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网,新闻,热点话题,最新热点资讯,今日热点,热点新闻,一周新闻热点,热点新闻事件,热点评论

手机版
手机扫描二维码访问

教师学生敢提问成世界一流大学?

发布日期:2015-12-04    浏览次数:5691

德国柏林大学

美国哈佛大学

中国北京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比如,柏林大学,它把学术自由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由大学自行决定学术研究领域的事务,鼓励师生自由地探索真理;强调大学的知识传授与知识创新双重功能。大学不仅是教学的机构而且还是科学研究的机构,是产生知识、发现知识的机构,大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新知识的创造者。真正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师和学生是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若一所大学的教师和学生都敢于提问题,是不是代表着这所大学离世界一流大学不远了呢?


相关热词搜索:教师 学生 一流大学

Related Information

赞同(51)  |  中立(1)  |  反对(0)  |  收藏

 赞同    中立    反对   登录 | 注册   需要登录才可发布评论

  • 赞同评论
  • 中立评论
  • 反对评论

一共有人参与  条评论

姚圆圆2017-08-30

陶行知在古圣寺鼓楼上写下的办校方针是:创造健康之堡垒,创造艺术之环境,创造生产之园地,创造学术之气氛,创造真善美之人格。他在教师会上讲:把学生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要解放学生,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不要把他的功课表填满,给他一些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这是多么自由自主的学习,多么自由自在的求知!

(0)

王东明2016-07-12

创新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首先必须有学术大师和拔尖青年教师,重中之重就是建立打破身份壁垒的人才机制,聘任一批国内外著名的学术大师参加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青年教师是最大的创新潜力股,而创新具有不可预见性,事先我们并不知道谁能创新成功,因此,领导者和管理者就要培育学术土壤,营造创新文化、创新环境、创新机制,使青年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成为他们创新创业成功的筑梦者。

(0)

徐秋芳2016-04-20

问题意识是学术创新的源泉,高校的改革发展、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都要直面现实,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和解决问题的自觉。同时,坚持问题导向也必须以学术发展为支撑、以培养人才为关键、以学术成果转化为目标。离开学术研究和发展,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问题解决方案,也不可能有效服务社会。

(0)

陈蒙蒙2016-04-07

我觉得,当代大学的使命正在从生产知识、传播知识,扩展到直接参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使得高校不断由经济社会的边缘贴近经济社会的中心。高等院校不仅要始终瞄准世界科技教育发展前沿,而且要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在这一大背景下,应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纳入高校综合改革统筹考虑,在政策、体制机制、考核评价等方面引导、支持教师把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把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把“副业”转为“正业”。

(0)

别胜学2016-03-25

营造自由探索、鼓励无拘无束的发问的取向,被后人总结为“哥本哈根精神”的重要内涵。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能成为当时理论物理的圣地,以著名物理学家玻尔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将量子力学研究发展到高峰,与此精神氛围的浸染密切相关。这种研究方式,为何有如此魔力?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的做法,表面上看只是一种研究风格,实则蕴含了对科学精神的回归。这种不拘礼节、不预设任何目的的讨论,意在抛除非科学因素的干扰,最大程度地保存科学家对知识的好奇和探索的初心。研究所中,一些科学家的行为和发问看起来不正式,甚至稍显幼稚,实则是追求知识的童心回归的表现。

(0)

曾云英2016-02-25

今天,中国的大学不仅承载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功能,还承载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而高水平的学术讲座,正是中国大学完成文化传承使命的重要载体。

(0)

陈建功2016-02-17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所以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创新人才的培育无疑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然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却无法成为永恒,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种融入式的创新教育方式,把立德树人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和科技活动的教育过程中,如此“使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智慧、德行和素养”。为此,我们需要从能够改变之处做起,从时代对于未来创新社会、卓越人才的新要求出发,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进行统整,通过有效课程、有效课堂和有效作业的建设和推进,努力给学生更宽广的教育,进而夯实学生整体素质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比如:人文素养、科学精神、追求卓越、自主学习、探究品质、国际视野、现代意识……)。教师更要身体力行,以人格魅力激活学生的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0)

小志2016-01-14

(0)

梳子2016-01-08

敢于提问题的老师和学生更有创新力,提问题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开始,他们愿意去解决,一步步接受进步,这样有利于培养出极富创新力的学习氛围,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这样的大学更有利于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同时提高了学校的整体魅力。

(0)

祝雪兰2015-12-23

在文艺界,文艺批评熙攘热闹,却无法掩盖“批评理性”的普遍缺席:文艺批评似乎成了无原则的欣赏和吹捧,对文艺作品的思想缺陷和艺术瑕疵,或视而不见,或遮遮掩掩,批评的锋芒已经被虚伪浮夸的言说遮蔽。我们并不否认“同情之了解”是进行文艺批评的必要前提,没有对作品的同情之了解,包括审美感受和艺术鉴赏,更高一级的批评就无从展开。我们反对的是就此止步,主动放弃批评的职责和原则,停留于平面化的文本梳理,不愿从更高的文艺史视野对作品价值进行审视,即在充分发掘文艺作品所蕴藏的思想艺术创新的同时,对其不足和偏差直指其弊。 破是必要手段,立才是最终旨归。立或许不是单纯依靠批评家能担负起的重任,但批评必须牢牢坚持以文学艺术的健康发展和人性良知为底线,以批评的言说方式,廓清文艺意识的乌烟迷障,指引文艺健康发展的前行方向,警醒文艺创作所出现的不良倾向。唯其如此,批评家才能改变对文艺作品的依附状态,构建起真正的文艺批评主体性,让正在消沉的文艺批评回归其应有的角色和职能,做到“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也唯其如此,才能真正恢复文艺批评在作家艺术家和受众中的声誉和尊严。

(0)
1 2 3 22条信息

陈政高2015-12-09

在美国执教的18年时间里,我教过很多来自中国的学生,从“50后”到“90后”,跨度40年左右。中美学生既有相似的特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写作能力、提出问题并进行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沟通能力。 我曾对美国教授做过一项关于中国留学生印象的调查。结果显示,写作能力弱是许多中国学生的短板。西北大学经济系教授沃利说:“大多数中国学生学习都很刻苦,我布置的作业会尽全力完成。然而,他们只是把我告诉他们的或者书上说的写下来,这是最大的问题——他们缺少自己的观点。”那么,是不是英语水平限制了他们的写作能力?接受调查的教授们认为,英文水平确实会有些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提出观点和证明观点

(0)

李慧2015-12-09

校园是一个特殊的场域。作为一个小型的公共空间,个性迥异又充满活力的师生在这里聚集,探索新知与生活日常在这里交织。治理与规范、遵循或顶撞,在这里从来都不少见。从某种小社会折射大问题。当今社会戾气重,公众的讨论常不在同一层面,总是选择争吵而不擅长协调与解决问题,这与校园培养的缺失相关,也造成了社会管理的不易。管理社会难,管理校园谈何容易。一直以来,传统的校园管理方式并不十分令人满意:由于反馈渠道单一、环节多等原因,学生的建议常无法及时通传到校方,解决问题的效率也不高。学校在思考,学生也没闲着。这些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大学生开始自主运营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或手机应用等校园新媒体平台

(0)

李毅2015-12-09

从1998年有了校园网络论坛,到如今大量校园新媒体特别是学生自媒体的不断涌现,这对拥有5万多名在校生的中山大学来说,校园管理出现了许多不曾遇到过的新情况。 根据今年9月中山大学团委发布的学校微信公众平台排行榜,仅列入统计的微信公众号就有157个,9月份就发表文章2441篇,总阅读量达110万次。“这些应该还只是一小部分。”校党委宣传部蔡老师表示。在这些校园新媒体中,微信公众号“中大青年”是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个。在9月份的排行榜中,它以16.2798万的阅读量位居榜首,文章平均阅读量1751次,平均点赞数111个,活跃度居首。“中大青年”是一个全方位的咨询和服务的平台,“粉丝”数量近3万。 大

(0)

马新强2015-12-09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历了从体系建构到问题解答的范式转换。这首先是研究出发点的转变,即从以体系、理论为出发点转向以时代问题、实践问题为出发点,可以称作哲学的“实践转向”。本来这个转向在马克思那里就已实现了,只是由于教条主义的影响,这种哲学精神后来被一些研究者所遗忘,这才有了今天的“再转向”。 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黑格尔也说过,“哲学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哲学把握时代的精神,首先是把握时代的问题。时代的问题就是时代的矛盾。只有分析时代的矛盾,才能揭示时代的本质和发展趋势。这样的哲学才可以把握时代的精神实质,引导人们的价值选择,规

(0)

杜国玲2015-12-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海内外中华儿女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进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同时,它也是我们走向世界、拥抱世界文明的价值根基,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与其他国家平等友好交往的重要精神资源,是我们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崇高的价值追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理想人格、思维方式、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这个独特的价值体系包蕴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

(0)
1 2 15条信息

会员登录

×

会员注册

×