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首页 > 名家荟萃 > 名家荟萃

精神王子伏尔泰

发布日期:2018-12-07    浏览次数:1055

伏尔泰(Voltaire)是法国启蒙时代最有名望的思想家,至今人们仍然把18世纪的欧洲笼统地称做伏尔泰的世纪。与卢梭不同,伏尔泰在一生大部分时间里并不贫穷,他不但会写文章,也懂经营之道。

伏尔泰并不安于在舒适、安稳的书斋中度过一生,他喜好交往和社会活动,争强好胜,喜欢论战,不怕得罪权贵;他经历坎坷,多次遭受迫害并两次被关进巴士底狱。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在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中写出数量最多、种类最为庞杂的著作,除了哲学,他还写历史、小说、戏剧、诗歌等,这还不算在他死后出版的多卷信笺。

伏尔泰169411月出生在巴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原来的名字叫阿鲁埃(Arouer)。伏尔泰幼年丧母,父亲老阿鲁埃是一个公证人,很有钱,这使得小伏尔泰得以就读于贵族化的大路易学校。据资料记载,伏尔泰从小就表现出学习和写作能力,10岁已能做文赋诗。但是,对他日后影响最大的还是周围的环境,还在中学读书时,由于父亲的关系,伏尔泰就与耶稣会士多有接触,这影响到他以后对宗教的态度。这些传教士的异域见闻对小伏尔泰很有吸引力,他成年后回忆少年时曾经萌发周游世界的愿望,甚至想和传教士一起去中国做个朝廷命官。

耶稣会士成员的宽容和开放态度与罗马教皇的正统教条多有冲突。少年伏尔泰被他的教父引见参加了一个以宗教名义行言论自由之实的团体,材料记载这是一个不信神的团体。伏尔泰在那里结识了一些文雅但名气不大的诗人。这些人对伏尔泰走上文学道路很有影响,他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文精神。

1713年,中学毕业后,伏尔泰不顾父亲的反对,坚持以文学为生。在伏尔泰18岁时,他崇敬的教父去世,而教父的哥哥被选中做法国驻海牙大使,伏尔泰随从前往做使馆秘书。但是他很快就被认为是不称职的。他工作不安心,惹上了一件不该有的爱情,特别是他有改宗加尔文教的倾向。最后,他被遣送回国。不久,伏尔泰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悲剧《俄狄浦斯》(Oedipe)。他此时常出没于文学沙龙,写了一些讽刺时局和世人的诗歌,惹恼了有关权贵,特别是其中的几首被认为是对某些贵族人格的中伤(也有资料说伏尔泰是替人受过,但这也由于说明他的诗已经流传),23岁的伏尔泰被法官判坐11个月的巴士底狱。这一次的牢狱生活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使他以后的写作与政治和宗教问题密切相关。

在狱期间,他继续修改《俄狄浦斯》,还写了具有悲剧色彩的史诗《亨利亚德》(La Henriade)。这些使他在出狱后确立了自己的作家身份。

1718年,他决定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伏尔泰。伏尔泰与卢梭不同,卢梭始终生活在社会的平民阶层,过着漂流浪、寄人篱下的生活;伏尔泰周围却不乏贵族和富人,他甚至就寄生在上流社会。出狱后,伏尔泰像一个门客一样辗转于一个又一个贵族的城堡,用自己写的诗歌答谢他们。他的诗具有鲜明的现实特色,这也是他始终不渝的风格。伏尔泰是幸运的,他最初的创作就获得了成功,甚至还影响到法国以外。伏尔泰把自己的作品样本寄送给几个加冕的国王,如英国国王乔治一世,作为回赠,伏尔泰得到了国王送来的一块金表。伏尔泰从事文学的最初意向是出人头地。他被上流社会接受,到处都受到欢迎,甚至还获得了法国国王颁发的年薪。他继续写出了《玛丽亚纳》、《冒失鬼》,而他的《俄狄浦斯》于171811月在巴黎喜剧院成功上演。

就在伏尔泰踌躇满志,一心想成为宫廷诗人时,一次厄运改变了他的生活。一名骑士当众侮辱了伏尔泰,作为伏尔泰以轻蔑口气向他说话的报复。受辱的伏尔泰不得已决定要与这个骑士决斗,但是出身贵族的骑士以不屑与平民交锋为由加以拒绝。由于骑士家族势力强大,伏尔泰在社会舆论上占了下风,往日的好友都不帮助他,以往曾欣赏他的当局不但不主持公正,而且为了防止事态扩大,竟然判罚伏尔泰再入巴士底狱半月,这一天是1726418日。

警察局释放伏尔泰的条件是他必须离开法国。之后,他在英国流亡3年。这时伏尔泰的境遇与从前相比一落千丈,他心情苦涩,感到受骗,蒙受耻辱。在伦敦,伏尔泰不得不中断文学写作,栖身上游社会的幻想受挫。但是,异国的风俗很快引起他的好奇,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学会了思考。他的兴趣暂时转到了政治、宗教、哲学上。他考察了英国的政治体制,并看到在英国,宗教是宽容大度的,允许言论自由。

在英国,伏尔泰还初次知道了洛克、牛顿等英国杰出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进行社会调查,接受英国各层人士,他后来发表著名的《哲学通信》(Les lettres philosophiques),就是由他在英国的印象整理而成。这部作品于1734年出版,是伏尔泰第一次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哲学和政治观点。他还发表了用英、法两种文字写成的《论史诗》(L' Essai sur la poésie épique)。

1729年,伏尔泰回到法国,他此时的心情已不比从前,虽然仍旧以文为主,但是有了更强的独立性,决心为思想和言论自由而战。他开始写作一部历史著作《查理十二的历史》(L' histoire de Chares),这本书重新给他带来了名声。

1733年,伏尔泰生活中出现了一个对他日后影响巨大的女性,她就是夏特莱侯爵夫人。这位年轻妇人是伏尔泰的一个崇拜者。但是她决非等闲之辈,才华并不在伏尔泰之下,她是一个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喜欢诗歌。平时,她与自己的军官丈夫出没于文学沙龙。伏尔泰与夏特莱夫人之间的爱情维持了相当长的时间,他甚至把她称做女牛顿

据资料记载,他们是在巴黎歌剧院认识的,两人都喜欢形而上学问题,但却有完全相异的精神气质,一个是文人,一个是科学家。两人享受爱情的方式是很特别,他们在一起从事研究,相互交流。促使两人长期在一起生活的,是一对矛头指向伏尔泰《哲学通信》的匿名信,但是坏事变成了好事,夏特莱夫人邀请伏尔泰去自己远郊的城堡避居,尔后伏尔泰就在那里与她常来常往,长达十余年。伏尔泰能有如此大量的作品留世,与他这段自由、闲暇的温情不无关系,他的《牛顿哲学原理》(Elements de la philosophie de Newton)与《论形而上学》(Traité de métaphysique)即是为夏特莱夫人而作。两人还在一起翻译牛顿著作。可以认为,伏尔泰这个时期的著作也反映了夏特莱夫人的部分意见。

伏尔泰的哲学著作受洛克影响很大,这与他在英国的经历有关。他研究经验论,与夏特莱夫人一起讨论物理学,甚至在他们的住处还有一个实验室。但是,伏尔泰最擅长的还是文学,他继续创作,写出悲剧《凯撒之死》(1735)、《阿尔齐尔》(Alzire, 1736)、《梅娄普》(Mérope,1743)。

17368月,伏尔泰收到未来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王子的来信,信中对他的著作大加赞赏,伏尔泰很受感动。这个年轻王子还是一个哲学爱好者,从此两人建立起友谊。随后几年,伏尔泰与夏特莱夫人之间的感悟出现裂痕,两人之间有了激烈的争吵。此时普鲁士王子已经成为腓特烈二世,国王的热情邀请萌发了伏尔泰的政治欲望,但是夏特莱夫人对此表示沉默。伏尔泰经不住诱惑赴国王身边任职,且渐渐成了这位君主的好友。在柏林,伏尔泰享受着由普鲁士君主提供的舒适生活。但是腓特烈二世懂得要把哲学与政治分开,他只是喜欢哲学,把伏尔泰当做出色的哲学家看待。当时路易十五急欲以法、普联合对付英、奥两国。

由于伏尔泰与腓特烈二世的关系,在伏尔泰回到法国后,路易十五又派伏尔泰出使普鲁士,以游说腓特烈二世,但腓特烈二世不为法王的计划所动。尽管如此,路易十五仍然对伏尔泰另眼相看,伏尔泰被提名作为宫廷史官,领受年薪,并且于1746年进入法兰西学院。在此期间,伏尔泰爱上了他的外甥女德尼斯夫人,当然,他在夏特莱夫人面前没有吐露这一内心的秘密。他与外甥女之间有着年龄上的巨大差距(伏尔泰50岁,德尼斯夫人只有23岁),而且不合乎伦理。据资料记载,德尼斯夫人性格活泼,喜欢戏剧。伏尔泰在自己的遗嘱中还写明分给她的一部分财产。德尼斯夫人并不是始终忠贞于伏尔泰,但一直对与舅舅之间的关系守口如瓶。

伏尔泰在宫廷的位置并不稳固,他不是一个善于奉承之人,且言谈直率,对国王多有不恭。他还有反都会情绪,不乏潜在的敌手。这时,伏尔泰发现了夏特莱夫人与科学家圣朗贝尔的亲密关系,更糟的是他得知两人已经有了爱情之果,夏特莱夫人即将生产。这不啻是一个不祥之兆。事情变得十分复杂,要设法使夏特莱夫人的丈夫相信自己就是孩子的父亲,此外,临产的夏特莱夫人已经40岁 了,这是一个危险的生育年龄。

夏特莱夫人有一种可怕的预感,伏尔泰极力安慰她。但是事实证明这次怀孕的确是致命的,夏特莱夫人因感染去世。伏尔泰写道:“我不是失去了女友,而是丧失了我的另一半”。这发生在1749年。祸不单行,次年,伏尔泰的悲剧上演时观众反应冷淡,所有这些使伏尔泰心灰意冷,心情坏到极点。恰逢此时腓特烈二世邀请他去柏林定居,他如约动身。在柏林,伏尔泰的身份只是个高级侍从,腓特烈二世不过利用他装点门面。

这之后不久,伏尔泰与这位国王的关系冷淡,只好离开。由于法国正在追究他的著作,英、奥两国得知伏尔泰的境遇后也拒绝收留,他辗转几年,最后在日内瓦郊外买下一座房子,他自己称之为“自由和宽容之地”,与外甥女德尼斯夫人住在那里。

伏尔泰虽然多年流浪,但是并不贫穷,他不但能写作,还有经营的才能,他靠买卖旧房做房地产生意,竟然有了多处房产,买了一大片地。伏尔泰把它们连成一片,成为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伏尔泰生命的最后20年就是在日内瓦郊外度过的。在这期间,他笔耕不辍,出版了《路易十四的世纪》(Le Siècle de Louis)、《哲学辞典》(Dictionnaire philosophique)、《论风俗》(L’ Essai sur lesmoeurs )等名篇。也是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自己最出色的哲学小说《老实人》(Candide)、《查第格》(Zadig)等。

在晚年的居所,伏尔泰还接待来自欧洲各地慕名而来的崇拜者,应付大量的来信。1762年,法国发生了一件著名的宗教不宽容事件:图鲁兹有一信仰耶稣教名叫卡拉斯的商人与信天主教的儿子发生冲突,儿子因过度忧郁自杀,法院判定是父亲为阻止儿子转宗而害死儿子,父亲终因宗教迫害而死。伏尔泰不顾年迈,放弃平静的生活,四处呼吁,为受宗教迫害的幽灵鸣不平。他还写了文章《论宽容》(Traité sur la tolérane)。最后在1765年,卡拉斯终于得到平反。

1778年,伏尔泰最后一次回到巴黎,此时他已经84岁高龄。他像一个凯旋的英雄一样受到巴黎人民的热烈欢迎。17785月,伏尔泰逝世,灵柩后来被巴黎人民永久地摆放在先贤祠中,并亲切地称呼他是精神王子。伏尔泰是启蒙的斗士,一生为思想和言论自由而战,靠自己的笔过一种独立的生活。


(作者:尚杰)【来源:节选自《西方哲学史(第五卷)》凤凰出版社 2005年】

相关热词搜索:
赞同(0)  |  中立(0)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