国学包括了文、史、哲,政、经、法等许多内容,是个综合的学科。从深厚的传统文化中找到解决社会问题之道,借研究国学、重振国学恢复文化自信,构建民族精神支柱,让国学传承命脉,提升国民素质和国家“软实力”,因此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国学”本是一历史性概念,西风东渐之际相对西学而言,统括传统学术。雅斯贝尔斯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邓实认为,国学是一国所自有之学;章太炎认为,国学是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胡适则认为,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国故学”的使命则是“整理中国一切文化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是一个民族的根。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拥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在吸取世界上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必须自觉维护自己的根,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站在这样的高度看待国学进入地方教材的重大意义与紧迫,人们可以通过了解“国学”,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以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境界,一个民族失去了自主性,绝对不可以采取他族的文明,而只能是让他族文明征服。如果你失去了本位,盲目追求别的东西,最终的结果就是成为别人的附庸,被其他文化征服。中国传统文化即“国学”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之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子斩断。这就是说,我们要有文化上的主体意识。任何民族的生存发展必须自觉地植根在自身文化土壤之中,只有对自身文化充分地理解和认识,保护和更新,它才能适应社会健康、合理发展的要求,才有能力吸收和消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有生命力的文化必定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它既具有民族的特殊价值,又具有全球的普世价值。让中国古代文化在当代学术制度和学术权力构成中被有力地“扶正”并“登堂入室”,那么这就等于在制度上承认了中国古典知识体系在现代学术中也可以有自己合法的一席之地,从而也就否定了那种用现代学科分类原则把国学“碎片化”的倾向。(摘自:汪代华《留住国学的根》)

(0)

wqnydg2014-06-11

作为被西方逼上现代化路径的中国人,我们几乎忘记了在所谓的传统和现代的二元话语中,事实上隐藏着的是中西文化冲突的命题。西方的传统和现代命题,和我们的并不是一回事,他们的传统与现代是一个脉络里的延续,现代里也包含传统的东西,现代对于传统,更多的不是背反,而是扬弃,甚至现代性的启蒙,也可以借复古的名义进行。但是,到了中国的语境里,事情则发生了变化,传统意味着中国,而现代等于是西方;现代化的过程,不管我们有无自觉,事实上都包含有以西方替代中国的意义。意大利史学家、哲学家克罗齐曾说:“当生活的发展逐渐需要时,死历史就会复活,过去史就变成现在的,罗马人和希腊人躺在墓穴中,直到文艺复兴欧洲精神重新成熟时,才把他们唤醒。”其实,不必非要等到需要时历史再复活,我们的生活又何时不需要反思呢?人性是相通的,历史有时还会重演,我们的文化不是一向主张“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吗?可是当下,我们的身边却有不少人充当着麻木不仁的“看客”。(摘自:赵艳红《历史是死的思考是活的》)

(0)

浅意如斯2014-06-11

“东施效颦”这个词汇和典故,虽说是中国的土特产,但目前的“东施效颦”现象,已经远不是生活中个别人在举手投足方面的不当模仿,而是在精神深层盲目尊崇外来文化的自我迷失。 就在一个月内,仅仅就在河北这一个省内,就曝出两例无视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原则而刻意模仿外国文化经典的案例。一是在人多眼杂的旅游场所公然山寨埃及狮身人面雕塑;二是作为艺术殿堂的河北美术学院的校门,竟然外形酷似《哈利波特》中霍格沃兹魔法学校的“城堡”。 河北美术学院的校门“罗生门”闹剧,笔者是从新华社等国内媒体的报道获知的。但获知之后,笔者又获知,新华社等国内媒体之所以突然关注河北美术学院的校门,疑似是因为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5月19日事先已经揭发该校疑似抄袭行为。外国人不揭发的话,国人会“惊诧”吗?以前极很少见。国人都习惯了。这次山寨版狮身人面雕塑事件,也是埃及方面告到联合国之后,才引起社会关注。 外国人不依了,国人这才当回事儿。 中华民族要崛起,学习吸收外国文化的先进部分,是必然的选择。无论是《哈利波特》,或是狮身人面雕塑,都是别人的佳作,学习欣赏自然无可厚非,但是,以剽窃知识产权的形式去学习,目的和行为是相悖的,得此利而失彼义,徒留别人追讼把柄。 不仅不该,而且不必。 若仅就利而言,这样的选择是最好的吗?是否除了剽窃外来的文化符号之外,中国本土就没有可以免费挖掘的文化资源?答案是完全否定的。只是在趋利者的眼里,什么都是洋人的好,中国五千年历史积淀的优秀文化,全没有舶来的吃香,所以宁可冒道德法律的不韪去东施效颦。充满诗意的银河鹊桥七夕节,没有“情人节”时尚;历史悠久的茶馆招匾,不如咖啡、巧克力的字眼有洋味;粗俗与高雅的区别可以没有,“洋气”与“土气”的轩轾,则如同天地之别;有多少人会在中秋节仰首银辉流泻的诗境?只看到酒楼里通宵沉溺五味的人群。楼盘开张了,公司挂牌了,洋名一大堆,不是纽约广场、就是伦敦别墅,多伦多豪庭、伦巴第温泉,上述洋名好歹还确有其名,但更别扭的是凭空捏造,什么卡迪亚斯,什么蒂伦亚诺,怎么拗口就怎么来,甚至明明是商场,偏偏叫“玛特”。总之,就像黑头发偏要染黄一样,该用中文说的,偏偏就要给你起个怪名。 崇洋心理盛行之下,国人几乎将本民族的精华忘得一干二净。传统文化技能几乎失传。古代士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风雅,如今几人有此才情?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大学时,曾提出“不要把北大办成哈佛、剑桥”的主张。这其中就包含了对国人全面西化倾向的否定。 如果说是国人全面崇洋,其实也偏颇。因为国人的崇洋,其实是有选择的。比如,在外国过马路,看不到车辆欺凌行人的现象,别说行人绿灯不能抢,就是行人横穿马路,大多司机都谦让。但这样的洋俗,国人是不学的;西方人不随地扔垃圾、不践踏绿地、公共场合排队不加塞,国人不学;西方的官员讲民主,国内的一些领导也是不学的。 回过头来再看河北美术学院的“罗生门”事件。之所以称“罗生门”,是因为在这个问题上,该校的说法与社会大相径庭。照片传到网上后,人们第一反映就是联想到《哈利波特》中霍格沃兹魔法学校的“城堡”,于是斥其抄袭;但是该院并不这样认为。其院长甄忠义回应质疑称,该城堡并非抄袭霍格沃兹,而是参考欧洲哥特式建筑,并有自主创意建造的。除城堡外,校园内还有中式古庙和园林。 我认为,河北美术学院是艺术殿堂,既然你能建造中式园林古庙,既然欧洲哥特式建筑都能参考创造,为什么就不创造中国风格的呢。为什么要厚外薄内?即使你山寨了阿房宫、大明宫,山寨了鲁班,古人已经没有知识产权了;山寨了苏州园林也许有知识产权问题,但也没关系,都是国有资产,谁告谁去? 河北美术学院的罗生门,也许真的不是有意抄袭《哈利波特》,不过,按照知识产权的基本原则,如果大家都认为像的话,最终的结局很可能是,即使你认为不是抄袭,那也要改、也要拆。以前有个叫“剑南醇”的酒,明显是在蹭剑南春的名号,但厂家玩弄文字游戏,非说醇不是春,结果没用,被工商局取缔了。估计河北美术学院的“罗生门”也得被拆,没准还要挨罚。(转载:李富永《文化迷失中的”东施效颦“》)

(0)
1 2 3 30条信息
1 4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