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中国文化为何没走出去?

发布日期:2015-05-14    浏览次数:3199

  

  

        孔孟之道、中国功夫是外国人熟知的中国文化代表,但随着中国出境的风靡,中国文化却并未顺利搭上顺风车,国内书籍、电影、音响制品的出口比例十分低,远远比不上周边日韩文化对中国人的渗透。

        文化产业是一个产业,更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中国在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上不可忽略这一方面的发展没有文化内容,旅游、娱乐、餐饮等行业都会逊色很多;没有文化内容,工业产品的需求和附加值也明显减少在中国加大强调知识产权,自主创新和自我品牌的今天,加大文化产业的发展,减少文化贸易逆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利用时下风靡的出境热和已有的契机,让文化出口你有什么好办法?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文化 出口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103)  |  中立(5)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付华廷2015-11-24

一首诗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时候看似是突发奇想,其实这与日常的积累、积淀有关,诗可以兴,可以怨,可以歌哭言笑,在心为志,发言为声,悲天悯人,直抵内心,都是诗的品质。好诗,没有标准答案,但当你读到,一定会眼睛为之一亮,心灵为之悸动,它也许只有一句、几个字,就像萤火虫的光芒,来自生命与生活深处的光芒,能够给予读者畅想和力量。关于不同口味的平衡,似乎很难。诗人不能刻意为迎合某个群体的口味而写作,同时,不同的群体,他们有时候也许会同时喜欢同一种类型或同一首诗。因此,诗人的使命是,把诗写好,好诗共赏之,李白、杜甫如此,诺贝尔获奖诗人特朗斯特罗姆也是如此。

(0)

乡乡2015-09-07

要改变现有的文化贸易逆差的局面,首先要从教育抓起,改变现有的应试教育的模式。一切只为了高考的教育模式已不适用于现时代,在教育理念上更应该开拓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而不是扼杀学生的异想天开的一些幻想年念头,鼓励创作,而非一切都得按模版,按部就班。只有从教育模式上的转变,才能创作得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作品。 其次,对于一些传播大众文化的文化媒介,可以说是媒体。更应该加大管理力度,倡导健康和创新地文化作品,并非是一味地看到某部影视作品在市场上取得很大的收益,就开始不断地复制其内容和模式,衍生许多的雷同剧。 另外,自身的职业素质也得提高。假如作为一名设计师,就应该产生断绝这样的念头:作品就应该是相互抄来抄去的产生的。更应该拥有创作的想法,非复制。 总言而之,社会大众更应该用包容的心态来容纳各种健康积极的文化作品,让文化百花齐放才能让文化产业繁荣起来。

(0)

于魁智2015-07-24

不可否认,现在中国的购买力强大,经济大国地位奠定,中国人的身影遍布世界各地,我们已经打造了一张经济大国、制造大国的名片,地位不容小觑,但是,与之匹配的道义、精神、民族形象并未在世界上赢得一席地位。“在我们输出丰富物质的同时,如果不能输出我们的精神价值观,无疑是失败的。”经济可以使一个国家壮大,军事可以使一个国家强大,惟有文化才能使一个国家伟大,伟大是一种精神,一种气度,一种民族形象的诠释。文化复兴关乎民族复兴,没有文化复兴,民族复兴就会显得空洞、没有底蕴。而要实现文化复兴,就要重新认识文化的价值,重新恢复对文明传统的自信。从国家层面来讲,具体在这方面可以有些变革,变革的脚步也要更加快些。

(0)

茵茵2015-07-23

首先,中国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走出中国,很少人能对中国文化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自然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也没那么强。选择宣扬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增强人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可。 其次,中国文化需要创新。文化传播的载体需要创新,如此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要与快速发展的时代相结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才能真正发挥其文化力量。 最后,中国文化需要与其他文化相互碰撞。例如就算肯德基到中国开店,它也需要迎合当地人民的口味,提供相应的产品。同样的道理,走出去的中国文化需要与当地文化相互碰撞,吸取可相结合的部分,才能提高人们的接受度。

(0)

张哲2015-06-24

我认为,共绘网提出的这个话题,值得我们深思,当今社会人类进入新世纪,现在是各国比拼软实力的时候....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年历史变迁,在岁月长河中沉淀、积累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文化以其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传承和发展,并与世界其他文化相互尊重、交融借鉴。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也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蓬勃的生命力。同时,“命运共同体意识”深刻体现着人类历史与文化的发展趋势、终极目标,表达了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在世界人类面前最可贵的善意、亲和之意。要用“天人合一”论来对待地球,这是中华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和最宝贵的遗产。

(0)
1 2 15条信息
1 3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